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9737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docx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doc

行为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

华生表面上是反对哲学的,他拒绝以任何哲学作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但实际上,他的行为主义是以机械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

(一)机械唯物主义哲学

心理学史家米切尔·惠特海默指出,虽然行为主义是美国最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但它的前驱却在欧洲而不在美国。

自18世纪欧洲产业革命以来,各种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它们对人类生活发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而在当时自然科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力学,因之,作为当时自然科学成果总结的哲学是机械唯物主义。

例如,笛卡尔关于人的身体机制的机械论思想和拉·美特利等把人看作机器的观点对行为主义有明显的影响。

坎姆特尔指出,所有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圣经都来自于法国哲学家霍尔巴赫1770年发表的《自然的体系》一书,该书是对心灵概念的第一个行为分析。

(二)实证主义哲学

对华生行为主义产生影响的另一个哲学思潮是实证主义。

而且实证主义的影响一直在扩大,实际上直到它规定了新行为主义的意义。

正如黎黑指出:

“整个行为主义精神是实证主义的,甚至可以说行为主义乃是实证主义的心理学。

”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创的一种科学哲学。

孔德始终倡导“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为基础”的实证精神,实在、确定和证实是实证精神的要素。

孔德主张的实证主义原则是:

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这是各种形态的实证主义哲学都必须遵守的实证原则。

实证主义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孔德的激进行为主义影响了华生等人的激进行为主义,维也纳集团的逻辑实证主义影响了托尔曼、赫尔等人的新行为主义,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经验实证主义则影响了铁钦纳的构造主义。

孔德从他的实证主义原则出发,认为科学的资料必须是社会的、公开的事件,是可证实的事实。

单独的、私人的意识内省所得来的知识是不可靠的,是非科学的知识。

科学的任务就在于描述一切可能观察到的事实,然后指出事物的一般规律,达到预测和控制自然的目的。

至于用那些无法观察的东西作为了解自然的工具,就会重返神学和形而上学的阶段。

华生等人的早期行为主义正是根据这样一种标准,放弃了对不可观察的意识的研究而改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了主观的内省法而改以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难怪墨菲说:

“孔德以现代行为主义精神极力贬斥内省法;假如他曾经提供一个研究方案,他本可以被公正地称为第一个行为主义者的。

(三)实用主义哲学

作为美国官方哲学的实用主义比起机械唯物主义和实证主义对于华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

实用主义英文原名为pragmatism,源于希腊文pragma,其含义是行为和行动。

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都声称,实用主义就是强调行为、实践、生活的哲学。

实用主义哲学的要点是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确定信念当作出发点,把采取行为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

华生否定不可直接经验的意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把人的实践活动简化为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把有效地控制人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根本目的,这些都是实用主义哲学在心理学中的具体体现。

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

行为主义的思想有其深刻的哲学渊源。

虽然行为主义坚持自然科学的传统,力图远离哲学的纠纷,但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和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都影响了行为主义,构成了其思想根源。

1.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

尽管行为主义者大都宣称远离哲学,但实际上却受到18世纪以来西欧的机械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机械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实体之外不存在其他任何东西,一切物体都受着力学规律的支配,具有机械运动的属性。

它以近代实验科学提供的新知识、新成果为基础,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对人类的思想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理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的先驱,也是文艺复兴后最早摆脱中世纪经院哲学,重新解释人性而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的人。

从著名的/身心交感论0出发,笛卡尔认为动物和人的身体是不能/思想0的机械实体:

机器,并提出了刺激反应的反射,认为人对外界的反应遵循机械决定的力学规律。

他认为感官一端有一条细线,与神经孔道的某些开口相连。

当外物刺激感官时,便拉动细线,打开活塞,某种灵活的精气流入孔道,产生感觉和肌肉动作。

尽管他没有提出反射这个词,但却勾画了反射弧的基本机制,这也体现了他的机械论思想。

可以说笛卡尔既是行为主义的先行者,又是行为主义的哲学思想渊源,机械唯物主义构成了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

