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895422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

《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docx

高考语文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

每日诵读12——近体诗之五言律诗诵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qí)路,儿女共沾巾。

作品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

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

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

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

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丢掉了。

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

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

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

“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

“三秦”,泛指长安附近。

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

“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

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

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

而将去的蜀州呢?

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

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

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

这两句的大意是:

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

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说:

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

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

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又说:

“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

”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

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

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

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

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

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

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

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

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

这样写来多么委婉!

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fān)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简析:

“次北固山下”,即在北固山下宿夜。

“次”字作停留解(文言中多临时停留、驻扎之意)。

无论驻马、泊舟、停车,都可以用“次”字。

这首五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无论哪个字皆有妙处。

用“阔”字给人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响亮。

用“失”也妙,生动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风正一帆悬”不能改为“风正数帆悬”,因诗人意在以“一帆悬”之小景衬“两岸阔”之大景,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对偶句,“生”“入”用了拟人手法,写岁末年初江边时序交替中的景物用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感叹岁月无情,徒增游子无限乡愁,同时富有理趣,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尾联表达乡愁之情。

使至塞上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shǔ)国过居延。

征蓬(pénɡ)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燕(yān)然。

简析:

王维的山水诗活泼清新,富于优美情调。

他的《汉江临泛》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是他也善于写作边塞诗,他的边塞诗慷慨激昂,显示出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不过这首《使至塞上》与一般的边塞诗不同,少了一丝凄凉,多的只是作者内心幽微的感觉罢了。

诗的第一句交待了自己的行踪,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但当时的唐玄宗实质上是想把王维排挤出朝廷,王维自然也懂,所以才有了后两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征蓬”和“归雁”,说明了自己内心的孤独抑郁之情,古代的许多诗人也曾用过这两样事物自比,表达自己内心的抑郁之情。

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这样写道,“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州蓬”。

这里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这里抒发的是思乡之情,李白在《送友人》中说,“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这里抒发的是分手时的离情别绪。

而在一首在《却东西门行》的诗中还有类似的句子,“鸿雁去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余故根绝,万事不相当。

”而崔涂在《孤雁》中是这么说的,“渚云低暗渡,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增缴,孤飞自可疑。

”他是以孤雁自比,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而本诗中的这句与这几句相比,有着一种异曲同工之妙,它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失意情绪。

  后两句则是以传神的语言,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观的景象,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作“千古壮观”的名句。

一想起边塞之景,在我们的眼前就会呈现出一幅凄凉荒寂的图画,就像“雨雪关山暗,风霜草木稀”那样,也许还可能如“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那样萧煞悲凉,也许还可能是“平沙日未落,黯黯见林洮”的荒凉,也许还是“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夜如霜”的凄冷......可是这两句诗的意境与上面的几句却有不同之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前一句也有一丝悲凉的意味,一个“孤”字,暗示了大漠的荒寂,所以这缕狼烟在大漠中特别显眼;一个“直”字,暗示了大漠的死气沉沉,甚至于连一丝风都没有。

但可以说后面的一句掩盖了这句的悲凉,这句的亮点主要是落日。

正如黄天祥在《落日的幻觉》中所说,“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一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

”原本是凄冷的大漠,却因为落日的缘故,被添上了一丝温暖的色调。

这不仅是我们想起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它与本句的手法有点相似,都是在凄凉抑郁的环境中加了些暖色调。

但是王昌龄的《从军行》可就不是这样了,“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虽说也是对落日进行了描写,可是却无一丝温暖,反之,这里的“落日”,反倒加深了大漠的苍凉。

  最后一句叙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说明了他们休息的时间很少,整日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环境里生活,只能“晓战随金鼓,消眠抱玉鞍。

”所以作者在他的另一首《少年行》中这样赞美他们,“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山居秋暝王维(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表达了一幅景象:

在秋天寂静空灵的山林里,刚下过雨,迷蒙不已。

颔联动静结合,有“明月照”和“石上流”:

在宁静的夜里,皎洁的月亮发出柔和的光,星星点点地洒在地上;流水淙淙地流过,似乎在唱一首动听的曲子。

颈联以小姑娘和渔夫来衬托山的宁静。

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恬静、安详的生活的向往。

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fú)如何,齐鲁青未了(liǎo)。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简析: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

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

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诗篇气魄宏伟,笔力囊括,造语挺拔,充分显示了青年杜甫卓越的创作才华。

春望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hún)欲不胜簪(zān)。

赏析:

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

诗题“春望”,就是望春。

作者面对大地回春的自然季节而触景生情,企盼恢复国家安定繁荣的局面。

开头两句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见的总印象。

国都沦陷,山河依旧,人事全非。

“城春”,承“山河在”,都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天。

“草木深”则接“国破”而言,人民逃难离散,草木任其疯长,一片荒凉。

这两句都用了转折法,但上句是逆折,下句是顺折,章法显出变化。

“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

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宋朝司马光十分欣赏这一联: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如,此言‘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见《温公续诗话》)

颔联由远望收到眼前,把全景推向特写镜头。

各注本对这两句的理解有分歧。

焦点在于,究竟是谁“溅泪”,谁“惊心”。

一种解释是诗人自己对花而溅泪,闻鸟而惊心。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句中的主语是“花”,是“鸟”。

