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00699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10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8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8页
亲,该文档总共1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人教版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人教版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前3个自然段的写法大体相同。

首先,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饱含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密不可分的亲情。

同时,这3个自然段还以具有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3个自然段中间叙述的内容又主要是由送别时的情景和追忆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所组成,把现实的情景和往事结合起来,写得情真意切。

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

一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课前准备:

查找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

2.展示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妄想以朝鲜为跳板,先侵占朝鲜,进而侵略中国,达到他控制整个亚洲的野心。

为了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朝两国人民经历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

1958年10月撤离朝鲜。

我们的课文讲的就是他们分别的这一天的情景

3.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结合课文题目,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二、走近文本,自主感悟

感受到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的依依惜别之情。

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呢?

学生在反馈的时候提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教师及时把他们的观点进行提炼。

1."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你找到了志愿军战士直接请求朝鲜人民的话。

除了这一个自然段里,还有哪几个自然段也能找到这样直接请求的句子?

"

"小金花,你一向是个刚强的孩子啊……"

"大婶……"

(以上三个句子出现的顺序可随学生实际感悟进行变换。

2."大娘冒着炮火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师:

"这是你从志愿军战士回忆的事例中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情谊。

还有同学找到类似的句子么?

"

"为了救侦查员,小金花失去了妈妈"

"大嫂为了让我们吃上野菜,最终受伤成了残疾人。

"

3."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

"你找到的是志愿军战士们那么强烈的情感!

"

"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就落泪了呢?

"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

4."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

你找到了这些直接写出志愿军战士们心中的呼唤!

能用你的朗读,把这一份情感读出来么?

指名让学生读,不作深入要求。

三、创设情境,深入研读

1.如此深情,难怪在分离的今天,会有这么多的朝鲜人民来与志愿军战士们送别!

而在送别的人群当中,你可曾看到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

她紧紧拉着亲人的手,久久不肯放开。

志愿军战士怎么劝她都不肯听,你来劝劝这位老大娘吧?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

你的送别含着深情,可是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就此和亲人志愿军分手呢?

我们只好请求她停步。

谁来请求大娘?

就是这样请求,大娘也没有停下送别的脚步,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

可是,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

为了让大娘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

2.大娘和志愿军战士之间到底发生过怎样的故事,让大娘如此不忍呢?

"冒着炮火送打糕"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从这件事情中,你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好"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

"为救伤员牺牲了唯一的小孙孙"

唯一是什么意思?

大娘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难怪志愿军战士在最后要说: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

如果你就是那名被大娘救下的志愿军战士,此时此刻,你又该怎样用这句话表达你的感激!

让我们代表所有的志愿军战士,再和大娘说上一声(示意读课题):

"再见了,亲人!

"

备注:

教学过程中相机理解以下词语:

战役:

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打糕:

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年糕相似。

硝烟:

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阻击战:

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的战斗。

噩耗:

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

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板书:

战役、封锁、暂时、硝烟、噩耗、刚强、大嫂、篮子、

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了解结构

上节课我们在学习中认识了一位伟大的老大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看看送行的亲人们。

课文在来的亲人中还选了哪些人来写呢?

小金花、大婶

读读描写小金花、大婶部分。

想想在劝大婶和小金花的时候和劝大娘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么?

1.一开始直抒胸臆

2.回忆感人往事

3..反问抒发心中情感

二、入情入境、感情朗读

是啊,那就请你们自己读读课文,想想怎样才能用你的朗读劝住这些亲人呢?

指导:

1.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

"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啊!

可是今天,和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

对比句子"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感受反问句的强烈情感

同学互相练读。

教师范读

三、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

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3.课件缓缓出示课外资料:

为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士们在长达三年的战争中不怕牺牲,浴血奋战,许多英雄儿女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者共36万余人,其中有14万人长眠在异国他乡……

四、激发情感,层递朗读结尾

汽笛长鸣,声声撕裂心肺,列车就要开动了,这么多的亲人,怎么能一一话别呢?

望着舞动的鲜花,望着不断涌来亲人,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军战士只能满含热泪,深情地呼唤-

列车徐徐启动,缓缓驶出车站,朝鲜人民舞动鲜花,追着列车奔跑!

志愿军战士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不断地挥动着手臂,他们又一次深情地呼唤。

列车越去越远,终于消失在铁路的尽头。

虽然看不见志愿军了,但朝鲜的亲人仍然站在那儿,静静地站着,任的热泪流淌,虽然看不到朝鲜亲人了,但志愿军战士仍在不停挥动手臂,再一次呼唤……

四、实践运用,内化提升

分别的时刻,朝鲜人民又会对志愿军战士说些什么?

