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782481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docx

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

《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

余映潮点评:

黄秀霞

师:

请把你们的书打开,听说你们已经上过这篇课文了,是不是?

请四位同学到黑板这里来。

一个组一个。

好,真勇敢!

师:

你写“葱郁”这个词,你写“长廊”这个词,你写“远眺”这个词,你写“金碧辉煌”这个词。

师:

同学们都把它们写出来了,平时加强练字,一定会写得更端正。

师:

今天,我们换一种方式上课,六个字,读课文,学作文。

板书:

读课文,学作文(总的任务或者活动总是先告知学生)

师:

“请静下心来,把课文读1遍,用线画出这篇课文的骨架。

“骨架“就是指课文的提纲,它是支撑每个段落最为关键的句子。

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勾画出这篇课文的提纲。

(生独立活动)

师:

好,请你先来表达你的看法。

生:

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颐和园有美丽的景色。

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师:

你读了三个句子,开头一个句子,结尾一个句子,然后进颐和园大门的一个句子,我们是不是进了大门就不走了呢?

生: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

好,请你把刚才的几位同学读的一起读出来。

生:

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

很遗憾,他漏了一个什么地方?

好,你大声说。

生:

(大声)“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湖“。

师:

(笑)他可能怕湖水,没有去。

你,大家把我们刚刚找出的句子一起画出来了吗?

生:

(齐答)画了。

师:

都画好了。

好,我们就一起来读,“的颐和园“——读!

(此时为读课文阶段)

师:

看老师写两个字“游赏“,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就是游记,反过来也叫记游。

你看我们刚才勾画出来的课文的骨架,就是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

师:

好,我们现在就来学搭架子。

(由读课文阶段过渡到学作文阶段)

板书:

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师:

什么是移步换景?

你边走边看,一路景物在变,你把它写出来,就是移步换景。

请你们把你刚才读过的句子在一个一个读一下,我再给你们点评一下。

生:

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师:

这是游记的开头方法之一,“美丽“这个词很重要,后面所写的容都是围绕着”美丽“来写的,好读第二个句子。

生: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师:

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景点。

生: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打半都收在眼底。

师:

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个景点。

师:

请读第三个句子。

生: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湖。

师:

大家说,这是——

生:

第三个景点。

师:

边走边看,就是移步换景。

师: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不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生:

这是总结。

师:

总结这两个字不好听。

生:

游记的总结。

师:

这是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的结尾,请大家注意“美丽”一词。

师:

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请大家把老师总结的这种方法读一读

生:

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读法迁移为写法)

师;好,我们再选个段落读一读,读“登上万寿山”这一段。

生:

齐读

师:

好,再读慢一点,把第一句再读一读。

生: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

第一个句子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景色,那么它是不是告诉我们后面就要写景色了。

生:

是。

师;你们再看,写了哪些景色?

把它的关键词圈出来。

生活动。

师:

我们来说说这一段看到的几种景色,哪位同学来?

生:

写的景色有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师:

哦,这里没有分类(分类思想多么重要),现在我们根据课文再分一下类,最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

师:

哪位同学再来说?

生:

景色是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

师:

这是最先看到的,因为比较近,所以往下一看就是树丛、琉璃瓦、宫墙。

继续说。

生:

在湖看到的是游船,画舫,再远看是城楼和白塔。

师:

是啊,这一段实际上是分三个层次写的。

首先,最近的是看到了树丛,瓦屋和宫墙;再继续往前面看举世湖的湖面和游船;再继续往远看就隐隐约约看到城楼、白塔、是不是?

生;是!

师:

思考一下,我们就用朗读的方法来表现你们知道了这样层次。

(读不仅是理解,更是发现)

师:

你们这一组读第一句,你们读看到的近景,你们读看到的稍远一点的景物,你们读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景物,明白了吗?

生:

明白。

师:

好,要顺畅地连接起来,开始读。

生:

登上万寿山,站在……

师:

真好啊!

这就告诉我们怎么样写好一个景点,怎样用一段话叙述好一个景点的游玩。

师:

这就是——(板书:

二学段落表达:

总提分说,层次分明。

师:

好,我们在来具体感受一下具体的表达。

大家听我来读课文。

还是“登上万寿山”这一段,我是这样来读的: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有树丛、琉璃瓦屋和宫墙。

正前面,湖上,画舫在湖面滑过。

向东远眺,可以望见几座城楼和白塔。

刚才老师时去掉了一些词语,你们是不是觉得不好看,不好听?

