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7652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docx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

表现手法对应举例

一、修辞类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歌巧妙地以“沉舟”“病树”作比,将自己多年的遭遇寄寓其中。

再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比喻的分类

§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楚辞·九歌·国殇》)

——旌旗漫卷,遮蔽了太阳,敌军就像天上的乌云,人数众多;勇猛的战士呵,争先冲杀,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

按:

把敌人比做天上的乌云,既写出敌人人数众多,又表明形势危急。

§暗喻所谓暗喻,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

①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你应当做高山磐石,我应当做河边蒲苇。

按:

刘兰芝把焦仲卿和自己分别比做厚重不易转移的磐石和坚韧的蒲苇,表示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②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扬子江》)——我的心像一根磁石做的针,不指向南方永远也不肯罢休。

按:

这两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

③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白云飘浮如同你漫游的思绪,太阳缓缓而落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

按:

这里的比喻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

诗人用飞飘无定的“浮云”喻游子之心,用缓缓西下、依依不舍的“落日”喻故人之情;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借喻所谓借喻,即诗中借喻体代指本体。

①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李白《送友人》)——从这里分别后,你将独自踏上万里征程。

按:

[孤蓬]蓬草,又叫飞蓬,枯后断根,遇风飞旋。

古诗多以之喻指孤身远行的旅人。

②愿闻锋镝铸,莫使栋梁摧。

(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希望能销毁兵器,但切莫摧残栋梁之材。

按:

[栋梁]房屋正中的大梁。

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③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李朴《中秋》)

——一片清光满空,皎洁的月亮腾起,云中的仙风寂寥无声息。

按:

[宝镜]喻指月亮,因中秋月圆似镜,故言。

[仙籁]仙境的声音。

籁,天空中的声音。

④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

(陆游《题海首座侠客像》)

——中原大地黄尘滚滚胡人气焰嚣张,沦陷区人民血肉模糊喂饱了豺狼。

按:

[豺狼]喻指金朝治统治者。

§博喻

所谓博喻,即连续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要问我的伤心多深多长,就像这烟雨笼罩的一川青草,就像这满城随风飘转的柳絮沸沸扬扬,就像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迷迷茫茫。

按:

这里以江南景色(“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喻忧愁的深广,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

2.比拟

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例如: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①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祁《玉楼春》)

——我替你向斜阳敬酒,希望它把夕照的余晖在花间长留。

按:

“斜阳”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人却直接同它们进行对话,这就赋予它们以生命,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活了。

这是拟人手法的一种类型。

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姜夔《扬州慢》)

——自从金兵南侵以后,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

按:

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④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杜甫《发潭州》)

——岸上飞扬的落花在送别旅客,樯畔呢喃的燕语在挽留行人。

按:

诗人离潭州赴衡州送行者只有“岸花”和“樯燕”。

诗人说花知“送客”,燕解“留人”,这就把“花”和“燕”人格化了。

以“送客”“留人”分别写花、燕之殷勤,反衬世情之淡漠,从而渲染了悲凉凄寂之气氛,蕴涵了诗人孤独寂寥之情思及对流徙飘荡生涯之感喟。

3.夸张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夸张是古诗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

其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突出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①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

河广》)

——谁说河面宽广,竞容不下一只小船。

按:

这里运用夸张,极言河之小,连刀(小舟)都容不下。

②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杜甫《潼关吏》)

——备战用的栅子高耸入云,连飞鸟也难飞越过去。

按:

这两句诗用了夸张的方法。

“连云…‘飞鸟不能逾”极言“战格”(备战用的栅子)的防卫能力,连飞鸟都不能飞越,更不用说敌人了。

③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燕山的雪花像席子一样大,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按:

“燕山雪花大如席”表示夸张。

这个句子承接上句“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借想象飞腾、超越常情的比喻,渲染了严冬的淫威。

④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在书房里吟诗作赋,即使写下了万言诗文,也抵不上一杯水的价值。

按:

“万言”,为数多,“一杯水”,为数少。

两相对比,而前者不及后者,这样也就形象地表明了文章的价值之低。

4.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古诗文中“借代”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古诗借代的类型繁多。

①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陈陶《陇西行》)

——誓死扫荡匈奴奋不顾身,边境上五千壮士英勇牺牲。

按:

[貂锦]汉代的羽林军穿貂裘锦衣,故以“貂锦”代战士。

这是用衣着代人。

②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白居易《夜闻歌者》)

——十七八岁的美女,独自靠着桅杆站着。

按:

[娉婷]姿态美好的样子。

后因以表示美女。

古诗中还以“婵娟…‘佳丽”等代美女。

③此外有甘脆,可以奉亲慈。

(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

——当地还有美味的食物,可以奉养老母和亲戚。

按:

