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917255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docx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练习(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窦娥冤》历来被评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

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

它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

第一部分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

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披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

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

第二部分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

【倘秀才】【叨叨令】二曲是窦娥和刽子手的对白,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又写她“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多年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无依的身世。

临刑前向婆婆嘱托后事,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又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

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

剧中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

尤其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剧作设计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和想象,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我国古典戏曲所创造出来的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

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首先指导学生预习,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可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另外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能力目标

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讲结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知识。

2.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

3.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在熟悉戏曲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剧情,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教师:

请同学们欣赏一副对联: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板书于黑板一侧)。

哪一位同学来谈一谈其中蕴含的道理?

(提示:

同学们的回答要以积极鼓励为主。

明确:

这副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

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

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出示投影:

1.元杂剧简介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

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般分别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折之外还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也可放在两折之间,作为过场。

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音乐上,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一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和一些杂角,舞台演出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2.关汉卿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

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多才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

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尚有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其作品取材广泛,斗争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窦娥冤》剧情简介

《窦娥冤》是作家晚年的作品,它述说了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

窦娥因其父窦天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被典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幸成婚后不久,又做了寡妇。

流氓恶棍张驴儿父子俩强行闯入窦娥家中,想要分别霸占蔡婆婆和窦娥,窦娥进行了坚决的反抗。

张驴儿企图毒死蔡婆婆以达到霸占窦娥的企图,不料却误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张驴儿竟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以此威逼窦娥成亲。

窦娥仍誓死不从,张驴儿便买通官府,将窦娥问成了死罪。

三年后,窦天章任肃政廉访使,奉命查核楚州案件。

窦娥的鬼魂向父亲申诉了冤屈,窦天章逮获了真凶,案情才昭雪。

全剧共四折,本文节选的是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剧中,窦娥对“天”“地”进行了指责。

作者在这里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至死不屈的妇女形象,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对统治者的强烈憎恨。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

(解说:

最好是分角色朗读,包括舞台说明和科介要一并读出,为演出作一定的准备,这必须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

可选五位同学,分别扮演窦娥、监斩官、婆婆、刽子手和阅读舞台说明及科介。

也可让两位同学分别读窦娥的唱词及说白,以增加参与的人数。

为激发同学们的参与兴趣,教师也可选一角色或由同学指定角色来参与表演。

2.识记基本的知识。

出示投影(注意字词)

盗跖(zhí)前合后偃(yǎn)罪愆(qiān)

苌弘(chánɡ)亢旱(kànɡ)暄(xuān)

盗跖颜渊:

跖,传说中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

过去被诬为“盗跖”。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

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和好人。

孤身只影:

孤单一人,只留影子。

形容孤独一人。

古陌荒歼:

指荒凉的地方。

阡、陌,田间小路。

3.学生思考:

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

用简洁的词语为这几个场面标上小标题。

明确:

共三个场面,即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可概括为:

指斥天地(板书);

(二)“刽子云”至“负屈衔冤”,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可概括为:

诀别婆婆(板书);

(三)“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可概括为:

三桩誓愿(板书)。

四、具体研习课文

1.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1)分析窦娥的形象特征。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明确:

窦娥是一位坚强的女子形象,从文章中看,一个“冤”字贯穿其中,由一个冤字引出了窦娥的怨、悲、恨,逐步深入地展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她的刚烈性格。

窦娥从上一场,就先用一支【端正好】的曲子,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以“动地惊天”。

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

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

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在【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板书)。

既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悲伤,又表达了对不公正的封建法制和封建秩序的抗议(板书)和否定,很好地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接着在诀别婆婆一部分中,充分展现了窦娥性格的另一面:

淳朴、善良(板书)的美好心灵。

从窦娥的行动和宾白中我们可以知道,窦娥是刚强的,面对酷刑,坚持正理。

但为了婆婆免遭毒打,才被迫屈招。

即使是走后街,也是为了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

到了如此悲惨的境地,仍在劝慰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窦娥的善良性格和美好心灵,充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窦娥临死前的希望和要求,也仅仅是央求婆婆顾念自己冤屈而死和生前的孤苦无依,对自己“遇时节将碗凉浆奠”,更突出了这一弱女子的悲惨遭遇。

窦娥这善良、美好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这是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板书)和坚决抗争(板书),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

这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

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以上答案仅供教师参考,学生回答只要抓住要点就应该给予肯定。

学生结合剧情思考并讨论:

窦娥一个善良的女子是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的?

