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868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专题1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

1、经济危机惨痛的教训,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由此作为命题的立意点考查。

罗斯福新政中有关民生问题的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

3、从罗斯福新政和30年代危机爆发,认识正确处理生产、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的重要性,作为命题的考点,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4、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缓和社会矛盾、坚持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关注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将继续作为关注民生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5、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战后西方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加强中西经济运行机制的比较,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相互借鉴,互相学习,这将会成为高考的命题趋势。

【专题讲解】

一、1929--10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知识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在20年代经济增长虚假繁荣,以及政府推行分期付款,形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消费增长引起股票市场的狂涨,直接引发这次经济危机。

其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导火线是1929年10月29日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狂跌。

【特别提醒】

①繁荣和危机往往同时存在,所以我们要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可能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

联系当今我国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

控制房价、加强土地调控、控制信贷投放过度等措施,目的在于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

②经济危机往往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加深,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推动变革的紧迫信号。

③把握危机爆发的原因时注意区分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

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原因;过分投机股票市场是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原因。

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知识归纳】

在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后的背景下,罗斯福上台并实施新政。

内容:

救济----救济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复兴-----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改革-----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具体措施: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

特点:

新政通过法律的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巩固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改造。

【特别提醒】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解罗斯福新政中具体措施的内容、作用。

如在工业方面;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发起一场群众性的运动----蓝鹰运动。

三、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及原因

【知识归纳】发展概况、原因

1、发展概况:

美国:

①二战结束美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时期。

②战后20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③70年代的美国经济出现“滞涨”局面。

④80年代经济开始复苏并出现低速的持续增长。

⑤90年代经济繁荣。

⑥从2001年起,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衰退。

西欧:

①20世纪50年代初,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②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出现繁荣景象。

联邦德国:

①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

②20世纪60年代初,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2、原因:

⑤美国对联邦德国采取扶持政策,通过“马歇尔计划”提供大量援助。

【特别提醒】了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概况,探讨西欧、联邦德国经济发展原因,总结出共同原因。

从中我们应吸取什么教训。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给我们的经济建设的启示是:

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必须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坚持改革,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兴国之路。

四、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知识归纳】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3)各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从而激起当地人民更强烈的反抗,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德国、日本走向法西斯道路;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特别提醒】经济危机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加深,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推动变革的紧迫信号。

正所谓“赛翁失马,安知祸福!

五、罗斯福新政的重大影响

【知识归纳】深远影响:

首先,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危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其次,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再次,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

尤其是联邦政府的影响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

另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但从实质上看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误区警示】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后,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消除危机,作用只能是延缓危机周期和降低危机破坏程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六、认识“战后资本主发展新变化”

【知识归纳】资本主发展新变化:

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对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的变革,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关于国家干预的争论虽然持续不断,但如今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干预程度的问题上。

20世纪末,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有了减轻,各国多推行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经济的“混合经济”。

2、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的发展:

福利国家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

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

二战后普遍实行,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到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端开始显露,政府财政不堪重负,缩小了福利规模。

作用:

使穷人受惠,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推动了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当代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4、美国“新经济”的出现:

它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局限性:

新经济依然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规律及其他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1)表现: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在低失业、低通货膨胀和低利率的条件下,实现持续增长。

(2)特点:

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3)问题:

新经济依然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规律及其他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

【特别提醒】资本主义经济在战后高速发展的事实表明: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要细心体会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对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但是,资本主义的政策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高考真题精解精析】

(2011年全国卷文综18)1603年,以为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

“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

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2011年北京市文综21)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145%,地租

涨幅远低于物价涨幅。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④奴隶贸易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项“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是在18世纪,②项工业革命也开始于18世纪;题中材料反映的16—17世纪英国物价涨幅远远超过工资及地租涨幅,正是英国从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中攫取大量金银后钱贱物贵的结果。

(2011年山东省文综15)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B

【解析】:

直到20世纪初(题中1913年),由于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差别,美国人均GDP应超过英国,应是曲线①;西、荷应低于英国,是曲线③、④;剩下只能是英国的曲线②。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33)右图是一幅创作于1903年的漫画,其主旨是

A.批评洛克菲勒控制全球石油贸易的企图

B.讽刺洛克菲勒给予芝加哥大学的资助来自于巨额利润

C.嘲笑芝加哥大学依傍寡头,接受洛克菲勒的蝇头小利

D.抨击洛克菲勒谋求垄断全球石油贸易,用助学美化自己

【答案】:

选D得3分;选A得2分;选B得1分;选C得0分。

【解析】:

选D准确地揭示了石油巨头洛克菲勒公司鲸吞全球石油暴利,并用助学美化自己、欺骗世人的本质;选A对这幅漫画本质的揭示不够完整;选B突出了这幅漫画的主体,但主题(主旨)表述错误;选C对这幅漫画的主体和主题的表述都错误。

 

 

【答案】:

C

【解析】:

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生产集中,A、B项因果关系错;本题不涉及轻重工业比例,排除D项;只能选C项,其中“电力工业”是新兴工业。

(2011年上海市文综7)西亚某地区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6000~5100年前那里的居民创造了楔形文字、人工灌溉工程等文明成就,该地区大致位于今天的

A.伊拉克B.伊朗C.埃及D.印度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开辟以前相对封闭、独立的几大文明区域,从题中表述,明确判断这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即A项所在地区。

(2011年上海市文综12)如图深色部分反映的是19世纪末某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分布情况。

综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国家是

A.英国B.俄国C.美国D.法国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1)原因:

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解析】:

(1)除材料一已经涉及到的政治结构(政治前提)之外,还要联系课本知识,指出英国工业的资金、劳动力、市场、技术等必备条件。

(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13—

(1))

材料一

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

1494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约1300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扩张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

(6分)

 

(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39)

工业年代

材料一:

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

材料二:

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1750年(%)

1830年(%)

1860年(%)

1900年(%)

英国

1.9

9.5

19.9

18.5

美国

——

2.4

7.2

23.6

中国

32.8

29.8

19.7

6.2

印度

24.5

17.6

8.6

0.7

材料三:

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

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

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

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来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问题:

(27分)

(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特点?

