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410481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伟大的悲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伟大的悲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伟大的悲剧.docx

《伟大的悲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伟大的悲剧.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伟大的悲剧.docx

伟大的悲剧

21、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

2.感受并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

2.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

3.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

2.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南极,这块被冰雪包裹的圣洁之地,曾留下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家的足迹,但是,也有许多探险家因为气候或条件的不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现在,让我们看看那些为探索南极而献出生命的勇士们。

二、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概括的谈谈,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展示问题)

明确:

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它的队员在探索南极的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

2.概括复述故事情节。

注意环境描写。

(1—3)满怀希望奔向南极无限失望登上归程。

(4—7)归程途中危险骤增埃文思发疯死去。

(8—10)奥茨越来越走不动走向暴风雪迎接死亡。

(11—16)三位英雄集体死亡却不哀叹任何困难。

三、研读课文:

1.大家看课文的题目:

“伟大的悲剧”,悲剧是以悲惨结局结尾的故事,既然是悲惨的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呢?

二者以看似矛盾的词组合成课文标题,对全文的情节和意义起了什么作用呢?

2.我们先从悲处入手,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探险队之行的哪几个方面?

生:

因为他们后到达南极。

师:

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看出?

(“无垠的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师:

他们这时是什么心情呢?

(战栗了)

师:

知道自己失败了,成了亚军,斯科特一行人悲伤到了极点,但他们还不得不干什么?

生:

不得不为阿蒙森一行胜利者作证。

师:

体现在哪?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的去屡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师:

此时,他们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

(展示作证之悲)

生:

他们在归途中全都牺牲了。

师:

为什么牺牲了?

(遇到险阻)都面临哪些困难?

(线路固定、精力缺乏、寒气逼人、燃料太少)

因此,他们斗不过这些归途中的困难,壮烈牺牲了。

(死亡之悲)

师:

(引导)文中有一句话说:

“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这句话是谁的观点?

(斯科特)作者以及世人们是不是这样认为的?

(不是)那世人们对他们的离去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

生:

这篇文章能够流传至今,本身就说明了世人对他们的怀念和对他们离去的悲痛。

(世人之悲)

师:

同学们把悲剧之悲挖掘得很好,概括起来就有四悲:

(展示)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

这里的悲,你们认为是悲哀还是悲壮?

生:

悲壮,因为虽然他们上演了一幕悲剧,但作者也认为他们是伟大的。

师:

很好,这就谈到了题目中的伟大二字,鲁迅先生说: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一行人的肉体,生命,而他们的精神是有价值的,是伟大的。

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

3.那么大家就讨论一下,从文中找出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

4.最后两句话的含义

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它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

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

5.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四、拓展延伸:

正是在他们的精神鼓舞下。

一行又一行的探险队奔赴南极,使南极不再神秘。

欣赏南极探险取得的成就:

1.我国于1985年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上成功的建成了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2.1989年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又在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立中国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中山站。

师总结:

同学们,探险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事业,即是对自然界的挑战,更是对自身的挑战。

它不仅需要坚强的体魄,更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为这项事业献身的精神,在你们心中一定有更渴望了解的奥秘,最渴望征服的世界,愿将来的某一天,你们探险的步伐能让世界为之瞩目,让祖国为之骄傲。

22、在沙漠中心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

2、用一句话概括文意。

(文章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

3、请同学们谈谈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

感受到作者遇险后碰到了一系列困难,很惊险。

#感受到感受到了沙漠的可怕。

#遇险后,作者展开了一系列自救活动。

#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有过一系列的斗争。

#感受到遇险后,作者有了一系列心理活动,并贯穿全文。

#感受到“我”强烈的求生欲望,以及“我”对责任、事业、生命的思索。

四、合作探究

是的,在那个飞机性能差、机场设备简陋、气象情报不全、救援工作还比较落后的年代里,一个人在全世界最大的沙漠里,那种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作者坠机后遇到了哪些困难?

#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

#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他团团转。

#感到呼吸困难。

#找不到任何水,连露水也没有。

(板书)

在这些困难中,我有了哪些生理上的不适?

#产生幻影

#感到疲倦、错乱

#呼吸困难

作者在生理上产生了幻影、疲倦错乱、呼吸困难等不适的症状,那作者在心理上是否也产生了不适呢?

(是的)请同学们找一找表达作者心理描写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寒风就象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2节)------痛苦

#我跑不过了,在也没有力气了。

(2节)------绝望

#我感到,有一股图象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

(10节)------平静

#我没有一点儿遗憾------我奋斗过-----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18、21节)------乐观

(板书)

是的,文中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并贯穿全篇,让读者去体验作者面对困境时由绝望、痛苦到平静,甚至最后乐观的内心情感历程。

那作者为什么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呢?

