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64918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61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局部解剖学练习题(答案).pdf

第一章第一章头头部部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Pterion:

(翼点)位于颞窝内颧弓中点上方二横指(或3.54cm)处,是额、顶、颞和蝶骨大翼4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此处骨质菲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易骨折,骨折易损伤血管形成硬膜外血肿。

2.颧弓:

由颞骨的颧突和颧骨的颞突共同组成,全长均可触及.其上缘相当于端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其下缘与下颌切迹间的半月形中点,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滞麻醉进针点。

3腮腺床:

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深部血管神经相邻,这些血管神经包括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它们共同形成腮腺床,紧贴腮腺深面,并借茎突与位于其浅面的颈外动脉分开。

4下颌后静脉:

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传入腮腺,汇合成下颌后静脉,在颈外动脉的浅面下行,分为前后二支,穿出腮腺。

前支与面静脉汇合,注入颈内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合成颈外静脉。

5颞下窝:

以颧弓以下、上颌骨体后方和下颌支内侧的不规则空间。

其内侧以翼突为界,并经翼突与上颌骨之间的翼上颌裂通向翼腭窝。

颞下窝内容纳咀嚼肌和面深部的血管神经。

6翼静脉丛:

位于翼内肌和翼外肌之间,由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的伴行静脉组成,其输出静脉为上颌静脉。

该丛除于面静脉由交通外,还可通过卵圆孔及破裂空的导静脉与海绵窦相连。

7咬肌间隙:

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的狭隙,咬肌的血管神经即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

8.翼下颌间隙:

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外侧面之间。

前界为颞肌及颊肌;后为腮腺鞘;上为翼外肌的下缘;下为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呈底在上、尖向下的三角形。

此间隙中有从颅底卵圆孔出颅之下颌神经分支及下牙槽动、静脉穿过,借蜂窝组织与相邻的颞下、颞、颊、颌下、舌下、咽旁、咬肌诸间隙相通;经颅底血管、神经还可通入颅内。

9.帽状腱膜:

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腹,两侧逐渐变薄,接续颞筋膜。

头皮裂伤伴有帽状腱膜横向断裂,因枕额肌收缩,创口开裂较大,缝合头皮时将腱膜仔细缝合,减少皮肤张力,有利于创口愈合。

10.腱膜下间隙:

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薄曾疏松结缔组织。

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

此层移动性大,头皮撕脱伤也多延此层分离。

11.颞筋膜:

上方附着于上颞线,向下分为深、浅两层,浅层附着于颧弓的外面,深层附着于颧弓的内面。

12.颞深间隙:

位于颞肌与颞窝之间13.蝶鞍:

蝶鞍位于颅中窝正中部、蝶骨体上方;形似马鞍状;包括垂体窝、鞍结节、中床突、交叉前沟、视神经管、前床突、鞍背和后床突等结构。

14.海绵窦:

是位于蝶鞍两侧硬脑膜的内侧脑膜与外侧骨内膜层间不规则的腔隙,左右各一。

由于海绵窦内有许多包有内皮的纤维小梁,将其腔隙分隔成许多相互交通的小腔,使之状如海绵而得名15.小脑幕:

分隔大脑与小脑的结缔组织,呈近似水平位。

前方凹陷,为中脑经过。

上面中线连于大脑镰(分隔大脑左右半球)。

两翼略向下贴于颅骨内侧,在外边看来大致位于眼角与耳尖的水平面上。

二、选择题二、选择题【A型题】1-5DEDDB6-10CCEAB11-15EBCDD16-20EADCC21-25BDEDD26-30CEDED31-35CCCED【B型题】36-39BCDA【C型题】40-43CADC【X型题】44.ABDE45.ABE46.ABCDE47.ABDE48.ABCE49.CDE50.AD51.ABDE52.ABC53.ACDE54.ABCD55.ABDE56.CE57.ACDE58.ACD三、填空题三、填空题1.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端、上项线、枕外隆突2.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乳突3.颞骨的颧突、颧骨的颞突;上、下颌4.鼻根、两侧口角5.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6.颈内、舌咽、迷走、副、舌下7.颞浅、颈外、下颌后、耳颞8.上颌、面横、9.颞浅、上颌10.脑膜中动脉、下牙槽动脉11.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大翼12.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腱膜下间隙、颅骨外膜。

