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案.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11470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江采芙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涉江采芙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涉江采芙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涉江采芙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涉江采芙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涉江采芙蓉》教案.docx

《《涉江采芙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江采芙蓉》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涉江采芙蓉》教案.docx

《涉江采芙蓉》教案

一、导语设计

师:

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

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灯片

师:

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师:

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读。

师:

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

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

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

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

同心而离居。

师:

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

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

女子

师:

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

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生2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

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

男子。

师:

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

(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

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

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

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

正是由于你们多样化的思考,才使这首诗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它当作一位女子来看待。

在古代,男子离开家乡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种更常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师:

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首诗的情感的诗呢?

(幻)这是一首     的诗?

生:

忧伤   相思   思念   痛苦

师:

同学们赋予了这首诗歌丰富的情感。

那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个词能直接概括这种情感的?

生:

忧伤。

板书:

忧伤

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我们先来看前四句: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谁来翻译一下这几句诗?

语言要美一点。

生:

渡江去采摘芙蓉花,兰泽上芳草萋萋。

采摘芙蓉花送给谁呢?

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师:

翻译得不错。

那我想问问,你刚才翻译的“渡过江水采芙蓉”,这个“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样吗?

“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

生:

一样,“涉”的意思就是“渡过”(坐着船过江)。

师:

一般都怎么渡过江呢

生:

不一样。

“涉”的意思是蹚水过河。

师:

蹚水过江采芙蓉和坐船过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会一样吗?

生:

不会。

(幻灯片)“涉”的本意:

行走在溪水中。

我们设想一下:

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

“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

而如果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作者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真挚动人了。

师:

我们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画面中,在这画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

芙蓉、芳草。

(板书:

芙蓉、芳草)

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什么单就采集“芙蓉”呢?

生:

1:

周敦颐《爱莲说》中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莲花,这里有一种君子的品质。

生2:

“芙蓉”和“夫容”谐音,在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师:

这位同学旁征博引,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说明芙蓉的品质。

师:

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人们赋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师:

老师很喜欢这首诗。

读了很多遍,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疑问。

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有没有影响文意呢?

生:

好像没有。

师:

那这句话写在这儿不是多余了吗?

生沉默

师:

谁说说?

生:

“兰泽多芳草”是环境描写,加上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优美。

师:

你对诗歌品读的很细致,我们来复活一下当时那个画面吧: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

我们再读读这两句: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重读)芳草。

而在他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

是思念。

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遗谁”,却发现“所思在远道”,不禁悲从中来。

前两句是欢乐的采莲背景,后两句的情感却陡然一转,悲伤了起来。

诗人写如此美景的目的原来是为了——

生:

以乐景衬哀情。

生读。

师:

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却突然问道:

“采之欲遗谁?

”难道她不知道是谁吗?

生:

知道。

师:

知道为什么还要问呢?

如果不问,直接就说成“采之遗远道”怎么样?

生1:

她不想直接说出来送给谁。

那样显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会有那么直白的话语。

生2:

她想说出来,说出来以后会觉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这一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师:

理解了诗意,谁来读读这几句诗?

第一句要轻松、愉悦,第二句要低沉、忧郁。

(重点引导学生好好读,使课堂推向一个高潮)

生读。

师点评。

可以把“所思在远道”,重点教给学生读读。

师:

芬芳的兰泽,美丽的芙蓉,却使人感到了深切的“忧伤”。

这种忧伤能否停止呢?

请看下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

我们常说:

诗歌是浓缩的想象,散文将这种想象铺展开来,于是有了情节,有了人物,有了一颦一笑,有了一思一虑。

现在就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师:

时间到,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

师:

加入了环境描写更好地渲染了这种离别之愁。

加入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

加入动作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师:

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与描写,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

长相思,在“旧乡”,佳人不见,摧肝肠。

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男子,离家越来越远。

他不时地回望着无穷无尽的走过的路,心中对爱人充满了思念。

他又远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长路,心想:

何处才是我的归宿?