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

#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

#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

#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

#20、21节,文中“我”盼望着清晨的露水,以给自己带来生的希望,强调了身处沙漠的我们对水的渴盼。

总之表明了“我”信心坚定,继续寻找生路,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同学们,作者的这种冒险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吗?

(不是)那他是为了什么呢?

(讨论)

作者热爱自己的生命,但是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

这个责任就是对人类崭新的建设事业负责,对人类的命运尽一点点责任。

为此冒险是值得的,是崇高的。

五、拓展延伸

1、阅读此文,联系自己,你学到了什么?

遇到困难要继续前进,而不是畏缩退让。

要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

冒险要有价值。

2、什么样的生活是你向往的生活?

人生怎样才算成功?

发散角度1:

我向往一种轰轰烈烈的生活,成就一番伟业是人生成功的标志。

古有秦始皇,今有毛泽东,他们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胆略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他们是我崇拜的英雄。

发散角度2:

我喜欢一种平静的生活,平平淡淡做事就是人生的成功。

尽管人类有许多杰出人物,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平凡的。

这些人是构成人类群体的基础。

没有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的默默奉献,英雄也难以成功。

发散角度3:

我喜欢一种拥有大量财富的生活,财富的多少是人生成败的标志。

因为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基础就是物质财富,没有财富,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拥有了财富,人类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才会得到促进。

发散角度4:

我喜欢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精神的富足和心灵的愉悦是我的追求,以微笑面对世界是我幸福的证明。

六、小结

是的,每个人喜欢的生活是不同的,每个人对成功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不同的,这是人类进步、文化多元的标志。

我们不强求一致,只要是有利于个人发展,有利于人类整体的生活、人生态度都是可取的,并且应该得到尊重。

我想对于本文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对文本的理解,而应把这种精神和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和能力。

你们说呢?

板书设计

在沙漠中心

干渴幻影

寒风我疲倦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寒冷呼吸困难

为人类的责任、人类的命运

23、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标

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练习快速默读法,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重点、难点

1.重点:

(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2.难点:

理解作者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珠峰景色的目的。

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本文节选自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课文记叙了中国登山健儿突击顶峰的经过。

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快速阅读,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并简洁概括内容要点,体会团结协作的情操美。

2.讨论与点拨结合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如课文叙事的详略安排和描写自然环境语句的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体悟人物精神风貌,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雪域高原的地方风情)

同学们,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

自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克和夏尔巴人坦曾·诺盖伊站在白雪皑皑的山顶上,向全世界证明人类可以超越自我极限,在高耸入天之处生存后,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于1960年5月25日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当时随登山队采访的郭超人记者在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中记录了这一经典的历史时刻。

今天,我们将重温征服珠峰那段往事,体会昔日英雄征服自然的毅力和勇气。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简介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国西藏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

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

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

3.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活动简介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大本营。

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峰,他们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

登山队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完成了第一个“战役”。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打响第二个“战役”。

4月11日,上升到7300米高度。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5月3日晚上,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

5月24日上午,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

于25日凌晨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

(1)注音

峰巅(diān)砭骨(biān)崔巍(cuīwēi)

滞留(zhì)窒息(zhì)匍匐(púfú)

(2)释义

砭骨:

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

踩踏。

崔巍:

形容山高大雄伟。

养精蓄锐:

养,休养。

蓄:

积蓄。

锐,锐气。

养息精神,积蓄力量。

齐心协力:

众人一心,共同努力。

勇往直前:

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2.学生快速默读,准确把握文段中的主要信息(如有提示和概括性作用的关键词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思考:

(1)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的?

(3)用简洁的语句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

指名学生回答,有不完整的地方鼓励其余同学补充,教师明确:

(1)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在体力衰弱的情形下,承受着寒冷、黑夜和缺氧对生命的严峻考验,完成了从北路攀登珠峰的壮举。

如“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等提示语。

(2)作者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感人事迹。

(3)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艰难向前行进。

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刘连满反应最强烈,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他留下休息,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同志,并留下短信。

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

到8830米,氧气全部用完,三人开始了危险的无氧攀登。

必胜的信念支持着他们在凌晨成功登顶。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登山队员的英雄气概。

四、精读探究,揣摩运用

1.围绕以下问题,请学生精读课文。

(1)文中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

在登顶活动中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从中表现出怎样的优秀品质?

(2)文中第12语段引用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是否有些离题?

