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8616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8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docx

先秦诸子选读一单元导学案

导学案

高二语文选修

《先秦诸子选读》概说

【学习目标】通过对《概说》的学习,把握全书编写体例、大致内容;明确“先秦诸子”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外延;了解儒墨道法四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和主要作品。

一、预习指导1.熟悉本册选修课本的基本内容。

2.“先秦诸子”的概念。

3.儒道墨法四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代表作品。

二、探究交流

1.本册选修课本的基本内容。

2.“先秦诸子”的概念。

3.试评汉武帝治国思想和方略,是否真是“独尊儒术”?

其所尊的是否是孔孟原本之“儒术”?

 

4.谈谈你认为哪家思想更适合当代中国以至世界?

或哪几条思想可用于当代。

 

5.讨论陶渊明、王羲之等人言行,可以看出他们分别受哪家思想影响较大,又兼有哪家思想。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预习案自主学习篇——自主,新课标理念的精髓  

预习检测:

(一)填空:

孔子(公元前   ~前   ),名   ,字   ,   末期    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    》《     》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       》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体历史著作。

(二)名词解释

1.《论语》:

2.语录体:

3.四书五经:

(三)文言知识积累

【识字记音】木铎(   )  桀溺(   ) 长沮(    )  执舆(   )  

荷蓧(   ) 黍(    )怃然(    ) 殆  (   )  八佾(   )  

【解释实词】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②使子路问津焉: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④往者不可谏:

 

⑤今之从政者殆而:

         ⑥不仕无义:

  

【通假举要】①长沮、桀溺耦而耕    ②是鲁孔丘与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一词多义】

(一)实词--见①悠然见南山②项伯即入见沛公

③吾未尝不得见也   ④于是见公输盘 ⑤汝真女子之见也 

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⑦见其二子焉  ⑧才美不外见  

⑨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二)虚词--而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植其杖而芸 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   

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词类活用】   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      古义:

  今义:

     

②子见夫子乎  古义:

 今义:

    

【文言句式】 ①子路曰:

“为孔丘。

”②而谁以易之?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  ①                  ,来者犹可追。

    

②士志于道,                  ,未足与议也。

③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④不以言举人,                  。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警句理解】

1.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发现与创新】创新是一种能力.

1.有人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决定了他的理想不可能得到实现,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之”,最终他只能是一个孤独者,一个理想主义者。

你是怎么认识的?

2.“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

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日前在探讨如何“贩卖”中国文化时,语出惊人,引起了轩然大波,到底谁才能代表中国文化呢?

 

 训练案巩固提高——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仪封人请见(jiàn)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B.长沮、桀溺耦而耕(ǒu)  耰而不辍(yōu)  

C.夫子怃然(wǔ)          趋而辟之(pì)

D.以杖荷蓧(hè)         杀鸡为黍而食之(sí)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仪封人请见    见:

引见B.而谁以易之   易:

改变

C.往者不可谏    谏:

匡正D.趋而辟之    趋:

快步跑

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B.何以战 

C.作《师说》以贻之D.遇丈人,以杖荷蓧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而谁以易之?

        B.晨门曰:

“奚自?

”    

C.孔子曰:

“何陋之有?

”D.子路宿于石门。

    

二、当仁,不让于师

【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方法指导】1.把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

2.可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也可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预习案自主学习篇——自主,新课标理念的精髓  

【识字记音】①绥(    )    ②喟然(    )  ③莞尔(    )

④偃(    )   ⑤箪(    )    ⑥皙(    )

【解释实词】①其何伤于日月乎        ②绥之斯来   

③动之斯和 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⑤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通假举要】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②道之斯行③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④夫子矢之曰

【词类活用】

1.犹天不可阶而升也2.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鼓瑟希4.风乎舞雩

5.所谓立之斯立6.博我以文

7.三子者出,曾皙后8.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特殊句式】1.仲尼岂贤于子乎2.以吾一日长乎尔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5.他人之贤者,丘陵也6.不吾知也

7.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1)写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

课文第则。

(2)写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

课文第则。

(3)孔子对弟子的教导及相处模式:

课文第则。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一、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3则,结合注释,翻译下面重点句子。

①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

②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

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

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

③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

 

2.思考:

弟子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

用文中原话回答。

子贡眼中的孔子:

颜渊眼中的孔子: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1.阅读9—13则,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10则略过不看。

①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译文: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

③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译文:

④曰:

“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

2.思考:

孔子眼中的弟子是怎样的呢?

用文中原话回答。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弟子的教导及相处模式类”。

1.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翻译下面句子。

①子曰: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②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③子曰:

“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译文:

④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译文:

2.思考:

第4则到8则,表现了孔子的什么品质和怎样的师生关系?

举例分析。

 

四、合作探究

1.学完本文,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孔子?

 

2.讲两则名人尊师的例子。

 

3.根据你自己的认识,说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训练案巩固提高——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辨析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及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斯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割鸡焉用宰牛刀

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素材积累:

尊师名言

①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元.关汉卿

②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③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

④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

⑤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

⑥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

⑦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

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⑨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⑩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⑾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宋〕李觏《广潜书》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1.分析文中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3.深层理解文章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预习案自主学习篇——自主,新课标理念的精髓 

1.注音。

莒父 輗 軏 彫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

_____、_____。

(2)是知也:

_____。

(3)更也:

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

____。

(5)人能弘道:

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

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

 

3.找出并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诲女知之乎_____通____

(2)如日月之食焉 ____通__

(3)无欲速___通____(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____通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类型。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其何以行之哉?