头皮13.滑车上、滑车上,眶上、眶上14.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骨膜15.颈内静脉、展神经16.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17.鞍隔,蝶窦,鞍结节,鞍被,海绵窦18.延髓、左右椎动脉、副神经脊髓根19.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20.面部静脉与翼静脉的交通途径,通过导静脉的交通途径、通过板障静脉的交通途径四、问答题四、问答题1.额顶枕区软组织分层及各层特点。

答:

额顶枕区软组织分层由浅入深:

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

皮肤特点:

厚而致密,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血管丰富外伤易出血。

浅筋膜特点:

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有许多纤维小隔,内有丰富血管神经,感染物不易扩散,早期有压迫性神经末稍痛。

帽状腱膜及枕额肌特点;腱膜下疏松组织“此隙范围广,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连接,移动性大,此层多发生头皮撕脱伤,此间隙内静脉经导静脉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海绵窦相通,发生感染可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此隙被称“危险区”。

颅骨外膜特点:

不具生骨能力;血管对颅骨不营养。

骨膜下血肿可局限。

2.垂体的位置、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

答:

垂体的位置:

位于蝶鞍中央的垂体窝内。

毗邻关系及临床意义:

垂体借漏斗穿过鞍隔与第三脑室底的灰结节相连。

垂体的肿瘤可突入第三脑室,发生脑脊液循环障碍,引起颅内高压。

顶为鞍隔,其前上方有时交叉和视神经,垂体前叶瘤可将鞍隔的前部推向前上方,压迫视交叉,出现视野缺损。

底为蝶窦,垂体病变,可使垂体窝加深,侵袭蝶窦。

前为鞍结节,后为鞍背,垂体瘤时可使两处的骨板受压变薄,骨质破坏。

两侧海绵窦,垂体肿瘤向两侧扩展压迫发生海绵窦淤血和脑神经受损。

3.海绵窦的交通及穿经的结构。

答:

海绵窦的交通:

向前经眼上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经眼下静脉与面深部的翼静脉丛相交通。

向上经大脑中静脉与上矢状窦、横窦相交通。

向后经颞骨岩尖部,分别经岩上窦与乙状窦或横窦相交通,经岩下窦与乙状窦或颈内静脉相交通。

向下经卵圆孔、破裂孔等处的导静脉与翼静脉丛相交通。

穿经的结构:

在前床突和后床突之间的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中,由上而下依次排列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

海绵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颈内动脉在窦内上升并折转向前,展神经位于颈内动脉和眼神经之间,或在窦的外侧壁内。

在后床突之后,外侧壁内只有滑车神经(居上)和眼神经(居下)。

4.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途径有哪些?

答:

通过面部静脉与翼静脉丛的交通途径:

由面静脉通过眼上、下静脉通海绵窦再通翼静脉丛;由面静脉通过面深静脉到翼静脉丛。

通过导静脉的交通途径:

顶导静脉通过顶孔,使颞浅静脉与上矢状窦交通;乳突导静脉经乳突孔使枕静脉与乙状窦交通;髁导静脉通过髁孔使枕下静脉丛与乙状窦交通;额导静脉通过盲孔使额窦及鼻腔的静脉与上矢状窦交通。

通过板障静脉的交通途径:

额板障静脉使眶上静脉与上矢状窦交通;颞前板障静脉使颞深前静脉与蝶顶窦交通;颞后板障静脉使颅外浅静脉与横窦交通;枕板障静脉使枕静脉与横窦交通。

5.腮腺的形态、分部及穿经的结构。

答:

是三大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上平颧弓,下至下颌角,后抵乳突前缘,前缘达咬肌表面。

腮腺体积个体差异较大,重15-30克,其形态不规则,约呈楔形,楔形的底位于浅面,尖向前内适对咽侧壁,由于腮腺包绕在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方,故可将腮腺分为浅部、深部及峡部。