这两句除了情感的绵长,语言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

(幻灯片)哪些词语最为传神?

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呢?

生:

运用了动作描写。

“还顾”和“望”

师:

回答非常好。

“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板书:

还顾  望  )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

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桶,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让学生试着重音读读“望”(让学生把轻飘飘地读和重音,读读对比一下感觉)

师:

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还有哪个词语用的好?

生:

漫浩浩

师:

好在哪里?

生:

运用了叠词,更突出道路的漫长。

师:

你对语言有非常敏锐的感知。

“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

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

“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

诵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

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

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把“浩浩”两字拉长,引导学生逐渐读出情感。

师:

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为了送到远方,因为早已知道无从可送。

还顾望旧乡,没有缓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忧伤。

到此,郁积多年的苦痛喷薄而出: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师:

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幻灯片)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

我们把“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

师:

同学们来齐读一下:

“同心离居,忧伤终老”(幻灯片)

师:

怎么样呢?

能不能去掉?

生:

不能。

师:

那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

同心同德但是却被迫分离,只能忧伤一直到终老。

这个“而”是什么意思?

生:

可是,但是,却。

表转折。

如果去掉了,这是矛盾的。

同心同德却离居,然后还忧伤到老。

生:

“而”在这里是一个表转折的连词,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感觉到被迫无奈的离居。

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种持续的状态,就是“忧伤”。

师:

这两句诗是全诗诗眼所在,也是全诗主题的升华。

有了这个“而”字,情感是这样表达的:

我们两个人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可是啊,却要被迫分离,天各一方。

因此“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师:

那在这两句中,作者用哪个词来表达这种忧伤的状态呢?

生:

离居。

师:

这里的“离居”含义是什么呢?

生:

分开居住。

师:

离居就是分开居住。

老师引言中说到了“悲莫悲兮生别离”,这里的“离居”就是一种“生别离”的状态。

人世间的别离有生别离也有死别离,二者哪一个更让人悲哀呢?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各组派出代表来阐述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

生1:

死别。

苏轼说:

“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亡妻的思念让他非常痛苦。

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再也不能复返了。

生2:

生别。

明明知道那个人在哪里,却只能两地相忆,在煎熬中度过一生,这比死别更凄楚。

生3:

生别离吧。

其实古人的生别就相当于现在的死别了。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一种体现。

生4:

死别。

“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

死了就永远不能相见了,而生别离可能还有见面的机会,也有可能不断听到对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个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

生别。

生别离会让人的内心时刻承受着煎熬,无论相隔多远时间多久,都不能见面。

师:

同学们深入的思考,也让老师感慨良多。

“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生别离还是死别离,都是让人心痛的。

但我想,死别,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这痛苦是爆发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

而生别离,是明明知道对方还在那里却永远不能相见,需要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这种忧伤是绵延不绝的,是会一直到终老的。

师:

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

(幻灯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

我想:

这首诗歌告诉给我们的是:

生离比死别更悲哀。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丈夫。

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板书:

画两颗心,“忧伤”是两颗心重合的部分),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师:

同学们,本该携子之手,与子偕老。

可如今有家不得归,有爱却不能守,这种痛苦、这种哀伤你谁能理解呢?

有哪位同学能带着情感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

(配乐:

分角色朗读,最后两句读两遍,最后一句加读一遍)

三、结语:

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翱翔天际//一个却深潜海底”。

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为经典,因为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们的欢喜与惆怅,他们的遗憾与悲伤。

《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章法,让游子与思妇对唱表白。

就像这对鱼与飞鸟,它们深沉而真挚地情感在思念与渴望中产生心灵的共鸣,爱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满口生香,无愧于刘勰所说的“五言之冠冕”。

师:

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听老师诵读这首诗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怀。

(教师配乐诵读,最后两句读两遍)

四、作业: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之一

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可以从意象的内涵,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体现对人生的反思等角度来写你的理解,字数300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