讨论后明确,从剧情中可以了解到窦娥的经历。

她先是被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而后又年轻守寡,被张驴儿父子恃强霸占,再加上桃杌太守的草菅人命、严刑逼供,才把窦娥推向悲剧的结局。

这一步一步的逼迫,也使得窦娥善良的性格越来越坚强。

她不愿答应张驴儿的逼婚,还是抱着守贞节的道德观念,就是被张驴儿以父死相要挟时,窦娥对封建官府还抱有幻想,企图以官府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在遭到桃杌太守的毒打后,这一幻想就消失了,希望也彻底破灭了。

由于她来自生活的底层,受的迫害越多,对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就越清楚,反抗就越强烈。

由此可见,窦娥并非是一开始就对官府有着清醒认识的,而是在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对她撒开一面大网,使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走上反抗的道路。

即使是本折一开始,窦娥在指天斥地的怒骂后,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哎,只落得个两泪涟涟”。

直到“三桩誓愿”,她即将悲惨地离开人世的一刹那,她的感情才喷涌而出,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腐败、黑暗的封建吏治。

可以说,窦娥的反抗也是被迫--被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逼出来的,越是善良的人被逼反抗,越能体现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揭露和否定。

(2)分析蔡婆婆的形象及意义。

讨论后明确:

蔡婆婆也是善良的人,虽然她收养窦娥是为了抵押顶债,十几年的相依为命使她和窦娥之间有了一种同命相怜的母子般的情感,这从她的宾白中可以看出。

她对窦娥的受屈也是非常悲痛的,两处“痛杀我也”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

但她在现实面前却没有窦娥那样坚强,那样敢于斗争,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只能是逆来顺受;窦娥受刑时,也不敢提出有利于窦娥的证据,体现了她的懦弱、动摇。

不过,赴刑场的路上为窦娥送行,之后又为窦娥收尸,还是可以看出她的那份善良的。

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她的软弱,才引狼入室;正是她的动摇,才给了张驴儿可乘之机。

所以,她也是逼迫窦娥走向悲剧的一员。

蔡婆婆的形象与窦娥形成了鲜明对比,对窦娥形象的成功塑造作了映衬和必要的铺垫。

(3)学生思考:

既然蔡婆婆间接参与了对窦娥的迫害,为什么窦娥还要替她顶罪呢?

这不是“愚孝”吗?

讨论明确:

窦娥不是替婆婆顶罪,而是不忍见婆婆受拷打而屈招,这充分体现了窦娥也只是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普通女子,包括她为丈夫守贞节。

虽然这是封建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但作为一个儿媳向婆婆尽孝,免使婆婆受罪,这一品行还是能得到社会认同的。

“百善孝为先”嘛!

小辈向长辈尽孝道,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还是应该发扬的。

我们反对那种无原则的百依百顺的孝道,但对于牺牲自我,以避免长辈受害的“孝”,还是应该赞同的。

并且通过窦娥处处替婆婆着想,关怀婆婆,尤其是本折中,在临刑时仍劝婆婆不要悲痛,更好地体现了窦娥的善良。

如此善良又恪守妇道的女子却不为当时的社会所容,可见社会的黑暗、制度的腐败,更有力地抨击了腐朽的社会秩序,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塑造窦娥这一形象要表现的主题。

经讨论后明确: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人悲剧的代表作。

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以及在它的庇护下流氓恶棍的横行;也反映了人民深重的苦难和坚定的反抗精神。

从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部剧称得上是元代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但是这场冤案是在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做了高官后平反的。

这表明古代劳动人民把自己的苦难寄托在明君或清官的身上,虽然符合了劳动人民的愿望,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思想的局限性。

劳动人民无法认识到造成其苦难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只有推翻这一制度,劳动人民才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这一思想局限在其他的戏剧和小说中也有反映。

3.自由朗读《滚绣球》一曲,想想窦娥被贪赃官吏屈判死罪时,为什么要指天斥地怨鬼神呢?

明确:

在窦娥的时代里,人民深受君权的迫害和神权的束缚,因为在封建道德中,皇帝(天子)是上天意志在人间的体现,人民是相信“天地鬼神明察人世是非,主持人间正道”的,而封建官吏也往往以“青天”自居。

窦娥生在窦天章这个落魄书生之家,深受政权与神权的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给窦娥时,她依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只是临上刑场时,她方才清醒过来,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社会真面目。

于是,在《滚绣球》中,她猛烈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好人不长命,坏人活万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到处都是。

窦娥对鬼神的大胆谴责,对天地的斥骂,实际是对现实社会黑暗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五、课堂练习

1.下列几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外(外末,老年男子)科(角色动作)净(花脸)正旦(女主角)

B.唐旗(摇旗)只合(只该)倘秀才(曲牌名)错勘(错判,错断)

C.偃(倒)取应(就职做官)也么哥(句尾助词)

D.卜儿(老妇)兀的(这)葫芦提(糊里糊涂)

2.最能体现课文主题思想的一句唱词是()

A.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B.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C.天地也!