2.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方法论的方式直接对构造主义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对认知心理学等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美国心理史学家黧黑说:

/整个行为主义的精神是实证主义的,甚至可以说行为主义乃是实证主义的心理学。

0实证主义对行为主义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条方法论原则:

一是经验实证原则,即强调任何概念和理论都必须以可以观察的事实为基础,能为经验所验证,超出经验范围的任何概念和理论都是非科学的。

行为主义把这一原则应用于心理学中,强调可观察行为的研究,反对主观意识的探讨,造成了心理学研究中的经验主义崇拜。

另一原则是客观主义,这一原则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分离,主体的知识应该绝对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不搀杂个人的态度和情感、信念和价值观等主观因素。

也就是说,在主体的概念和理论与外在客体之间必须

有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否则这些概念和理论就不是科学的知识。

行为主义把这一思想方法贯彻到心理学中,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反对主观的内省法。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之上,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与基础。

在人的心理研究中,只有通过行为的观察获得的概念才是有用的知识,内省的心灵考察获得的知识是虚假的、靠不住的,因此孔德反对使用内省法。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接受了孔德的实证主义观点,明确主张心理学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0,他认为,意识不能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因为意识的存在依赖于内省的报告,违反了自然科学的客观性原则。

他主张在客观的心理学体系内废除一切因袭的主观性名称,而代之以客观的行为的字眼。

3.新实在论

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科学性的执着追求:

以/客观的客观0为科学标准,有其特有的哲学背景,其中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新实在论对行为主义有很大的影响。

新实在论者主张独立存在的认识对象的本性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中立的0。

这种观点给行为主义者抹杀意识和行为的界限、把意识和心理看成是行为的思想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华生行为主义体系的新实在论烙印是显而易见的。

4.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哲学是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本土形成的哲学流派。

实用主义者认为所有关于世界的推理应该从经验中得到,反之推理要受到被观察的

/经验0的检验,所以科学方法本身就是经验的;实用主义接受生物进化论,因而接受个性的进化论解释;实用主义接受民主,因为实用主义主张要打破原则和真理的绝对主义观点;实用主义主张将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将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将获得的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

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和杜威,同时也都是机能心理学的主要缔造者。

詹姆斯和杜威的哲学和心理学思想对行为主义的创立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詹姆斯认为,实用主义是一种解决形而上学争论的方法,是获得实际效果的方法;意识就是用来指导人们的行为以满足需要和解决问题的。

杜威特别强调实践、行动和效果的决定意义,这恰恰意味着行为及其效果成为所关注的中心问题。

杜威在后期干脆主张抛弃还以模糊的/行动0这个词,代之以/行为0。

他认为适应环境就是有机体对环境的刺激做出的正确反应,刺激)))反应既是适应环境的机制,也是行为、生活、实践的基本含义。

杜威把刺激)反应作为适应环境的机制的观点同行为主义的观点是一致的,事实上,杜威也把自己的理论称为/一种关于思维和认知的行为主义理论0。

可见实用主义哲学与行为主义的内在联系。

行为主义的哲学困境透视

【内容提要】行为主义在当代面临着广泛的哲学批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行为主义拒绝正视人类精神存在的批评。

行为主义所面临的困境是其极端的哲学本体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由于它内含着物理主义的本体论,结果成了一种“无头脑”和“无心理”的心理学。

它在方法论上则片面追求物理的客观性,将客观性与主观性绝对地对立起来,从而导致了一种取消主义的反辩证法的立场。

行为主义的困境告诉我们,当今的唯物主义必须正视人类精神,必须充分肯定精神在世界中的实在地位及其现实作用。

【关键词】行为主义/唯物主义/心灵/客观性/伴生性

【正文】

从1913年华生发表“从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一文以来,行为主义在心理学中逐渐取得了主导的地位,并且获得了许多独特的理论成果。

然而,从五十年代后期以来,行为主义遭遇到了一系列批评,到六十年代,它就开始从高峰跌落下来,人们再次意识到心灵(mind)决不仅是由4个字母组成的某种虚无飘渺的东西,人的心灵是存在的,并且对人的行为起着原因性的作用。

于是,被行为主义排除出正统心理学的心灵又回到了心理学研究领域。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无疑是唯物主义,为什么这种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在20世纪这个唯物主义凯歌猛进的时代会无可奈何花落去?

