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5687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9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docx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3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1.是对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

2.掌握难解的词语。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题解: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

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扫除生字词

请同学们根据教师的引导自学。

1.出示自学引导

(一)。

(1)、请自由朗读课文,如有陌生的字,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教师。

三分钟后,比谁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比谁能读谁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

(2)、读课文的同学有错即停,其他同学认真师板书学生提问的字于黑板上。

三分钟后,则指着黑板上的字问:

会读的举手?

指名会的学生读。

2.师: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比谁读得正确,声音响亮。

乐意读的举手。

XX,你先读。

其他同学认真听,假如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3.生轮流读,有错即停,指名更正,师板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g攒cuán斑蝥máo

珊瑚shān蟋蟀shuài敛liǎn脑髓suǐ陌mò传授shòu

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书塾shǔ窦dòu宿儒rú

厥士jué金叵罗pǒ盔甲kuī绣像xiù拗ǎo蝉蜕tuì

锡箔xīBó倜傥tìtang人迹罕至hǎn人声鼎沸dǐng

缠络chán相互缠绕在一起

豁huò此处状声

觅食mì找食

渊博yuān学识深广

4.生齐读课文。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研读,理解内涵

自学引导

(二)反复朗读,比谁六分钟后能准确回答。

1.文章的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请同学考虑文章从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百草园”的生活?

第几段到第几段写的是“三味书屋”的生活?

作者对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思考讨论

小结: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枯燥乏味的。

文章先后写了两种生活,第一部分(1至9段)写的是“我”在百草园中的无穷乐趣。

第二部分(10至24段)写的是“我”在三味书屋中枯燥的读书生活。

这就是本文的大体结构。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讨论

①提问:

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

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

开门见山点题。

为什么用“相传”二字?

(不肯定,可能是小孩子自己取的名字)

为什么会卖?

(因为他家后来破落了,一家人离开了故乡)

“那时”、“现在”两个词,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了时代的变化)

那时——,我的乐园;现在——野草。

“似乎”与“确凿”连用,不矛盾吗?

(真不相信,“我的乐园”怎么只有些野草呀?

所以作者用了“似乎确凿”。

越是不相信它有这么大的变化,越是说明“我”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怀念。

百草园里“只有一些野草”,为何“却是我的乐园”?

下面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乐园”的。

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②理解:

“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是从成人的眼光看当年的百草园。

“确凿只有”,断定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上面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

这一方面表明由于“时间的流驶”,一些景致是否能够清楚的记得,不敢妄下结论;另一方面,也是为下文甩出一个“线头”——“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2)请学生朗读第2段,引导学生迸行分析学生思考讨论。

①提问:

这一自然段中心句是什么?

(单是……无限乐趣。

这也是本文的“文眼”所在。

写了些什么?

有什么变化?

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

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不必说……也不必说……”(略写,但很生动):

记叙的次序和方位怎么样?

记叙的对象又有什么区别?

“不必说”:

方位——地面上。

次序——由低处到高处。

对象——植物。

“也不必说”:

方位——空中。

次序——由高处到低处。

对象——动物。

“碧绿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红的”是什么语法成分?

(定语)

“鸣”是什么用法?

(动词作形容词用,作状语)

动词跟名词的搭配有何特点?

(非常恰切:

鸣蝉——长吟;黄蜂——伏;云雀——窜。

本段着重写的是什么?

(泥墙跟——无限趣味。

紧扣题目。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点带面,局部代表全局,整个百草园更是——趣味无穷)

写了些什么?

(动物,植物,我的活动)有什么趣味?

“低唱”、“弹琴”是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在泥墙跟一带的描写与前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插写了“我”的动作)

写这些有什么好处?

(少年的“我”对大自然里的东西的热爱)

有什么特点?

(细腻的动作描写:

翻,按,拔,摘)

你读了这一段是不是觉得有趣?

再读一遍。

明确:

②提问:

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明确:

莱畦,石井栏。

③提问:

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

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

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

明确:

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

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④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人?

明确:

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人。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棋,写的是春季;鸣蝉,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写的是夏季;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的是秋季。

这样写了春、夏、冬三季的百草园,而且还写了那么多、那么生动、形象的动、植物,错综交织,而又井井有条,描写出了百草园的可人。

⑤提问:

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

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明确:

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

“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⑥提问:

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祥精彩?