你们也这样读一下。

生:

登上万寿山…..

师:

是不是一点都不生动啊?

生:

是。

师:

那为什么像课文这样写就很生动呢?

它有什么窍门呢?

生:

它用了一些形容词。

生:

它也用了写作手法。

师:

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

比喻。

师:

运用了比喻手法,所以很形象,很有美感,运用了形容词,也就很生动,很形象。

生:

它还写得非常仔细。

师:

因为细细地描写,所以景色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我们再来读,我读词“树丛”,你们就根据课文读“葱郁的树丛”,这样来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

(师生互读)

师;现在我们体味到了,把一个词变成较长的容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叫做形容,你看本来就是树丛,它写上个“葱郁的树丛”,这就更形象,具体些。

比如说,我们介绍一位同学,他是“小孩”我们可以说;

生:

聪明的小孩

生:

可爱活泼的小孩。

生:

很帅的小孩。

师:

你看,形容一下就好听,就好看,几生动了。

第二种方法是比喻,打比方,让事物的形象鲜明起来,请你们介绍一位女同学,她很活泼、很很可爱,你们用一个比喻来描绘她。

生:

善良。

师:

善良不是比喻,善良是形容词,善良的小姑娘,她像……

生:

她像一个红苹果。

师:

这个比喻不大好,你看苹果那样圆。

她很可爱,她像?

生:

像一朵可爱的小花,就可以了.

师:

像一只活泼的小鸟,就生动了。

师:

这里我们学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

(板书:

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准确比喻.)

师:

你们看,这节课咱们是读课文并且学写游记,学了三种方法。

从全文构思来看,首尾呼应,游览的点要一个一个地细细来写。

在写一个景点时要先总说一下,然后分层次描述。

在描述过程中把简单的写地复杂一点,把枯燥的写得生动点,加上形容词,用上比喻,就把美好的景物展现在我们眼前。

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写一篇游记。

(总结)

师:

我等待着你们的小小的游记。

好!

下课。

点评:

这里先说一件小小的趣事: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塘厦镇讲课时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其中有一位体育老师听了《颐和园》的教学之后说道:

我现在就想马上写一篇游记。

这就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魅力。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余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容:

一学整体构思:

首尾呼应,移步换景。

二学段落表达:

总提分说,层次分明。

三学语言运用:

生动形容,准确比喻。

这节课教学角度的选取,出乎几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

我们很少想到语文阅读课还可以这样上。

真可谓:

匠心独运读课文,水到渠成学作文。

这是高效的课堂读写教学

这节课教学思路的勾勒,也是极具匠心的。

“一学”“二学’”三学”不只是表现出教学节奏的调控,更加重要的是表现了余老师巧妙化解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的高妙手法。

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向前推进,称得上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这是扎实的课堂读写教学

再看余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层次,对教学容的处理由整体到局部,到“骨架”到“语言”,都注意用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艺术给学生以感染,以点拨,以启发,很有美感,很有作用,既点示了表达的规律,又展示出明晰的逻辑层次。

余老师三次板书,既是教学思路,也是写作构思的规律,也是教学的程序,也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这是智慧的课堂读写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如何进一步开发教材,用更好教材,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余老师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引领。

总之这节课是让我们深思的课堂读写教学课。

林莘《颐和园》课堂实录

上传:

慧芳    更新时间:

2014-1-810:

45:

32

林莘《颐和园》教学设计与点评

点评:

金山小学 宇

 

一、课前谈话

1、“十一”国庆长假去玩了吗?

可以肯定大家100%玩得都很开心,但98%回来后很烦恼、担心。

把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板书:

游记]。

到底如何写游记呢?

学习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游记!

相信学习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点评:

在导入谈话中就点明文章的体裁——游记,启发学生在读游记中学习写游记,学习目标明确。

 

二、引入新课

1、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读课题:

颐和园] 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醉、惊叹。

[指课题]“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

[红笔描出小“口”] 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

(颐)“颐”什么意思?

没人举手,是难理解。

“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

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点评:

从课题中的难字入手,快刀斩乱麻,引导学生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颐”的意思理解了,就很自然地为理解下文各处景物的写作特点作了铺垫。

 

三、初读,抓脉络

1、都预习过课文了吧!

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什么样的公园?

