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6992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 归去来兮辞.docx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名师设计教案5归去来兮辞

5归去来兮辞

【设计说明】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

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不难理解,它描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热爱,但要准确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及其归隐情感,的确有很大的难度。

因此,教师必须要采用恰当而又有创意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

情感领悟采用探究方式,教会学生利用资料阐发观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群策群力,归纳提炼,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去来兮辞》的教案设计注重挖掘学生自主学习、检测、评价的能力,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的要求。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作者的隐逸情怀。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掌握“胡、奚、曷、焉、何”等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实词含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的特点,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

1.体味作者浸入自然中的生命见解和艺术个性,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然意识,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投影)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投影)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

“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名利追求本真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三、文体特点(投影)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的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同时让学生学会断句并订正字音。

 朗读常规指导:

本文属“辞”体,多为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

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

另外还应注意语调、语气。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

第1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

第2、3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

第4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应读得旷达、悠然。

试读下列句子并加以理解,其他学生评价。

(1)归去来兮!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隔开的层次和段落,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并进行预定小组讨论,各小组推选代表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点拨。

明确:

第1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

“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为原因之二。

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2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愉快之情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衡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ɑ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闲适恬淡,怡然自得。

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情景交融,营造了一种旷达闲适美妙和谐的本真境界。

第3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

“游”“求”述志;“忧”表乐以忘忧;“畴”“舟”“丘“流”诗意描绘游中所见;“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眼前之景,重在写真;心中之景,景随情生。

 第4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之”“期“籽”“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投影)

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及韵脚,尝试背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①),是追叙和实录之作;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是想象之作。

请查阅资料,写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教师示范背诵。

学生背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推选代表参与并进行评比。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诵读能力。

二、探究性阅读训练

  1.请交流自己对第一课时问题二的看法。

要求:

以想象之作为正方,以实录之作为反方,让学生根据观点进行人员组合并辩论。

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自圆其说。

学生积极发言,全班交流。

  小结(略)

助读材料(投影)

①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

“《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

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

其为未归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②吴战垒教授认为:

陶渊明是一位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想象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2.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

试结合文本及助读材料进行探究。

探究方法:

学生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陶渊明断断续续为官的13年间,徘徊不定、几度进出的历史事实;了解“委心任去留”的自然率真是陶渊明可贵的秉赋,正如苏东坡所云: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

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助读材料(投影)

1.陶渊明《饮酒·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缆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可视为“复驾言兮焉求”一句的注脚。

2.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实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3.陶渊明《移居》二首: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往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

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中反映了诗人隐居时与朋友往来的情况。

4.陶渊明《读〈山海经〉》: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小结(投影)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的归隐意念,乐天知命是他的人生真谛。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三、文言知识小结:

(投影)

1.本文出现了“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请找出例句,分析它们的词义。

 明确(略)

2.“之、以、兮、而、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分析。

  明确:

兮:

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来:

虚词,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

“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有哪些?

请找出来加以解释。

  明确: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抚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善万物之得时(用作动词,认为好,羡慕)

  4.判断下面三句话的句式特征。

  A.寓形宇内复几时?

  B.将有事于西畴。

  C.复驾言兮焉求?

明确(略)

  5.归纳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

  明确(略)

四、查缺补漏

解决学生疑难,可采用自主析疑解疑的方式进行,也可采用讨论法进行。

五、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音律谐美,内容淳朴自然。

陶渊明用性灵和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创建了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也为我们营造了平淡自然的艺术境地。

我们会永远铭记他!

六、布置作业

1.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写作训练

写作平台第二题或第四题并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一、教材处理反思

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关注文言现象;了解辞赋特点;体悟作者的隐逸情怀。

而教学难点就在于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为此采用了诵读和难点突破法,让学生理解陶渊明醉情于山水田园之乐的原因,并体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及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理解古代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心志。

二、教学方法反思

    教学方法恰当可以事半功倍。

所以教学中抓住辞的特点,以朗读感知为中心,感受并体会本文旷达洒脱又富于人情味的特点。

重视文本的同时,适当延伸课堂内容,增加助读材料,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领悟情感,并获得审美的愉悦感。

语文教案

浣溪沙晏殊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一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浣溪沙》晏殊

年级

学期

上学期

第一学段

(一)知识目标:

1.品读读诗词,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了解诗人及诗词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从意象的角度来分析诗人在诗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晏殊的《浣溪沙》并与苏轼《浣溪沙》进行对比分析

(二)能力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诗词的思路结构,提高诗词阅读理解能力

2.谈谈你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理解与感受

(三)情感目标:

1.感受诗人在这首词中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教学重点:

