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76350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杜甫诗三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docx

《杜甫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杜甫诗三首.docx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内容赏析】 这首五律,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

第三联两句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

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唯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

“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

”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1.字音辨识

凋伤(diāo) 萧森(xiāo) 塞上(sài) 暮砧(zhēn)

壑(hè)朔漠(shuò)青冢(zhǒnɡ)环珮(pèi)

琵琶(pí)(pá)猿啸(xiào)渚清(zhǔ)潦倒(liáo)

2.一词多义

(1)去

(2)病

(3)急

3.词类活用

(1)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2)无边落木萧萧下(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下

(3)玉露凋伤枫树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

(4)丛菊两开他日泪(名词用作动词)流泪

(5)环珮空归夜月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来

4.古今异义

(1)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

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今义:

艰苦困难。

(2)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

借指晚年。

今义:

很多年,一辈子,终身。

(3)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

指远离故乡。

今义:

指路程遥远。

(4)画图省识春风面

古义:

图画。

今义:

画图画。

(5)丛菊两开他日泪

古义:

往日。

今义:

指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

(6)一去紫台连朔漠

古义:

离开。

今义:

多指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5.名句积累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在长安时曾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曾官至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之际,备受颠沛流离之苦,在穷困潦倒中终其一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其作品被称为“诗史”,世人称他为“诗圣”。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这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

766年春天,杜甫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故曰“秋兴”。

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是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766年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言律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当时诗人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兵乱的不断,使得诗人备受摧残。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

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秋兴八首(其一)

段解:

形象地描绘巫山、巫峡及秋色、秋声,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

段解:

借咏王昭君事迹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以及漂泊之感、思乡之情。

登 高

段解:

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①首联两句描绘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提示:

首联从秋景写起,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瑟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风,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而“气萧森”非但指草木摇落,也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成都,打算出川东水路回故乡,至此已经过两个秋天,两次见菊花开,所以说“丛菊两开”。

诗人由秋菊的开放,想到自己沦落他乡的处境,更增加了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②尾联是如何表现秋景的?

表达了何种感情?

提示:

尾联紧扣深秋抒怀,用深秋中所特有的景象——赶裁新衣,来表现秋景,隐含着孤寂无依之感。

①首联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

首联着重描写昭君故乡的自然环境。

首句由近及远,写群山万壑随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图景。

第二句点明昭君村,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

②如何理解颈联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提示:

第一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已经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图画中约略看她的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

第二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

既讽刺了汉元帝,也写出了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

①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提示:

首联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有耳闻又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此联围绕夔州的特殊环境,由高向低,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精美图画。

②中间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

颔联写远望所见,借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颈联写长年漂泊之苦,老病孤愁之悲。

情景交融,意境旷达。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1.找出《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及其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象

特点

寓意

玉露

生命极短

叹人生之秋已到来

枫树林

暗红、缺乏

生命气息

唐朝由盛而衰,“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巫山、巫峡

萧瑟阴森

唐朝安史之乱后衰败的气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不平静

唐朝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安宁,令人悲伤不已

2.《秋兴八首(其一)》的主旨句是哪一联?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

①“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诗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足见心情的哀伤;②“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

寄身孤身,故园之思,一心长系。

“孤舟”成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其情令人怆然。

这一联表达了作者羁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所抒之情为本诗主旨所在。

3.《咏怀古迹(其三)》是咏史诗,重在抒情,但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来实现的,试分析诗歌是运用哪些手法塑造王昭君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歌内容

表现手法

形象性格特征

首联

侧面烘托

雄伟山川象征其坚强性格

颔联

正面、侧

面结合、对

比和反衬

“一去”正面写其态度之坚决,“青冢”侧面写其思念故国,“去”与“留”形成对比,“紫台”与“青冢”形成色彩的对照、衬托,透露出强烈的悲剧色彩

颈联

侧面烘托、

对比和反衬

“空归”衬其思念故土

尾联

侧面烘托

侧面烘托其美好品格

4.《登高》一诗中,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肖像、身体状况、心理、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使得一个颤颤站立在深秋季节里的满头白发、满脸悲愁、体弱多病、长年漂泊的老者形象跃然而出。

诗人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这里有对漂泊生活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执着,更有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5.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试以《秋兴八首(其一)》为例说说杜甫是如何锤炼语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就极为练达而传神,写出浑莽之象。

颈联之遣词造句更佳,上句的“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归故园的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放着潸然落泪。

诗歌炼字题的解题技巧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有人说,某字(或词)是这首诗的关键,你同意吗?

为什么?

3.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4.请对某字进行赏析。

5.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

为什么?