[甘脆]味美松脆的食物。

古诗中还以“肥甘…甘旨…‘珍鲜…‘珍旨…‘甘洁…‘膏腴”(食物肥美)代食物。

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千里江山莺儿啼唱,绿荫丛中万紫千红,水乡山城处处酒旗飘动。

按:

[红]代指“花”。

[绿]代“叶”。

颜色是事物的性状之一,古诗中常用颜色代事物。

⑤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可怜无定河边牺牲的将士,仍然是少妇春闺梦里想着的亲人。

按:

[骨]‘‘骨”是人体的一部分,故以“骨”代牺牲的将士,这是用部分代整体。

古诗中还以“齿…‘手”“足…‘口”代人,以“须眉”(胡须和眉毛)代男子。

⑥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

(吴文英《渡江云‘西湖清明》)

——桂舟宛若鸥鸟轻行翩翩,我骑着宝马如倚在云端。

按:

[桂棹]桂木船桨,指精美之船。

这是用部分代整体。

古诗中还以“舳舻”(船头和船尾)“桡”(船桨)“帆…‘柁”(同“舵”)“篷…‘鹚首”(船头;古时在船头绘鹚鸟之首来镇水神)等代船。

[宝勒]精美嵌有珠宝的马勒。

代指良马。

也是用部分代整体。

⑦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王粲《七哀》)

——琴音撩动人的愁绪,为我弹奏出悲伤的乐音。

按:

[丝桐]据说古琴多以梧桐木(木质轻而韧,可制乐器)为体,以练丝为弦,故这里以“丝桐”代“琴”。

这是用材料代成品。

⑧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过零丁洋》)

——我发愤读书,得以步人仕途,报效国家;四年来,孤军作战,转战天涯。

按:

[干戈]‘‘干”,盾牌。

“戈”,一种兵器。

“干戈”,泛指兵器。

这里代指战争。

古诗中还以“烽火”(古时边境在高台上烧柴以报警的火)“鼓鼙(pi)”(军队中用以激励士气的乐器——大鼓、小鼓)“矢石”(箭和垒石)“弓刀”等代指战争,属具体代抽象。

⑨闲理阮咸寻旧谱,细倾白堕赋新诗。

(陆游《初夏游凌氏小园》)

——没事就翻开乐谱,弹弹月琴,品品美酒,写写诗篇。

按:

[阮咸]拨弦乐器。

类似今之月琴,长头,十三柱。

相传为西晋阮威(竹林七贤之一)所造,因以阮咸名之。

这是用人代其所造之物。

[白堕]刘白堕,北朝人,善酿酒。

故以“白堕”来指代“酒”。

古诗中还以“杜康”代酒(传说杜康是周代人,善于造酒)。

⑩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李颀《古意》)

——在战马奔驰的疆场较量胜负,我从不把生死放在心里。

按:

[七尺]指身躯。

人之身躯,一般高为七尺(古尺),因以“七尺”表示身躯。

这是用人体高度代人体。

]

5.设问

设问就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是一种“无疑而问”,或者说“明知故问”的语言运用形式。

其本质不在质疑,而是为了增强表达效果。

比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前一句设问,紧接着后一句回答。

这种自问自答,明显地说明不是“有疑而问”,只不过是运用“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以此强调自己的思想情感如同河水一样深长,自己的愁绪如同河水一样绵延不绝。

又如阿鲁威所作元曲小令中有“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诗句,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双调】蟾宫曲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①,横槊曹公②。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③。

更惊起南阳卧龙④,便成名八阵图中⑤。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6.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肯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反问在诗歌中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诗文的其实和说服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唐,李峤《中秋月》)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赠董大》)

在诗歌中,含有“肯”“堪”等词语的问句往往是反问。

7.反复

诗歌中重复某些句子,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

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情景与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①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戴叔伦《转应曲》)

——边塞的草呀边塞的草,初生青青转眼尽枯凋,有如兵士年轻戍边此时老。

雪后天晴,山南山北披银装,万里夜空呀明月皎皎。

明月呀明月,月下那凄切的胡笳声声,更激起兵士思乡的愁情难消。

按:

“边草”的反复,就造成了一种茫茫无边的荒凉草原的意境,从而为那老兵提供了一片迷离的活动背景,以烘托其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

“明月”的反复,既造成一种月光满地,使戍卒辗转难寐的意境,又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致,强烈地烘托了那老兵的辗转反侧的思乡情绪。

②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令人伤心,万间宫殿都化成了泥土。

王朝兴起,百姓受苦!

