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6979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docx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赵培英

集体智慧

10种子发芽了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能设计简单的二维图表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营养等条件。

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

活动过程:

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

认识种子的结构

1、提出问题:

种子什么会发芽?

它有哪些结构特点?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运用工具进行研究。

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在教室里利用音像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

提出问题:

“春天来了,种子落在土壤里开始发芽,说明什么?

”只是对探究方向的一种提示。

组织活动是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积极动脑,通过观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并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

3、画出种子的结构,猜测种子哪一部分能发芽?

活动二:

依据猜想制定实验方案。

1、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猜想提出问题: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下一步我们应该怎么办?

2、引导学生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

种子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芽?

3、定研究计划,展开探究。

拓展活动:

记录种子发芽及生长过程,仔细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记录。

教学反思:

 

11.种辣椒

教学目标:

能根据需要,从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资料;能对探究的问题作出初步的结论。

通过栽培辣椒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学习种植植物的方法,学会尊重农民的劳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谜语:

“红口袋,绿口袋,有人怕,有人爱。

(打一种蔬菜)

二、猜想假设

同学们猜猜看,这是什么呀?

答案:

辣椒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辣椒的资料,咱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三制订方案

㈠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们获得了哪些关于辣椒种植的信息?

全班范围内交流。

㈡教师归纳总结:

1.苗床选择

应选择阳光充足、土质肥沃、水源条件好,前茬没种过辣椒、茄子、西红柿的地块作苗床。

2.浸种

用55℃温水浸种并不断搅拌,至30℃停止,浸泡8~12小时。

然后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播种。

3注意播种密度、浇水、盖土。

㈢指导学生填写29页的图表。

明确种植的具体要求。

㈣古人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下面我们拿出我们准备好的材料,开始我们的辣椒种植,好吗?

㈤分给学生事先浸泡好的辣椒种子,小组分工合作种植辣椒。

㈥教师提示学生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五、展示交流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巩固延伸

希望同学们能精心照顾自己的小辣椒,等到收获的时候,我们看看谁的辣椒长的最好,可以被评为“辣椒王”。

板书设计:

种辣椒

浸种松土施肥浇水播种

教学反思:

 

12植物的花

教学目标:

1、知道常见花的构造;了解植物的花可以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两类;

2、能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镊子)对植物的花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能根据植物花的特点给花分类;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3、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花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视频欣赏:

课件播放美丽的花(包括:

牡丹、兰花、桂花、山茶、菊花、杜鹃、荷花、令箭荷花)

二、探究活动,花的构造一样吗?

1、先观察你手中的花有哪些部分?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用课件给出花各部分的学名(配图片):

花苞最外边的绿片——花萼

鲜艳的花瓣——花冠花萼和花冠合称花被

细长而多的小丝——雄蕊(花药、花丝)

中间较粗的一根柱——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2、你打算怎样研究花的构造?

(观察、数各部分数目并记录—内部看不清怎么办?

解剖—怎样解剖?

引导学生弄清试验方法和注意事项)

3、小组人员怎样分工?

解剖工、数数者、记录员,拿放大镜的操作员,都是观察员。

三、探究活动,给花分类。

1、 这么多花,真让人眼花缭乱,分类能帮助人理清思路,你能给他们分类吗?

2、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分类。

4、同学们的根据很有科学道理,我们刚研究了花的结构,先来根据花的构造分类吧。

四、自由活动,用自己的方式赞美花。

五、总结拓展

今天同学们研究了花的构造,把各种各样的花分为两类,而且都有自己的发现,真是一个个小科学家!

教学反思:

 

13果实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放大镜观察雄蕊和雌蕊的形态、构造。

教材分析

重点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放大镜观察雄蕊和雌蕊的形态、构造。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引入:

春季总是百花盛开,你知道植物体开花的地方会长出什么来?

咱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果实和种子是怎样形成的。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花的构造

(1)谈话:

咱们学校每年的这时候,月亮门两侧的榆叶梅就开花了,过了一个多月后,开花的地方就长出一个青杏般的小梅果。

为什么花落了就开始给出果实?

这花与果实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咱们先来观察一下这榆叶梅的花。

(2)观察要求:

我们曾经观察认识过花的构造。

一会儿咱们重点观察一下榆叶梅花的雄蕊和雌蕊的构造。

雄蕊、雌蕊是怎么分布的?

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

可以把观察的样子画下来。

观察时,可以使用镊子、放大镜。

(3)讲解:

榆叶梅花的内部同许多植物的花一样,雄蕊分布在雌蕊的周围,雄蕊是由花丝和花药两部分构成(板画标出),花药内有花粉,花粉是很微小的颗粒,数量很多。

雌蕊分布在雄蕊中间,从外形看比雄蕊要粗一些。

它是由子房、花柱、柱头三部分构成(板画),子房处一般比较鼓。

(4)学生进一步观察子房的构造。

教师教给学生利用刀片剖开子房,观察里边是什么样的,有什么?

