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1835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docx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

心理学选择题较重要的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2.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随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适应现象)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20~40)秒钟.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倒摄干扰)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组块)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小)了.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手段—目的分析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来的.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13.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

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14.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心境)

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多血质)

16.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人际沟通)

17.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文饰)

18.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补偿)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19.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

20.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具体运算阶段)

21.注意的功能有(调节功能.维持功能.选择功能)

22.知觉的特性包括(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23.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字词.人名.时间观念)

24.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包括量表的(效度.信度.标准化)

25.性向测验用以测量(潜在才能.能力倾向)

26.一般认为,动机具有以下几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

27.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外显性)

28.人格的本质特征有(独特性.稳定性.综合性复杂性.功能性)

29.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

30.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横断研究法.纵向研究法.群体序列研究法)

31.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在其1980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美国1971年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

32.前苏联的彼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33.(拜瑞斯等人)进行的(良好行为游戏)

34.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强调教育要与心理学相结合,倡导(直观教学的)原则,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丰富学生的感知,发展学生的思维.

35.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把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付诸了实施.他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其学生将上述四个阶段进一步发展为(准备、提示、联想、系统和方法)五个阶段.

36.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是在(19世纪后半期)发生的.

1867年,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发表了(《教育人类学》)第一卷,它是(教育和心理知识的必要源泉).

36.1988年,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问世,这就是俄国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

36.1896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始对动物的学习进行实验研究,于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一般认为,正式的教育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开创的.

37.联结派以(桑代克、华生、葛斯瑞、赫尔、斯金纳)为主要代表.

38.认知派以(魏特墨、考夫卡、苛勒)为主要代表.它们主张“完形说”.

39.1908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本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由房宗岳翻译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之后,又出版了(陆志韦)翻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陈德荣)翻译(盖茨)的(《教育心理学》).

40.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的制约.

41.(格赛尔)著名的(双生子爬递实验)

42.人类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书面语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数概念发展的关键期是(5-5.5岁).

43.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最初是通过(观察儿童玩“弹弹子”的游戏)开始的.

44.皮亚杰指出,(11岁)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在标准支配转向内在标准支配的转折点.

45.(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它在教育心理学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学习理论所解决的学习的(实质、过程和条件)等学习的根本理论问题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和教师有效地教的理论基础.

46.学习理论主要分为:

(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认知派的学习理论)、(联结-认知派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47.人和动物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行为方式有两种:

(本能行为)、(习得行为).

48.加涅的学习分类:

(1)智慧技能;

(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49.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将学习区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可将学习区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50.奥苏贝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

(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51.彼得罗夫斯基在其1972年主编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将学习分为两大类:

(反射学习、认知学习).

52.我国学者将学生的学习分为:

(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产规范的学习).

5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

(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译码—输出的过程).

54.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指(心理过程).

55.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派指(信息加工学派).

56.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57教育心理学最基本、最普遍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58.心理学是系统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以及以(心理行为)内在条件的行为的科学.

59.美国(桑代克)真正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60.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想象、记忆、思维)等,其中(思维)是其的核心.

61.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倾向性的、本质的、和稳定的).

62.教育心理的研究对象是指(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63.(赫尔巴)是近代第一个给自己的教育理论提出心理依据的人.

64.高等教育心理学具有(教育、科研、直接服务)三大社会职能.

65.心理发展是指个体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66.幼儿期的年龄阶段是指(3-6、7岁).

67.童年期的年龄阶段是指(6、7-11、12).

68.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社会环境和教育).

69.提出影响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70提出心理发展影响因素的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

71.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活动).

72.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活动).

73.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行为特征叫(人格).

74.最近发展区概念是(前苏联维果斯基)提出来的.

75.学习是动物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

76按照桑代克对学习规律的认识,不是他提出的学习规律是(消退律).

77.桑代克对学习规律的认识有(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78.提出操作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家是(斯金纳).

79.完整-顿悟说是由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

80.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学习形式是(发现学习).

81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有意义接受学习).

82.学习是指动物和人类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实践获得的有(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变化过程.

83.加涅认为,根据学习的结果学习可以分为(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五种才能.

84.布鲁纳认为智慧生长的过程就是形式认知表征系统的过程,认知表征系统的发展经历(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

85.现代心理学诞生于(1979年)

86.(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属于无意识的心理学现象.

87.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88.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人格的(功能性).

89.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

90.(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

91.以下(接近性)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之一.

92.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称为(色调).

93.(T+型)人格特征的人,往往追求刺激、新奇,好冒险.

94.位置学说不能解释(频率最低的声音的编码).

9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96.“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晕轮效应).

97.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是一种(投射测验).

98.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学派为(精神分析学派).

99.正常清醒时,能思考,能灵敏地解决问题,这种状态下的脑电波是(β波).

100.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

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101.口渴会促使个体作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激活功能).

13.声音的质量特征称为(音色).

102.“三个和尚没水喝”,反映了(社会惰化)作用.

103.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阶段属于(后习俗水平).

104.一般说来,由(内在动机)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105.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人格的(功能性).

106.思维的主要特征为(间接性和概括性).

107.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

108.社会测量法由心理学家(莫雷诺)所首创.

