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3988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5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 20 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整理20专题二十文言文比较阅读

全国中考语文积累运用分类整理专题二十:

文言文比较阅读

1.(2018·江苏省盐城市,10—14,15分)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

(15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

,楚人未既

济。

司马

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

“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

“未可。

”既陈

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

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

“君子不重

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

,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

宋公:

宋襄公。

泓:

泓水,河名。

成列:

指摆好阵势。

既:

尽,全部。

司马:

官名,这里指子鱼。

陈:

通“阵”,指摆好阵势。

门官:

国君的卫士。

重(chóng):

重复,再次。

二毛:

头发斑白的人。

亡国之馀:

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神弗福也福:

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

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每句只划一处)(2分)

(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3分)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

(1)赐福,保佑。

(2)大腿。

11、

(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2、

(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3、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

1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2.(2018·山东省临沂市,6-9,×分)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作6-9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②太、华、衡、庐:

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③翳:

遮盖,这里指云。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

①沿溯阻绝。

绝:

②或王命急宣。

或:

③不以疾也。

疾: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

(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8.[甲][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4分)

9.[甲][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6.①断②有时③快④全,都(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

8.[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4分,各2分)

9.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3分,只答出“热爱”或只答出“赞美”一方面内容的得2分)

3.(2018·山东省东营市,10-13,8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

①薜(bì)萝:

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

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

具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

1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12.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其作用是什么?

(2分)

13.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2分

【答案】10.答案:

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评分:

共2分。

11答案示例:

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评分:

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

共2分。

12.答案示例:

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

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

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

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评分:

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

13.答案示例:

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

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

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评分:

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

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4.(2018·山东省济宁市,7-9,12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

母曰:

“子安得此金?

”对曰:

“所受俸禄也。

”母曰:

“为相三年不食乎?

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子其去之。

”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诗》③曰:

“宜尔子孙承承兮。

”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

二十两。

②馆:

这里指家。

③《诗》:

这里指《诗经》。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归休:

8.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9.[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4分)?

【答案】7.答案:

①相约同行。

期,约定。

②退休回家。

评分:

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

8.答案:

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评分:

共4分。

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

甲文:

做人要讲诚信;乙文:

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评分:

共4分。

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5.(2018·四川省南充市,24—28,10分)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24—28题(10分)

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文: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选自《史记》)

24、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

(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吴既赦越()④与百姓同其劳()

26.翻译下列句子。

(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27.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

(3分)

28.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2分)

【答案】24、舜/发于/畎亩之中(1分)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①通“增”,增加②犯错误③赦免④劳动

26、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2分)

27、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意近即可)(1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卧薪尝胆(1分)

28.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2分)

6.(2018·四川省眉山市A卷,7~9,6分)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回答7~9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甲】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弗敢易!

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王曰:

“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

子墨子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

“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

平民。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

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九:

九种(攻城的方法)。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祲:

吉凶的征兆。

休,吉祥;祲,不祥。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

入侵。

8.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挺剑而起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虽杀臣,不能绝也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子墨子九距之

D.仓鹰击于殿上子墨之闻,起于鲁

9.下列各项是对两则文言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暴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7.B8.A9.B

7.(2018·浙江省金华市,17-21,16分)

(甲)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

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①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

聚族人仅②百口。

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③,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选自《渑水燕谈录》卷四)

【注释】 ①缣:

细绢。

   ②仅:

将近。

  ③令:

善,美好。

17.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前人之述备矣

(3)范文正公轻财好施         (4)岁衣缣一匹         

  18.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以养群从之贫者

  1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20.乙文体现了范仲淹怎样的精神品质?

(请用甲文中合适的句子回答)(2分)

                                                                      

 21.《孟子·梁惠王下》中说: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请你根据甲乙两文,具体说说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理解和看法。

(3分)

【答案】17.

(1)通“俱”,全、皆 

(2)详尽  (3)轻视、看不起 (4)每年

(每小题1分)

18.D(3分)

19.