1.从意象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词

2.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教学难点:

1.课外知识的补充与延伸:

①:

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

②:

“一”字的变调

2.词人在这首词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品读诗词的语言和意象——感悟词人的情感世界——领会词人的写作意图

[*%^#@]

[^&#*@]

[*&^#@]

[&~@*%]

背诵晏殊的《浣溪沙》并与苏轼《浣溪沙》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自己对《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思想内涵的理解,结合作者的生平,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写一段读后感。

[#@^%&]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交流导入,激发兴趣

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

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

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对《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句的体会,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并由此导入对晏殊之《浣溪沙》的学习。

1、从学生积累的古诗词入手,意在引导学生对本词学习的兴趣。

2、由学生小学时即积累过的《黄鹤楼》中慨叹时间的茫远、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导入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与探讨。

朗读体会,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

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

这节课主要呈现出两个板块,即在朗诵中体会,在学生创造性地描摹中感悟,使学生初步了解词中所表现的深邃的思想,进而感受词本身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

该环节主要体现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板块。

深入文本,

感悟深邃内涵

1、请学生再读本词,并请学生简单描述一下对本词的理解。

2、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对“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句作深入的体会,因为这几句蕴涵深刻的哲理,内涵广泛,学生有充分想象的思维空间。

1、学生可以结合书下注释,并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性的句子来思考体会,但必须在结合文本的基础上作深入地思考。

“无可奈何”、“夕阳西下”,看似凋衰消逝,但眼前的景“花落”、“燕归”都“似曾相识”,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玩味中认识到作者所要传递给我们的生活哲理: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消逝,但新的事物总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断地出现,生活不因消逝而变得虚无。

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全词语言的圆转流利、通俗畅晓、清丽自然的特点,同时全词所表现出的启人神智、耐人寻味的深刻内涵的理解,可在学生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

创造性的描摹

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如写、画、唱等形式)描摹词的意境,在创造性的描摹中加深对词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宇宙的认识。

1、学生自主思考,并采用适合自己的形式,个性化地再现自身对本词的感受与领悟。

2、学生交流、探讨,加深对全词的认知与理解的程度。

在该阶段的活动中,融合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呈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独特的认识和感受(即学习过程中的第二个板块),意在使学生对词中深刻内涵的深层理解可水到渠成。

布置作业

1、网上查阅有关宴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

2、自由积累宴殊的其它《浣溪沙》词作2首,读读背背,感受词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1、完成作业。

2、可在课外讨论交流自己对作业中两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拓展视野,增加积累,并在自我学习中增强语文能力。

三.思路点拨

还可以教给学生学会对比归类的学习方法,让学会举一反三地进行诗词的学习,比如在与作者其它词作【《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所表现的不同感情的比较中,领悟词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解读不是单一的,用自己既有的生活体验去解读诗歌才是最好的学诗方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的解读也同样如此。

四.练习举例

1、根据自己对《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思想内涵的理解,结合作者的生平,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写一段读后感。

2、阅读宴殊的《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和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试初步分析比较两首词所表现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附:

《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声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

答题要点:

此词表现了作者优越闲适的生活,却又流露出索寞惆怅的心情。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

答题要点: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

[^~&*@]

[%@~&*]

[^&~*@]

[%^#&*]

[&%^~@]

7.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

基础导练[#&%~@]

1.三角形三个内角之比为2:

3:

4,则这个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以上都比对。

2.(2012·肇庆)如图,已知D、E在△ABC的边上,DE∥BC,∠B=60°,∠AED=40°,∠A的度数为(  )

A.100°B.90°C.80°D.70°

3.如图,在三角形纸片ABC中,∠A=65°,∠B=75°,将纸片的一角折叠(折痕为DE),使点C落在△ABC内的C′处,若∠AEC′=20°,则∠BDC′的度数是(  )

[&@^%#]

A.30°B.40°C.50°D.60°

能力提升

4.如图,已知AD∥BC,∠EAD=50°,∠ACB=40°,则∠BAC是______度.[^~*@&]

[%^#@&]

5.如图,在△ABC中,∠A=50°,∠B=60°,CD平分∠ACB,

则∠ACD的度数是______.[@*&^#]

[^*%~#]

参考答案

1.A

2.C

3.D【解析】由题意得:

∠CDE+∠CED=∠A+∠B=140°,

∠CDE=∠C´DE,

∠CED=∠C´ED.

∴2(∠CDE+∠CED)=280°.[~^@*%]

∴∠AEC´+2(∠CDE+∠CED)+∠BDC´=360°

即20°+280°+∠BDC=360°.[~@&*#]

∴∠BDC´=60°.

4.90

5.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