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

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

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

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

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如何如何,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

如同说“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样,写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

不采用特殊的表现手法,就难以恰切形容。

颈联又因远观、近察,从翘首望转低头思,感情也自然地从伤悼国破过渡到思念亲人。

表现手法上,也就从寓情于景,转为直抒胸臆了。

“连三月”指战祸延续到三月,即写本诗的时间。

事实上,安史叛乱是前年的十一月开始的,杜甫受困长安也有七八个月了。

他说过:

“去年潼关破,妻儿隔绝久”(《述怀》),“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对雪》)。

诗人身陷长安,妻儿、弟妹的生死不明,才发出“家书抵万金”的慨叹。

本诗先是分头写了国破和春来两种景,接着写了“感时”和“恨别”两种情。

这里又以“烽火”承接“感时”,“家书”承接“恨别”,而亲人的“别”,正是由于战乱的“时”造成的。

这样一环扣一环,章法非常严密。

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

诗的最后两句堪称神来之笔。

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

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收结全篇。

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鉴赏: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

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

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

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

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

杜甫五律例解》)。

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

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

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

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

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

”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

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

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简析:

这是诗人寓居成都城描写春雨的一首诗。

首联切合题意“喜”,用“好”宇点出。

雨之所以“好”,是因为“当春”,正需要下雨的季节“发生”。

这是拟人的写法,读来显得亲切。

第二联是对“好雨”的形象进行细微生动的描写。

“潜入夜”、“细无声”前后对应,表明“入夜”的是和风细雨,旨在润物。

“潜”、“无”意味深长,耐人品味。

这两句,是具体地写“好”。

第三联写的是旷远景象,正贴合雨夜所见,既生动真切,又表现了春雨绵绵的实况。

这是用景物进一步烘托“好”。

末联是描写次晨看成都雨后的一片艳丽的景色。

“红湿”、“花重”,既概括而又典型,发人联想。

这句虽是“虚”写,但又与“实”融合一体,构成一幅和谐幽美的春夜喜雨图。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鉴赏: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

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第一、二句是对句,雄厚有力,开门见山地直说过去只是听说,今天终于登楼见到了。

诗的开头两句,一般认为,表现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宿愿的愉快。

如清人仇兆鳌认为:

“‘昔闻’‘今上’,喜初登也。

”(《杜诗详注》)萧涤非也说,“昔闻其名,今临其境,言外见得这也是一件快事”(《杜甫诗选注》)。

傅庚生持有不同意见。

他认为,杜甫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许多多感触,才写下这开头两句:

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

这是沉郁之感,不是喜悦之情。

如果是喜悦之情,与结尾“凭轩涕泗流”也连不到一起了。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洞庭湖这样的自然景象: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颔联10个字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置身在这样的诗境,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这是名句。

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

意境壮阔,气势极大。

写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写得极为生动。

杜甫这两句与孟浩然的四句相比,还略胜一筹。

孟诗中“撼”用得有声势,杜诗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

“撼”字是炼字炼出来的,用“浮”字则不仅要炼字,而且要深入观察,把握了客观实际,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现实。

尤其是,杜甫的两句与全诗是统一的,浑然一体,深沉博大;孟诗全篇头重脚轻,稍见缺憾。

第五、六句写登楼所引起的个人身世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条孤舟。

从意境来说,三、四句宽阔广大,五、六句变得如此狭窄,似乎不太相称。

其实,空阔的境界,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

这二者是有内在联系的。

第七句“戎马关山北”又一转,这五个字的广阔胸襟,与第三、四句的宏奇伟丽气象,上下衬托,十分相称。

诗的结尾,是说诗人凭阑干北望,不禁声泪俱下。

这与诗的开头“今”“昔”二字是照应的。

诗人昔日远大抱负全成泡影,天下至今兵荒马乱,因而只有老泪纵横了。

  《登岳阳楼》的意境开阔宏丽,历来为人称道。

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固然有关,但主要还是有诗人的思想感情做基础。

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才能与浩瀚壮阔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体,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

《金玉诗话》说:

“洞庭天下壮观,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杜诗详注》卷二十二引)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hán)虚混(hún)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三湘接②,荆门九派通③。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群邑浮前浦④,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⑤,留醉与山翁⑥。

这首《汉江临泛》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

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

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

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难怪王世贞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说得很中肯。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

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

《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

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笔成绘。

”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聚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

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

三、四句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五、六句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

语言朴实清新,意境鲜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央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鉴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的是对即将消逝的美好晚景的感伤。

尽管也有热情的赞叹,但惟其“无限好”而“近黄昏”,便格外加深了感伤怅惘的情绪。

而“人间重晚晴”却不同。

明知晚晴的短暂,却不因此而伤感嗟叹,徒唤奈何,而是恰恰相反,感到惟其美好而短暂,便更值得珍视。

这个“重”字,正是在清醒地意识到晚晴的短暂的前提下,对它的价值的一种更深刻的认识。

出语平意,含意却很深长。

这个诗句,即蕴含着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历经坎坷、终遇“晚晴”的人欣慰喜悦的感情,也包含着对人生执着热情而又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