行为主义在当代哲学中面临着哪些批评?

它在理论上的困境能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迪?

这些是我们在哲学上反思行为主义时所不能不加以省察的。

    一、当代哲学对行为主义的批评

行为主义的观点在当代哲学中受到广泛的批评。

主要批评意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行为主义拒绝正视精神存在的批评。

在当代,行为主义受到的最普遍的批评是它拒绝正视精神存在的事实。

行为主义认为,精神、意志和内省等心理现象仅仅是有机体的行为,是内隐肌肉对刺激的反应性行为。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不是意识,行为主义是研究行为的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

激进的行为主义者甚至拒绝使用任何有关精神的术语,拒绝讨论精神状态和事件,人类被试者成了纯粹观察的对象,而行为又被分解为最基本的单元:

刺激—反应联结。

如华生有时候则干脆否定心灵的存在,认为思维的同义词就是“喉头的习惯”。

斯金纳认为,精神事件仅仅是一种行为型式,不能用它来解释其他行为。

行为主义这种漠视精神存在,否定精神的主观性、意向性、内容、意义、价值等主观特性的观点,不仅是“常识”难以接受的,而且,受到了来自科学和哲学等多方面的批评。

尤其是行为主义毫不掩饰地否定任何内在精神状态存在的态度,更是激起了强烈的批评性反应。

1974年托马斯·内格尔(T.Negal)发表“当蝙蝠意味着什么”一篇文章。

内格尔认为,有意识的精神生活包含着某种实质上主观的事实,这些事实只能从“第一人称”观点来了解,只能从具有这些经验的主体来了解。

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J.R.Searle)对行为主义拒绝面对精神事实这个重大缺陷也极为不满。

他指出,行为主义的荒谬之处在于它否定了除外显行为以外的任何内在精神状态的存在,忽视了主观性、意向性、精神的内容、意义和精神的因果性等人类精神方面。

事实上,人的行为中是包含着意向的,它是意向的行为,因此它是一种行动,而不只是一种身体的运动。

他援引了彭菲尔德(W.Penfild)的实验来说明他的看法,彭菲尔德说:

当我给有意识能力的病人的大脑半球运动皮层一个电刺激,使他的手臂运动时,我常问病人有何想法。

而病人的回答总是:

“我没有这样做,是你做的。

”当我刺激病人让其发出声音时,他也总是说:

“我并没有发出声音,是你迫使我这样做的。

”塞尔认为,这类事例说明,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有身体的运动,但不是行动。

病人否定他采取了任何行动,这是对的,因为人的行动、行为中总是包含着意向或者是意向的结果。

如果我贯彻了我的意向,那么意向在行为中就起某种原因性作用,否则所谓行为就只是一种被动的身体运动。

身体运动只有当它们是由意向引起时才可以称为行动。

其顺序是先在的意向引起行为中的意向,再引起身体运动。

人类行为中的这种心理因素正是行为主义所忽略的。

其二,对行为主义否定任何内在的感觉特性的批评。

美国科学哲学家普特南(H.Putnam)在“脑与行为”(1961)这篇文章中批评行为主义不能说明象痛苦这样的“现象状态”,认为这种自明的非行为的“原始感觉”的存在,构成了反行为主义的一个证据。

他做了一个思想实验来说明问题。

假想有一个“超级斯巴达人”社会,这个社会中的人从小受到严格的训练,可以忍受一切痛苦,即使当他们说他们痛苦时,也是以平和的口吻说的,而且没有任何显得痛苦的行为。

那么他们究竟有没有痛苦呢?