明确:

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

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小结:

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轻声齐读第2段,加深体会,加强记忆。

(3)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3至6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提问:

文章的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起过渡(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对百草园的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关于百草园中有关传说的叙述上去。

②提问:

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

这里写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这个故事带有神怪色彩,结局是邪不压正,美女蛇被制服了。

③这个故事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

其一,故事的内容符合儿童好奇、爱惊险的心理。

这也是儿时的一种乐趣;其二,听长妈妈的故事后,“长草”是不去的,这就限制了“我”在百草园中活动的范围,极想得到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在百草园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这也符合儿童的探险猎奇、战胜邪恶的心理。

这就为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纱,诱导着儿童去涉足认识、了解它。

其三,百草园丰富的生活内容和赤链蛇的传说,对儿时的作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个传说,增加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因素。

(4)让学生齐读课丈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这两段写了什么?

冬季的百草园怎么样?

(比较的无味)

真的“无味”吗?

(不下雪就无味,下雪就有味:

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着重写捕鸟的过程。

写得生动有趣。

第八自然段写了什么?

(润土的父亲)有什么作用?

明确:

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②让学生默读课文第7段写的什么?

,(捕鸟的经过)有什么特点?

(动作描写)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哪些词描写捕鸟的动作?

这些动作能否颠倒?

明确:

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不能。

因为它是捕鸟的连续性动作

③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

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明确:

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

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5)指定学生朗读第9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讨论

第九自然段写了些什么?

(要去读书了)

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

“不知道”表明什么?

(小孩不懂事,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

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最严厉”表明什么?

(封建时代书塾令人生畏,对儿童没有吸引力)

三个“也许”和两个“我的”表现了什么?

(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怀念之情,正反映了“我”对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的热爱。

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

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3.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

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对三味书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

明确:

三味书屋的陈设单调、沉闷。

三味书屋给作者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门”,多么沉重、压抑的颜色,它与百草园中的“碧绿”“紫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屋里的陈设就更单调了,只有匾和画儿,不象百草园中的生机勃勃。

鲁迅先生对这里极为熟悉。

寥寥几笔,三味书屋的陈设古旧、单调;气氛沉闷、冷清,使读者有如目睹。

这样一个环境,正好和百草园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越是写三味书屋的陈设古旧,气氛沉闷,就越是突出了百草园生活的乐趣。

“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

(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

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

“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上九,潜龙,勿用。

”“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成绩却不少了。

②在这五个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学习方法怎样?

(极其死板)

学生向老师提问题,老师是什么态度?

(很不高兴,有怒色)

教师的态度说明什么?

(这是对封建学校学习方法的真实写照。

那时的学习方法是极其死板的。

学习内容是什么?

“只”表现了什么?

(非常单调)

学习内容说明什么?

(无用、乏味、难懂、庸俗)

小结:

第一个是问“怪哉”是怎么回事。

先生说“不知道”,而且脸上有些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他)决不至于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说。

”——这是对压制学生求知欲的十分不满。

进了三味书屋就要非礼勿言、非礼勿视,要一心只读圣贤书。

可是少年鲁迅却问了读经以外的“怪哉虫”,这在老师的眼里简直是左道旁门,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

第二个是读书的内容和形式。

老师“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这书读得多没劲呀,是在老师的压力或命令下读的。

读的又是什么内容呢?

有的宣传“仁”这个虚伪的封建道德。

有的低级趣昧地取笑别人;有的宣传迷信风水;有的拼凑起讲古代税法的话;这些令人难懂而又无用的书,读不成句,读错了也没有人纠正,只有死记硬背。

学生怎能感兴趣呢?

这和百草园中生动活泼的生活真是大相径庭!

③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

当鲁迅提出“怪哉虫”的问题时,老先生有些“怒色”了,答以“不知道”!

当孩子们到三味书屋后的小园中去玩而被老先生发现时,只不过是“瞪几限”,大声道:

“读书!