(2分)

(2)你能从材料二中提取到哪些信息?

(6分)

(3)材料三中的丝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4分)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

(15分)

 

•20世纪初英荧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答案3:

分别描述各国产品的份额变化情况。

(1分)

•英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中国的份额不断下降

其他答案。

(0分)

(3)

答案1:

从材料中找到两个变化。

(4分)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产品对外销路逐渐畅通。

•丝车数量从100部增至900部;从兜售到采办。

答案2:

从材料中找到一个变化。

(2分)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

其他答案。

(O分)

(4)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听图表归纳两次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业革命的不同影响。

(2)依据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准确描述材料二表格所反映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产量份额的变化。

(3)简要概括材料三,主要从产品和规模两个方面简述其变化。

(4)主要要求:

叙述流畅、要点突出、联系广泛、论述充分。

二.二战前后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一)选择题

(2011年安徽省文综20)图7改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

B.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C.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

【答案】:

D

【解析】:

从图7的柱状图中,可看出1929—1938年美国在世界制造业所占的绝对优势地位,直选D。

(2011年福建省文综22)图6、7、8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A.生产严重过剩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

B

【解析】:

从图8的“600万头猪被杀”等可以明显看出生产严重过剩,A项符合实际;从图7“还拥有世界上最悲惨的贫民窟”可以反映出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C项符合实际;从图6“美国所患的病的根源,就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体制本身”可体现出了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项符合实际;在经济的危机的冲击下,物价下跌,百姓因购买力有限,无力购买商品,而通货膨胀严重的具体表现是物价上涨,显然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符合,B项可选。

(2011年福建省文综24)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共元挂钩。

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权地位。

据此,对图9的推论正确的

 

 

势地位,排除D项;70年代初,由于日本、西欧的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故选B项。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5)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

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

 

 

油危机的影响。

此时美苏争锋中美国处于劣势,但并不是美国无法保持与苏联竞争的势头,A项错误;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与美国“滞胀”的出现无关,B项可排除;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是医治“滞胀”的思路,而不是导致“滞胀”的原因,D项可排除。

(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10)右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

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

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答案】:

B

【解析】:

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做武器,同以色列及其后台进行斗争,导致世界性石油短缺,所以才出现了马拉汽车的滑稽场景。

【2010高考】

(10年上海历史卷)27.右图所示的曲线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答案C

(10年上海历史卷)24.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涉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解析:

B。

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36课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内容。

自由放任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首先可以排除。

社会福利正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的。

这张干预没有减轻负担,反而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10年安徽卷)21.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

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

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解析:

A材料所给1914年的国家平均关税率,英国最低,美国,俄国高,此时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D,从材料中无法看到自由贸易政策的放弃和争夺世界市场矛盾的加剧。

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10年天津卷)6.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

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D.实行社会救济

答案:

A

[解析]测量目标:

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

考试内容:

罗斯福新政。

分析:

联系罗斯福新政中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的内容,即可解答此题。

(10年江苏卷)17.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解析:

生产过剩,物价就会下跌,“购买并屠宰大量牲畜”是为了解决生产过剩,稳定物价。

故正确答案为C。

1.(2009年重庆文综,22)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

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

其直接影响是()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解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为转嫁经济危机的损失,各国纷纷大幅度提高关税,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从而导致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B、C、D三项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不是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案】A

2.(2009年四川文综,22)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

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

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2009年广东历史,23)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

罗斯福读后批注:

“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这表明()

A.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4.(2009年上海文综,12)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日益严重的国内经济经济危机,签署了经济刺激计划。

在70多前,美国曾施行了类似的政策,史称()

A.马歇尔计划B.布什计划

C.里根计划D.罗斯福新政

【解析】在70多前应是20世纪30年代。

那么,美国曾施行了类似的政策是罗斯福新政。

【答案】D

5.(2009年江苏历史,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②增加就业机会高③刺激消费需求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此题以金融危机为大背景切入,考查罗斯福新政。

兴办公共工程能够拉动生产资料的投资,新工程的开工建设能提供就业岗位,工人就业后能够有能力进行消费,故①②③都正确,④和题干无关。

【答案】B

6.(2009年广东历史,30)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

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

占GDP比重(%)

1995—2005年GDP年均

增长速度(%)

美国

14.7

3.3

英国

21.8

2.8

挪威

23.9

2.8

德国

24.3

1.4

芬兰

24.8

3.5

法国

28.5

2.1

瑞典

29.5

2.7

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

22.0

2.6

注:

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与2001年的数据相当。

——据刘玉安《福利国家与社会和谐:

北欧模式探源》

问题:

(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

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

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2分)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

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

(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4分)

(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

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

(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