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2874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docx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

《池上》教学设计(通用6篇)

《池上》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浮、萍、踪、迹”4个生字,正确书写“采”。

能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浮萍、踪迹”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并能背诵积累。

  3、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撑、采、踪迹”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古诗描述的景象,体会小娃的童真与顽皮。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法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法,引导观察法,启发式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引导谈话法,品味语言、诵读体会法。

  学法:

朗读法,观察法,图文对照、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谈话:

我知道小朋友们已经会背很多古诗了,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呢?

  2、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池上》。

(板书课题《池上》)

  3、师简介作者。

  二、初读感知,感受节奏

  1、借助拼音,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读,互相检查字音是不是都读准了。

  3、逐句检查朗读,认识生字“踪、迹、浮、萍”。

  (我看见小朋友们都坐得端端正正,说明大家已经读好了。

老师要检查了,谁来挑战呢?

  

(1)出示“撑小艇”。

抽两个孩子拼读,要求读好后鼻音。

以词带句,齐读“小娃撑小艇”。

  

(2)出示“踪迹”。

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平舌音“踪”,重点识记“踪”。

以词带句,齐读诗句“不解藏踪迹”。

  (3)出示“浮萍”。

抽两个孩子拼读,读好后鼻音“萍。

”(“浮”左右结构三点水,说明它和水有关;“萍”上下结构草字头,说明它和植物有关。

你们猜一猜它是什么东西)结合浮萍的图片认识“浮萍”。

浮萍是漂浮在水面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

——以词带句,正确朗读诗句“浮萍一道开”。

  4、把诗句连起来读一读,把整首诗读正确。

  5、教师范读、自由练读,读出诗的节奏。

  

(1)看你们读得这么起劲,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配音范读)

  

(2)想不想像老师这样读诗?

教给你们一个小诀窍:

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样会破坏诗的韵味。

画斜线的地方要稍稍停顿,但要读得声断气连。

请小朋友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3)自由读、抽生读、齐读。

  三、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真是聪明的小精灵,一下子就掌握了读诗的诀窍。

这首诗我们都读了这么多遍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

敢不敢继续接受挑战?

  1、出示“浮萍一道开”和“小娃采莲回”的图片,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对照古诗,看看这两幅图分别对应的是哪两句诗,说一说理由。

  (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图画所描绘的景象找到相应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是为了降低难度,借助图画这一载体,将学生对古诗初读后的理解通过图文配对的方式呈现出来。

说理由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古诗大意的初步感知。

  2、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理解识记“采”。

  师边读诗句边做“采”的动作

  a、在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是“摘”的意思,谁知道是那个字?

(采)“采”上下结构爪子头,下面是个“木”字。

爪子头代表什么呢?

所以“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b、指导写“采”

  

(2)重点理解“偷”,通过采访,感受小娃既害怕又高兴地心理并指导朗读。

  a、在这一句诗句中,还有一个字告诉了我们小娃摘的不是自家的莲蓬,而是别人家的,谁知道是那个字?

(偷)

  b、说到这个“偷”啊,老师想问你们一个小小的问题,希望你们能够大胆诚实地回答。

你有没有偷偷的摘过别人家的桃子呀,橘子呀之类的你爱吃的东西?

(有)你真是个顽皮可爱的小馋猫!

这种偷采的行为在幼儿时期偶尔做一两次是可以的,就像这首诗中的小娃偷采莲蓬一样,在诗人白居易的眼里是天真可爱的,不过现在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这种偷采行为以后还能做吗?

(板书:

小娃天真可爱)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谈话让学生能够联系自己以前的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乡村儿童的顽皮可爱。

  (3)假如现在你就是小娃,我来采访采访你:

小哇呀小娃,你偷偷地采摘别人家的莲蓬,当时心里感觉怎么样?

(紧张、害怕)小哇呀小娃,你采了这么多你最喜欢吃的莲子,心情怎么样?

(高兴、兴奋)

  (4)让我们用高兴又紧张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3、学习诗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图片,(还记得这幅图片吗?

)小马在雪地上画了什么?

(月牙)那么月牙就是小马留下的踪迹。

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小狗(小鸭、小鸡)留下的踪迹?

  练习说话:

是留下的踪迹。

  

(2)出示“浮萍一道开图”,请小朋友们在图中找找小娃留下的踪迹。

(理解“踪迹”在诗中的意思是指船开过后留下的痕迹。

  (3)哪两句诗是写小娃在池塘里留下的踪迹?

(出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生齐读)

  4、通过老师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说出相对应的诗句,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小精灵!

