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05313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5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

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仿写续写对联专题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答。

   大年初一,央视一套的原创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惊艳上线,其间传统诗歌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新歌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其中也不乏经典的声音,比如陈力在1987年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枉凝眉》和杨洪基老师演唱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虽然都是老歌曲,但演唱者一张口就把观众带回到那个桃花底下读西厢的红楼场景中,又或者带到了群雄并起、吞吐天下的三国纷争里。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2)请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八个词语或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为这期节目作宣传。

演离合悲欢当代常有观抑扬褒贬岂无前代事座中剧中人

【答案】

(1)大年初一,央视一套的《经典咏流传》上线。

(2)上联:

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下联:

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解析】【分析】

(1)认真阅读这个材料,可知这段话的中心句是:

大年初一,央视一套的原创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惊艳上线。

从这句话提取出关键信息即可。

(2)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演悲欢离合“属于动宾短语,”悲观离合“是并列短语,故”演悲欢离合“应和”观抑扬顿挫“相对;”岂无“应和”常有“相对,”前代事“应和”句中人“相对,”当代“应和”座中“相对。

故上联应为:

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下联应为:

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故答案为:

⑴大年初一,央视一套的《经典咏流传》上线。

⑵上联:

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下联:

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中内容要点的能力。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时要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概括出内容要点。

⑵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

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

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2.《傅雷家书》是充满真情、流露真意的家书,读后感人至深。

请你用一副对联表达父子之情。

【答案】略

【解析】【分析】上联与下联均应围绕父子情感,注意对仗要严密。

如: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分析】对联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

对子就是对偶句,由上下两对句组成。

字数相等,节奏一致。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多不少。

上、下联内部的语音节奏要一致。

 

3.删改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清风明月本无价,临近的山渺远的水,皆有情意。

改后为:

清风明月本无价,________。

【答案】近山远水皆有情(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对偶的认识以及掌握能力。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答题方法:

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表现力。

画线部分“临近的山渺远的水”可以简概括为“近山远水”,“皆有情意”简化为“皆有情”,这样就跟上句对应了。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的知识。

我们要熟知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即对偶,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抓住这个特点,即可作答。

4.按要求完成下列对联题。

上联:

春风拂面,赏乌海园林。

下联:

________

【答案】夏荷悦目,观池塘石岸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拟写对联。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要求:

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

根据这些要求,再根据上联的内容对出下联。

故答案为:

夏荷悦目,观池塘石岸

【点评】拟写对联要注意:

上下联字数相等,内容一致,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平仄相谐,仄起平收。

5.下面是参观郭沫若故居后,一位同学写的参观记录和他未完成的一副对联。

请你根据他的参观记录,在对联处写出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参观记录】

时间;2017年4月13日

地点:

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女神》是他的第一本诗集,出版于1921年8月。

 《女神》歼一代新诗风,是中国自由诗的代表作。

他还是一位史学大家,潜心研究甲骨文。

他制作的《屈原》是历史剧的先锋之作。

【对联】

上联:

诗坛领袖,①________新诗风,《女神》为自由诗典范

下联:

话剧大家,改变老故事,《②________》乃历史剧先锋

【答案】自创;屈原

【解析】【分析】本题要结合对联常识来分析。

首先,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其次,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第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第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第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在补写对联时,必须根据名著《傅雷家书》内容进行拟写,另外还要注意结构相同,意思相关联。

第一个空需要结合参观记录中提到的“《女神》开一代新诗风”,且与下联提到的“改编”词性相对应;第二个空结合参观记录中提到的“《屈原》是历史剧的先锋制作”与上联中的《女神》可直接写出答案。

故答案为:

自创;屈原

【点评】了解对联的一般规则:

(1)要字数相等。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2)要平仄相合。

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

讲究“虚对虚,实对实”,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6.鲁迅是中国文坛的巨匠。

他逝世时,人们献了很多挽联。

请揣摩语境,将鲁迅的作品《呐喊》《彷徨》《莽原》《奔流》《噩梦》《野草》《而已》填在下面的横线上,使之成为一副工整的对联。

踏________,刈________,《热风》________,一生________;

