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6211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

陕西省西安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陕西省西安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

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

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

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

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

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

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

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

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击。

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活着”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

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

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

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的招徕与诱惑。

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

这种貌似“茁壮成长”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

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

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

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

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

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

这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

(节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B、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C、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D、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1、C(解析:

由第七段中的“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推知此项错。

是“另一种”是“传统精神”)

 2、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民间艺术”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

A、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D、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2、D(解析:

所谓“濒危状况”就是即将“消亡”的情形。

从阅读区域来看,D项内容肯定不属于“濒危状况”。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B、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3、A(解析:

对于推断题,主要看两点:

一看是否能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二看“依据”和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A项从第二自然段的“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久很久”推断出来,随意此选项正确。

B项与第二自然段有联系,但第二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人的生活内容及方式的改变可能引起民间艺术的变化,这不能退出B项的结论,尤其是“消亡”。

其他两个错项虽然分别在第六段和第七段中找到联系,但都不能推出选项中的结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

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

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

久之,天子下诏曰:

“右将军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

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

“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

”上亦欲用之。

安世闻之,惧不敢当。

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

“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

”上笑曰:

“君言太谦。

君而不可,尚谁可者!

”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

绝勿复与通。

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

“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

”绝不许。

已而郎果迁。

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

长史曰:

“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

”安世曰:

“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

”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

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

天子报曰:

“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

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军、富平侯印?

薄朕忘故,非所望也!

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

”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

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文言阅读材料参考译文

张安世表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

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

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

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

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来源:

学§科§网Z§X§X§K]

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

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

“右将军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

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军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

“车骑将军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军。

”皇帝也想任用他。

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

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

“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高官,接替大将军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性命。

”皇帝笑着说:

“你说的太谦虚了。

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

”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

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

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

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

“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

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

”拒绝了,没有答应。

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

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

长史说:

“将军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

”安世说:

“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

”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

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

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色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军霍光还富有。

天子非常敬畏大将军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

皇帝回复说:

“将军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

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军、富平侯的官印呢?

今速求去,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

希望将军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

”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

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识:

通“志”,记住

B、绝勿复为通                                   通:

通报,举荐

C、其人来谢,安世大恨                   恨:

遗憾

D、是以能殖其货                               殖:

增加

4、答案 B(解析 通:

交往,往来。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安世“满而不溢”的一组是(  )(3分)

①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②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   

③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       ④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⑤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         ⑥上疏归侯,乞骸骨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5、答案B(解析①说的不是张安世,④说皇上对安世的态度⑥是说安世因生病要告老还乡)

6、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皇上巡视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张安世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B、      霍光死后,有人奏请皇上让张安世接任大将军之职。

张安世得知此事,不喜反忧,向皇帝极力推辞。

C、      张安世身兼选贤拔能的大权,这本是能给他带来利益的肥差,可他却从不让被提拔的人知道是他荐举的结果。

D、      张安世对家人的要求尤其严格。

儿子为光禄勋,他认为父子俱为显贵,不宜同朝为官,他便让他儿子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6、 D(解析 “便让他儿子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有误,原文是“上以为北地太守”。

7、把文言文阅读材科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5分)

 译文:

大将军霍光执掌政权,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

(2)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5分)

 译文:

将军作为皇上左右辅助得力的人,却没有被推荐的士人(或者没有推荐士人),评论的人认为这样做值得讥讽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③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

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

 

②飐(Zhăn):

吹动。

      ③文身:

身上刺的花纹。

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

(5分)

答:

首联,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高楼与荒野相接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扑面而来。

(2分)尾联,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音书滞一乡”,音讯不通,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难免产生思念朋友之愁。

                                                                                                  9、这首诗的颔联、颈联都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二者写景角度是否相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都主要运用了比喻(或“象征”“双关”“借景抒情”等)。

颔联表面上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景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含蓄;颈联以“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

(3分)(答出手法给1分,具体分析各1分)

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

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

(答出一个方面并能准确分析说明即可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非常罪

(美国)海因茨•利普曼

   两个月前我来到纽约,和另外两位也是来自德国的朋友合租了一间阴暗破旧的房间,房东是一个身材肥胖、脾气暴躁的爱尔兰人莫菲。

我们当时既没有钱又没有固定职业,全靠做点临时工维持生活。

莫菲是个鳏夫,独自带着5个小孩,吉米是最小的一个。

我们住的房子位于南曼哈顿一个落后、贫穷又拥挤的社区,社区里有许多像这样的大型租赁住宅。

  