二、解题思路

1.选准关键词(或“诗眼”)。

把该诗中的重要词语予以标注,然后反复比较,看看有哪些字词最为传神。

2.结合语境品味炼字的妙处。

结合语境分析语法特点或修辞手法。

3.不把该字孤立起来。

回答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诗句中,并结合全诗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

但是也不必面面俱到,要重点突出。

三、答题步骤

第一步,先确定关键字,再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并指出该字的特殊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等等。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分析该字在表达主旨和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第四步,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

四、答题模式

某字词+表达方式+作用或效果。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课时作业(五)”第8题

情景交融

诗人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将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忧国忧民、壮志难酬之情融入秋景之中。

情景交融是诗歌或散文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它能将作者的情感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巧妙地传达出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而且使得文章含蓄而有韵味。

定义: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作用:

(1)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2)看似并未写景,却神奇得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

写法指点:

(1)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

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

(2)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3)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等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

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注意根据三个主题词设计一个合理的情境,尤其要注意不能一味过于客观地写景,而是要做到“景”中有“情”。

【参考示例】 夏日的夜晚总喜欢在河边散步,那银盘一般的月亮和疏疏落落的无比闪亮的星倒映在小河中,一阵微风吹来,那小河真成了波光粼粼的“银河”了。

河岸上婆娑的树影和河中热闹的蛙声,更是荡漾起心中无数的喜悦。

秋天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季节,秋风萧瑟,草木枯黄。

那些悲秋的士大夫们,在理想、事业上的不尽人意,主张不为世用带来的失意、苦闷、颓丧,或者生命进程中的老弱病痛带来的人生易老、生命坎坷的痛苦和悲伤等等抑郁阴沉的内心体验,正好契合了秋天蕴藏的衰落、衰败、衰亡、衰竭、衰老、衰退、衰弱、衰微等等象征繁华的消逝和一个更加残酷的未来的精神悲情。

秋,触动了他们的苦痛,暗示了他们追求和希望的无奈。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

杜甫亦是如此。

杜甫的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

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杜甫悲秋实际上悲的不是秋,而是安史之乱后的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

秋天的萧瑟之景和万物消亡的凄凉正是当时社会动乱的真实写照。

所以,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应用角度】 “悲秋情怀”“文人与秋天”“坦然面对”等。

杜甫也来穿越,2012被很忙

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他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俨然成了微博红人。

所有的图片都是对中学语文课本杜甫画像的“再创作”:

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弹吉他……杜甫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形象,俨然成了一个“穿越忙人”,好事的网友也戏称“杜甫很忙”。

有人认为这是学生无聊时的发泄之作,无伤大雅;有人却无法容忍,认为这是对民族文化的大不敬。

对此,杜甫草堂工作人员称,通过这个现象引起大家对杜甫的关注是好事,但因为对象是杜甫,网友创作时也要考虑杜甫的身份地位,尊重传统文化,“有些创作实在不雅”。

【媒评文摘】 1.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落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神情严肃的杜甫画像上,撞出灵光一现的喜剧效果。

到底,是哪些学生这么调皮在描绘“杜甫很忙”?

——心灵咖啡网

2.杜甫精神是民族的精神之光,决不允许诋毁杜甫形象。

马新朝称恶搞文化、穿越文化不能没有民族底线,不能没有精神之光。

——凤凰网

悲情的沙鸥——杜甫

漂泊在烽火之中,如一只在风中飘摇的纸鸢,冥冥之中不知是谁牵动着命运的丝线;又如广漠的天地间飘忽盘旋的一只孤独的沙鸥,不知哪儿是自己栖息的故乡。

半个世纪的沧桑,造就了怎样一个博大的胸怀啊!

你流离转徙的一生以及你笔端的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重情感的诗句,就是一部真实的历史。

你用血和泪涂画的一幕幕形象而生动的图卷,已不用别人再去诉说什么。

少年时的裘马轻狂,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使你更热爱脚下这一片神圣的大唐的繁荣土地,你由此而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和气概。

既然自己已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能力。

可惜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流落到长安天子脚下,却只能落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可怜境况。

小人的奸佞,时事的黑暗,使你进一步认识到“朱门酒肉臭”的统治阶级所造成的“路有冻死骨”的深重罪恶。

现实中的碰壁,精神上的打击,却没有击碎你的雄心壮志和对理想不懈的追求。

你没有像你崇拜的李白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决绝。

你坚守自身如一块璞玉,执着地等待要放出自己的异彩。

然而现实中有哪个国君不像不识和氏璧的楚厉王那样的平庸呢?

你应该懂得历史上的明君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

然而生活呢?

一家的老小赖以生存的依靠呢?

辗转于战乱之中,携着面色枯黄的妻儿,风吹着雨打着,生存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还有可以依靠的朋友吗?

还有人爱惜你的才华吗?

