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中括号》教学实录.docx
《《除法中括号》教学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除法中括号》教学实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除法中括号》教学实录
《除法——中括号》教学实录
一、精彩两分钟
师:
首先,有请今天的精彩两分钟!
生: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平时我们用的数字叫“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就把它们叫做“阿拉伯数字”。
数学符号的发明和使用比数字晚,但是数量多得多。
现在常用的有200多个,小学课本里就有10来种。
它们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今天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几个运算符号的来历。
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
"+"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
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
"-"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说,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
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
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认为:
"×"号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对,而赞成用"·"号。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把"×"作为乘号。
他认为"×"是"+"斜起来写,是另一种表示增加的符号。
我就简要介绍到这儿,谢谢大家!
师:
感谢这位同学带来的精彩!
二、课中研讨
1、游戏,感受中括号产生的必要
师:
没想到,这么简单的数学符号,还都有一段不简单的身世!
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数学符号,来做一个小游戏,好吗?
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
18236=18
生1:
18除以2,再除以3,然后乘6。
生2:
18×2÷3+6=18
生3:
18×2-3×6
生(齐):
Yes!
师:
(故意地)咦,我怎么算不到18呢?
18乘2等于36,36减3得33,33乘6,不等于18呀?
生1:
不对,应该先算18乘2和3乘6,18乘2得36,3乘6得18,36减18就是18。
生2:
加减乘除在一起,应该是先乘除,后加减。
师:
原来如此!
先加减后乘除是四则混合运算的一个法则。
既然是法则,人人都要遵守,包括施老师。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象排队一样,从前往后依次计算呢?
生:
如果算式中只有加号和减号,那么谁在前就先算谁;如果只有乘号和除号,也是谁在前就先算谁。
师:
是啊,同一个级别的,都是平等的,那就排着队来。
生:
我还有两种方法:
18÷2+3+6,18÷(2×3÷6)。
(师生鼓掌)
师:
还是这四个数,18,2,3,6,能让得数等于33吗?
生1:
18除以2等于9,9乘3等于27,27+6等于33。
生2:
我可以用刚才的第三个式子变一变:
18×2-3的外面加上个括号,然后再……,(很不好意思地)我看错了。
(调整,变换,好方法!
学生往往会以“成败论英雄”,因结果的错误而全盘否定,甚至因此而否定这位学生。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评价加以引导。
遗憾的是我一时的无为失去了最佳的时机,因为随着后面生3的发言,学生关注的焦点已经转移。
较好的做法是当时我就及时地介入:
我很喜欢你的“变一变”,由原来的基础比从头想起要方便多了。
咱们就用他的方法,顺着他的思路,再变一变,也许就能找到答案了)
生3:
18×2+3-6
师:
(出示:
18÷2×3+6=33)
如果我把得数变成81,那么这个等式肯定是错误的,你有什么办法让这个等式成立吗?
(片刻之后)
生:
在3+6的外面加上括号,就行了。
师:
添上括号,怎么算到81的?
生:
18除以2得9,3加6得9,九九八十一。
师:
是的,()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学符号,它可以改变运算顺序,()里的必须先算。
(屏幕上的得数变成1)你能让这个算式的得数等于1吗?
生1:
18除以2,再减去3加6的和。
生2:
你这么说是不对的,如果是减的话,那就等于0了,应该是18除2,再除3加6的和。
生3:
我想给你纠正一下,读“除以”而不是“除”。
生点头称是。
(听完课后,老师们笑着说我“还不如学生”。
对生2的错误十分麻木,生3纠正之后我也没有任何反应。
其实,不是不敏感,说实话,是我自己也不太喜欢这种乘、除以的很不对称的读法。
记得当时费了好大的劲才保证自己不至于犯“科学性错误”。
既然学生屡纠屡犯,何必再浪费多少时间呢?
只要我们的交流在特定的语境下十分畅通没有任何误会,不就OK!