普特南的回答是肯定的。

他还设想,“超超级斯巴达人”甚至连“痛苦”两字都不说,他可能暗暗寻思:

“这种痛苦是不可忍受的,假如它再延续一分钟,我就要喊叫了,哦不!

我决不能这样做!

这会让我们全家蒙羞……”他可以假装既不知道这个词,也不知道它所指的现象,然而实际上他有痛苦,他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在“精神状态的本质”(1967)中,普特南再次表示,假如一个人被切除了痛苦纤维,另一个人强制自己压抑了一切痛苦反应,那么,他们实际的和潜在的外显行为可能是同样的,但一个人感到了痛苦,而另一个人则没有。

在痛苦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某种东西,这正是我们精神生活的实质的内在的丰富的方面,而行为主义却一笔抹消了。

其三,对行为主义否定内在精神状态的因果性或因果效验的批评。

行为主义普遍否定行为与内在的精神状态之间有任何因果的联系,认为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这种内因说是虚假的,行为的原因中根本不存在某种神经或心理维度。

然而,实际上,人们的精神意愿和可感特性往往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霍根(T.Horgan)在“伴生的可感特性”一文中指出,可感特性通常具有因果效验:

“各种快乐与痛苦的感觉特性内容,似乎对随后的趋乐避苦行为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影响。

”〔1〕痛苦的可感特性自然会促使心理机制或外显行为来排除这种可感特性或产生它的原因。

因此,痛苦是人类行为最显著的来源之一。

卡尔·波普尔指出,高等动物和人具有对周围环境和他们在干什么的意识,能够感觉到愤怒、恐惧、焦虑、或满足等等,这些事实只可根据意识有生存价值(survivalvalue)的假定来解释。

自然选择只能直接作用于行为型式,因此,除非这种行为在因果性上依赖于动物的意识状态,否则,它不可能支持有意识动物的进化。

格雷姆(G.Graham)也认为,心灵是人的思想装备(conceptualequipment)的一部分,是个体生存的一种适应工具,因为它有助于我们的生存和繁衍。

有心灵的生物比没有心灵的生物更具有进化上的优势。

〔2〕

其四,对行为主义忽视大脑神经系统或内在状态的批评。

华生认为,大脑皮层并不调节行为,而仅仅只是连接刺激与反应。

斯金纳曾声称,只有外行才乐于用神经系统来解释行为。

而新行为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激进行为主义的弱点,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引入“中介变量”,但过于忽视神经系统仍然是它致命的弱点。

由于行为主义把大脑看作是一个黑箱,因此它不可能说清楚大脑与精神、大脑与行为的关系。

邦格(M.Bunge)认为,华生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只考虑刺激和反应,拒绝讨论精神状态和事件,也不研究神经系统,是“无头脑的心理学”。

以学习理论为例,邦格认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是纯描述性的,它们注重的是学习的环境条件,而忽略了脑的机制。

“学习不只是一个摄取信息并机械地处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具有高度选择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这不是刺激反应箭号所能总括的。

相反,实际情形是,刺激和某种认知状态一道共同导致了反应(即不是S—→R,而是〈S,C〉—→R)”〔3〕

同样,功能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分歧也主要集中在内在状态及其因果效验上。

新功能主义者布洛克(N.Block)和福多(J.Fodor)指出:

“反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仅仅是,有机体在某个给定时间所做的或倾向于做的是包括其信念和愿望以及当前的感觉输入及记忆在内所起的一种非常复杂的作用。

”〔4〕普特南认为,精神状态如痛苦不是脑的物理化学状态,也不是行为倾向,而是有机体的功能状态。

我们最好将谈论精神理解为谈论我们所拥有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依赖于我们的大脑,并依赖于环境和有机体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以上是哲学家们对行为主义提出的一些主要的批评。