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按: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这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

作者一语道破,无论是帝王霸业的成与败,还是万间宫阙的兴和废,给百姓带来的只能是无穷无尽的痛苦。

这表现了作者透过表象看到实质的大智慧,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8.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对偶独具艺术特色,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

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抱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渺无边际的落叶随着秋风萧萧而下,无穷无尽的长江水奔涌着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的我呀满怀悲秋之情屡屡作客异乡,值此暮年又拖着百病之躯独登高台。

按:

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

“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回想当年离家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归来路途中,寒风雨雪满天飞。

按:

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相对。

这首诗创造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诗歌美学境界。

即以“杨柳依依”之乐景,写“昔我往矣”——征人离家踏上征途,生离死别之哀愁;以哀景“雨雪霏霏”写“今我来思”——征人踏上

归乡途之乐。

9.排比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句话也是排比句)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

——明丽的江南正好采莲,莲叶是多么劲秀饱满!

鱼儿嬉逐在莲叶之间:

鱼儿嬉逐在莲叶东边,鱼儿嬉逐在莲叶西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南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北边。

按:

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们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②时穷节乃见,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文天祥《正气歌》)

——时世艰危节士便出现,光辉形象永垂于史册。

在齐国体现于太史之简,在晋国体现于董狐之笔,在秦朝体现于张良之椎,在汉朝体现于苏武之节。

按:

文天祥用排比句列举了这些在危急关头见节操的著名历史人物,一者颂扬,二者作为对自己的鼓励。

这组句子一气而下,慷慨激昂,刚劲有方。

10.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①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嫩绿的杨柳如烟雾笼罩,清晨的轻寒很快被阳光赶跑。

杏花红艳艳开满了枝头,春意呵多么浓郁多么热闹。

按:

“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感受“闹”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一幅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

②穗英斗火欺朱槿,栖鹤惊飞翅忧烬。

(王毂《刺桐花》)

——浓艳的刺桐花为了与火相斗红,花比槿花更红艳;栖息在树上的白鹤,见了这红艳的花朵,误以为是烈火,担心把自己的翅膀烧成灰烬,赶快飞走。

按:

既用了夸张、拟人,还用了“通感”。

因为花红似火本是视觉上的现象,因此而联想到燃烧,具有触觉感,让视觉与触觉相互沟通起来,这就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③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炊烟袅袅,似给橘树、柚树带上了寒意;深色一片,使梧桐落叶纷纷,更显苍老。

按:

这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寒…‘老”二字,把炊烟袅袅、梧桐萎黄叶落的视觉形象向使人感到寒凉凄清、衰老迟暮的感觉形象转移,带上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④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天刚拂晓,是谁把霜林染红了?

准是离人的眼泪把它灌醉了吧!

按:

秋叶经霜便红,人醉亦红。

作者描写霜林时,巧妙地把视觉的“秋叶红”与人的感觉“醉”沟通起来,情趣隽永,耐人寻味。

11.用典

用典,是指在诗中援引古语、古事,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用是委婉表意、充实内容、语言精练、使立论有据。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

(文天祥《酹江月·和》)

——曹孟德横槊题诗,王仲宣登楼作赋,古来万事皆如空中飘雪,一去不复。

按:

[横槊赋诗]苏轼《前赤壁赋》中说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登楼]指王粲(字仲宣),滞留荆州时作《登楼赋》,寄托乡关之思和离乱之感。

文天祥以这两个典故自况,颇有寓意。

前一典是壮辞,表现了曹操英勇豪迈的气概;后一典是悲语,吐露了王粲雄图难展的苦闷。

作者联而用之,加以“万事空中雪”一句,表示事业、壮心都已归失败,充分抒发了自己为挽救国家屡起屡踣历尽艰辛的无限感慨。

§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

“乃坏汝万里长城!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再如李白的《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折腰: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鸿雁:

《汉书苏武传》:

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说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平乐》: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尺素: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青鸾(青鸟):

《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双鲤: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东篱: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劳歌:

本指在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如,许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长亭:

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南浦:

屈原《楚辞河伯》:

“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如,白居易《南浦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围城”、“阳关”。

§柳岸:

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别的地方。

如,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风骚:

原指《诗经》的《国风》,《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如,毛泽东《沁园春》: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雕虫:

语出汉代杨雄《法言》:

“童子雕虫篆刻,状夫不为也。

”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如,李贺《南园十三首》: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当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后来就以“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

如,吴潜《八声甘州》: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杜鹃:

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

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

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如,辛弃疾《定风波》: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

”又如,李白《蜀道难》: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鹧鸪:

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如,辛弃疾《菩萨蛮》: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黍离:

《诗经·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

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如,许浑《登洛阳故城》: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桑榆:

《淮南子》:

“日西垂,景在数端,谓之桑榆”。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