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8051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3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整章教案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一课时5.1.1相交线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会识别图形中的对顶角、邻补角.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及应用.

2.难点:

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三、教学法:

1.教法:

讲授法

2.学法:

四、教学具准备:

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图片)

问题:

1.图片中有相交线和平行线吗?

若有,请找出来.

2.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的例子吗?

(二)教学活动:

问题1:

什么叫邻补角,对顶角?

邻补角定义: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对顶角定义: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问题2:

对顶角有什么性质?

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

【合作探究】

活动1: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剪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张开的口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知:

如果将剪刀的构造看做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活动2:

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形成图中4个角.

思考:

(1)∠1和∠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1和∠3呢?

(2)分别量一下各个角的度数,∠1和∠2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1和∠3呢?

(3)如果改变图中∠1的大小,上面的关系还成立吗?

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形成共识:

(1)∠1与∠2有一条公共边OA,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1与∠3有公共顶点O,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2)∠1+∠2=180°,∠1=∠3.

(3)成立.

归纳结论:

邻补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对顶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对顶角相等.

【自主探究】

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1的邻补角是∠2,∠4,与∠2相等的角是∠4.

2.如图,取两根木条a,b,将它们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条直线,就得到一个相交线的模型.两根木条所成的角中,如果∠α=35°,其他三个角各等于145°,35°,145°.

【合作探究】

典例讲解:

如图,直线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数.

解:

由邻补角的定义,得

∠2=180°-∠1=180°-40°=140°;

由对顶角相等,得

∠3=∠1=40°,∠4=∠2=∠140°.

(三)课堂小结:

知识模块一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及性质

知识模块二对顶角性质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

必做题:

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5.2.1平行线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基本事实.

3.会根据几何语言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探索和掌握平行线的基本事实.

2.难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由平行线的基本事实导出其推论的过程.

三、教学法:

1.教法:

讲授法

2.学法:

四、教学具准备:

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两条直线相交有__1__个交点.

2.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问题: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相交外,还有哪些?

(二)教学活动:

仔细阅读教材P11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平行定义及表示方法: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1)相交;

(2)平行.

请你举出一些生活中平行线的例子.

【合作探究】

活动:

教师演示教具:

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在同一平面内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转动a,直线a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c的右侧与b相交.

思考:

1.在直线a的转动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

2.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3.什么叫两直线平行?

如何表示?

学生观察、交流.

形成共识:

1.有;

2.两种:

相交和平行;

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称直线a与b平行.记作:

a∥b.

【自主探究】

认真阅读教材P12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上图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1个位置使得a∥b.

2.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合作探究】

动手操作:

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再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

思考:

上图中,

(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1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1条;

(3)你画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平行.

师生结论:

1.平行公理.

公理内容: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符号语言:

如图,如果b∥a,c∥a(已知),

那么b∥c(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三)课堂小结:

知识模块一平行线

知识模块二平行公理及推论

(四)作业布置:

必做题:

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5.2.2平行线的判定

(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会判定两直线平行.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初步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2.难点:

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

三、教学法:

1.教法:

讲授法

2.学法:

四、教学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旧知回顾:

1.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画图:

已知直线AB,点P在直线AB外,用直尺和三角尺画过点P的直线CD,使CD∥AB.

问题:

除了平行线的基本事实及其推论可判定两直线平行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判定两直线平行呢?

(二)教学活动:

【自主探究】

认真阅读教材P12-13,完成下列问题:

1.思考:

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过程中,三角尺起什么样的作用?

答:

作用是为了画∠PHF,使所画的角与∠BGF相等.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满足什么条件,两直线平行?

答: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合作探究】

动手操作:

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如图.思考:

图中∠1与∠2的位置关系是:

同位角;数量关系是:

∠1=∠2.

问题1:

我们能否得到一个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问题2:

你觉得师傅用角尺画平行线的数学道理是什么?

答: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学习笔记:

准确识别三种角是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前提条件,三种基本图形:

(1)“F”型(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Z”型(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U”型(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自主探究】

解答下列问题:

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若已知∠1=∠2,试完成下面的填空.

因为∠2=∠3(对顶角相等).

又因为∠1=∠2(已知),

所以∠1=∠3.所以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合作探究】

细心的小明在研究右图时发现:

当∠1=∠3或∠1+∠4=180°时,AB与CD一定平行,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吗?

为什么?

由此你又能得到哪些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学生思考、验证、交流,达成共识.

正确:

(学生展示推理过程)

归纳结论:

判定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课堂小结:

知识模块一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1

知识模块二探索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2、3

(四)作业布置:

必做题:

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5.2.2平行线的判定

(2)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会灵活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推理论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

2.难点:

灵活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推理,论证.