(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范仲淹)的子孙贤明善良,到现在(还)尊奉范仲淹的规矩(做法),不敢废除。

(以上每小题2分)

20.先天下之忧而忧(或: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多写不给分,如有错别字,每个扣1分。

)(2分)

21.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不受个人荣辱、悲喜的局限,用具体的行动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继承和发展”,1分,“忧国忧民”1分,两点都能兼顾到,3分。

8.(2018·浙江省湖州市,20-22,8分)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完成20一22题。

(8分)

伯瑜有过,其母笞之,泣。

母曰:

“他日苔汝未尝泣,今泣,何也?

对曰: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选自《韩诗外传》)

司马芝。

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

“母老,唯在诸君!

”贼曰:

“此孝子也,杀之不义。

”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芝传》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其母笞之(用鞭、杖或竹板打)B同行者皆弃老弱走(逃跑)

C遂得免害(于是)D杀之不义(指代母亲)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3分)

他日得杖常痛,今母老矣,无力,不能痛,是以泣。

22.两则选文中的主人公对母亲的孝,分别体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20.D

21.以前挨揍非常疼,今天母亲老了,没劲了,不能打疼我了,因为这个我哭。

22.伯瑜的孝体现在为母亲的年迈和自己惹母亲生气而伤心落泪。

司马芝的孝体现在遇贼时宁愿自己死亡也不愿丢下母亲,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拜托山贼。

9、(2018,安徽省,15—18,15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节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云归而岩穴暝暝:

(2)野芳发而幽香芳:

(3)而或长烟一空一:

(4)把酒临风把: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内容。

(4分)

《醉翁亭记》(节选):

《岳阳楼记》(节选):

(4).依据选文,填写下表。

(3分)

篇目

写人的活动的语句

相同的内心感受

《醉翁亭记》(节选)

《岳阳楼记》(节选)

【答案

(1)

(1)幽暗,昏暗

(2)花(3)全(4)执,拿

(2)

(1)这或明或暗、变化不定的,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的景象。

(2)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3)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中景物描写的内容。

(1)主要描写了琅琊山早晚和四季景色的变化。

(2)主要描写了洞庭湖春和景明之时的美丽景象。

(4)写人的活动的语句:

《醉翁亭记》:

朝而往,暮而归。

《岳阳楼记》:

登斯楼也;把酒临风。

相同的内心感受:

快乐(或高兴)。

10(2018·湖北省宜昌市,6---13,16分)

一、领略先贤诗文之芳醇(16分)

[甲诗]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晴天雨:

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乙文]

 百丈山记①

         ◆朱 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②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释】①百丈山:

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

      ②瀵(fèn)涌:

水同源分流喷出。

 

6.[甲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请选取诗中的相关词句填写在答案的空格处。

(2分)

7.请根据[甲诗]“晴天雨”的注释和相关诗句提示,说说“夏夜霜”是什么意思?

(2分)

8.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甲诗]和[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就(  )  殚(  )  若(  )  或(  )

9.纵观[甲诗],有人认为是“望”字统领全篇,有人认为是“夕”字统领全篇,你赞同哪种观点?

请简要说明理由。

(2分)

10.通读[乙文],说说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

作者以立足点为中心,共写了哪几个方位的景物?

(2分)

11.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

(2分)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12.翻译下边的句子。

(2分)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13.积累链接:

请默写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颈联。

(2分)

【答案】

6.(2分)  夕茫茫 → 灯火万家→月照平沙

7.(2分)是月光照在沙滩上明白(银白)如霜的意思。

8.(2分)就:

靠近,登临;殚:

完全,尽;若:

好象;或:

有的;

9.(2分)认为“望”统领全篇的(1分),是从作者观景的视角来看(1分);认为“夕”统领全篇的(1分),是从景观的主体内容来看(1分)。

(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不分高下,言之成理即可。

10.(2分)立足点:

石台(1分)。

方位:

(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

(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11.(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画对一处得1分)

12.(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

(“者”“度”“是”“穷”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

13.(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