浅部覆盖于下颌支和咬肌后份的浅面,呈三角形;深部位于下颌支深面,呈锥体状突向咽侧壁。

当深部发生肿瘤时,因位置较深从表面不易察觉,从口腔内咽侧壁上可见隆起。

浅部和深部的连接处为峡部,位于下颌支的后缘。

腮腺的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门道及颞下颌关节。

由前向后有面神经颞支、滠浅动、静脉、耳颞神经穿出腮腺上缘。

腮腺的前缘紧贴咬肌表面,自上而下有面神经颧支、面横动、静脉、面神经的颊支的上主支、腮腺管及面神经颊支的下主支穿出。

腮腺的下端有面神经的下颌缘支、颈支与面后静脉穿出。

腮腺的后缘邻接乳突前缘、二腹肌后腹及胸锁乳突肌的上份。

腮腺的浅面有位于耳屏前方皮下的耳前淋巴结、还有耳大神经的前支越过。

腮腺的深面有许多主要血管神经,如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以及附着于茎突上的肌肉。

以上结构总称“腮腺床”。

纵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面后静脉及耳颞神经;横行穿过腮腺的结构有面神经的分支、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等。

6.颞下窝内有哪些肌、血管和神经?

答:

颞下窝内肌、血管和神经:

翼内外肌;翼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

7.面神经的颅外部可分几段?

各段的特点如何?

答:

由于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中穿经腮腺,故以腮腺为准将之分为三段。

(一)腮腺前段是以茎乳孔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长约1-.5cm。

在乳突前缘中点,主干距皮肤表面约2-3cm,此处可显露面神经干。

(二)腮腺内段在腮腺内面神经通常分为上、下二干,上干较粗,下干略细。

由两干发出若干分支,互相交织成网。

此段面神经位于颈外动脉和面后静脉的浅面,腮腺发生炎症或肿瘤时,可压迫面神经,产生面瘫。

(三)腮腺后段由腮腺内的面神经网发出的9-12个分支,分成颞、颧、颊、下颌缘和颈等5组从腮腺浅部的前缘、上缘和下端穿出,呈扇形分布,支配表情肌。

8.小脑幕切迹是如何形成的?

有何临床意义?

答:

小脑幕切迹由小脑幕圆凸的后外侧缘附着于横窦沟及颞骨岩部的上缘,达后床突,其凹陷的前内侧缘游离,向前延伸附着于前床突而形成。

由于幕切迹上方与大脑半球颞叶的海马旁回沟紧邻,当幕上的颅内压增高,海马旁回沟被推到幕切迹下方,形成小脑幕切迹疝,使脑干受压,并导致动眼神机构的挤压,出现同侧瞳孔的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对车肢体轻瘫。

9.试述上颌动脉的分段及各段分支。

答:

上颌动脉颞下窝时,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为三段。

第一段自起点至翼外肌下缘,此段的主要分支有:

脑膜中动脉:

在下颌颈的深面由颌动脉向上发出,空耳颞神经两根之间,经棘孔入颅中窝,在颅内分前、后两支,前支较粗,向前上行于翼点内面的骨沟内,布于顶骨内面前部的硬脑膜。

颈区颅骨骨折,此处骨质较薄,易伤该支形成硬膜外血肿。

后支沿颞鳞内面弯曲向后,分布于顶骨内面的后部及相邻的枕鳞区的硬脑膜。

下牙槽动脉:

向下与同名静脉、神经伴行入下颌孔,经下颌管,分支分布于下颌牙齿及牙龈,最后出颏孔,易名为颏动脉。

第二段位于翼外肌的浅面,主要分支为分布于咀嚼肌和颊肌的肌支。

第三段为入翼腭窝的一段,其主要分支有:

上牙槽后动脉分布于上颌磨牙及其附近牙龈眶下动脉该动脉出眶下孔前发出上牙槽前、中动脉,布于上颌的牙齿及附近牙龈,眶下动脉与同名神经、静脉伴行,出眶下孔后布于面部。

腭降动脉沿翼腭管下降,分布于腭及腭扁桃体。

蝶腭动脉经蝶腭孔下至鼻腔。

10.简述头颈部的分界线和颅面分界线。

答:

头部以下颌骨的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枕外隆凸与下方的颈部分界。

头部以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上缘、乳突、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可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第二章第二章颈颈部部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颈动脉结节:

即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颈总动脉行其前方。

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平环状软骨弓向后压迫,可阻断颈总动脉血流。

2神经点:

颈丛皮神经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约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部位。

3颈腋管:

椎前筋膜向下外方包绕腋血管及臂丛,形成腋鞘。

4颈动脉窦:

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

其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末梢膨大,在电镜下呈若干层的椭圆形结构,一般称为压力感受器,与血压调节功能有关。

5甲状腺悬韧带:

气管前筋膜形成甲状腺鞘,在侧叶内侧和峡部后面与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以及气管软骨环的软骨膜愈着并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将甲状腺固定于喉及气管壁上;因此,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喉上、下移动,为判断是否甲状腺肿大的依据之一。

6甲状腺囊鞘间隙:

气管前筋膜包绕甲状腺形成甲状腺鞘,又称甲状腺假被膜,而甲状腺的外膜称真被膜,即纤维囊,二者之间为囊鞘间隙。

7Sibson筋膜:

从第七颈椎横突、第一肋颈鹤第一胸椎体连至胸膜顶的筋膜称为胸膜上膜,又为Sibson筋膜,起悬吊作用。

8椎动脉三角:

外侧界为前斜角肌,内侧界为颈长肌,下界为底,即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为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

三角内主要结构有椎动、静脉,甲状腺下动脉,交感干及颈胸神经节。

9Jugularvenousarch:

颈静脉弓,左右颈前静脉在胸骨上间隙内的吻合支,横行于颈静脉切迹上方的胸骨上间隙内。

10.Carotidglomus:

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11.Virchowlymphnode:

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位于颈内静脉与肩胛舌骨肌中间腱交角处的淋巴结,收纳舌尖部的淋巴结,舌尖癌首先转移至该处淋巴结。

12.Cupulaofpleura:

胸膜顶,是肋胸膜和纵隔胸膜向上的延续,突至胸廓上口平面以上,与肺尖表面的脏胸膜相对。

在胸锁关节与锁骨中、内1/3交界处之间,胸膜顶高出锁骨上方2.5(14)cm。

13.Laryngealprominence:

喉结,甲状软骨正中线上的突起。

14.Prevertebralspace:

气管前间隙,颈深筋膜中层前下部覆盖气管称气管前筋膜,此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借疏松结缔组织连接形成气管前间隙。

15.Submentaltriangle:

下颌下三角,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又名二腹肌三角。

此三角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筋膜浅层,深面由浅入深依次为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及咽中缩肌。

二、选择题二、选择题【A型题】1-5BACDC6-10BDCAD11-15BCABA16-20BDEAE21-25ADABB26-30CBAEA31-35BBDCE【B型题】36-40BCDBE41-45ADBDE46-50ABCBA【C型题】51-55BADAB56-61DABBCB【X型题】62BCDE63BDE64ABE65ACE66ADE67ABD68BCD69BCE70ABCD71ACD72ACDE73ADE74BCE75BD76ACDE77ACDE三、填空题三、填空题1.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颈外侧区2.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锁骨中1/3上缘3.浅筋膜和颈阔肌,浅层、中层、深层4.气管浅筋膜、气管颈部;脊柱颈部、椎前筋膜5.下颌骨下缘、二腹肌前后腹,二腹肌三角6.甲状腺下动脉、舌动脉、面动脉7.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气管浅筋膜8.交感干,Horner综合征9.假被膜,喉、气管壁上10.迷走神经,舌骨大角11.C14颈神经前支,胸锁乳突肌上部12.胸廓上口,颈动脉鞘,前斜角肌、膈神经、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左静脉角13.C35颈神经前支,前面,深面,锁骨下动脉、静脉14.前斜角肌,颈长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15.椎动、静脉,甲状腺下动脉,交感干及颈胸神经节16.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肋颈干17.锁骨下静脉、动脉、静脉角、臂丛18.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下腹19.颈内静脉、迷走神经、颈内动脉、颈总动脉20.下颌后静脉后支、耳后静脉和枕静脉,胸锁乳突肌四、问答题四、问答题1试述颈部筋膜的层次及筋膜间隙的构成。