现在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与老师的配合默契程度。

老师描述一个画面,看看你们能不能从这首诗中找出一句与这个画面相对应。

  四、诵读积累

  1、大家找得可真准啊!

可是调皮的荷叶宝宝还想进一步考考大家。

他们把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藏起来了,你能找出他们藏在哪儿吗?

  2、调皮的荷叶宝宝不信难不倒大家,他把更多的字藏起来了,你还会吗?

  3、现在荷叶宝宝把所有的字都带走了,谁能根据这幅图,把他们全部找回来?

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配音乐读)

  (设计意图:

难度递增的填词游戏能激发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降低背诵的难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古诗,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五、拓展

  读了这首诗,你们喜欢诗中这个小娃吗?

其实他和你们一样天真可爱,老师也喜欢他,著名诗人白居易爷爷也非常喜欢这个小娃,所以他才写了这首《池上》。

(板书:

喜爱)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儿,让我们赶快来认识认识他。

(出示《所见》)

  1、自由读。

  2、抽生读。

  3、生齐读。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池上》,认识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

如果想要把他永远留在你们的心里,就请今天回去把《池上》背会并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作业

  1、背诵古诗。

  2、把《池上》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池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

  1、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音乐、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

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

  (出示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师:

对,是这样的原因。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读诗。

  1、师: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首诗:

《池上》(板书课题),这首诗大家都已经预习了,那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它的作者吗?

师:

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

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

  老师出示:

(生齐读)

  2、师:

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

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

(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然后齐读。

)(读准后鼻音:

撑、艇、萍)

  3、师:

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

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

为什么?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讲解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知识。

)师:

《池上》这首五言绝句要读出什么节奏来呢?

大家读一读,可以用铅笔在诗上划“/”作记号。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且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可以有不同节奏)

  师:

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池上》

  (教师根据学生所读,用粉笔在黑板上给诗做上记号)

  (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声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大家一起来练读一下。

)(生齐读,注意怎样运气。

  4、师:

同学们刚才诵读的节奏都是可以的,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诵读两首古诗,并且再次提醒大家声断气连。

  5、师:

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

同学们觉得这样读有趣吗?

老师想出一个办法,可以让你读诗有趣一些。

你们看——(师拍手读诗,生跟着念: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6、师:

这样读有趣一些吧?

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读诗?

师:

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几种方式,非常好,但是都是一个人读的,可不可以采用两个人一起合作的方式呢?

比如,你们最喜欢的拍手游戏,也可以边玩边读诗呀,我们一起来!

(学生两两组合,边拍手边读诗!

  7、师:

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来把读诗变得有趣,现在,你们就自由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把这这首诗都美美地读一读。

(老师在学生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指名表演读。

  8、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手舞之,足蹈之,摇头晃脑,你们觉得这样读诗读得有趣吗?

那以后,你们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把诗读得有趣一些,让学古诗变得轻松有趣好不好?

  三、解诗。

  师:

这首诗我们都会读了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师:

对,我们还要了解诗中写了什么。

你们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吗?

(字典,工具书,插图,询问老师同学等)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那现在就用这些方法试一试自己理解诗意,再把你从诗中读懂的意思讲给你的同桌听,如果有问题同桌讨论,两个人都不能解决再请教老师。

  老师在教室内巡视。

为学生解决困惑的地方。

如:

  撑:

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

比较轻便的船。

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

懂得、明白。

  藏:

隐藏、藏匿。

  浮萍:

借助图片理解词义(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草,很多很多,连成一片)当船从水面上划过时-------浮萍随着水波荡开来。

  三、品诗。

  1、师:

《池上》这首诗简单明了,一读就懂,但仅仅懂得诗意还远远不够,因为一首诗一幅画,一首诗一段情,让我们来细细品读这些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都说诗中有画,读了这首诗,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

(一个小孩,一条小船,还有白莲,一些浮萍。

  2、师:

老师根据你们所说的景物,把这首诗改了改,(出示“娃撑艇偷白莲不解藏一道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师:

是呀,老师给诗减了一下肥,这就叫把诗读瘦了。

字数少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却更大了。

现在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

  情景创设:

(播放背景音乐——老师轻轻地描述:

  一个夏日的清晨,几朵白云悠闲地飘浮在瓦蓝瓦蓝的天空,初升的太阳明媚地照耀着大地,湖面吹来阵阵凉爽的清风,满池的荷花开的格外娇艳……

  同学们,这美丽的情景你们看到了吗?

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

这个小娃娃又是怎样偷采白莲的?