还有,我认为到五年级时,学生学习了整除,知道“除”有另外的含义,相信也就不会随意借用了。
不知这么想是否有一丝道理?
)
师:
这么变,倒是等于1了。
但是,请看清要求:
生轻生地读要求:
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
师:
是啊,不许改变,只许添加。
生1:
18除以2乘3加6的积,后面再加一个括号。
师:
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好吗?
生1在黑板上写下了:
18÷(2×(3+6)
生2:
我觉得你写的不对!
应该是:
师:
(指着[]问)这是什么符号?
你为什么不象刚才那位同学那样,继续用(),非要用这么一个新的符号?
生1:
这是中括号,因为小括号外面还要加一个括号,就要用中括号了,如果再用小括号,就把原来的两个数给分开了。
生2:
我认为不可以用小括号。
因为,中括号的作用就是:
首先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把中括号的数加、减、乘、除小括号里的,再用中括号外面的数加减乘除他。
生3:
小括号外面就得用中括号,中括号外面就要用大括号了。
师:
同学们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
一开始,第一个同学在2×(3+6)的外面又添加了一个小括号,他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好多同学都给他提意见了,大家认为,小括号外面如果还要加一个括号的话,为了和()区别开来,得换一种形式了。
这样就产生了[]——中括号。
就像衬衣外面就不再穿衬衣了,得穿外套。
这样可以表示的更有层次,更清楚。
[]是代数的创始人--数学家魏治德首先发明并使用的。
(二合一的右括号,不正好说明了()外加()有道理,但读、写时却容易出错,容易引起各种误会。
我却让他从指尖溜走了)
这个又有(),又有[]的算式,()里的要先算,[]里的也要先算,到底按照什么顺序计算呢?
生: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师:
是的,别看小括号“小”,但因为它在里边,就数它最厉害了,最先算的还是()里的,然后才是[]里的。
说说,怎么算到1的?
生:
先算小括号里的3+6得9,再算中括号里的2×9得18,最后18÷18就等于1。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知道了含有[]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说说下面三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90÷10+5×2
90÷(10+5)×2
90÷[(10+5)×2]
师:
(算第2题的时候,有几个反应快的学生举起了手,生A第三次自己站起来抢着发言,师示意其坐下)稍等一下,可以把机会让一让吗?
你看,同学们都在举手呢!
你也不是小括号,对吧?
(算完之后)
师:
比较一下,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有什么想法?
生1:
相同的地方,就是三道算式的数都一样。
不同的地方是第一个算式没有括号,第二个算式有小括号,第三个算式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
生2:
相同的地方还有都是除、加、乘。
生3:
三道题的得数也不一样。
我还发现,括号越多,得数越小。
师:
数都一样,运算符号也都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括号的不同。
括号不同,实质就是什么不同?
生(齐):
运算顺序不同。
师:
运算顺序不同,得数也完全不一样。
看来运算顺序非常重要。
至于是不是像刚才那位同学发现的括号越多,得数就越小呢?
同学们可以课后去研究。
(回头看看,学生的猜想是多么宝贵呀!
可惜,我依然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发自内心地蔑视学生的“幼稚可笑”想法。
我的评价尽管还算含蓄,但我的语气和措辞无疑已经清晰表明了我的态度。
在我的暗示下,很难想象,学生课后还真的会去“研究”,也许是长期“传道授业”的职业自律让我不敢在课堂留下一个问题!
)
刚才的几道题尽管步骤不少,但数据很简单,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算出得数。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可没那么幸运,如果数据比较复杂,要有条理、有根据地把计算的过程表达出来,我们通常用什么形式?
生:
脱式计算。
师:
好的,看这道题360÷[(12+6)×5],脱式计算,在课堂本上试着完成。
(师巡视,两分钟后,指名展示)
生1:
360÷[(12+6)×5]
=12+6
=18×5
=360÷90
=4
生(小声地):
错了!
