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_3篇(共5页)33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05322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_3篇(共5页)33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_3篇(共5页)33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_3篇(共5页)33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_3篇(共5页)33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_3篇(共5页)33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_3篇(共5页)33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_3篇(共5页)3300字.docx

《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_3篇(共5页)33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_3篇(共5页)3300字.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_3篇(共5页)3300字.docx

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

  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范文1

  庐山瀑布,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

知道庐山在哪吗?

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

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我心中一阵暗喜:

接下来的朗读和领悟诗情不会有问题了。

的确,后面的朗读真的不错。

之后,我们真的看到了摇头晃脑的小诗人抑扬顿挫的诵诗声。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

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这节课我做的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一、把三四两句诗给分开品析了。

回家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

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

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

以至&;联类比照,感悟诗风&;这环节匆匆带过,原来预设时自认为的亮点就这样以遗憾告终,写字教学也无法进行,作业也忘布置了。

真是有&;虎头蛇尾&;之感。

  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范文2

  《望庐山瀑布》意在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知道:

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

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

那长长的瀑布飞快地直往下泻,真让人以为那是银河从九重天外落了下来。

多么壮观的景象啊!

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我在仔细研读了教材之后,将目标设定为: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二年级的学生学习重点仍然在识字、写字上,而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则为难点。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课前我先让学生看有关庐山风景的视频,再通过谈话引导学生知道我们的大诗人李白也去过庐山,看到了这么美的风景,而且还把他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诗名就叫《望庐山瀑布》。

  二、读诵课文

  1、了解李白,先生讲,再帮忙补充。

  2、了解李白的其它古诗。

  3、扫清障碍,主要解决生字。

学生小组间互相帮助学习,然后检查个别字朗读,并通过为生字找朋友让学生巩固生字。

这首古诗里生字比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

  4、理解古诗

  首先让学生读,读通读准古诗。

接着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李白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可以通过给个别组词理解字义,比如照就可以组为照射;学生理解香炉是指香炉峰,&;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张的方法,&;银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美。

之后又让学生读,有感情的读,读出庐山瀑布气势磅礴的感觉。

在熟读的基础上成诵。

  三、总结

  反思:

古诗学生比较难理解,于是我就借助多媒体进行《望庐山瀑布》的教学。

上完课后,感想颇多:

  1、材料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提前一周开始通过各种方法收集资料。

瀑布图片网上很多,但是能准确切题、合乎心意的却甚少。

从关键字&;望庐山瀑布&;到&;瀑布&;,从自己认真查找资料到求助朋友,所有能寻求帮助的途径都用上了。

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浏览的图片就有几百张。

最后才在这几百张中选取了8张。

视频资料也是如此。

庐山瀑布的视频有很多,但是我要求的视频资料是&;&;既要表现出庐山瀑布的气势恢宏,又要有能震撼人心的瀑布声。

寻找资料的过程无疑是艰辛的,但艰辛过后的收获却让我感觉一次比一次甜蜜,一次比一次兴奋。

  2、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对于所有课来说,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关键。

刚开始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急于求成。

在试讲时我利用多媒体上的课,几位听课老师给我提了很多宝贵意见,再就是在理解诗意上引导的还不够透彻,我发现自己不应该让教学来体现多媒体的功用,而应该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所以我在教学的重心不应该在多媒体上,而应该在教学的有效性上。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又调整和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3、我在讲授《望庐山瀑布》一诗时,导入部分先是使用了多媒体来介绍庐山的风景,接着播放庐山瀑布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对庐山瀑布有一个直观印象,并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

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

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入情入境地计,而要读得入情入境,只能从图片、录像上感受,或是联系生活实际,在老师的情境语言中读。

我也寻找了大量的资源引导学生读,《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名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带着孩子们看了课件高山瀑布的景象,让他们感受到了&;飞流直下&;的感觉、领略了&;三千尺&;的高度和寓意,就有个别学生感言,真的&;像天上的银河落下来了&;。

但是最终还是没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反思自己,发现:

只有放慢语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读起古诗来才会更有味道。

在枯燥的课文中,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向导,有了教师正确的指引,学生的思维大门就会打开,一切看似疑难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望庐山瀑布课后反思范文3

  《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查阅了大量资料,把深入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这条明线和初步感受诗人豪放、夸张、洒脱的诗风这条暗线相结合,让这两条线索贯穿始终。

一节课上完,受益颇多,感慨颇多。

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两点:

  1、鲁迅先生说过:

&;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

知道庐山在哪吗?

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顿时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

在教师启发的情感体验下谈谈:

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必将争先发言。

教师趁势激起学生课文的欲望: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了庐山瀑布后诗性大发写下了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同学们想不想学?

带领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最佳状态。

这为整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也就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是朗读和领悟诗情。

  2、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我先紧扣词句品意境,让学生自由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生:

先产生再升起,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紫烟:

则可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悟出那是香炉峰上的水气蒸腾而上,在太阳光映照下,显示出迷人的颜色。

  挂:

瀑布本是流动的,作者却巧妙地将动态定格,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的美丽壮观。

  飞、落:

写出了瀑布凌空而出,喷涌而下。

  通过品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正是通过写自己所看到的,所联想的,表现了瀑布磅礴的气势再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精湛的语言艺术,指导反复诵读,欣赏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相辅相成。

  做得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1、把三、四句诗给分开品析了。

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

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

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

本来设计的学生练字也无法进行,总觉得结束得太匆忙。

  3、对课堂的生成处理的不够娴熟,对学生的发言没做到中肯的、带鼓励性的评价。

  遗憾的地方还很多。

总而言之,我觉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是我以后前进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