(3)本文在叙述事件经过时很注意详略处理,试结合事例说说其作用。

(4)文中优美的写景语句无疑是文笔精华,请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四人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指名小组代表阐发讨论意见,并归结。

明确:

(1)刘连满在征服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时,毅然为队友作人梯,以致过度疲劳,体力衰弱,放弃登顶。

在等待队友登顶返回时,他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同志,并留下一封感人的短信。

他的崇高行为鲜明地体现出自我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

联系全篇通讯看,登顶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例子。

(2)文中的引文是为了表现珠峰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出登山队员所遭遇困难的巨大和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这段话中强调了登山队员到达顶峰最需要、最重要的是勇气,而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恰是靠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人民的委托的力量勇往直前。

(3)课文叙述事件详略有致,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如征服“第二台阶”中刘连满毅然为队友作人梯,而“第二台阶”恰如文中叙述攀登垂直而光滑的顶部的三米岩壁耗时长达三个小时,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是被外国探险家所公认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

刘连满的行为,则是全体登山队员的团结协作的情操美的写照。

总之,课文详写的内容很典型地表现出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团结协作、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4)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如:

①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运用比喻手法)

②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③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④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喜马拉雅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⑤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文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渲染登山环境的恶劣,这是为了衬托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一是用了较多笔墨描写了美丽的珠峰景色,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更给人以美的享受。

2.请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充分发挥想象,仿照文中写景语句,试着写几个表现夜色美的句子。

3.以《珠穆朗玛》为背景音乐,教师深情诵读课文片断,学生用心体悟。

五、课堂小结

“无限风光在险峰”,正是因为有了英雄们挑战地球之巅的壮举,珠峰,一个令万千人顶礼膜拜的圣地,一个令旅游者心驰神往的胜境,才向世人展示了她的神秘与伟岸。

重温往事,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会走得更稳健、更远。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三)。

24、真正的英雄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2.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体会课文思想感情,感受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难点:

把握文中几句富有哲理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篇演讲词讲到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

 深深的哀痛和对英雄的赞颂(1~4自然段)

 追忆七位英雄(5一13自然段)

 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向太空进军(14—2l自然段)

 

(2)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全文蕴涵着两种思想感情:

悲痛,英雄已死,对人类,对亲人,对朋友都是巨大的损失;力量,我们不能停留于悲痛,而应化悲痛为力量,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前进。

 二、细读课文,赏析品悟

 1.要求生自读课文,从文中画出自己感动的、有些想法的句子,有什么想法在句子旁边做批注。

 

2、同位交流,全班交流。

个人谈感受的基础上老师用引读的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语言。

 主要是这几句: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教师引言:

①人类向太空进军的历史是一部冒险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艰难险阻的历史,他们迎难而上,不畏艰难,不畏危险,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出示幻灯片)

②七名宇航员具有美国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的品质,他们把全社会的责任作为自己的责任,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不企求些微的报答,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英雄!

——(出示幻灯片)

③七位宇航员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归根到底在于——

 ●在痛苦中我们认识到了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教师引言:

①人类在探索太空奥秘的进程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

1967年1月27日,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在升空时爆炸,三名宇航员遇难,这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出示幻灯片)——

②1971年6月,前苏联飞船返回时,返回舱发生空气泄漏事故,三名宇航员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遇难,这再次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

③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地面时爆炸,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至此,人类载人航天活动中遇难的人数增加到了22人,这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意义深远的道理——

 ●我们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生命的归宿。

 2.从这篇演讲词中,你体会到里根总统宣扬的美国精神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这种精神?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里根总统宣扬的美国精神包括:

开拓创新精神,献身精神,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等。

这种精神是全人类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的代表,是人类精神的精华。

  三、联系生活,体验情感,拓展文本

1、在里根总统向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发出这样的号召之后,美国的航天事业有着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幻灯片出示图片)。

2、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也在蓬勃发展着,你们能例举出一些例子吗?

(幻灯片出示图片)

3、我们的三位宇航员是胜利地回来了,回到了亲人们中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们为他们骄傲,为他们自豪!

结合本课的学习,你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用几句话写下来。

4、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茫茫宇宙,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开拓,去发现,去献身。

从“挑战者号”到“哥伦比亚号”,人类从失败中一次次站起来。

相信终有一天,人类会冲出太阳系、银河系,去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

同学们,目前我想我们所能做的是:

将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向往及对逝去的人的哀思转化为学习的动力,相信经过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

25、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正确理解、翻译课文。

2.熟读课文,培养语感,背诵《夸父逐日》。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设备。

没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夸父逐日》动画片、录像带,录像机。

2.准备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设计思路

文言文学习重在诵读和积累文言知识。

而这两个过程是枯燥的。

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关键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诵读方面,可以采取教师范读的方式,激起学生的读书兴趣;积累文言知识方面,则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

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必字字落实,只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关键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正确翻译和理解课文。

这两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贵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学可以采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鉴于此,教学方法采用:

1.诵读法。

可以先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齐读。

总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目的是能够熟读成诵,最好能当堂背诵。

2·讨论法。

一个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讨论,可以四人为一组,运用工具书,互相帮助,进行讨论,然后提出问题,全班在教师的点拨下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