三、教学法:

1.教法:

讲授法

2.学法:

四、教学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旧知回顾:

平行线有哪些判定方法?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二)教学活动:

【自主探究】

解答下面问题:

1.如图,有以下四个条件:

①∠B+∠BCD=180°;②∠1=∠2;③∠3=∠4;④∠B=∠5,其中能判定AB∥CD的条件有(C)

A.1个B.2个C.3个D.4个

2.如图,已知BC平分∠ACD,且∠1=∠2,则AB∥CD,理论依据: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如图,∠1=25°,∠B=65°,AB⊥AC.AD与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为什么?

解:

AD∥BC.理由如下:

∵∠1=25°,∠B=65°,AB⊥AC,∴∠BAD=90°+25°=115°.∵∠BAD+∠B=115°+65°=180°,∴AD∥BC.

【合作探究】

典例讲解: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

为什么?

分析:

垂直总与直角联系在一起,进而用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判定.

解:

这两条直线平行.理由如下:

如图,

∵b⊥a,

∴∠1=90°.

同理∠2=90°.

∴∠1=∠2.

∴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思考:

你还能利用其他方法说明b∥c吗?

【自主探究】

解答下面问题:

如图,已知∠1=∠2,再添加什么条件可使AB∥CD成立?

并就你添加的条件说明AB∥CD.

解:

添加BE∥DF.

∵BE∥DF,

∴∠EBM=∠FDM,

∵∠1=∠2,

∴∠3=∠4,

∴AB∥CD.

【合作探究】

典例讲解:

如图所示,要想判断AB是否与CD平行,我们可以测量哪些角?

请你写出三种方案,并说明理由.

解析: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据此答题.

解:

(1)可以测量∠EAB与∠D,如果∠EAB=∠D,那么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出AB与CD平行;

(2)可以测量∠BAC与∠C,如果∠BAC=∠C,那么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出AB与CD平行;

(3)可以测量∠BAD与∠D,如果∠BAD+∠D=180°,那么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得出AB与CD平行.

(三)课堂小结:

知识模块一灵活选用判定方法判定平行

知识模块二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添加合适条件

(四)作业布置:

必做题:

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5.3.1平行线的性质

(1)

一、教学目标:

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难点:

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三、教学法:

1.教法:

讲授法

2.学法:

四、教学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旧知回顾:

思考:

如何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解: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问题:

若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如何表达?

(二)教学活动:

【自主探究】

仔细阅读教材P18-19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合作探究】

活动1:

操作观察:

用直尺和三角尺画两条平行线a∥b,然后,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

思考:

(1)度量所形成的8个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下表:

∠1

∠2

∠3

∠4

度数

∠5

∠6

∠7

∠8

度数

(2)∠1~∠8中,哪些是同位角?

它们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3)由此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位角有什么关系.

(4)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比较各组同位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解:

(1)略;

(2)∠1与∠5,∠2与∠6,∠3与∠7,∠4与∠8;相等;(3)相等;(4)成立.

形成结论:

一般地,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活动2:

思考:

(1)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

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解:

∠4与∠6,∠3与∠5;相等;

(2)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

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解:

∠3与∠6,∠4与∠5;互补.

(3)演绎推理,发现平行线的其他性质.

①已知:

如图

(1),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

求证:

∠1=∠2.

②已知:

如图

(2),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

求证:

∠1+∠2=180°.

学习笔记: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时,一定要弄清楚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关系.

形成结论: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行等.

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自主探究】

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直线a∥b,∠2=54°,那么∠1=54°,理论依据: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54°,理论依据: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4=126°,理论依据: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填空:

如图:

(1)∵a∥b(已知),

∴∠1=∠5,∠3=∠7(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3=∠5(已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4+∠5=180°,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合作探究】

活动3:

小组讨论交流.

思考: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

(1)性质:

根据两条直线平行,证角相等或互补.

(2)判定:

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证两条直线平行.

联系:

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性质与判定要证明的问题是不同的.

(三)课堂小结:

知识模块一平行线的性质

知识模块二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四)作业布置:

必做题:

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5.3.1平行线的性质

(2)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性质与判定去解决一些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进一步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2.难点:

结合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去解决问题.

三、教学法:

1.教法:

讲授法

2.学法:

四、教学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旧知回顾:

1.平行线有哪些性质?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3.二者有什么区别?

(二)教学活动:

【自主探究】

解答下面的问题:

1.如图,已知∠1=∠2,AB∥CD吗?

为什么?

解:

AB∥CD.理由:

∵∠1=∠2(已知),∠2=∠3(对顶角相等,∴∠1=∠3(等量代换).∴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如图,若∠1=∠4,∠1+∠2=180°,则AB、CD、EF的位置关系如何?