当然,对于行为主义的批评远不止这些方面,但以上批评足以显示,行为主义在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方面存在着重大缺陷,而这正是行为主义走向衰落的致命原因。

    二、透视行为主义的哲学困境

首先,行为主义所面临的困境是其极端的哲学本体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行为主义不单纯是一种心理学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极端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哲学,它表现出了一种严格的唯科学主义意图,反对任何形式的内省心理学,视心理学为自然科学的一个纯粹客观的实验分枝。

行为主义的出现,开辟了美国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时代。

逻辑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这两个运动,都是为了清除非科学的内容,并促使理论尽可能严格地服从证实方法。

他们使用证实原则试图取消心—身问题和他人心灵问题,宣称这些问题是无意义的;他们将精神语词诉诸于行为分析,用这种方法来保持对心理语言的严格实验控制;他们既否定精神状态的存在,也忽略辅助假设的作用,对背景知识的作用视而不见。

然而其中更为关键的是,象逻辑实证主义一样,行为主义实质上内含着物理主义的哲学本体论原则,因此是一种精致的取消论唯物主义,即取消精神存在这个事实的唯物主义。

物理主义的一个主要信条是:

在日常的物理实体之外,不存在任何精神状态、属性、事件、对象、感觉,认为任何物质客体或系统不可能拥有的属性,人也不可能具有。

物理主义者们坚持所谓强“伴生性”(supervenience)思想,即认为两个系统如果不存在物理上的差别,那么,也不可能存在化学上、生物学上和心理学上的差别;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两个系统在物理上是同一的,那么,它们也必定是化学上同一、生物学上同一、心理学上同一的。

在心灵哲学中,物理主义意味着,精神事件完全能够根据物理事件(通常是脑事件,而行为主义将它置换为外显行为)来解释,因为世界上只存在一种物质,即物理事物。

它要求取消有关精神的论述,甚至取消精神存在的事实,认为科学的发展将完成这一任务。

也就是说,它认为,哲学问题将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依靠哲学家们的分析澄清)而最终得到解决。

而且,这种所谓“科学中的世界语”要求无例外地对所有科学都采取这种态度,将一切科学都还原为以物理学为基础的统一科学,其中包括心理学和社会学。

而实际上,物理主义对世界本质及其构成的理解是片面的。

它只承认一种实在,即物理实在,只承认一种客观性,即物理的客观性,认为人类没有任何能力或属性是物理客体或系统所不能拥有的,否定精神是自然或世界中的一个确实存在的部分,否认它在自然界中有任何本体论地位,认为人只是一个物质的实在,除了物质属性外别无所有,因此,对精神的研究与对物理的研究没有任何不同。

精神和心理科学不是自主的,它没有自己的方法论和自己真理有效性的标准。

在我们看来,这种立场最大的缺陷是取消了世界上客观存在的丰富的层次性,否定了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也否认自然与社会的根本区别。

行为主义的哲学立场与物理主义实质上是一致的。

它把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人脑——当作一种纯粹黑箱式的客体,这就否定了人脑在生物进化中的突现意义和层次价值,成了一种“无头脑的”心理学,从而限制了对人类心理的神经科学研究;同时,行为主义还拒绝面对精神存在的事实,不承认精神的突现意义和层次价值,拒绝将人当成具有内在精神状态的主体,从而使心理学失去了其独特的研究对象,成了一种“无心理的”心理学。

这样一种本体论,必然极大地限制了行为主义的方法论意义和价值。

而正是这种所谓“科学的”世界观限制了其真正科学的追求。

虽然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和赫尔等人引入许多“中介变量”,试图弥补行为主义的缺点,但他们仍然太不重视神经系统和精神的层次性和因果作用。