5.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翻译 

(1)子曰:

“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3)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4)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5)子夏曰:

“小人之过也必文。

(6)子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7)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9)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0)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1)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结合文章的内容,回答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

2.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子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在这儿提倡的“道”是指什么呢?

 

4.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在这一句话中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5.同学们在读了“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之后,联系自己的实际,能够得到哪些启示呢?

 

6.孔子是如何强调诚信的?

 

思维拓展。

 1.孔子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一两处。

 

2.请同学们谈一谈松柏有什么样的品质,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小短文。

 

 

 训练案巩固提高——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阅读下面两篇小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子贡问曰: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

“敢问其次。

”曰: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

“敢问其次。

”曰: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

“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

“噫!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二)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

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

其为人长贤,有勇力,谓曰:

“吾昔从夫子遇难于匡,今又遇难于此,命也已。

吾与夫子再罹难,宁斗而死。

”斗甚疾。

蒲人惧,谓孔子曰:

“苟毋适卫,吾出子。

”与之盟,出孔子东门。

孔子遂适卫。

子贡曰:

“盟可负邪?

”孔子曰:

“要盟也,神不听。

1.孔子在第一段把“士”分为几类人,分别是什么?

 

2.如何理解“言必信,行必果”?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

 

吾与夫子再罹难  罹___苟毋适卫,吾出子  苟____出___

盟可负邪     负___

4.谈一谈孔子所主张“信”的原则是什么。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目标】1. 掌握文言文常识。

2.理解“仁”的内涵,认识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明确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文中文言文知识。

“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预习案自主学习篇——自主,新课标理念的精髓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注音。

樊迟_______皋陶_______弘毅______枉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____

(2)为仁由己___(3)请问其目____

(4)回虽不敏____(5)请事斯语矣___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7)尧舜其犹病诸____

(8)能近取譬___(9)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

(10)死而后已____(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__

(12)克己复礼为仁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问知。

子曰:

“知人。

”___通__②举直错诸枉_____通____

③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通___④知者利仁____通____

4.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仁以为己任

二、疏通文意,理解语句的大概意思—部分句子翻译

1.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2. 仲弓问仁。

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问智,子曰:

“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

“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

“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4.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子曰: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7.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9.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文章中有几个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

文章中有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2.本文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3.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4.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5.“仁”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请把自己有 关“仁”的体会用文字写出来,与其它同学们交流。

6.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如何才能够实现“仁”。

 

7.孔子在谈到“仁”的时候,说道:

“克己复礼为人。

”为什么要用一个“复”字呢,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一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训练案巩固提高——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承大祭(jì)  勿施(shī)于人  雍(yīnɡ)虽不敏

B.樊(fán)迟 错诸枉(wǎnɡ) 举皋陶(táo)

C.举伊(yī)尹 其恕(shù)乎 能济(jì)众

D.近取譬(bì) 弘毅(yì) 长处(chǔ)乐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问其目(条目) 回虽(虽然)不敏在家(家庭)无怨

B.未达(明白) 何谓(说)能济(帮助)

C.病(担忧) 取譬(比方)弘毅(坚强)

D.处约(贫困) 处乐(安乐)利(以……为利)仁

3.下列句子中的“请”字,和“请问其目”的“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B.仪封人请见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D.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4.下列句子中的“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樊迟)问知B.子曰:

“知人。

C.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D.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5.下列句子中的“其”字,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

子曰:

“其‘恕’乎”

A.请问其目B.尧舜其犹病诸;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下列句子中的“方”字,当“方法”讲的一项是

A.可谓仁之方也已。

B.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7.下列句子中的“博”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B.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8.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仁者安仁,知者利仁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学习目标】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重点难点】1.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2.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习方法】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

学习本课,既要透彻了解孔夫子思想的本质,又要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古为今用,让孔子的思想与新时代碰撞,产生指导我们前行的火光。

【文题解读】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干违背道义的事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好像漂浮在天空的云彩。

孔子运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自己对道义的重视和追求。

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

按照孔子的观点,贫寒虽然是问题,但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真正的问题;富贵不是问题,以不正当手段牟取富贵就是大问题。

这句话表现了孔子义薄云天的高尚人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美。

这句话言明了孔子的人生价值取向。

孔子所弘扬的这种价值取向,对于治疗社会上一部分人为谋取势和利益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预习案自主学习篇——自主,新课标理念的精髓 

(一)检查预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富而可求也。

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饭疏食饮水

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④子路问成人

⑤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⑥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⑦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二)课文梳理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1. 子曰: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2.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

“以告者过也。

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

“其然?

岂其然乎?

”   

3.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4.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5.子路问成人。

子曰: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6. 孔子曰: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   

  

7.子曰: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8.子路曰:

“君子尚勇乎?

”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9.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10.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探究案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第一则:

孔子认为财富“可求”与“不可求”的关键是什么?

 

2.第二则:

根据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等自己的过错呢?

 

3.第三则:

在如此贫寒生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