选择其中一个情景美美地写下来。

生:

(在音乐声中尽情想像,静静地描写。

  3、师:

同学们可以放下你手中的笔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4、师:

同学们你们真会想象,在你们的笔下,我感觉白居易写的《池上》仿佛变成了一副活的画向我们走来。

此时,在你的眼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

(天真无邪、调皮活泼)

  5、师:

如果他知道偷了莲蓬还会藏了踪迹,你们还觉得他有这么可爱吗?

  师:

是呀,正因为他的天真无邪,才会偷采莲蓬而不解藏踪迹啊!

你们喜欢这个孩子吗?

那就带着你的喜爱之情,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诵读《池上》)

  6、师:

诗人用传神、凝练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天真无邪、活泼调皮小娃形象。

你从中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喜爱之情)

  7、师:

白居易的诗向来追求“意求深,字求浅”的风格,整首诗虽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充满童趣。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一次想象画面,试背。

  8、指名背诵古诗、集体背诵。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2、搜集描写儿童的诗句,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去读、去画、去悟、去唱。

  板书设计:

池上

  偷采白莲回景美、引人不解浮萍开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

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

(都是形声字)

  b.复习儿歌:

形声字,好识记。

形音义,有联系。

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

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

小娃撑小艇

  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什么?

(读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

偷采白莲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4)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

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

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

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池上》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

(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

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

(板书诗题:

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

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

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

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

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

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

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池上》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的读书方式——吟诵。

  2、了解吟诵的简单规则:

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3、能正确标出平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并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能正确标出平声、仄声、入声的吟诵符号,按照规则吟诵古诗。

  教学媒体:

课件、吟诵音频、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对比朗读,引入吟诵之门

  1、出示古诗《池上》。

  师:

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首你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的诗,谁能用你认为最美的声音来读一下。

(点2名同学展示朗读)。

  2、师:

这两个同学读得真美呀,听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池鲜艳的荷花,还有一个顽皮的小孩,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你们愿意给老师这个机会吗?

(师展示吟诵)

  3、师:

你们觉得张老师读的与刚才两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吗?

(有停顿、有拖延………)是的,这就是古人读书的方式,今天我们把它叫做——吟诵。

  二、寻找钥匙,打开吟诵之门

  1、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依字行腔

  师:

孩子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刚刚的读法和我们平时的读法为什么不一样吗?

(想)那是因为,在这些普普通通的文字的读音中藏着许多秘密,而老师这里有一把开启声音秘密的钥匙,你们想不想要?

这把钥匙的名字叫做“依字行腔”。

  

(1)什么叫做依字行腔?

就是按照字本来的读音来读。

声调向上,就往上读;声调向下,就往下读;声调平的,就平着读;声调拐弯,就拐着弯读。

  

(2)师:

有人说,汉字的声调就是最美的乐谱。

所以,我们在座的各位小朋友都是小小的音乐家。

不信,咱们来试试?

  (3)出示“春天春阳春水春树”,示范依字行腔,点名展示。

再示范读“凉姜——凉姜中心学校——凉姜中心学校欢迎你”。

  (4)名字也可以这样读“李白”“白居易”“张居先”。

同桌之间吟诵名字。

  (5)瞧,有了“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不是能把我们普通的文字变得像歌曲一样美美的。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美美地吟一吟《池上》这首诗。

  (6)指名吟诵。

师生吟诵。

  2、了解吟诵的规则——平长仄短

  师:

同学们,吟诵就是这么简单,但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味,仅仅有“依字行腔”这把钥匙是远远不够的。

老师这里有第二把钥匙,第二把钥匙的名字叫做“平——仄”(板书:

平——仄),领读“平——”“仄”。

  

(1)刚才老师在吟诵时,就是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则来诵的。

什么是平仄?

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仄声,它们属于古时候的声调。

古今声调是相通的。

我们今天的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普通话中的“一、二声”相当于古时候的平声,需要读长;三、四声相当于古时候的仄声,需要读短。

(师吟诵:

小娃撑小艇。

学生跟读)

  

(2)除了平声、仄声,还有非常特别的一类字叫“入声字”,不管它声调是什么都要读短,比仄声还要短。

而诗句末尾押韵的字要读得长,比平声更长。

(师吟诵:

偷采白莲回。

学生跟读)

  (3)认识吟诵符号。

师:

为了方便同学们吟诵,老师用一些吟诵符号为《池上》做了标注。

(平声用一短横;韵字用一长横;仄声用一短竖;短竖加点表示入声。

  (4)指导吟诵。

师:

有了“平长仄短”这把钥匙,我们的吟诵就更韵味啦,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