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337629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领导学复习资料.docx

领导学复习资料

领导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领导的基本要素:

领导主体、领导客体、领导手段、领导目标、领导环境

2、领导学产生的客观要求——社会化大生产

3、领导学产生的过程

(1)领导特质论阶段(20世纪30-40年代)

(2)行为论阶段(20世纪40—60年代)

(3)权威论阶段(20世纪40-60年代)

(4)权变论阶段(20世纪60-90年代)

现代社会纵向分工的发展直接推动了领导学的产生。

领导学是对丰富的领导实践与朴素的领导思想的集成化、系统化和理论化。

1983年5月,我国第一本领导学理论专著《领导科学基础》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领导学的诞生。

4、领导的属性

(1)自然属性(一般属性,共同特征)

领导的自然属性的一般标志就是统一的意志和一定的权力,它是任何社会与时代的领导都必须具有的共同的标志。

(2)社会属性(特殊性或具体属性)

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渗透于领导活动的全部过程之中,并规定着它们的社会性质。

5、权力起源有关学说

(1)权力起源概说,代表观点——神权、德仁、智慧、暴力、契约、资源、接受。

●神权:

权力来源于上帝,“神权论”

●德仁:

权力是一种来自道德教化的影响力

●智慧:

权力应该来源于知识,“哲学王”学说

●暴力:

权力应以法律、军队等暴力工具为依托

●契约:

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人民的权力则是天赋的

●资源:

权力来源于对组织资源的拥有与控制

●接受:

从组织成员是否接受一项命令、指示或建议的角度来考察权力

(2)权力起源的因素——人以劳动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人具有高度的社会性;人的欲望具有无限性。

6、不同社会时期的领导权力

(1)传统社会:

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的社会职能与国家政治权力的统治职能明显地交织在一起;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教权力或迷信权力等曾经相互结合;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宗法权力等血缘关系权力有根深蒂固的联系;传统社会时期领导权力与经济权力有相当直接的关系。

(2)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领导权力的自主性非常明显,社会管理职能日益突出;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不仅实现了同外部权力的分离,其内部功能的分化也日益发达;现代社会的领导权力是一种法理型的权力。

(3)社会转型期:

在转型期社会,行政领导权力的现代性特征与传统性特征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

7、领导体制的内容

领导体制是指为实现领导意图和职能的机构设置以及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

组织系统中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的机构设置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规则体系。

领导体制的核心内容是用制度化的形式规定组织系统内的领导权限、领导机构、领导关系及领导活动方式。

领导体制的特征:

根本性、系统性、规范性、稳定性。

所谓领导组织结构,包括领导机构系统及领导班子内部两方面各因素之间的一定关系。

它是领导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领导组织的结构有两种基本的关系,一是纵的关系,即隶属的领导关系;二是横的关系,即平行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其形式有:

(1)直线式领导(线性)结构;

(2)职能式领导结构;(3)混合式领导结构;(4)矩阵式结构(“规划一目标”结构)。

现代领导体制的类型:

(1)一长(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2)层级制和职能制;(3)完整制和分离制;(4)集权制和分权制。

8、领导素质

领导者的素养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学习而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的总和。

9、领导者的能力素质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

(1)洞察力;

(2)预见力;(3)决断力;(4)推动力;(5)应变力;(6)辨才力。

领导者的综合能力:

(1)信息获取能力;

(2)知识综合能力;(3)利益整合能力;(4)组织协调能力

10、领导群体结构的内容

领导群体结构,是在一个系统内,构成领导群体的各种人员的构成比例及其组合方式。

领导群体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素质结构五个方面的亚结构。

11、战略

系统结构优化是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

系统论管理学是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预测分析是进行战略研究的前提。

预测研究的一般原则:

惯性原则、类推原则

常用的预测方法:

(1)回归分析法;

(2)时间序列分析法;

(3)模型法;(4)直观预测法。

预测活动的类型:

社会预测、经济预测、科学预测、技术预测、军事预测。

战略目标确定的一般步骤:

调查目标、拟定目标、论证目标、确定目标。

12、领导战略的特征:

全局性、长期性、层次性、稳定性。

13、领导决策的要素

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目标、决策控制、决策后果

14、决策类型

(1)按照决策本身的地位来分,决策可分为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两种类型。

(2)从决策的方式和过程来说,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种类型。

(3)根据决策者数量的多少,可以将决策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两种类型。

(4)单项决策也称静态决策,它处理的是某一时间阶段或某一时点条件下,某问题应达到的可能状态或结果。

系列决策亦叫动态决策,它是处理一串在时间上有先后顺序同时又是相互联系,呈串联结构状态的问题的决策。

其他参考分类:

(5)按决策问题的出现概率分类,可分成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6)按决策的层级分类,可分成宏观决策、中观决策和微观决策。

(7)按决策本身所依据的条件分类,可分成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

(8)按决策主体的决策方式不同分类,可分成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9)按决策目标的多少分类,可分成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15、领导选才的相关内容

领导选才方法:

(1)竞争考试法;

(2)竞争上岗法;(3)绩效考核法;(4)荐举法;(5)群众评议法;(6)领导亲自考察法;(7)信息网络法。

人才的类型:

(1)依据工作性质――理论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

(2)自身素质的不同――发现型人才和再现型人才。

(3)发挥作用的不同――组织型人才和操作型人才

人才的标准:

(1)道德标准;

(2)知识标准;(3)业绩标准.

人才的四种类型:

道德高,才能高;道德低,才能高;

道德高,才能低;道德低,才能低。

人才选拔原则:

(1)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

(2)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

(4)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16、有效沟通的条件

下列属于沟通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

A、传递信息的一定手段B、沟通目的

C、沟通对象D、沟通主题

二、名词解释

1、领导

领导是在社会活动中,由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2、领导权力

所谓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3、领导班子结构(参考)

领导班子是指由组织中的若干领导成员按照组织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而成的集体。

(来自课件)

领导班子结构指一个领导班子在年龄、知识、专业、智能、素质等方面的布局和搭配情况,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结合体。

(来自XX百科)

书本P79-80:

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是指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构成状况。

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是指领导班子的知识构成状况。

领导班子的智能结构,就是领导班子的智能构成状况。

领导班子的气质结构,是指其成员在气质类型方面的构成情况。

4、领导环境

领导环境,是指与领导活动及领导过程直接关联的各种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传统、习俗等因素。

(来自中山大学《领导科学》讲义:

第四章领导:

概念分析)

领导环境是指制约和推动领导活动开展的各类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组合,是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学技术和自然要素,影响领导行为模式的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气氛与条件。

(来自XX百科)

5、领导文化

领导文化是领导成员在领导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领导实践的观念意识,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是领导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和广泛流传的态度作风,包括领导意识、领导观念、领导魅力、领导价值观、领导合法性和领导行为模式等。

(来自《领导科学》第十四章领导文化:

良好的领导生态环境)

当一定数量的领导成员形成一定规模的体系时,领导体系中的领导成员就会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一种为领导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和广泛流传的态度作风,即领导文化。

(来自论文《领导文化的概念、功能、特征及现代化》)

6、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为了达到某种领导目的,而选择一种最佳途径或方案的行为过程。

(来自《领导学基础》第七章)

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最佳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完善和修正,以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

(来自XX百科)

7、渐进决策模型(林德布洛姆)

所谓渐进决策,就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的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

8、领导思维

领导思维是领导者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与领导存在相适应的一种思维格局,是领导活动诸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

9、领导理念

领导理念,是指领导者(个人或团体)对领导活动的规律和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及其以此指导领导活动形成的理论和观念。

10、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就是领导者在一定知识、经验和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运用领导原则和方法的才能。

三、简答题

1、领导体制类型、特征

领导体制是指为实现领导意图和职能的机构设置以及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

现代领导体制的类型:

(1)按领导机关中最高决策人的人数划分,可分为一长(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2)按组织系统内部各机构职责权限性质与范围不同划分,可分为分层级制和职能制。

(3)按下级所对应上级的数目来划分,可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

(4)按权力的集中程度划分,可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

领导体制的特征:

第一,根本性。

作为领导活动的制度框架和组织平台,决定着权限划分、领导者选举、领导行为规范、领导价值取向等。

第二,系统性。

纵向层级节制,横向职能协作,彼此联系,相互依存。

第三,规范性。

体制的本身是一套行为规范体系。

第四,稳定性。

机制、人员变化快,但领导体制相对变化小。

2、领导素质的要素

一是“高”,就是站得高、水平高。

领导理论水平要高,要有高于被领导者的思想政治水平、政策水平和理论修养,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强,体现出先进性、表率性。

二是“长”,就是有专长、有本事。

一个优秀的领导应该有智慧,是人才,学有所长、业有专长,是其所在部门、所在领域、所在层次的优秀人物。

三是“宽”,就是心胸宽、视野宽。

领导者要有宽阔的胸襟,有包容心,对下属、对人才的过失善于包容,能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四是“新”,就是勇于改革、善于创新。