痛《毁灭》,叹________,《十月》________,万众________。

【答案】《莽原》;《野革》;《奔流》;《呐喊》;《而已》;《噩梦》;《彷徨》

【解析】【分析】这副对联已经给出了一些关键词,只需要把鲁迅的作品填对即可,答题时结合语境,还要注意搭配,“踏”是踩的意思,“刈”是割的意思,这两个词都是动词,因此,“踏”后面应填《莽原》;“刈”后面应填《野草》;“热风”是名词,而且风会带动空气流动,因此,《热风》后应填《奔流》;鲁迅一生都在为劳动人民呐喊,因此“一生”后应填《呐喊》;“痛《毁灭》”,旧世界毁灭了很多东西,让人痛惜,让人感叹,也不过如此,因此,叹后应填《而已》;最后剩下《噩梦》和《彷徨》,联系《十月》和万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十月里作家做了个噩梦,让万众彷徨。

【点评】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

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本题答题时还要结合语境和搭配。

7.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下面是关于我国时令节气的上联,请写出它的下联。

上联: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下联:

________。

【答案】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解析】【分析】对联要注意字数、句式、词性、结构和内容等相呼应。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每个月前十日为上旬,初一(即上旬上)为朔日。

中间十日为中旬,十五(即中旬中)为望日。

可以这样来对“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亦称端阳。

九月初九为重九节,亦称重阳。

上下联前二句各为回文,末句共嵌四个名称。

“旬”与“日”,“月”与“阳”又为重言。

这样就对出下联。

答案示例:

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

【点评】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难度比较大。

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小区为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的随机调查,统计如下表:

材料二:

日本国民需要在垃圾清运当天的早晨8点之前,把垃圾堆放到指定的地方,错过时间就必须要等到下一周。

韩国的垃圾回收除了定点定时,有的地方还要在垃圾袋上写上姓名。

在瑞典,许多超级市场都设有易拉罐和玻璃瓶自动回收机,公众喝完饮料后只要将易拉罐和玻璃瓶自觉投入回收机中,就会凭收据领取相应的奖金。

(1)阅读材料一,请概括你从图表中获得的主要信息。

(2)某小区要张贴对联形式的标语宣传“垃圾分类”,上联已经给出,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

配合垃圾分类;

下联:

________

(3)结合生活实际和材料二,请你对“垃圾分类”的实施提出三条可行性的建议。

【答案】

(1)①青年人拉圾分类意识强,但老年人行动落实更好。

②市民普遍具有垃圾分类意识,但行动落实有待提升。

(2)共建家园美好

(3)示例:

政府制定“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定点定期进行“垃圾分类”

的回收和培训;制定回收垃圾的奖惩制度)社会及学校等部门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用不同颜色的塑料袋装不同的垃圾。

便于分类等。

【解析】【分析】

(1)仔细阅读这个统计图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和认为垃圾分类有必要吗的数据,可以看出青年人年人拉圾分类意识强,通过分析开始垃圾分类的数据,可以看出老年人行动落实更好。

通过对青年、中年和老年的整体分析,可以看出市民普遍具有垃圾分类意识,但行动落实有待提升。

(2)仔细分析上联特点,上联是由“配合垃圾分类”属于动宾短语,因此拟写的下联也要有这个特点,另外还要注意内容要符合活动主题。

如共建家园美好。

(3)此题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和材料二,对“垃圾分类”的实施提出三条可行性的建议。

材料二讲的是日本和瑞典垃圾处理办法,因为现实生活中垃圾的处理需要政府的管理、市民的意识以及行动等,因此可据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此题答案是多样的。

故答案为:

⑴①青年人拉圾分类意识强,但老年人行动落实更好。

②市民普遍具有垃圾分类意识,但行动落实有待提升。

⑵共建家园美好

⑶示例:

政府制定“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定点定期进行“垃圾分类”的回收和培训;制定回收垃圾的奖惩制度)社会及学校等部门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用不同颜色的塑料袋装不同的垃圾。

便于分类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题目要求审清题意,重视结合标题理解内涵,再是要结合有关数字、关键词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表达图意要力争做到语言的简明、连贯。

⑵此题考查补写对联的能力。

要求学生对对联的有关知识要熟悉,尤其是“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要词性相对”“要内容相关”这三点要牢记便不难写出合适的下联了。

生活中也要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生活处处皆学问。

⑶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类题属于展示个性与创新意识的题目。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9.班级准备开展以“我看古今考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学完《范进中举》后,有同学作了一副对联,请将其补写完整。

上联:

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

看今朝,________

【答案】示例:

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

【解析】【分析】根据文章内容可知,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对“有”,“雪中送炭”对“锦上添花”,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

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

对联要求:

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一致;结构相同;平仄相对。

学生在平时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0.班级正在开展“阅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辩)2018年的4月23日是第23个“世界读书日”,某中学建议学生带课外书进校阅读。

如何看待“中学生带课外书进校”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请围绕话题,发表议论,写出观点、理由及结论。