七十年代,斯金纳虽然作了一些让步,如承认内部现象的实在,以及内省对它们的接触,但他坚持认为,内省时我们所省察的只是我们自己身体和神经系统的生理状态而不是任何“非物理的”实在;我们在内省中分辨的状态,尽管与我们的行为相关,但并不是我们行为的实际原因。

可见,他仍然在继续坚持行为主义、物理主义的本体论立场。

在我看来,行为主义从反对内省的非科学方法开始,试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而结果却步入了越来越让人迷惑的唯科学主义的羊肠小径,失去了更广阔的研究视野,这是耐人寻味的。

其次,行为主义在方法论上片面追求物理的客观性,将客观性与主观性绝对地对立起来,从而导致了一种取消主义的反辩证法的立场。

的确,行为主义表现出了一种严格的客观的科学主义倾向,它的贡献在于用严格的科学精神给旧式心理学洗了一个硫酸澡。

但这种严格的科学精神是以片面的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它的确排除了某些非科学的东西,但同时也抛弃了科学所应该正视的人类精神。

行为主义以及当代西方唯物主义陷入客观性原则的误区不是偶然的。

从世界观来看,它仍然深受经典物理学的原子论世界观影响。

这是一种单方面的自下而上的分析的机械决定论,正是这种观点导致了一种纯粹的片面的客观性原则的形成。

根据物质的原子理论,宇宙完全是由我们称为粒子的极小的物理现象构成的,世界中所有巨大的和较大的实体如星系、行星、火车等,都是由较小的实体构成的,它们自身又是由更小的实体构成,直到我们最终达到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层次。

正如量子物理学家斯塔普(H.P.Stapp)所指出的,经典物理学没有为意识留下一个合理的位置,因为它在逻辑上就已是完全的。

在经典物理学中,物理世界完全只是由各种粒子和场构成的。

宇宙中存在的一切不过是运动中的物质。

在这种理论结构中,诸如意识这样的东西没有任何逻辑的位置。

这种原子主义的世界观内含着一种观点与方法,即:

由更小事物(或更低层次)构成的较大事物(或更高层次)的许多特性是由更小事物(或更低层次)的特性和行为决定的,并且可以根据更小事物(或更低层次)来解释。

这是一种典型的还原主义的方法论。

当代西方唯物主义陷入的困境和面临的挑战,核心所在是如何说明精神或意识的特性、它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它们采取了一种极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中没有赋予精神任何地位和作用,因此,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它必然采取还原或取消的立场,要么将精神还原或等同于物理的东西,要么将它们作为非科学的东西排除出科学研究领域。

任何宏观层次的研究(如心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等)和任何对意向在神经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原因性作用)的微观研究,以及任何对于不同层次的状态和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辩证关系)的研究,都将被其作为二元论或多元论予以拒斥。

它在方法论上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要正确理解客观性,就不能将它与精神或主观性对立起来。

研究客观性必须首先将精神纳入整个世界框架中来考虑,并且明确肯定精神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我们的辩证的世界图景中,精神必须占据一席重要的(虽然决不是第一位的)地位,它是新的“辩证的层次”。

我们认为,辩证法内含着肯定层次与突现的隐性逻辑。

质变是新事物(新层次)的诞生,是事物内部矛盾冲突的结果,是对旧事物(原有层次)的扬弃,它不是发展的中断,而是在更高的复杂层次整合了复杂性程度较低的原有层次。

辩证法是这种辩证的世界图景的写照,并从哲学上确立了辩证层次(包括精神层次)的地位。

因此,辩证法也是探索复杂性(或复杂科学)的方法,是反还原论、反物理主义的方法。

这是我们确立正确的客观性原则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没有这个世界观和方法论前提,我们很难确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符合真实世界实际的客观性原则。

也就是说,我们所考虑的必须是包括精神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客观性,而不是纯粹的排除了精神的客观性或物质性。

第三,当代科学和哲学研究的新趋势已经基本上否弃了行为主义忽视乃至否定精神存在及其作用的立场。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极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