想起哪些感人的往事呢?

选择素材,模仿课文前三自然段写一段话,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图片素材提供:

a.文中提到的二次战役

b.被俘后英勇不屈的侦查员老王

c.以胸膛挡机枪眼的黄继光

d.为救孩子牺牲自己的罗盛教

e.烈火焚身仍旧严守纪律的邱少云

五、作业

复习课文,做黄冈小状元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娘直抒胸臆

不是亲人小金花胜似亲人回忆往事

大嫂反问抒情

教学反思

15*金色的鱼钩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段,体会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长征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长征途中一个老班长的故事——《金色的鱼钩》!

(板书)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请同学快速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汇报交流(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

三、整体感知,分清脉络

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

可是,同学们想过没有,既然是写老班长的,为什么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呢?

看来这枚鱼钩肯定有它不同寻常的地方。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仔细地读读,看看围绕着这枚鱼钩,课文都写了哪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呢?

1.“做鱼钩”

2.“硬咽草根、鱼骨头”

3.“夜里钓鱼、摸野菜”

4.“命令战士喝鱼汤”

5.“奄奄一息让鱼汤”

四、以鱼钩为主线,品析全文

这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鱼钩上,肯定还发生过许许多多的故事,而作者只选择写了这几个小故事,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这些事情的背后,到底蕴藏着哪些感人肺腑的情感呢?

默读课文,仔细品味文章,感受老班长的伟大精神。

根据学生课堂生成,随机学习任一板块,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

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

白天,老班长要带着

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指导分角色朗读。

①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②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

(过渡语:

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

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过渡语:

“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

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

”)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

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出示句子)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答案可以是: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

(2)深情朗读中心句。

(3)此时,你是否明白了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可以从鱼钩诞生的意义,产生的作用,纪念意义等方面引导。

(比如鱼钩代表着老班长可贵的品质;这枚鱼钩的诞生,为战士们带来了活下去的希望;在整个故事中,鱼钩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那枚鱼钩,战士们都走不出草地;是全文的线索等,同时,也可适当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尝试用线索为题的命题技巧,由教师视实际情况随机安排)

小结: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胜利结束,揭开了中国近代抗战史上崭新的一页!

而这一枚金色的鱼钩,却将永远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五、作业:

搜集长征中的感人故事,积累四字词语,做完黄冈。

板书:

金色的鱼钩

老班长照顾我们——亲切

自己不吃——焦急

昏迷不醒——鼓励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保留鱼钩——怀念,教育

教学反思

 

16桥

教材分析

一篇感动人心的好小说,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之美:

一位普通的老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留给自己至爱的儿子,用自己血肉之躯构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更构筑起一座沟通百姓的心灵之桥!

整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构思独具匠心,巧设悬念,尤其在结尾之处,更是神来之笔;语言极富张力,洗练而生动,读起来,如诗如歌颇具韵味。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课文,感受老共产党员的人性之美。

3、抓住课文中极富感染力的语段,感受凝练如诗的文字,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环境描写、谋篇布局)的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重点语段的品读,感受人性之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初步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色。

难点:

对课题《桥》的深刻理解;结合具体的语境对“父爱”的深刻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洪水的知识,了解当代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喜欢读小说吗?

小说往往以情节曲折、故事扣人心弦,吸引读者。

尤其是一篇好的小说,它的魅力是感动我们的心灵,给我们许多人生的启迪!

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小说,板书:

桥。

二、初读全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主人公是谁?

(2)思考:

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故事?

(3)情影体验:

当你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会有着怎样的心情变化?

2、教师巡视,随时调控学生。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随时纠正读音错误,并回答:

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感知洪水疯狂,人们的惊恐

1、读着这篇小说,随着故事情节发生发展,你的心情有着怎样变化?

2、组织交流:

随机抓住以下语段,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3、当故事刚发生的时候,你的反应怎样?

(紧张,恐慌的担心)

4、请划出带给你这种心情感受的文字。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语段。

师再引:

是什么让你如此紧张?

(洪水)读一读小说是怎样来写的。

5、出示描写洪水的语段: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引: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

告诉大家,哪个词儿在你的眼前突然跳了出来?

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有些什么问题?

6、随着学生感悟结合相关语段进行分析。

(例如:

“像泼。

像倒”。

为什么两个字能单独成句?

感悟“跳舞”一词的表达,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作者怎么竟然用了“跳舞这个词语”?

你觉得妥当吗?

7、结合学生朗读评价: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通过你的读让我仿佛也感受到洪水像魔鬼,正在疯狂的扑来,死亡正在步步逼近,让人如临其境。

文字是活的,你已经把它给读活了!