字数在80字以内。

________

(2)(故事链接)右图与一则古人学习的故事有关,请简要复述这个故事,字数在60字以内。

 

________

(3)(撰写对联)结合两则材料,将下面的一副对联补写完整。

上联:

发奋识遍天下字

下联:

________

【答案】

(1)示例一:

中学生带课外书进校有利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①课外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开阔视野;②课外阅读能加深我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所以,应提倡中学生带课外书到校。

示例二:

中学生带课外书进校不利于正常学习生活的开展。

①中学生分辨力不强,沉迷不良书籍会危害身心健康;②沉迷课外阅读会耽误学习。

所以应禁止学生带课外书到校。

(2)晋代时,孙康家贫,晚上买不起灯油看书,他来到屋外就着地上映出的雪光,看起书来,长期不懈,后来成为饱学之士。

(3)立志读尽人间书

【解析】【分析】

(1)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

同意,从课外书的好处解答,不同意,从课外书的害处作答即可。

(2)仔细观察图画,大雪天气里,一个人仍在认真读书,联想到一个有名的古人发奋读书的故事“囊萤映雪”中的“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长期不懈,后来成为饱学之士。

(3)上联:

发奋(动词)识遍天下字(动宾短语),按此拟写为:

立志读尽人间书。

“尽”:

完,读尽即读完,与上文“识遍”相对。

故答案为:

⑴示例一:

中学生带课外书进校有利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①课外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开阔视野;②课外阅读能加深我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

所以,应提倡中学生带课外书到校。

示例二:

中学生带课外书进校不利于正常学习生活的开展。

①中学生分辨力不强,沉迷不良书籍会危害身心健康;②沉迷课外阅读会耽误学习。

所以应禁止学生带课外书到校;

⑵晋代时,孙康家贫,晚上买不起灯油看书,他来到屋外就着地上映出的雪光,看起书来,长期不懈,后来成为饱学之士;

⑶立志读尽人间书。

【点评】⑴本题考查自由表达观点,此类题目一般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

作答本题时,围绕中学生带课外书进校,来表述即可。

⑵本题考查日常的语文积累。

图中出现的人物是孙康,根据这这个人物可以判断这是孙康映雪的故事。

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故事的内容即可。

⑶本题考查拟写对联。

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

11.龙华中学语文组举办中华传统文化竞赛活动,你是参赛选手。

这次活动有三道竞赛题,设置两个奖项。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近体诗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认真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根据要求答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①下面四项对诗歌的评价,哪一项与诗人的想法相距甚远?

(   )

A.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蹊”是小路。

B.第二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花的数量之多。

“压枝低”,形象地描绘了花儿密密层层,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C.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是说花枝上彩蝶蹁跹起舞,这才是最动人的景致。

如果没有彩蝶起舞,花也就没有什么看头了。

D.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表面上好像完全在描写娇莺清脆悦耳的呜叫声,其实,这是一种衬托手法,主要是在表现黄四娘家花的美丽与魅力。

②你认为诗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能够表现出黄四娘家花怎样的特点?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是拆乱了的与中华文化有关的一副对联,请你运用学过的对联知识,重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传统 的 精华 学习 里 经典 继承 之 中 国学

【答案】

(1)绝句;律诗

(2)①C;②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黄四娘家花的浓密、艳丽与香气扑鼻。

表达了诗人对花的喜爱,以及他闲散与快乐的心情。

(3)学习国学里的经典,继承传统中之精华

【解析】【分析】

(1)近体诗亦称"今体诗"。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2)①ABD的评价比较接近诗人的想法,C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其实是以花枝上蹁跹起舞的彩蝶来侧面表现黄四娘家花的芳香和美丽。

②“流连”,流连忘返的意思,由于这里的花非常的美丽和芳香,因此蝴蝶在这里翩翩起舞,流连忘返。

因此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四娘家花的浓密、艳丽与香气扑鼻。

另外也表达了诗人对花的喜爱,以及他闲散与快乐的心情。

(3)解答此题,要注意对联的特定: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第四,上下联内容相关。

“学习”和“继承”都是动词;“精华”和“经典”都是名词,且意思相关;“的”和“之”都是助词。

“里”和“中”都是方位名词。

可以多次组合,看哪一个最合适,经过反复比试,可以看出这幅对联应为:

学习国学里的经典,继承传统中之精华 。

故答案为:

⑴绝句 律诗 

⑵①C;②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黄四娘家花的浓密、艳丽与香气扑鼻。

表达了诗人对花的喜爱,以及他闲散与快乐的心情。

⑶学习国学里的经典,继承传统中之精华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常识。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