”当学生惹他生气时,他有戒尺,但不常用;他可以让学生罚跪,但他也不常用。

当他自己读书读到得意处时,他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些都可以看出来,寿镜吾老先生秉性慈祥,酷爱读书,鲁迅先生是尊敬的。

可是他不自觉地为旧制度效劳,是旧教育制度的忠实执行者。

他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他没有象长妈妈那样能够抓住儿童的心,饱也没有象闰土的父亲那样耐心诚恳地回答儿童提出的问题,而是不看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拒绝学生的提问,泯灭他们的求知欲,这些都是错误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尽管如此,他在塾师中是比较好的,对学生还“和蔼”,不常用戒尺与罚规,也正囚为他是比较慈祥的。

他尚且如此严格遵守封建教育制度,更何况其他人了!

所以鲁迅先生在“恭敬”的同时,也给予了恰如其分的批判与否定,以此来否定三味书屋的生活,否定旧教育的制度,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④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做些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

(一是到后园里玩,一是画画儿。

作者写这些是什么意思?

(对这种学习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描写后园用了哪些动词?

(爬,折,寻,捉,喂)

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

结论是肯定的,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

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自己也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土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

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

⑤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

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小结:

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括的枯燥无味,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总结)

提问:

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昧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祥的中心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

作者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也表现了儿童对知识的追求,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美读,品味感情

自学引导(三)

1.自由准备两分钟。

2.指名朗诵,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

五、课堂小结

作者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也表现了儿童对知识的追求,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六、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请以“温暖,就是那么简单”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温暖,就是那么简单

暗淡的天空没有一丝暖意,只有冰冷的雨滴扑打在屋檐上。

此时,我正蜷缩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一个冰冷的世界——内心充满失望:

今天怕是回不了家了。

远处传来令我熟悉不过的书包滚轮声,一个清秀高挑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

我顿时觉得有了一丝希望,或许他可以帮助我。

他站在屋檐下,明亮的眸子凝望着天空,眼神中写满了忧虑和烦躁。

猛然间,他瞥见了蹲在一旁的我,我急忙向他挥手,投去求助的眼神。

他的眉头紧锁着,目光在雨和人之间徘徊。

看得出他想说些什么,可却什么也没有说……

蓦然间……

他跳入一片雨水淋漓的世界,快步踏在湿漉的路上,留下一串清脆的脚步声和那瞬间即逝的脚印,远远地,消失了。

雾,更浓;天,更暗;而我,更冷了。

失望如乌云般严密地遮蔽在天空中,抹掉了最后的阳光,只剩下飕飕的凉意与无边的黑暗。

不知过了多久,一片淡蓝色的阴影出现在我的脚下。

我睁开疲惫不堪的眼睛,却发现他撑着伞立在台阶下。

寂静无声,只听见他急促地喘气。

他的袖卷和裤腿已湿了半截,缓缓向下滴着雨;头发也因为淋了雨而显得凌乱不堪。

可是他的眼神,猛然打动了我;他的笑容,那么淡、那么轻、那么美。

雾渐渐消散,犹如冰层上的一丝裂隙。

一切都融进了这绵绵的雨水之中。

他一步步走上台阶,我仿佛感到阳光向我逼近。

面对我惊愕的目光,他拿出一把紫色的雨伞,淡淡地笑了笑:

“别忘了,咱们可是铁哥们儿,这种时候,我怎会弃你于不顾呢?

”我迷茫得不知所措,犹豫地伸出双手,当我冰凉的手指触到他温暖的手心时,怕是冰层无法挡住这么没距离的温度,彻底地融化了。

“回家用吧”,只听他轻轻地说道,“另外,不要忘了用热水洗脸,否则会感冒的!

”……

这些话一直萦绕于我的耳畔,当我沉默很久才说出“谢谢”二字时,只剩我一人站在空荡荡的屋檐下。

我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直到那温馨的一抹淡蓝色消失在视线里。

手上的那把伞,因为有了温度而显得沉重;而我,迎来了内心的天明。

当我撑起伞走在街道上,看着一旁疯狂奔跑躲雨的人们,无法不感叹自己的幸运。

那把伞就像一堵坚实的墙,挡住了风雨,留下的,是一片清新的天地,一个充满暖意的地方。

我相信,那紫色的云朵正载着我驶向光明,叫醒太阳、驱开乌云,向他默默传递同样的温度,也向这片天地播撒简单的却让我永远无法忘怀的温暖与感动。

【解析】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

抓住文题中的“温暖”“简单”,“温暖”提示的是文章的立意,抒发赞美美好的情感;“简单”是提示选材,要选平凡小事,简简单单的事,普普通通的人,写出人情温暖,人间真情。