(5)教师小结:

雌蕊由子房、花柱、柱头构成。

子房内有小珠状的物体,叫胚珠。

胚珠里边有卵。

这样怎么就长出果实呢?

2、指导学生认识果实的形成

(1)谈话: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内容。

(2)观察要求:

通过画面和解说,你看果实的形成要经过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是怎样的?

果实的形成主要跟花的哪部分有关系?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果实的形成主要与花的雄蕊和雌蕊有关系。

经过传粉、花粉管萌发、受精、子房膨大形成果实这四个阶段。

种子是由胚珠发育成的。

(三)巩固

观察连翘花,它的果实是怎么形成的?

教学反思:

 

14.植物的“分身术”

教学目标:

●学会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植物;

●学会用地下茎、根、茎繁殖植物;

●能够利用营养繁殖的方法种活一株植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

联系实际参与关于植物繁殖的中长期研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提问揭示课题:

我们都知道把种子撒到地里可以长出新的植物,可是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板书课题)

二、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

1.提问:

实际上有很多的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繁殖。

你见过这样的植物吗?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有关植物繁殖方式的资料,我们大家交流一下吧

3.学生分组交流,并把交流结果记录在交流记录表上。

5.引导学生归纳、认识植物营养繁殖的方式:

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它的繁殖器官。

可是像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营养繁殖。

(板书:

根繁殖、茎繁殖、叶繁殖)

6.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来繁殖?

三、认识人工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扦插、压条、用地下茎繁殖。

1.谈话:

既然很多的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繁殖,你有信心利用这样的方法来培育一株植物吗?

2.讨论:

你打算选择培育什么植物?

它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繁殖?

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培植物。

1.谈话:

现在我们都已经掌握了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培育一株植物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可以真正来试验一下了。

2.学生栽种植物,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五、总结全课并布置作业:

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回家种植一棵课堂上没来得及做而自己有特别喜欢的植物,成活后带来展示给我们大家看并进行介绍

板书设计:

14.植物的“分身术”

繁殖器官      果实

种子——种子繁殖-—常见的繁殖方法

营养器官      茎      营养繁殖——特殊的繁殖方法

教学反思:

 

15.生物繁殖新技术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有目的地查找相关资料,通过不同途径了解有关克隆技术的相关信息。

能够对资料进行处理和筛选,并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

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信息状况,关注与生物繁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教学过程]

学生利用上网、阅览室查阅等方式搜集有关克隆技术方面的材料。

一、创设情境:

出示制作的孙悟空拔猴毛克隆猴的课件。

1、谈话:

你们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变出了千千万万个小猴子来的吗?

2、你知道现在世界上有没有和孙悟空变小猴子一样的生物繁殖新技术呢?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交流动物克隆技术的有关材料

1、你知道什么是克隆技术吗?

(1)小组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克隆的资料信息。

小组长要协调好本组的同学,要每个同学都有交流发言的机会。

(2)全班交流。

(3)适时补充教科书中的两个资料卡。

2、学生汇报交流。

3、课件展示:

介绍克隆技术的发展史。

(1)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克隆在植物繁殖新技术领域的运用。

(2)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巨大贡献。

4、学习了有关克隆技术的发展史,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说给大家听吧。

活动三:

讨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

1、世界上有克隆人吗?

人能克隆吗?

说说你的理由吧。

2、小小辩论会:

学生分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

三、自由活动——“生物繁殖新技术畅想会”

了解了克隆方面的新技术,你一定会有好多想法,说给大家听,好吗?

根据课堂上掌握到的信息选定自己喜欢的话题,充分展开相象的翅膀,畅所欲言。

四、拓展活动

课后利用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克隆方面的知识办一份手抄报。

五、教学反思:

 

18斜面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斜面实验用木板二块(30×10×1.5cm;50×10×1.5cm)、铁架台、实验用重物圆木块(应有足够重量,最好为100g)、测力计(250g)。

(2)演示用材料:

螺丝钉螺纹的斜面示意摸墨,斧头,劈。

(3)挂图或投影片──引桥图、盘山公路图、楼梯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

有螺纹的钉子叫螺丝钉,螺丝钉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你认为螺丝钉应是哪种简单机械?

(当学生列举前边学过的简单机械时,教师引导学生一个个否定。

当学生指出轮轴时教师强调,螺丝刀是利用了轮轴原理工作,螺丝钉不具轮和轴的构造。

谈话:

螺丝钉到底属于哪类简单机械呢?