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①每句必须平仄,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②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③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作者情感和重点语句的分析能力。

熟读原诗,结合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揣摩作者情感。

⑶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

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

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12.为了更好地了解鸟文化,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鸟专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你也乐在其中。

(1)【活动一:

我对对联】为了营造活动氛围,班里准备张贴一些对联,请以“破风雨海燕迎胜利”为上联,从你读过的关于鸟的古诗词中,任选一种鸟类写出下联。

(2)【活动二:

口语交际】学校打算在最近一期的校刊中设置一个“鸟专题”栏目,你周末将平时搜集到的图片、文章等资料带回家整理,妈妈却泼你的冷水,认为这是耗时、费力的差事,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你该如何说服妈妈呢?

【答案】

(1)示例一:

传书信大雁寄乡愁 示例二:

立鸡群池鹤展风采 示例三:

衔泥土燕子筑爱巢

(2)示例:

妈妈,校刊是面向全体教职工的,通过这些与“鸟专题”有关的内容,不仅可以让大家重温活动过程,更可以向大家做进一步的宣传,增强大家爱护鸟儿的意识。

再说,弄好了也能展示我的才能呀,怎么能说没有意义呢?

【解析】【分析】

(1)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

一般要求补写的内容要贴切、语意要连贯,并且不能照抄材料。

考生要认真分析划线处的上下文,通过诗句内容和情感的了解,确定补写句子的内容,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2)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设定的语境的把握,注意从积极的坟墓进行表达自己的意见,语言要委婉、得体,注意称呼。

如:

妈妈,校刊是面向全体教职工的,通过这些与“鸟专题”有关的内容,不仅可以让大家重温活动过程,更可以向大家做进一步的宣传,增强大家爱护鸟儿的意识。

再说,弄好了也能展示我的才能呀,怎么能说没有意义呢?

故答案为:

⑴示例一:

传书信大雁寄乡愁 示例二:

立鸡群池鹤展风采 示例三:

衔泥土燕子筑爱巢

⑵示例:

妈妈,校刊是面向全体教职工的,通过这些与“鸟专题”有关的内容,不仅可以让大家重温活动过程,更可以向大家做进一步的宣传,增强大家爱护鸟儿的意识。

再说,弄好了也能展示我的才能呀,怎么能说没有意义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的仿写能力和对联知识的运用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要求的理解和把握,注意平时对诗句的积累和理解,对意象的掌握,在作答时要结合对联的知识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考生结合给定的语境,表达要清楚,用语要得体,注意称呼的运用。

13.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漫步古诗苑,品读千家诗”的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王林同学朗诵古诗时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B.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C.城阙/铺/三秦,风烟/望/五津。

D.式微/式微,胡/不归?

(2)见下图,根据你联想到的古诗词对出下联。

上联:

西风古道染秋色,

下联:

________。

(3)根据图片内容。

结合你对联想到的诗词的理解,发挥想象,完成句子仿写。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归巢的暮鸦在天空中盘旋;________,________;夕阳西下,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在“古诗词推介”活动中,李吴同学为大家推介了《天净沙▪秋思》,请你帮李吴同学写一段推介语。

(50字左右)(推介语中要写出作者和诗词所属类别)

【答案】

(1)B

(2)落日小桥思故人

(3)他走过横架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对岸几户人家炊烟袅袅

(4)示例:

我向大家推介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表达游子思乡题材的作品。

这首小令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寄情于物,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凄苦孤寂之情。

【解析】【分析】

(1)ACD划分正确。

B这两句话朗读节奏正确的划分方法应为: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2)在仔细观察图画,可以看到图片上画的景物有:

老树、小桥、古道、落日等,图片和上联“西风古道染秋色”可以联想到《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上联中的“西风”“古道”都是名词,“染秋色”是动宾短语,与上联相对应的景物是落日、小桥,“染秋色”应与“思故乡”对应。

据此可知下联应为:

落日小桥思故人。

(3)由对联联想到的诗词是《天净沙·秋思》,这首曲子描写的景物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归巢的暮鸦在天空中盘旋”描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这几样景物,接下来应描述小桥、流水、人家,注意句式要和前面那句话的句式一致,注意语言生动,形象。

如:

他走过横架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对岸几户人家炊烟袅袅。

(4)推介要介绍这首曲子的作者、所属类别、艺术表现手法、作者的感情等。

注意语言要准确、连贯。

如:

我向大家推介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表达游子思乡题材的作品。

这首小令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寄情于物,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