8、把描写洪水的句子变成诗的形式,朗诵、体会语言的简炼如诗。

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

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引:

正因为这简炼的语言,这些语段成了一首诗,可是这首诗我们再也体会不到诗情画意,此时,你有什么感觉?

9、朗读写人们反应的句子,可由教师和学生分别对读,师读洪水之句,生读人们惊慌逃难之句,对比中再次感受。

10、片段描写:

选择逃难中的一个或一群人,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来描写,要求文字简练,有感染力。

(交流,评价)

四、质疑结课

既然文章的主人公是老汉,那么为什么作者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描写洪水,人们?

下文又是怎样来刻画老汉的呢?

五、作业:

抄写生字词

板书:

突遇山洪

疏导撤离舍己为人精神崇高

桥塌殉职捐躯救助生命金桥

祭奠英灵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文,导入新课

引:

同学们,如果供魔乱舞,疯狂狞笑,人们惊恐逃命是一首死亡之诗,那么作者更用凝炼的文字,真挚的感情,抒写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这堂课,我们走近老汉,来感受他高大的形象。

二、一咏三叹,感受形象

1、快速默读7—22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讴歌这位老汉:

描写老汉的哪些句子深深触动了你的心?

(划出来,细细品味,放声朗读)。

2、随机交流,品析7—13自然段。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语段: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思考:

不说话的老汉,此刻心中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语言中体会人物形象)

4、分角色朗读7-13自然段。

5、师引:

“党员也是人!

”这人群里不和谐的声音你听懂得是什么意思了吗?

如果不制止,会是怎样的后果?

再引:

老汉又是怎样制止的?

生读(老汉冷冷地说: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师引:

老汉其实就想告诉那些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党员:

“真正共产党员是为,是为,如果你怕死,不配当一名真正的党员!

6、再读一读老汉的两句话,冷冷地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

7、再读第8自然段,以诗的形式,配乐再现: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为什么把老汉说成一座山?

你们为什么读得那样激昂,响亮!

8、体会老汉一心为老百姓,镇定如山,责任如山,形象高大如山。

三、抓住矛盾,体会父爱

1、默读14-27自然段,思考:

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高大如山的老汉形象?

2、品读,交流,抓关键的动词“揪”“推”,从矛盾中体会形象

(1)当学生读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这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2)师引:

读着读着,哪个字一下子跳入你眼帘?

板(揪)

(3)继续读下去,哪个字又映入你的眼帘?

(板:

推)

(4)师引:

此刻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

啊,这是多么矛盾?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结尾最后4个自然段,把这两段内容联系起来。

你想说什么?

你明白了什么?

(5)学生快速默读最后4自然段。

明白两人是父子关系。

(6)师引:

这只是简单的一“揪”吗?

(点拨,普天之下,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既然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此时此刻,这一“揪”意味着什么(死亡)。

老师认为老汉实在太无情!

他是一位好党员,可他却不是一位好父亲!

(7)激发兴趣,师生讨论。

.结合学生否定的回答,师深究:

“难道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这就是真正的父爱!

(8)师引:

容不得多想,在死亡的边缘,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最强列的念头是:

引读第20小节。

4、小结: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老汉,出示小诗,配乐齐诵。

5、创设情景:

天堂里的对话

1)配乐深情引导:

最终,父子俩都被洪水吞没了,而老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似乎要喊什么,他究竟要说些什么?

请大家闭上眼,让我们来到天堂,去聆听这父与子的对话。

2)《辛德勒的名单》大小提琴音乐响起,让学生在乐曲中浸润1分钟。

3)在音乐声中,学生片断写作的教师巡视。

4)交流,点评。

四、升华感情,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堂课已经结束了,课堂上你有很多东西可以忘却,但不能忘的是,现在你知道题目如何是“桥”?

不仅是一座生命之桥,更是一座连接共产党员和普通老百姓心灵之桥!

感谢这座桥,让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真正的好父亲!

板书:

镇定揪

老汉责任如山推

父爱

大爱

教学反思

 

17*梦想的力量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读来让人感动的文章。

课文通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孩子瑞恩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修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着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一个听来异想天开的梦想,居然变成了现实,而且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关爱和帮助别人,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美好善良的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无穷的动力,能创造出奇迹。

梦想的力量在文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小瑞恩的梦想不仅鼓动着他本人前进的风帆,激励着他克服重重困难,坚定地为达到梦想的彼岸而奋斗;同时也感动并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其中,最终梦想成真;这个梦想的实现也使安格鲁的村民们对瑞恩和加拿大人感激不尽,从而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

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作者按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