答:

颈部筋膜的层次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颈深筋膜包括浅(封套筋膜)、中(内脏筋膜又称气管前筋膜,可分为脏层和壁层。

)、深(椎前筋膜)三层。

筋膜间隙包括胸骨上间隙、气管前间隙、颊咽间隙、咽后间隙、椎前间隙。

2试述颈动脉三角的境界,以及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

答:

颈动脉三角境界:

由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的颈动脉三角,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

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包括:

3试述颈动脉鞘的位置,内容及毗邻关系。

答:

颈动脉鞘的位置:

内容:

颈动脉鞘包绕着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位于前内侧)、颈内静脉(位于前外侧)、迷走神经(居于二者的后方)。

4试述二腹肌后腹的毗邻关系。

答:

二腹肌后腹是颈动脉三角和下颌下三角的分界标志。

其毗邻关系如下:

(1)浅面有三个纵行的结构:

耳大神经、下颌后静脉和面神经颈支。

(2)深面有七个纵行结构:

颈内动、静脉、颈外动脉、对脑神经以及颈交感干(在椎前筋膜深面,不在颈动脉三角范围内)。

(3)肌的下缘有枕动脉、舌下神经弓形段。

(4)肌上缘有茎突舌骨肌、耳后动脉、面神经本干及舌咽神经。

5.试述甲状腺的位置与毗邻。

答:

甲状腺的侧叶呈锥体形,贴附喉下部和气管上部的侧面,上端达甲状软骨中部,下端抵第6气管环,长约5cm,宽约2.4cm,有时下极可伸至胸骨后称胸骨后甲状腺。

峡部横过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面,其宽窄因人而异。

甲状腺的毗邻关系较复杂。

前面由浅入深的层次是:

皮肤、皮下组织、颈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内脏筋膜壁层和脏层。

后面与喉、气管、咽、食管以及喉返神经相邻。

后外侧有颈动脉鞘及其内含物、颈交感干。

当甲状腺肿大时,可压迫气管和食管,严重时可致气管软骨环软化,引起呼吸、吞咽困难;如压迫喉返神经,则可引起声音嘶哑;甲状腺癌时,可压迫交感干,出现霍纳氏综合症,以及颈总动脉搏动向外移位等症状。

6.试述甲状腺被膜的组成。

答:

甲状腺表面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囊包裹,称为真被囊,囊的纤维束伸入实质内,将实质分隔为若干小叶。

真被囊的外面还有一层假被囊,由颈深筋膜的内脏筋膜脏层构成。

在侧叶内侧缘和峡的后面,假被囊向后方附着于喉软骨,在峡部以上,假被囊明显增厚,叫做甲状腺悬韧带。

因此当吞咽时,甲状腺可随喉上、下移动。

借以鉴定此区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

真被囊和假被囊之间填充以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含有静脉丛及甲状旁腺。

喉返神经行经假被囊之外,故甲状腺手术在假被囊内进行,可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7.试述甲状腺的动脉与喉的神经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答:

甲状腺上动脉及其后支的内侧,有喉上神经的外支,神经从血管后方转至其内侧伴行。

甲状腺上动脉发出的喉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内支伴行,经甲状舌骨膜入喉,营养喉粘膜和喉肌。

甲状腺手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处进行,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

甲状腺上动脉还发出胸锁乳突肌支和环甲肌支,后者沿甲状腺侧叶的内侧缘和峡的上缘行向正中线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

甲状腺上动脉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最下动脉8.试述椎动脉三角的境界及内容。

答:

外侧界为前斜角肌,内侧界为颈长肌,下界为底,即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为第六颈椎横突前结节。

三角内主要结构有椎动、静脉,甲状腺下动脉,交感干及颈胸神经节。

9.试述胸导管颈部的行径及毗邻。

答:

胸导管颈段行径:

胸导管起源于乳糜池,行经胸腔,在食管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处之间上升,于第7颈椎高度,形成胸导管弓,转向前下,跨过左胸膜顶,注入左静脉角。

胸导管弓的前方有颈动脉鞘,后方有前斜角肌、膈神经、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

10试述颈外侧深淋巴结的分群、位置及注流关系。

答:

颈深下淋巴结deepinferiorcervicallymphnodes位于肩胛舌骨肌下方,颈内静脉周围和颈横血管周围,又称锁骨上淋巴结,收纳颈深上淋巴结的输出管及附近器官的淋巴,是头颈部浅、深淋巴的总汇合处。

颈深下淋巴结位于左侧颈根部静脉角的淋巴结,称为Virchownode淋巴结,常为胃癌、食道癌转移的淋巴结之一。

第三章第三章胸部胸部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胸骨角:

又称Louis角位于胸骨上切迹下约5cm处。

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

2.肋间隙:

12对肋参与围成胸廓,肋与肋之间的间隙为肋间隙。

隙内有肋间肌、血管、神经和结缔组织膜等结构。

肋间隙的宽窄不一,上部肋间隙较宽,下部者较窄;肋间隙前部较宽,后部较窄,但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

3.膈的食管裂孔:

位于膈肌上,位置大约平对第10胸椎。

食管和迷走神经在此通过4.肋膈隐窝:

是由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半环形间隙,由肋胸膜与隔胸膜反折形成,自剑突向后下至脊柱两侧,左右各一,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间,是直立位胸膜腔的最低、容量最大的部位,胸腔积液首积于此。

5.肺门:

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6.支气管肺段:

左右主支气管在肺门附近按肺叶分出肺叶支气管,肺叶支气管入肺叶后再分为肺段支气管,并在肺内成树枝状反复分支,形成支气管树。

7.mediastinum:

纵隔,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纵隔呈矢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上窄下宽,前短后长。

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

8.食管上三角:

胸导管和食管上份在左锁骨下动脉后方,即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与脊柱围成.9.动脉韧带三角:

动脉导管三角:

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10.心包前下窦:

浆膜心包壁层前部与下部移行处所夹的腔,深12cm,是心包腔之一部,称心包前下窦,位置较低,心包积液常先积聚于此。

11.气管隆嵴:

在气管分叉处的内面,形成向上突的纵嵴,呈半月状,常偏向左侧,是气管镜检的重要方位标志12.心包横窦:

是指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心包腔部分。

窦的前壁为主动脉、肺动脉,后壁为上腔静脉和左心房。

窦的左侧入口位于左心耳与肺动脉之间,窦的右侧入口位于上腔静脉、右心耳与主动脉之间。

13.左喉返神经:

起始于主动脉弓前由迷走神经分出,绕主动脉弓下方,沿气管、食管间沟上行,在环甲关节后方进入喉部,前支分布于喉内的内收肌,后支分布于喉内的外展肌。

14.后纵隔:

位于心包后壁与下部胸稚之间,上平胸骨角,下达膈。

内有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干胸部和内脏大、小神经等。

其中食管、胸导管、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等行经上纵隔和后纵隔,在此一并叙述。

在气管杈以下,食管位居后纵隔最前部,其后为胸主动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胸导管在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食管和胸主动脉周围还有淋巴结。

15.腰肋三角:

在膈的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以及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空隙,没有肌束,仅有一些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

二、选择题二、选择题【A型题】1-5EEBDB6-10CDAEE11-15AACDB16-20DDCDB21-25ABDBB26-30AAADD31-35CBECD36-40DCCED41-45CBDEE【B型题】46-50EBACD51-55ABBAC56-60EDDCC61-65ABEDC66-70EDACA【C型题】71-75CBBDC76-80AADCA81-85DCCBD86-90ACBBB【X型题】91.ABCD92.BCD93.ACE94.ACDE95.AE96.AD97.ACD98.ABCDE99.ACD100.BDE101.BC102.BDE103.ABCE104.ABCE105.BCDE106.ADE107.ABD108.BDE109.ACD110.ABD三、填空题三、填空题1.肋沟,静脉、动脉、神经。

2.胸膜顶、肋胸膜、纵隔胸膜、膈胸膜。

3.8、10、114.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脊柱,胸导管、食管上份5.胸主动脉、心包、膈,食管下份6.左膈神经、心包膈血管,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做锁骨下动脉7.胸腺、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8.左右头臂静脉,右,穿心包第三胸肋关节高度,右心房9.肺动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