109.学习迁移的关系转换理论告诉我们,在迁移的产生中,关键是两个问题即(关系和顿悟)

110.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性,概括水平的学习之间的影响,这类迁移可以分为两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111.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11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以把迁移分为(特殊成分的迁移和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113.认识结构中有关知识(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主要变量

114.组织者可分为两类(先行组织者)与新的学习产生一种上,另一类是(陈述性的组织者),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识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

115.垂直迁移也叫纵向迁移分两类(自上而下的迁移和自下而上的迁移)

116.个体接收解释组织和提取信息的活动或操作是指(认识过程)

117.各种认知成分及过程在知识获得与应用中的不同作用是指(认知功能)

118.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调节和控制或方法的选择过程是(认知策略)

119.学生在过度学习中,一般来说效果最好的过度学习量在(50%))

12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的形成就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形成(暂时性神经联系)的过程

121.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122.奥苏伯尔认为新旧意义的结合,同化过程可以表现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三种形式

123.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是(需要)

124.强化论中,提出最具代表性观点的人物是(斯金纳)

125.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126.马斯洛认为,人的最高级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127.要求及时提供反馈信息根据的是

128.动力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监控功能)

129.学校环境中学习驱力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130.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把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力和外部学习动力)

131.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成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132.斑杜拉认为期待有两种(结果的期待和效能期待)

133.按迁移中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划分,可以将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化性迁移.结构重组性迁移)

134.按迁移的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135.按迁移方向划分可分为(垂直迁移与水平迁移)

136.按迁移内容划分,可分为(特殊成分的迁移和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137.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反映的遗忘规律是遗忘(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138.头脑中对思想和表现等素材的加工过程及个体了解外部世界时所经历的各个心理过程的总和叫(认知)

用来描述是什么,怎什么样等问题知识叫(陈述性知识)

139.反映活动的不同侧面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40.(命题学习)是指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141.视觉器官保存图象信息的容量相当大,但是保持时间相当短,超过(250)毫秒遗忘就开始了

142.技能是一种(知识经验)

143.打字是(细微型操作技能)

144.心智技能是一种(认知经验知识)

145.(练习曲线)是描述操作技能随练习时间或次数变化的图形

146.心智技能通过(实践活动的”内化”)来实现的

147.早期技能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动作)方面

148.复述策略是在工作及一种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上的方法(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和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等)

149.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

150.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具体做法有(统筹安排学习时间.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善于利用老师的帮助)

151.元认知策略是学习主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策略

152.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一贯持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153.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性思维)

154.问题解决的提出假设阶段是(具有创造阶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

155.问题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156.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心理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57.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规范或道德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158.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159.与品德比较而言,态度步及的范围更大,但只有步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之为品德

160.所谓自律道德是指受儿童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具有(主观性)

161.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处于服从权威阶段的儿童以(是否遵守规则)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162.社会助长不仅可以引起行为效率在(数量上)的增加,而且也可提高行为的(质量)

163.班集体的形式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前班集体阶段.班集体的雏形阶段.班集体成熟阶段)

164.人际交往的主要原则有(交互性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

165.人际交往从静态的角度说是(情感联系)从动态的角度说是指(信息沟通和物质交换)

166.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在(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167.根据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将教学过程分为八个阶段的是(加涅)

168.教学测验中的安置测验是用于教学阶段的(教学初始阶段)

169.有关教学怎样进行,呈现什么内容以及如何呈现这一内容的策略是(组织策略)

170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选择何种组织如陈述策略的决策以追求最满意的方式使用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策略是(管理策略)

171.测验就是通过观察人的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某些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

172.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设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叫(教学策略)

173.课堂氛围大体上可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对抗型)三种

174.柯尔伯格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175.态度与品德的结构都是由(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成分构成

176.道德情感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区分,在形式上道德情感表现为(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177.态度与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种(后天习得)的,影响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心理状态,而态度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178.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道德发展具有一条总的规律即从(他律水平)发展到(自律水平)

179.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水平

180.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包括(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181.群体是(有共同目标的个体集合)

20、在观星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我们生活的地球在银河系。

182.根据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将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183.与社会助长作用相反的是(社会干扰)

184.(集体舆论)对集体成员起着评价.监督和行为引导作用

答:

①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我们可以生产酒、醋、酸奶、馒头和面包等食品。

②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使它们变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

③在工业生产和医药卫生中也都离不开微生物。

185.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是(动机)

6、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特点?

186.无意识的模仿即(潜移默化)

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有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

187.班集体成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高度的凝聚力和自主性)

188.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189.(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级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90.课堂管理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的进行(创立和保持教学活动)而采取的调节与控制环境的措施

答:

放大镜的中间厚,边缘薄,光线在透过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因此会把物图像放大。

191.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反映课堂教学中师生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

192.从目的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

5、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出许多减少垃圾数量的方法。

19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两种即(非专门途径与专门途径)

194.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工具)

195.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学生心理与行为矫正方面最常用的方法(是行为疗法)

196.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这是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系统脱敏法)

2、你知道日食的形成过程吗?

197.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而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况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198.从内容上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其次是(维护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4、“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

”这句话是阿姆斯特朗说的。

199.发展性教育主要是面队(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发面出现不同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200.行为主义疗法是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这种方法认为,个体所有的异常行为或不良行为,都是个体在其过去的生活经历中通过(学习),而固定下来的,因此,也就可以设计某些特殊的治疗程序,通过(条件反射作用)的方法来消除或矫正这些异常或不适应行为

201.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一道构成了以(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它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