怎么这样啊!
第一步360到哪儿去了?
师:
我觉得你的想法好像没错,我能明白你每一步要做什么,同学们明白吗?
生2:
我知道,他是想先算小括号里的12+6=18,再算中括号里的18×5得90,最后用360÷90就得4了。
师:
是呀,顺序没错,计算也很细心,只是表达起来有点小问题!
谁能帮帮他?
生3:
脱式计算应该是这么做的:
没有计算的都要抄下来,先算的不要抄,把得数写下来就行了。
生4:
我想问问你:
=是什么符号?
生1:
(疑惑不解地)等号!
生4:
对了,等号表示的是相等!
你这么做,一会儿等于18,一会儿等于90,一会儿又等于4,就不相等了。
师:
就是这个道理!
为了保证每一步都相等,先算的我们就写出得数,没算的就要原封不动地抄下来。
(生1在黑板上写出了正确的过程。
师注意到生1写得特别工整,等号都用直尺画。
)
师:
对了吗?
(对!
)生1真会学习!
另外,我特别喜欢他画的等号!
一位数学家认为,用两条平行且完全相等的线段来表示相等,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他写的完全是数学家心目中的等号!
(全班学生给予生1热烈的掌声。
)
生5:
(实物投影展示:
360÷[(12+6)×5]
=360÷(18×5)
=360÷90
=4)
我第一步把()里的算完之后,就把[]改写成()了。
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
这里18×5的外面到底应该是保留[]还是改成()?
生6:
我认为[]里已经没有()了,就应该把[]改成()。
(边说边来到黑板前修改成:
18÷[2×(3+6)]) 生7:
我认为应该保留[],因为()里已经算完了,您刚才还说,没算的要照抄吗?
[]也应该抄下来。
生8:
我不同意!
()外面才加[]呢。
我认为()里的算完以后,()都没了,[]当然得改成()。
师:
多少个同学同意改成()?
(绝大多数同学举起了手)
你们的意见是()都没了,单独的[]看上去很不舒服,就像没穿衬衣就穿外套一样?
(学生点头认可)还有一些同学坚持保留[]?
(三四个同学举手)大家的意见不一致,这样,我们一起请教身边的老师!
打开数学书,翻到74页。
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生:
(或兴奋或沮丧地)保留中括号!
师:
其实,两种做法都完全正确!
不过,我个人更喜欢保留中括号的那种。
理由恰恰是因为这个看上去不太舒服的[],能够表达更多的信息:
看到这个[],我就知道,它的上一步刚刚完成了()的运算,我还知道,下一步就要算[]里的了。
而且,这么写,不需要作任何的改变,所以也就不容易出错。
我这么说,大家同意吗?
(记得在音乐里,4、7两个音因为不够稳定与和谐,所以往往不会作为结束音。
但是在乐曲进程中,由于4、7两音的加入,反而能带来旋律的变化,使乐曲更丰富多样。
从“不够舒服”走向“舒服”的脱式过程是否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
生:
同意!
师:
同意,我们就这么做!
现在,谁能完整地总结一下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生:
(略)
师:
淘气特别喜欢刚刚学习的中括号,他在自己列的所有的算式里都加上了小括号、中括号。
请你好好观察,看看哪些括号是可以去掉不要的?
[(36+24)÷15]-18
24×[19-(2×6)]
320÷[5×(26-18)]
15×[4×(12+22)]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略)
师:
该出手时才出手,简洁是数学永远追求的目标。
三、课后延伸
师:
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有[]?
生:
因为()外面还要先算的部分,就要加[]。
师:
那么,有了[]以后,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生:
还要有大括号!
师:
那么大括号之后呢?
无休止的括号没有意义,生活中一般用到{}就够了。
计算机要做的运算常常非常复杂,而用计算机编写程序计算的时候,只用一种(),一层一层的往上套,是不是很有意思?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实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