[板书:

美丽、大]

作者的感觉呢?

在哪儿?

(第一句)告诉你感觉,告诉你他的印象!

一下子让你们心中有了期待和憧憬!

像这样总感觉总印象的句子,作者总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结尾。

[为加深印象再读读:

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提示:

强调哪个关键词?

美丽、大]

2、既然是游记,一定、必然会告诉你作者浏览参观的顺序,你看-----[出示句子: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

像这样告诉你走的顺序,走的线路,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书上还有很多,再读读书,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划下来。

(出示五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乱、不碎、全面、清晰)

3、总结规律。

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

板书:

(1)游览线路再把这五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整个游览顺序。

【点评:

我们的语文课所欠缺的就是这种教给学生找规律的学习方法。

为何我们的学生在习作中总是言而无序,东一榔头,西一锤的,就是因为学生不懂得如何按一定的观察顺序一一描述具体的事物。

这里,林老师充分发挥教材的例作用,让学生先划出描写作者参观顺序的句子,再连起来读一读,在整体感受游览顺序的同时,感知写游记的基本规律,做到了授之以渔。

4、过渡。

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

------(不可以,没有具体介绍,没有详细描绘。

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板书:

景点描写] 这也是同学们觉得最困难的地方。

那我们今天就主要解决这个问题,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绘每个景点的。

5、那你们最想先去哪儿呢?

(学生各说各的,众说纷纭)噢,听你们的,咱们得兵分五路,想先去哪儿就去哪儿。

(生)可以是可以,可不好,走冤枉路,走回头路,走错路。

【点评:

为使“按一定顺序观察和按一定顺序记叙”这么一个“基本规律”,能有个较好的理解途径,先让学生想想怎样才能避免“走冤枉路,走回头路,走错路,”一下子把文本教学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可谓是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注脚。

6、好吧,跟着作者就是最佳选择、最佳线路。

我,林导游,简称林导,带你们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细细地游。

【点评:

“林导”看似平常无奇的字眼,却一下子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林老师的文本意识、学生意识及教学智慧,就在这“林导”二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学习“长廊”

1、大家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各位团友,我们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啦——[板书:

长廊]。

第一句话中很平常的字眼,但却很关键(有名)。

真厉害,一下子捕捉到关键,这是会学习的表现。

2、十分有名。

长廊被联合国文化组织评为世界“长廊之最”,还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猜猜看,长廊被称为“世界上最_______的廊。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书中找依据。

3、“最长的廊”:

700多米长,分成273间,700多米大约绕操场三、四圈,273间是学校里所有房间的三倍还多,就这样一字排开啊,这么长堪称“世界之最”啊,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

再读读[二次读,指导朗读:

重音强调,拖长音强调。

]

你们看,课后有一道思考题,不同的特点作者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作者用了什么办法写出了长廊的长?

(生)对,让数字说话,让事实说话。

让我们在这些数字词下面加上着重号。

4、“画儿最多的长廊”。

几千幅、两幅

这句话中最让你震撼的是什么?

(几千幅,还是用数字)这句话也就是说,几千幅画——(都不一样),每一幅画——(都不一样)。

[课件:

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仑美奂的画,有多少幅?

林导查过最权威的资料,横槛上的画竟有一万两千多幅呢!

] 把你的感叹读出来(二次读)。

5、最美的长廊。

(这边的花,那边的花------)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竞相开放的花,的确美不胜收。

6、小结:

同学们通过读书,猜得有根有据。

长廊呀,被称作“世界上最长的画廊”猜对了吗?

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点评:

紧扣课后思考题,立足文本,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数据,说明颐和园的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

学习用数据说明问题的方法。

 

 

五、学习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1、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啊!

各位游客,快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

佛香阁什么样?

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

一生读: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教师读:

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读第二句,你仿佛能看到游客在喊:

那就是佛香阁啊!

太美啦!

百闻不如一见啊!

4、小结:

你看, 这句式一变,顺序一变, 就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

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多有意思啊!