   我们在莫菲那里住了将近三个月的时候,吉米突然一病不起,病情看来不甚乐观。

来美前,我的房友古特是柏林有名的小儿科医生,但他表示不能替吉米治病,因为他还没有通过美国的国家医生执照考试。

  

   莫菲请来的医生是个老态龙钟、瘦骨嶙峋的意大利人,他一共来了两次:

一次是上午10点,一次是下午。

午夜一过,吉米的热度不断升高,气息渐如游丝般微弱。

古特催促莫菲再去叫大夫。

一会儿后,莫菲却独自回来了。

  

    “他不愿意来。

”莫菲喃喃说道,无助而愤怒的眼泪在他眼眶里打转,“上次看病的费用我还没付清,他坚持要先看到钱才肯来……”  

   此时低矮的房间挤满了人。

邻居臃肿的意大利妇人、白胡子的犹太人和波兰的传教士都站在门边,他们窃窃私语并忙着凑钱,最后却失望地摇头叹息。

  

    莫菲怔怔地望着垂死呻吟的孩子,猛然转过身对古特吼道:

“好歹你也是个医生,看在上帝的分上,不要眼睁睁看着我的孩子死掉!

”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古特身上,古特脸色惨白。

  

    我了解古特此刻的心情。

再过几个月他就可以参加美国国家医生执照考试,开始一个崭新的生活。

如果他站在法律这一边,可以看到的是他灿烂的将来;如果站到另一边,他就会辜负这个提供他新家园的国家,违反法律并失信于政府。

而且万一被捕,他会丧失居留权,陷入无边的困境中。

现在夹在中间的却是一个身患重病的小孩,在发烧和痛楚中瑟缩。

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作出决定。

  

    古特终于做出决定。

他为吉米的小生命奋战了十天十夜,几乎未曾合眼,两眼深陷,面容变得枯槁憔悴。

吉米总算过了危险期,捡回一条性命。

不过真正的故事才刚要开始。

  

正好在吉米可以下床的那一天,警察逮捕了古特,正是那个意大利裔的老医生告的密。

这在邻居街坊中引起了骚动,一张张历经沧桑的苍老面孔因愤怒而涨红。

隔天这批人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去上班,大伙全都赶往纽约市立法院,我们把法庭挤得水泄不通,据我估计大概超过一百个人。

古特被传讯时,这些人蜂拥而上,法官坐在法院的高台上,惊讶地望着下面这群奇怪而沉默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有罪还是没有罪?

”法官问道。

在古特还没来得及开口,一百多个人齐声喊道:

“没有罪!

”  

  “肃静!

”法官呵斥道,指着站在古特背后的莫菲说,“你说说看。

”  

莫菲开始叙述。

孩子生病,意大利医生的见死不救,自己无奈请求古特医生施救……法官专心听着,并环视着一张张老迈的脸孔。

  

   “……所以我们就来到这里,”莫菲在结束时说,“我们来这里就是要保释我们的医生。

如果你判他坐牢的话,我们已经凑足了钱,如果他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其实只是为拯救一个小孩的生命——而被判罚金的话,我们已经准备好68块美金了。

”  

   法官面带微笑站起来,举起木槌敲向桌面。

“古特先生,您违反了法律!

”法官说,“原因是为了要遵循另一个更高的法律。

因此我判您——无罪!

”  

(选自《穿行在历史丛林中》,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古特医生对是否要救治吉米非常矛盾,经历了准备救治——犹豫彷徨——决定救治的心理变化过程。

B、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点明了人物的身份,也为后文吉米生病后无钱医治埋下伏笔。

C、小说刻画古特医生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既有正面描写,如街坊邻居为他辩护;也有侧面描写,如“脸色惨白”。

D、小说中的“我”是全文的线索,是古特医生救治吉米的见证者,更是小说高潮的推动者。

E、结尾法官说的“更高的法律”指的是人们心中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作为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

(2)小说以“非常罪”为题,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试作分析。

(6分)

答:

①题目新颖,能激发人的阅读兴趣

②“非常罪”即不是一般的犯罪,暗含了作者对古特“非法”救治吉米的肯定。

③为小说结尾法官对古特医生的“无罪”宣判买下伏笔。

(3)小说中意大利裔医生的出现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①和古特医生形成对比,突出古特医生的高尚品格。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或使情节发展更跌宕起伏)(每点3分)

(4)法官最后判决古特医生“无罪”,你赞成他的判决吗?

