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8125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江采芙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涉江采芙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涉江采芙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涉江采芙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涉江采芙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涉江采芙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涉江采芙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涉江采芙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涉江采芙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涉江采芙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涉江采芙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涉江采芙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涉江采芙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涉江采芙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涉江采芙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涉江采芙蓉.docx

《涉江采芙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江采芙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涉江采芙蓉.docx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作以终老!

【评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

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

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

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

--这就是“涉江

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

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

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

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

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

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

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

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

“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

”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

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

显然没有。

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

山隔水的浩浩烟云!

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

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

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

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

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

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

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

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

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

马茂元先生说得好:

“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

”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

“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

,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一、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卷首词)先让同学们看这段视频,感受三国英雄们的气概,展现一个慷慨悲壮的历史画卷。

这其中有一个人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

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的舞台上,他是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

他写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名篇,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既求贤若渴,又疑心重重。

小说戏剧当中把他描写成奸诈、阴险、嫉妒,是白脸形象,被人们说成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就是——曹操。

今天共同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短歌行》,一起来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

[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矛唱《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一、导入

俗话说:

“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

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

英雄、奸雄、奸贼。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

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陈寿在《三国志》中: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

把握他的三个称谓: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

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

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三、把握诗歌情感主线

此诗是一首在酒宴上演唱的诗歌。

诗中有“对酒当歌”的句子,可作证据。

(一)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

能不能提出一些学过的诗文里酒的例子?

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琵琶美酒夜光杯――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

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悲伤……看样子,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那么曹操的《短歌行》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二)我一直觉得这首诗的名字不好,因为如果用第一句仿佛更好——对酒当歌。

喝酒的时候总喜欢唱歌,那么曹操究竟唱出了什么样的歌?

大家齐读,开始!

教师朗读。

学生结合教师的朗读,分析本诗的风格特点。

学生齐读。

(三)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曹操抒发了什么情感呢?

,从诗中寻找线索(找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可以说,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

让我们弄清这个问题。

四、分析诗人的情感

1、“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之“忧”

这首诗第一句就颇有气势。

对酒当歌,应该唱歌,但诗人却想到了人生的长短,\"人生几何\",分明是感叹人生短暂,短得就像朝露。

我们说过,酒代表各种感情,这首诗是从什么开始的?

明确:

忧。

忧人生之短。

而且短得就像朝露。

板书:

光阴易逝

诗人举起酒杯的时候,照理应该高兴,可诗人满腹忧愁,用什么来解忧呢?

酒。

民间有“借酒浇愁”的说法。

可是酒真能解忧吗?

当然不能。

李白说过:

“举杯销愁愁更愁。

”,唐代诗人罗隐也说: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忘却,而不可能从根本上除去,比如忧人生短暂,酒并不能延长人生。

那么感到人生短暂,只能从自身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有一个问题是,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及时行乐李白——人生得意胥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意识到人

生短暂

积极进取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

名,可怜白发生。

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

毛泽东——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曹操看到人生短暂,曹操持何人生态度?

明确: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

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

2、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

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

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

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

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

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

作者写得何等美丽!

引来人才固然是好事,但用好人才更重要。

结合鸿门宴相关情节,讨论刘项二人成败与用人态度的关系。

项羽:

刚愎自用乌江自刎

刘邦:

虚心请教成就天下

曹操如何对待人才?

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

小雅?

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2、“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忧”

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

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

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

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板书:

贤才难得)

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几句的含义,其实就是在翻译。

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

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

当然是满心喜悦。

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

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

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

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3、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板书:

功业未就)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一是时光易失,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二是贤才难得,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是功业未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

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

“绕树三匝”句。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没有贤主。

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

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

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但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

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

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

“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

志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五、研究性探讨

曹操志向远大,同时深知成就天下不能单凭匹夫之勇,必须依赖天下贤能,故而求贤若渴。

其实三国时代,何止曹操一人重视人才,刘备发现诸葛亮这匹千里马,留下“三顾茅庐”的美谈。

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最后魏蜀吴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拥有一大批才智过人的能臣与骁勇善战的武将。

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

假如你有机会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将如何对待人才?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你将如何对待人才?

一:

提供有利条件。

高薪,高职位

二:

好的工作环境。

三:

尊重。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一:

复合型人才

二:

创新型人才

提醒学生,自己首先应成为一名人才,从现在就要为将来打好基础。

六、课外拓展:

请大家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七、课后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请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曹操的理解。

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诚然,以毛泽东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

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作家介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

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

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

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

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

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学习新课。

1、朗诵课文。

2、整体感知:

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诗人“忧”什么?

明确:

人生短暂、人才难求。

3、具体分析诗歌。

第一节:

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

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讨论:

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

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

不然。

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

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

第二节:

这一节八句中只有两句是作者自己写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一句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将之嫁接到这里,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地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选自《诗经•小雅•鹿鸣》。

“雅”是宫廷乐曲歌辞,《小雅•鹿鸣》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选句意为“野鹿呦呦不停叫,在那野外食青苹。

我有高贵佳宾客,吹笙鼓瑟悦宾朋。

”这四句诗信手拈来,却与全诗融为一体,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第三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字面意为“天上那明亮皎洁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可以摘取呢?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哈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第四节: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四句是自然环境描写。

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

同时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

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

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总结: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

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

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一、简洁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

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

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

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栖?

”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整体感知诵读熟悉-解决疑难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

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

2、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

分别叫他们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

再指出其优缺点。

三、讨论鉴赏

1、讨论分析“名句”。

叫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

(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

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

“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

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