放下尊严,放下文人特有的高贵,可是结果呢?

希望常常存在,失望也时时伴随。

自己的茅屋在秋风中被毁,沾湿的长夜你想到的是天下的寒士;自己已经够不幸了,更不幸的是不能实现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理想;自我的艰辛的生活你还可以忍受,可是那青海头累累的白骨,那边庭流成海水的鲜血呢!

百姓生离死别的伤痛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啊!

你的心在流血,你要为这非人间的世界流尽自己最后的一滴血!

贫穷寄食的生活使你看尽了世态的炎凉,善良敏感使你流尽了同情的热泪,孤苦病痛使你尝尽了人生的沧桑,忧国忧民使你耗尽了毕生的精力。

唐朝的正午的艳阳已经西沉,那一轮如血的残阳,映照在浩渺的长江永不停息地涌动的水面上。

随波颠簸浮沉的一叶孤舟之上,一个枯瘦的身影;破旧的衣衫,憔悴的容颜,忧伤的眼神,旷世的孤独。

即使你为这个世界呕尽了心血,耗尽了生命,你也不会像屈原那样纵身江中以求得永世的解脱,也不会像庄子一样化成梦中飞舞的蝴蝶翩然而去。

你的生命所维系的是你热爱的破碎的山河以及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百姓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然而千古的浪花淘不尽的是定格在历史的船头的永远的圣人——杜甫!

【精要赏析】 本文采用诗一样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杜甫少年壮志、中年失意、老年颠沛的遭遇,表现了诗人执着的追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文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作者把杜甫少年时的理想和中年后的遭遇、满腹的才气和可怜的命运、崇高的理想与无奈的现实、朝廷的昏庸与百姓的苦难相互比较,让我们发现,是苦难成就了杜甫,也是赤诚成就了杜甫。

(教师用书独具)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诗三首》中所寓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

2.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朗读品味三首诗歌,着重理解杜甫诗中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3.背诵《杜甫诗三首》,并体味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二、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法、整合法、概括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来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感受能力,并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来增强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便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政治抱负。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35岁以前都在读书和游历,饱读了诗书,开阔了眼界,可以说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做了充足的准备。

然而杜甫到长安待了十年也只不过做了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相当于仓库管理员)。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了,杜甫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漂泊生涯,他先后转辗西南各地,后来又举家东迁,在从成都漂往湖湘一带时,中途在夔州滞留了两年,此时经历过多次漂泊后流寓到夔州的杜甫,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怎样?

他当初的政治理想发生动摇了吗?

此时的杜甫每天心里在想着什么?

从《杜甫诗三首》我们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内心情怀?

二、朗读诗歌,初步感悟诗意

铺垫:

课前要求学生早自习认真预习三首诗歌,注意字音,翻译文章,梳通文意。

1.点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语气)

2.学生听诗歌朗读磁带(纠正字音、节奏、语气方面的朗读错误)

3.全班学生朗读诗歌(正确朗读诗歌,思考导语中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的共同特点

铺垫: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自由发表感悟。

设问:

读了这三首诗歌,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都写于流寓夔州的漂泊时期

2.都是写于秋天(一、三首直接写秋)

3.都反映了杜甫的思家念国之情

4.诗风都显得沉郁顿挫

教师点拨:

作诗一首,概括杜甫漂泊中的情怀,又引发学生思考。

流寓到夔州,

独思在深秋。

家国身世恨,

都入漂泊中。

四、重点分析:

杜甫的漂泊情怀

1.思考:

流寓夔州的杜甫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怎样呢?

提示:

抓住诗歌关键词句分析

学生朗读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

(1)《秋兴八首(其一)》

孤独(孤舟) 悲伤(泪) 焦急(催、急)

(2)《咏怀古迹(其三)》

凄凉(独留青冢向黄昏) 怨恨(分明怨恨曲中论)

(3)《登高》

漂泊(常作客) 孤独(独登台)

穷愁多病(百年多病;艰难苦恨繁霜鬓) 衰颓失意(潦倒)

2.概括与分析:

试用一句话概括每首诗的诗旨并加以分析。

概括要求:

(1)每句话只用七个字;

(2)要把诗题带进去。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概括分析一首诗歌。

学生朗读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

(1)《秋兴八首(其一)》

诗旨:

秋兴触景思故园。

点拨:

引导学生围绕“思”字分析景物描写对表现诗歌主旨的作用。

意象:

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

特征:

凄凉、衰败、动荡、阴沉。

意境:

悲愁、萧森。

作用:

象征当时动荡、衰败的唐代社会。

(2)《咏怀古迹(其三)》

诗旨:

咏怀古迹怨朝廷。

点拨:

引导学生围绕“怨”字来分析“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