 再来读一读。

[点击课件,句子颜色变化:

一座八角宝塔形(蓝)三层建筑(红)耸立在半山腰(绿),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黄)。

那就是------佛香阁(黑)。

]

[合作读:

4个学生与老师------4个小组与全班]

5、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美,佛香阁的------壮,佛香阁------金碧辉煌。

[板书:

高、美] 居高临下的佛香阁,犹如一座天宫,在颐和园中占着最重要的位置,再次让我们感叹。

同样的句子,有时,只要变化一下顺序 [板书:

 变换顺序],倒着说,让人意外之感,能更好地表达情感,这种表达很特别,很特殊的。

把这句话用波浪线划下来。

能不能也用这样的句式写一句话。

[--------------,那就是---------。

]

【点评:

同样是写景,林老师抓住语言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一片断的教学,林老师用变换句式的方式与学生一起对比着读,读中比较,体会倒装句的用法,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佛香阁的高、美,同时明白在文章中适当使用倒装句表达的效果更精彩。

  

六、学习“湖”

1、同学们,继续前进吧!

现在我们可要爬山啦!

加油啊!

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我们终于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又望见了怎样美丽的景色呢?

 2、(教师配乐朗读)

3、印象最深的,最美的要数------湖了。

4、谁愿意读(三、四位学生读)[打出课件:

 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5、都说这儿有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你们看,[课件:

 湖图片] 看到了-----的镜子,-----------的碧玉。

6、(明亮、闪闪发光、照得见影子、仿佛巨大画卷)的镜子.(说、读)

(一尘不染、碧绿无瑕、人间绝品)的碧玉.(说、读)

7、游船、画舫在这样的镜子上,碧玉上滑过,怎么滑过?

------[板画“滑”,重重滑过,不留一点儿痕迹滑过] (都不对,应该是------)对,就这样若隐若现,就这样若有若无,似乎连游船、画舫都不忍心打破这宁静而美丽的湖面啊!

【点评:

林老师抓住一个“滑”字,让学生通过语句、板画加想象,渐渐地入境入情,感受胡静船悠闲、体会作者怜惜美景的心情,达到情境合一,令人神往。

8、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9、师生合作读,背。

10、小结:

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醉的天河(湖)。

11、同学们,醉了吧,享受吧!

让我们休息一会儿,伸伸懒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呵,也让我们暂时回过神,思考用什么办法把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

(比喻)

【点评:

抓住文本的空白处,让学生在充分进入文中意境的时候,适时地引导学生回归理性,重新思考该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湖写得这么美。

 

七、小结2、3、4自然段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游客回到读者,看看课文。

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长廊”、“佛香阁”、“湖”,发现每段描写方法都不一样。

可其实啊,这几段也有一个共同的写法。

出示表格

    

 

景点

共同点

长廊

两边、湖

佛香阁

排云殿

城楼、宫墙

 

  

不写,可以吗?

------[孤立,单调,不那么美,犹如绿叶衬托红花,云彩托起明月,犹如美丽的花边点缀。

会把主景打造、衬托得更美,更精彩。

]

 

八、小结游记的特点。

学习了《颐和园》这篇游记,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

看来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

掌握了这些绝招法宝并努力运用就会提高。

 

九、布置作业

远看湖很美,近看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你们瞧------

[打图片:

鲜花装点的湖别样绚丽多彩;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都美得令人难忘;哦,湖面上的桥造型各异,引多少游人驻足观赏;数也数不清的石狮子一定会是你的最爱;黑天鹅是那么优雅、悠闲、姿态优美;一个个湖心小岛犹如一颗颗珍珠宝石镶嵌在湖面上……]

俗话说得好,“千人千景,万人万色”。

希望你能用你的观察,你的发现,你学到的写游记的方法一起来写湖独具魅力的美。

十、板书设计

 

    颐和园      美丽 大                       游记

   

    长廊        长美       列举数字        游览顺序

    佛香阁      高美        变换顺序        景点描绘

    湖      静绿        比喻

 

 

总评

林老师执教的《颐和园》可谓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精品课的典。

整节课板块设计清晰明快,每一板块教学步步有高招。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林老师都充分发挥文本的例作用,凸显读写结合特点,将读写进行到底,体现了语文科特有的本性。

读中悟写,以写促读,形成读写互动的良性循环,是本节课显著的特色。

全课由两个板块构建而成,第一板块,抓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实现对全文的整体感知;第二板块用“列举数字、变换句子的顺序、比喻”等方法感悟游记抓不同景物的特点运用不同描写的手法。

体现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游记这一体裁的话语形式。

从细节来看,林老师具有敏锐的课堂教学机智、无痕的教学艺术,每个细节都彰显出林老师强烈的语文意识——把教材当例,真真切切地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