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D.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运,不明不暗负屈含冤。

答案:

1.C(取应:

参加考试以取得功名。

2.A(点拨:

这句话揭示了封建官吏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黑暗本质。

六、课堂小结

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虽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但已不仅仅是这个民间故事的翻版,而是成为一部深刻地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

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动乱、官府的腐败,并且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地结合起来,深化了剧作主题,使人物和剧情有了强烈的感染力量。

希望同学们认真品读,选取喜欢的词曲,把它们背诵下来。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有人将杜牧的《清明》改写成戏剧,请你也试着改写,要求不增减一字,但可改换标点符号。

附原诗及答案: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

(遥指)杏花村

3.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关于戏剧的对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赏析本文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2.欣赏剧本的曲白艺术。

3.探究阅读:

解读葛朗台太太、祥林嫂、窦娥三位女性形象。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学生们收集的对联有:

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家传耕读,乘闲时扮作生旦净丑

戏作君相,结局后仍是士农工商

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自取方便

说好则好,说歹则歹,好歹只演三天

千万场秋月春风,弹指间蝴蝶梦里,牡丹亭中,琵琶弦下。

三百付金尊檀板,关情处桃花扇府,西厢院内,燕子灯下。

二、重点赏析“三桩誓愿”,品味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

1.让四位同学分别朗读刽子手、监斩官、窦娥的宾白和舞台说明部分,同时女同学齐读窦娥的曲词。

2.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这三桩誓愿。

明确: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3.提问:

它们化用了什么典故?

明确: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

4.提问:

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

不行,第一愿是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并且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死得冤枉、悲凄。

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得我尸骸现”。

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

第三愿是要楚州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

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

“东海孝妇”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

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5.提问:

这三桩誓愿的提出,每一桩都是先用宾白提出,再用曲词进一步强化,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讨论后明确:

三次宾白依次用“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进一步强调了窦娥之死的冤枉;再加上监斩官的对答,更使得这三桩誓愿出人意表,难以实现,也就更加衬托出三桩誓愿的依次实现后的惊天动地,确实是“感天动地窦娥冤”;然后再用三支曲子依次对应,直抒胸臆,可谓是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屈而抗争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而感人。

6.提问:

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

同学们,请想一下,这是否可能?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讨论后明确: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桩誓愿均是无法实现的。

作者所引用的典故,也基本上是传说,但这三桩誓愿却在作者的笔下一一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证明了窦娥“委实得冤情不浅”。

这正是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出超现实的情节,并且发生得那样合情合理,使人看不出一点牵强的痕迹,确信它就是生活的真实。

这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一种成功的表现。

正是作者浪漫主义的描写,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

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人们把《窦娥冤》又称作是《六月雪》,就是有力的证明。

可以说,在本折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

(解说:

以上这几个问题的设置,目的是突破难点,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本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魅力。

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要注重引导,也可以与第三单元学过的传统小说中的神话色彩结合起来,或同练习题中第四题结合起来进行。

三、课文写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

这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

试就这种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后明确:

课文写三桩誓愿,不仅表明窦娥的冤屈深重、反抗强烈,而且显示她愤怒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反抗情绪和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殉情后合葬,墓上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

这里所显现的情形和所蕴含的感情很美,委婉地表达了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

两篇作品都运用了大胆的想象。

这种想象可以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两篇作品通过想象和夸张,以超现实的情节,让美好的愿望在作品中得以实现,以寄寓作者的爱憎,反映人民的情绪和理想。

并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爱“大团圆”结局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以及传统的文学作品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四、有人认为窦娥是善良的野蛮人,她的誓愿--“六月飞雪,楚州亢旱”是一种复仇,一种盲目的野蛮的报复,将一己私仇扩大至整个楚州之人,你如何认识这种看法呢?

经讨论学生归纳。

明确:

如果不这样处理,寄希望于天地鬼神惩治贪官,恐怕会陷入常规的因果报应的结局,就不会让读者体会窦娥惊天地、泣鬼神的冤仇。

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深化了主题,构成全剧的高潮,充满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这也是七百年来此剧家喻户晓的原因。

教师补充:

文学欣赏是以情感人,当观众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完全忘记了其他利害关系,为她而悲,为她而恨,已达到文学作品的教育目的。

如果欣赏文学时用纯现实的观点来赏析,那么文学作品便没有它独特的价值了。

实质上这涉及美学问题,即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实用价值是理性,主要讲道德的善恶,而审美价值,则是以情感为核心的。

窦娥的誓愿从实用角度来说,的确不应当,因为它可能导致众多的人遭受灾难。

但从审美的角度说,它是美的,从情感上深深打动了读者。

提问:

同学们还能想到哪些作品也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呢?

明确:

1.《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借用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引出石头的来源,为宝黛的悲剧爱情蒙上奇异的色彩。

又如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借梦境点明小说的总纲和故事的结局。

这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也是用浪漫主义为这些英雄人物蒙上神秘色彩,深化了人物形象。

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聪明绝顶,近乎仙,但并不影响人民群众对他的喜爱。

4.还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榜》《四大爱情故事》等,浪漫主义的手法都增添了作品的无穷魅力。

(解说:

以上三个问题是围绕戏剧的创作手法讨论、分析的,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形成专题,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五、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本文体现了戏剧“本色派”的特点,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质朴无华,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

1.赏析《滚绣球》。

(1)背诵并口译这支曲子。

(2)这曲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

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