解:

∵∠1+∠2=180°,∠2+∠3=180°,

∴∠1=∠3,∴AB∥CD.又∵∠1=∠4,∴AB∥EF,

∴AB∥CD∥EF.

【合作探究】

典例讲解: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解:

因为梯形上、下两底AB与DC互相平行,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A与∠D互补,∠B与∠C互补.

所以∠D=180°-∠A=180°-100°=80°,

∠C=180°-∠B=180°-115°=65°.

所以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80°,65°.学习笔记:

【自主探究】

解答下列问题:

如图,BCD是一条直线,∠A=75°,∠1=53°,∠2=75°,求∠B的度数.

解:

∵∠A=75°,∠2=75°(已知),

∴∠A=∠2,

∴AB∥C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1=5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合作探究】

典例讲解:

如图,BCE、AFE是直线,AB∥CD,∠1=∠2,∠3=∠4,求证:

AD∥BE.

证明:

∵∠1=∠2,∴∠1+∠CAE=∠2+∠CAE,即∠BAE=∠DAC.∵AB∥CD,∴∠4=∠BAE,∴∠4=∠DAC,而∠3=∠4,∴∠3=∠DAC,∴AD∥BE.

(三)课堂小结:

知识模块一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知识模块二平行线性质、判定的综合运用

(四)作业布置:

必做题:

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5.3.2命题、定理、证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会判断真假.

2.掌握推理证明的格式,并会证明简单命题的真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区分命题的题设与结论.

2.难点:

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三、教学法:

1.教法:

讲授法

2.学法:

四、教学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旧知回顾:

观察下列两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组:

(1)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对顶角相等.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第二组:

(1)直线AB与CD平行吗?

(2)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

(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问题:

1.上述两组语句有什么区别?

2.与第二组相比,第一组的四个语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结论:

第一组语句都是表示判断的陈述句,第二组语句则是疑问句或不表示判断的陈述句.

(二)教学活动:

【自主探究】

认真阅读教材P20-21的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1.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每个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组成.

2.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是真命题;题设成立,结论不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是假命题.

【合作探究】

活动1:

思考:

(1)如果我们把具有第一组特征的语句叫做命题,你能给命题下个定义吗?

(2)你能举出几个命题的例子吗?

(3)命题的结构有什么特征?

学生交流展示:

表示判断性的语句叫命题,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对应练习:

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4)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相等;(5)如果AB⊥CD,垂足O,那么∠AOC=90°.

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

(1)题设:

两个数互为相反数;结论:

这两个数的和为0;

(2)题设:

两直线平行;结论:

内错角相等;(3)题设:

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数;结论:

结果仍是等式;(4)题设:

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结论:

这两个数相等;(5)题设:

AB⊥CD,垂足是O;结论:

∠AOC=90°.

活动2:

思考:

(1)观察下列命题,它们是否正确?

①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②如果a>b,b>c,那么a>c.

③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④任意两个直角都相等.

(2)如何验证命题的真假?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归纳结论:

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叫真命题;若命题的题设成立,结论不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假命题.

 

【自主探究】

完成下面问题:

1.在前面,我们学过的一些图形的性质,都是真命题,其中哪些命题是基本事实?

哪些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

(学生回忆回答)

2.什么是定理?

答:

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定理.

3.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就叫证明.

【合作探究】

典例讲解:

证明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为例,来说明什么是证明.

如图,已知直线b∥c,a⊥b.求证a⊥c.

证明:

∵a⊥b(已知),

∴∠1=90°(垂直的定义),

又b∥c(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1=90°(等量代换).

∴a⊥c(垂直的定义).

(三)课堂小结:

知识模块一命题的概念及组成、分类

知识模块二定理与证明

(四)作业布置:

必做题:

选做题: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5.4平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平移的概念,掌握平移的性质.

2.了解平移的特征.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图形平移的特征.

2.难点:

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三、教学法:

1.教法:

讲授法

2.学法:

四、教学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观察如图美丽的图案,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1.这五幅图案有什么共同特征?

2.能否根据其中的一部分绘制出整个图案?

学生回答或展示

(二)教学活动:

【自主探究】

阅读教材P28-29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应注意哪两个方面的问题?

答:

①平移方向,②平移距离.

2.平移的过程中,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合作探究】

活动1:

探究平移的概念:

观察下面的运动方式,回答下列问题:

①传送带上物体的运动;②高层建筑内电梯的运动;③时钟的分针的运动;④开关抽屉时抽屉的运动;⑤旋转木马;⑥荡秋千等运动.

思考:

1.这些运动方式相同吗?

2.什么是图形的平移?

3.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吗?

学生合作交流或展示:

归纳结论: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叫平移.

活动2:

探究平移的性质:

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一排形状、大小如图1所示的雪人,并完成下列问题.

思考:

1.这些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