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26193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docx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开课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

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4、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领悟以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是我们非常喜欢的小说单元,前面已经学过几篇小说,相信同学们对鉴赏小说会有一定的心得,请同学们思考该如何去鉴赏一篇小说?

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

分别为典型情节、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本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在本课前已经研究完成,关于典型环境文中很少涉及,所以这节课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物形象。

二、作者及作品相关内容简介

1、契诃夫(1860-1904)

安东?

巴甫洛维奇?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之一。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

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

2、写作背景

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

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

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作者写这种人的目的是揭露他们的本质,希望人们在与旧制度斗争的同时与之斗争。

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四、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正音:

契诃夫hē削xiāo丧气sàngqi讥诮qiào安然无恙yàng胆怯qiè

辖制xiá谗言chán怂恿sǒngyǒng降服xiáng,撮合cuō怔住zhèng

战战兢兢jīng滑稽jī憎恶zēng

2、词语解释

辖制:

管束。

讥诮:

冷言冷语嘲讽。

周济:

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六神不安:

心神不安。

我国道家迷信说法,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叫六神。

陶冶:

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斋期:

有些宗教规定,教徒在一定时期完全禁食,或者部分禁食,或者禁食某种食品。

禁食期间就叫“斋期”。

祈祷: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周济:

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促狭:

爱捉弄人。

撮合:

从中介绍促成(多指婚姻)。

战战兢兢:

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兢兢:

小心谨慎的样子。

理所当然:

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

安然无恙:

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令人忧愁的事。

五、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速读课文,自读思考,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4):

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38):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

开端:

结识华连卡

发展:

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

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

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

套子式的结果——别里科夫之死。

(二)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明确:

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

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

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

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篷。

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

他思想上的套子则是憎恨现实,歌颂过去。

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忧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隔绝人世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害怕刺激

有形的套子伞、表、刀装在套子里惶恐不安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战战兢兢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害怕变革

无形的套子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顽固保守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维护旧制度

只求不出乱子

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

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3、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明确:

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

而他所依附并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

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

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埋于套子中。

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反动制度;既是这种专制制度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真是既“套己”又“套人”。

4、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

他怕的是什么呢?

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

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明确: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

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

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

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

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

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2、作者在小说中是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是“爱情”,我们能否用“爱情”两个词来替代“婚事”到小说中呢?

为什么?

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明确: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事,不是两个人自由恋爱而促成的,而是由校长太太撮合成的,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并不存在真正的爱情。

看书中第六段的介绍:

“?

?

他昏了头了?

?

仔细体会“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这句话。

别里科夫决定结婚是因为他认为人人都应当结婚,而且华连卡是一个适合他结婚的对象,待他诚恳而亲热。

而华连卡开始对别里科夫表示好感,并不是因为他自己喜欢上了别里科夫,而是因为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

“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是要起很大的作用的”,这句话明确的表示了两个人之间毫无爱情可言。

别里科夫的恋爱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他与华连卡间是没有“真爱”可言的,是他一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可见,别里科夫在“恋爱”中总处于被动。

3、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

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六、总结全文

1、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

(用讥刺和嘲讽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

这种笔法,便叫讽刺手法,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

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

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

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

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如用柯瓦连科兄妹朝气蓬勃、敢于向旧秩序挑战的思想性格同别里科夫因循守旧、仇视一切新生事物的丑恶灵魂形成鲜明对照,尖锐地讽刺别里科夫的“套子”。

(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2、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

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

明确:

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

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

?

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

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人一生下来,似乎就要落入套子,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

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

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在07高考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海南、宁夏卷的《林冲见差拨》,湖北卷的《日月行色》等。

08《江苏考试说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入了必考内容,且明确说明“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而江苏高考多年来一直以散文为阅读文本,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新高考中,小说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知识链接】

1、概念: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人物塑造方面: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

《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4、情节结构方面

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

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

《项链》出乎意料之外的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理清线索(明线、暗线)。

多数短篇小说都只有一条线索,但也有一部分短篇小说设置了两条线索。

如鲁迅的《药》,为了表明群众的愚昧,设置了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这条明线;为了表现辛亥革命,又设置了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资这条暗线。

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

5、环境描写方面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

《祝福》《阿Q正传》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

6、主题内容方面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

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7、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出题者有时会让我们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让我们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让我们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三、规律点拨:

小说阅读训练题型

(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误区:

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

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

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

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4)、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

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一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

(5)、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与散文的阅读差不多,这里不再赘述。

《装在套子里的人》

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4、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领悟以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是我们非常喜欢的小说单元,前面已经学过几篇小说,相信同学们对鉴赏小说会有一定的心得,请同学们思考该如何去鉴赏一篇小说?

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

分别为典型情节、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本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在本课前已经研究完成,关于典型环境文中很少涉及,所以这节课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物形象。

二、作者及作品相关内容简介

1、契诃夫(1860-1904)

安东?

巴甫洛维奇?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之一。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

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

2、写作背景

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

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

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作者写这种人的目的是揭露他们的本质,希望人们在与旧制度斗争的同时与之斗争。

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四、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正音:

契诃夫hē削xiāo丧气sàngqi讥诮qiào安然无恙yàng胆怯qiè

辖制xiá谗言chán怂恿sǒngyǒng降服xiáng,撮合cuō怔住zhèng

战战兢兢jīng滑稽jī憎恶zēng

2、词语解释

辖制:

管束。

讥诮:

冷言冷语嘲讽。

周济:

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六神不安:

心神不安。

我国道家迷信说法,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叫六神。

陶冶:

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斋期:

有些宗教规定,教徒在一定时期完全禁食,或者部分禁食,或者禁食某种食品。

禁食期间就叫“斋期”。

祈祷: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周济:

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促狭:

爱捉弄人。

撮合:

从中介绍促成(多指婚姻)。

战战兢兢:

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兢兢:

小心谨慎的样子。

理所当然:

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

安然无恙:

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令人忧愁的事。

五、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速读课文,自读思考,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4):

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38):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

开端:

结识华连卡

发展:

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

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

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

套子式的结果——别里科夫之死。

(二)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明确:

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

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

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

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篷。

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

他思想上的套子则是憎恨现实,歌颂过去。

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忧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隔绝人世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害怕刺激

有形的套子伞、表、刀装在套子里惶恐不安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战战兢兢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害怕变革

无形的套子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顽固保守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维护旧制度

只求不出乱子

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

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3、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明确:

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

而他所依附并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

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

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埋于套子中。

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反动制度;既是这种专制制度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真是既“套己”又“套人”。

4、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

他怕的是什么呢?

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

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明确: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

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

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

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

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

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2、作者在小说中是别里科夫的“婚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