从文题来看,没有第一人称,可以写自己亲历,也可以写所见所闻,可以写身边,也可以写从报刊电视读到看到的事情,比如,电视报道的“乞丐哥”“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构思上力求新意,写法上要力求独到,在“简单”上花心思,比如,运用细节,突出人物的一言一行表达“简简单单也是爱”,的主旨。

可以选择多个平凡事例从生活的各种场合写社会生活中一些简简单单的爱的行为表现,也可以就一人一事来写“他”平凡的行为中表达的爱。

文章中可反复点题“温暖,就那么简单”,作文段的起句或总结。

点睛:

此作文题颇新颖,但写好此文是不容易的,学生对“那么简单”的意义不好掌握。

考场作文,首先要审好题,抓住题目中的“题眼”,看清要求,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新颖别致之处,要考虑到写法上要突出这个“点”,比如本题的“简单”一词;其次要选好材料,选自己熟悉的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便于自己写作。

最后写作时要注意材料的安排,结构上的关联,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根据要求作文。

①古人教子曰:

业精于勤,荒于嬉。

②现代教育家说:

研究“玩儿”这一丰富的源泉,是我们的任务。

③以《中国古代漆器》《明代家具珍赏》《蟋蟀谱集成》《北京鸽哨》等“世纪绝学”享誉中外的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总结自己一生时说:

“我这辈子没干别的,净玩儿了。

④也有人说:

玩物丧志,靠玩儿难以成就大事。

请以“说玩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要求:

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答案】说“玩儿”

如今再一说到“玩”一字,稚嫩孩童们皆满眼星光闪烁。

投入那没有拘束、充满乐趣和挑战的世界。

可一瞥身旁的家长,则大多眉头紧锁,表情严峻,心中生出一万个“玩物丧志”“现实的环境危机四伏”“输在起跑线上”之种种内忧外患。

于是孩子们噤若寒蝉,隐没于书海,成人也心下宽慰地投入日复一日的琐事中。

殊不知,若视“玩”如洪水猛兽,避之不及,生活不仅丧失了本身的乐趣,人生的进程也便平庸而阻碍重重了。

生活七味“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的艺术,玄妙而微微凌驾于油盐酱醋之上,是从生活的平庸无趣中升华出的“玩”的艺术。

于是种种茶道中的“玩具”由此铺排展开,茶针、茶壶、全套茶具讲究精致的工序……如今的现代人且从繁忙不暇的快节奏中抽身享受短暂的茶艺游戏。

轻掂茶叶,是否忆及了幼时在林间捉迷藏的穿林打叶之声?

新泡的茶汤清亮红润,是否又极似少女时节偷摘下房前的凤仙,捣碎成一瓶清新而梦幻的染液?

“玩”的艺术从未随着人的成长而从斑驳的旧墙壁上剥离,它以另一种形式游荡于枯燥的生活缝隙里。

“玩”的益处也早已入前人之书。

看魏晋名士个个潇洒似神仙,均是得益于“玩”的益处。

琴棋书画,如今看似是一个可怜小孩的课外班名目,千百年前却因融会了名士们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和美的享受而真正成为了“玩”的艺术。

高山流水,琴声之间把玩出的是永世长存的友谊;吟风颂月,可雅可俗,往大处说是文人内在修养内涵的体现,往小处说则不过文字韵律之游戏。

用“玩儿”的态度和心理,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笔尖挥毫上河图景。

再观贾宝玉,被父辈视作顽劣逆子的他,看似只爱游玩作乐而不思上进、蔑视功名,可谁有道人不能“玩儿”出真正的名堂?

也许便是曹公幼年时玩心一起、诗性大作,一匾“怡红快绿”流芳百年。

而真正做出名堂的大家,面对一生的成绩也不过保有一颗“玩心”。

杨绛身为知名的学者、作家,晚年时称自己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