为什么?

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8分)

 赞成。

理由如下:

①古特虽然触犯了法律,但他的行为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法官对他无罪的判决显然是对他这一行为的肯定。

②古特医生的救治行为是情势所迫,最终页得到了法庭上绝大多数人的支持,法官判决可能是依据当时特殊情况进行的特殊判决。

③法律的作用是惩恶扬善,法官的无罪判决维护了法律的这一特性。

不赞成。

理由如下:

①法律史至高无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能超越法律;而古特医生确实是触犯啦法律,应该依法判决。

②法官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不可取;法官可以依法判决之后,通过其他方式来褒扬古特医生的善行,这样可两全其美。

③一旦开启有法不依的先例,将会破坏法律的威严,有可能导致一些人钻法律的空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冯其庸:

不灭求学求真之心

李扬

   对于90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来说,今年是格外忙碌而又令人喜悦的一年。

年初,汇聚了先生一生学术精华的1700万字、35卷册的《瓜饭楼丛稿》付梓出版,皇皇巨著,厚重博雅;5月,规模宏大的“冯其庸九十诗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诗文与书画共美,花卉与山水竞秀;十月,先生荣膺首次颁发的“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这荣誉是表彰先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

而此时此刻,家乡无锡为冯先生筹备了3年之久的“冯其庸学术馆”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12月9日,这个收藏着冯先生最为珍贵的手稿、书画、文物的学术馆将与世人见面。

   求道之路,腹有书诗气自馥。

   冯其庸先生出生在江苏无锡北乡前洲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他的小学、中学,读读停停,靠的是一边种地,一边刻苦自学。

其间,又经历了八年抗战,饱尝黍离之悲。

“那时我的读书环境,就是种地,放羊,躲日本鬼子。

”冯老回忆道。

小学5年级失学后,在战乱的苦难中,他醉心于读书、写字和画画,在种地之余,沉醉其中。

没钱买书,他东借西借,不论小说戏曲、唐诗宋词,或论、孟、左、史,只要能借到他就如饥似渴地读,“天天读到深夜,早晨下田地前也要读,从地里回来,泥腿没洗净就进屋看书”,冯先生忆道。

如此3年自学下来,他竟读了许多书,有的甚至能背诵。

“《浮生六记》对我后来写文章影响很深,它的文笔太漂亮了,还有晚明小品,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琅嬛文集》,史震林《西青笔记》《西青散记》《华阳散稿》,我的文章力求清通、潇洒,就是受晚明小品的影响。

   他忆起20岁那年在无锡工业专科学校时,拜识了山水画家诸健秋,诸先生特许他入画室观其作画,还说“看就是学”。

自此,冯其庸在诸先生画室观摩半年,由此略知山水画之门径。

   1946年春,他考入无锡国专。

冯先生说,在无锡国专读书的三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在这里,他得遇许多名师指点,周谷城讲授中国通史,童书业讲授秦汉史,蔡尚思讲授中国思想史,朱东润讲《史记》、《杜诗》,刘诗荪讲《红楼梦》,冯振心讲授文字学等,这一切使他眼界胸襟大开,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多年后他主编的《历代文选》广为人知,并受到毛泽东的称赞。

   潜心红学,平生可许是知音。

   “文革”时,冯其庸遭到批判,他钟爱的《红楼梦》也被抄家抄走了,还当作黄色书籍公开展览,他担忧这部巨著将遭致毁灭,于是托人从图书馆借出一部影印庚辰本《石头记》,依原著行款朱墨两色抄写。

那时他白天挨批斗,深夜秘密抄写,整整抄了一年,小楷狼毫笔抄坏了一大堆,却使他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

抄完之日,他掷笔徘徊,百感交集,吟成小诗一首:

“《红楼》抄罢雨丝丝,正是春归花落时。

千古文章多血泪,伤心最此断肠辞。

   在对早期抄本的研究中,最令他兴奋的是他与吴恩裕先生一起发现了己卯本避“祥”、“晓”两字的讳,从而考出了它是怡亲王允祥和弘晓家的抄本。

这一确证也间接证明了己卯本留下了曹雪芹《石头记》原本的款式,大大增加了己卯本《石头记》的珍贵性。

   随后,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