创新是领导者优良素质最集中的体现。

五是“实”,就是干实事、创实绩。

领导干部要求真务实。

附注:

如果问题问的是领导者素质(素养)的基本内容,则可从以下几点作答:

(1)政治素养: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知识素养:

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养:

领导者的创新能力;领导者的综合能力。

(4)心理素养:

敢于决断的气质;竞争开放型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

3、领导文化的功能

(1)内化功能

第一,为个体行为提供理性支持,提供判断和选择行为方式的内在依据。

第二,决定个体活动的动机和热情。

(2)规范功能

领导文化的规范功能不同于法律制度硬性的、强制性的约束规范,它是一种软性的、非强制性的约束规范。

(3)导向功能

领导活动必然要受到领导成员观念意识的指导和影响。

领导文化作为领导领域的主要意识范畴,无疑具有导向作用。

(4)调适功能

领导文化可以在领导活动实践中发挥重要的调适功能,它能够帮助个体或组织控制失范或减弱失范带来的不良影响。

4、领导选拔人才

选才用人对于现代领导的重要意义:

(1)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带头者和推动者。

(2)人才是事业之本,是否正确地选才用人,关系到社会进步、国家兴衰和事业的成败。

(3)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是否正确地选才用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将起着关键作用。

人才选拔原则:

(1)察言与观行相结合的原则

(2)考察历史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3)发现人才的长处与认识人才的短处相结合的原则

(4)组织考察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原则

选拔人才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1)正确处理资历与能力的关系,反对论资排辈,大胆选拔新秀。

(2)正确处理知识分子和人才的关系,既不能把知识分子与人才等同起来,又要克服轻视知识、轻视知识分子的种种偏见。

(3)正确处理学历和水平,领导经验与文化程度的关系,既要反对以学历论人才,也要反对以经验论人才。

人才使用原则:

1、因事设人,量才任职

2、扬长避短,各尽所能

3、明责授权,用人不疑

4、爱护人才,用养并重

5、事业为重,举才荐贤

5、领导思维与理念

例:

领导者为官理念

答:

常怀“三心”,慎微笃行:

(1)常怀进取之心,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

进取之心是党员干部为党的事业奋斗的思想基础,是干事、成事的精神动力。

保持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为人民谋幸福的工作中

(2)常怀敬畏之心,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

只有常怀畏权之心,才能慎待权力不迷失,才能尽心为官不懈怠;只有常怀畏民之心,才能执政为民不轻民,才能为民谋利不营私;只有常怀畏法之心,才能发扬民主不独断,严于自律不乱为。

(3)常怀公正之心,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

常怀公正之心,做人就有底气,做事就会硬气,做官就有正气。

树公正之心、行公正之举、求公正之效

6、领导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是决策者遵循科学的原则、程序,依靠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的决策活动。

科学决策的主要特点:

(1)强调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注重集体共同决策,特别注意依靠各种智囊组织,注重各种专家的横向联系。

(2)强调将决策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的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科学决策的基本衡量标准:

第一,要有准确的决策目标。

准确的决策目标有两重要求:

一是正确,二是明确。

第二,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

所以,检验一项决策是否符合科学的决策的标准就是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否实现确定的目标。

第三,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

第四,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

四、论述题

一、领导决策机制问题(例: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措施和途径)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措施和途径:

1、推进决策与执行的适度分离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即是决策的制定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

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权力滥用,部门职责不清。

实际上决策与执行是公共决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职能,应相对分开,决策者的主要职责是决断而不是执行,着重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方案、选定方案;执行者的主要职责着重于把经过确定的方案即政策法规具体化并付诸实施。

决策与执行作为管理过程的两个基本环节,既相互连结又相互独立,两者在运作方式的管理方法上存在明显区别。

在政府内部,可以尝试让一部分人专门研究和制定政策,另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政策执行,直接为公众服务。

这样,决策和执行都趋向专业化,对于解决决策与执行在部门内部高度统一所带来的部门利益固定化、执行效率不高问题和实现决策科学化都具有积极意义。

当然,分离不是绝对分离,在分离中必须保持决策环节和执行环节的有效沟通。

2、加强专家在决策咨询中的作用

一是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智囊机构。

尤其是大力发展相对独立的民间决策咨询机构,并正确处理好“谋”与“断”的相对分离;

二是决策中枢系统要真正重视发挥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坚决杜绝“独断专行”、“长官意志”,在法律上保证其地位,提高其权威性。