让我们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简单机械──斜面,并认识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1)实验1(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①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指出实验要求。

(用铁架台和木板组装好斜面,高度为15cm、斜面长30cm。

用测力计,将实验用圆木提高到15cm高度,需用多大的力,测量后记录。

再利用斜面,将圆木拉上15cm高度,需用多大的力,测量后记录。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将二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

④讨论:

这块斜的木板有什么作用?

(2)讲解: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实验中斜的木板有省力的作用,这块斜的木板就是一种简单机械,叫斜面。

(板书课题)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2.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坡度与省力多少的关系。

(1)谈话: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斜面有省力作用。

如果让斜面更省力,这个斜面应是什么样的?

(希望学生能设计出加长斜面,使斜面更加平缓。

(2)实验2。

①在铁架台上架起另一斜面。

比较二个斜面有什么不同?

(一个斜面长,一个斜面短;一个坡度小平缓,一个坡度大。

②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③汇报实验结果,比较三个数据。

(垂直拉起,坡度较陡,坡度平缓。

④讨论:

这说明什么?

(说明坡度越平缓,越省力。

(3)填写P54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1)讨论:

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2)分析引桥、楼梯、盘山公路。

出示引桥、楼梯、盘山公路图(引桥是典型斜面,楼梯是变形的斜面;盘山公路是环绕式斜面,但它却利用了斜面省力的原理。

讨论:

盘山公路环绕式斜面有什么优点?

(斜面加长,坡度平缓。

(3)讨论:

①根据盘山公路的原理,分析螺丝钉是一种什么样的简单机械?

分组讨论,汇报。

②演示(螺纹是斜面变形示意)

教师出示演示器,拉开螺纹成为坡度平缓的斜面。

讲解:

螺钉是利用斜面省力的原理制成。

螺钉是一种简单机械──斜面。

(4)出示:

劈、斧头。

指出这二种工具什么地方是斜面?

4.全课总结

讲述: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种简单机械──斜面,到此我们已经认识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四种简单机械。

在我们周围许多地方都应用了简单机械。

(三)布置作业

1.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2.思考:

斜面虽然能省力,但有什么缺点?

高楼中的电梯,虽然费力,但有什么优点?

 

 

 

19 杠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践中领会省力、省距离杠杆的区别,并初步归纳出杠杆中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

2.演示材料:

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学课件(杠杆上三点示意图),实验记录表(课本P45放大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问:

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

(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

(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

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

(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

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

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

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

(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

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

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

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

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

(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

提问:

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

(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

②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

③谈话:

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

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

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演示1栏填表。

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

②汇报实验结果。

(填出演示记录表)

(4)讨论。

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实验1、2: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4: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5、6: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②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2:

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3、4:

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5、6:

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讨论后填写思考题。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

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

找出三点的位置。

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

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

找出三点的位置。

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三)布置作业

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

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

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20 滑轮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滑轮二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

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

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

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学生自学课本)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

(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3)学生辨别课本P99页,哪一幅图是动滑轮,哪一幅图是定滑轮?

(4)学生动手组装定滑轮、动滑轮?

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

(1)讨论:

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演示实验。

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④讨论:

说明什么?

(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

(3)讨论。

谈话:

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是什么?

(分组讨论后汇报)

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

(1)讨论:

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讨论)(游戏:

竹竿游戏)。

课本P100小游戏

游戏后教师质疑:

这是为什么呢?

(3)实验2(动滑轮省力)。

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②分组实验。

(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

④讨论:

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

(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教师强调:

弹簧称的示数应该等于钩码与滑轮重量的一半。

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98结论)。

(2)探究题:

小明是二年级的学生,家(二楼)里装修时,叔叔们从楼上、楼下不停的运料,非常的麻烦,而且还影响楼上邻居们。

小明突发奇想,能不能设计一个装置,使叔叔们直接在楼下向上把料运进屋里。

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成功了,他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装置。

同学们,你知道小明设计了一个什么装置呢?

开启你的智慧之门,你也来设计一下吧!

(3)教师小结:

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

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三)巩固

提问:

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

它有什么作用?

(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21齿轮

 

本课教学目标

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

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个模型,知道是什么吗?

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

那位同学来说一说,哪里用到了齿轮?

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

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

二 探究活动一:

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

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

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体验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研究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

2.学生动手做齿轮。

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

(教师在结束前1分利用课件上的小闹钟加以提示,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

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

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

三 探究活动二:

利用齿轮模型探究齿轮的作用

1.设计研究方案。

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

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

2.探究齿轮的作用。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

(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

“齿轮作用的研究”实验记录单

组装方法我的发现其他小组的发现

 

学生做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单。

3.汇报研究发现。

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

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②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

(适时板书:

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

四 拓展活动:

创新设想

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

(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

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

它们是怎样组合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

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

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

又是怎样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