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 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60709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涉江采芙蓉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涉江采芙蓉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涉江采芙蓉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涉江采芙蓉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涉江采芙蓉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涉江采芙蓉 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涉江采芙蓉 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涉江采芙蓉 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涉江采芙蓉 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涉江采芙蓉 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涉江采芙蓉 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涉江采芙蓉 学案.docx

《涉江采芙蓉 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涉江采芙蓉 学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涉江采芙蓉 学案.docx

涉江采芙蓉学案

《涉江采芙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3、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二阅读指导:

关于《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知识精讲:

1、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美丽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

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而又四野茫茫。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2、写作特点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

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

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

“所思”在哪儿?

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四自主练习:

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

其目的是什么?

 

2、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

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五、拓展延伸 

赏析并背诵下面的这首诗。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短歌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中的作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诗歌的主旨,体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的宏伟气魄和慷慨悲凉的风格。

二阅读指导

1、相关背景:

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2、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年二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

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

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

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

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

有《曹操集》。

三知识精讲

参考译文:

面对美酒伴以高歌,人生短暂岁月几何?

  好像晨间的露水一般,过去荒废的日子已经太多,所剩下的已经不多......

  听着席上的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用什么来排解忧愁?

只有那美酒名曰“杜康”。

  “青青”的是您的衣襟,悠悠的是我的愁心。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轻声吟诵至今。

  “呦呦”的是麋鹿在鸣叫,因为取食到了野外的苹草。

  正是因为我有高贵的客人,演奏起瑟琴吹奏起笙笛”

  明亮得如同天上的月亮,什么时候我才能够摘取?

  忧伤正从中而来,连绵不绝从未停止。

  越过田间交错的小路,屈就了您前来拜访。

  久别重逢长谈畅饮,心中重温着往日的恩情。

  月亮皎洁星星稀疏,乌鸦向南飞去。

  绕着大树徘徊不止,有哪个枝头是可以依附的呢?

  高山从不满足于自己的高大,大海从不满足于自己的深广。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四自主练习

1、这首诗中,那句诗是你最喜欢的?

为什么?

 

2、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3、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五、点评总结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诗中,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

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

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以慷慨、沉吟,再继之以忧愁、开朗。

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

 

《归园田居》(其一)

一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 

2、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 

3、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阅读指导:

关于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

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

”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

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

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

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的思想较为复杂,但主要的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使他早期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

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他的道家思想,继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他以消极的影响。

三知识精讲:

1、参考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陶渊明深感自己周身的社会是充满着物欲与名利之争的,而他怀揣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选择归隐山林,《桃花源记》和文章都流露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眅依田园,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2、艺术特色:

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二是情景交融。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

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

“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言: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四自主练习:

1、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2、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3、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4、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5、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五、点评总结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

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

六、拓展延伸

赏析《归园田居》的其他作品。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诗三首》参考答案

《涉江采芙蓉》

四、自主练习

1.(提示:

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明确:

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明确: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提示: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明确: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明确: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五、拓展延伸

译文:

庭院裏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短歌行》

四、自主练习

1、略

2、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

“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

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

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

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

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

“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

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

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3、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

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4、⑴巧用典故。

“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

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

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

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⑵巧用比兴。

“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归园田居》(其一)

四、自主练习

1、明确: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明确:

“误落尘网中”。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

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

“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3、明确:

“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4、明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参考:

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

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 

5、明确: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

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归园田居·其二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豆,杂草茂盛豆苗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其四译文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于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

“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

“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三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

  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抿灭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译文

  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

  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

  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