三是加大党和政府咨询机构自身建设力度,提高咨询人员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使其在规模数量上更加精干,在运作方式上更加开放。

四是淡化系统内辅助决策机构的行政化倾向,提高决策研究过程的开放度,充分利用决策系统之外的决策咨询机构所具有的更大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形成优势互补,建立起一种交互式的决策研究模式和开放性的决策成果评价体系。

3、建立有效的决策回应载体

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为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

电子化政府的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改革政府,从而实现一个更加开放、有回应力、负责任和有效率的政府。

由于决策回应载体的发展变化,网络使信息的沟通和传递省去了诸多中间环节,使决策主体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直接、更加方便。

4、建立、健全公共决策机制

公共决策承诺制。

公共决策承诺是决策主体回应公众的一个基本途径,它可以保证公众的要求、愿望和诉求得到尊重及重视。

承诺的内容通常是公众提出的各种问题的最终解决时间和方案。

公共决策复议制。

公共决策复议制是决策主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向社会公开表明自己的职责范围、决策目标、决策程序和惩戒方法,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公共决策的效率和质量,保证公正、合法地实现公共管理职能,主动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决策机制。

实行公共决策复议有利于避免决策错误,更好地体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重大决策听证制。

决策主体进行重大的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时,进行听证,让社会各方面公众代表参与进来,直接听取公众意见,能够使决策主体的各项决策更加符合实际并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更好地服务和服从于公众的需要。

实行重大决策听证会,是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决策法规回应制度。

决策法规回应制度是指决策主体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对不适应社会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对需要规范的新事物进行立法的创制、修改和监督,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加强对决策主体自身行为的立法监督,尤其是在决策者决策行为的决策过程、决策执行等等进行制度化建设,这也是决策主体对于保障公民回应权利进行法律与制度的保证。

二、领导权力行使与制约(例:

如何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制约)

(1)领导权力的行使即领导权力主体立足于有序的组织结构,遵循特定的原则与规章制度,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对领导权力客体施加控制与影响从而使领导权力客体按照领导权力主体意愿采取行动,进而共同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①合理划分与配置权力:

宏观(服从国家政治制度:

政体、多党、司法;公民权利;社会经济结构;民族传统文化)、微观(组织职能、组织载体、组织人员)

②领导权力行使的原则:

正当、可行、民主、效益、权变

③领导权力行使的方法与艺术:

授权(内部分配、分派任务、权责统一)

(2)领导权力制约,从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对权力的限制与约束。

(要重视制度建设)

要求:

独立、公开、对等、强制、协调

功能:

导向、保障、防范、矫正、惩戒、调整

制约机制:

权力制约——法定监督、道德制约——学习、教育、权利制约——公民权利

三、领导素养

领导者的素养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学习而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内在要素的总和。

领导者素养的重要性:

(1)素质修养是领导者自我完善的需要

(2)提高领导者的素质修养是有效实施领导职能的重要保证

(3)提高领导者素质修养是加强领导影响力的客观要求

(4)加强领导者素质修养是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基础

领导者素养的基本内容

(一)政治素养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知识素养

1、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

2、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

3、专业知识和管理方面的知识

(三)能力素养

1、领导者的创新能力:

(1)洞察力;

(2)预见力;(3)决断力;(4)推动力;(5)应变力;(6)辨才力。

2、领导者的综合能力:

(1)信息获取能力;

(2)知识综合能力;(3)利益整合能力;(4)组织协调能力。

(四)心理素养

提高领导者素质的途径与方法:

(一)素质培养的途径:

理论学习和亲身实践。

(二)素质培养的方法:

1、要善于搜索书籍和快速阅读。

2、要与有知识的人交朋友。

3、要善于"以人为镜",提高自我意识水平。

4、要自觉地做思想总结和工作总结。

5、要以革命导师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

五、案例分析

1、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就是领导者在一定知识、经验和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运用领导原则和方法的才能。

领导艺术的特点:

创造性、科学性、灵活性、实践性。

领导艺术:

(1)用人的艺术

(2)用权的艺术

(3)思维的艺术:

反向、多向、侧向、模糊、系统、直觉思维法

(4)处理关系的艺术

(5)沟通的艺术

(6)处理矛盾的艺术

(7)批评的艺术

2、领导决策与用人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一、根据时代需要确定组织目标

二、把竞争机制引入人才领域

三、坚持按科学标准选才

四、优化激励,形成尊重人才的风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