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339459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docx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咕咚教案与反思

20 咕 咚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节曲折的民间故事。

课文讲的是一只小兔偶然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

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提出质疑,大家去看了才明白:

“咕咚”原来是成熟的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

这个故事告诉大家:

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筋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跟从。

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分成四个部分,并有其对应的四幅插图。

本文也是继一年级上册《小蜗牛》后出现的第二篇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只给部分难读的字注了音,旨在进一步指导学生掌握“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一方法,并在一年级上册借助图画猜字、认字、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来猜字、认字。

课文第2、3、4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先写小动物怎么做,再写小动物怎么说,有利于学生读懂故事和讲述故事。

在本文学习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带着课后问题边读边思考,找出信息来推断“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跑”。

教学目标

1.认识“咕、咚”等生字,会写“吓、怕”等生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理解课文,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弄清事情的真相,不盲目跟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2.理解课文,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弄清事情的真相,不盲目跟从。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弄清事情的真相,不盲目跟从。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为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本课部分生字标注了拼音,要充分发挥拼音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熟”是翘舌音,注意与口语(shóu)的区别;要读好后鼻音“命、领”。

学生初读课文,会遇到一些没有注音的生字对于这些不认识的字,要充分发挥连环画的作用,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或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大胆猜读。

如,“鹿、象”可以看图猜读,“咕、咚、吓、拦”可以借助形声字构字规律猜读。

受方言的影响,有的学生猜出的字与生字的读音可能有差异,教师可安排互动交流的环节,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中,“吓、怕、跟、都”四个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右部分的宽窄、长短、高低和笔画的穿插,因其变化非常丰富,要引导学生细细让学生观察。

“家”和“象”两个字撇画较多,要注意观察让学生各自起笔的位置和行笔的方向。

“羊”字是独字,较简单,可让学生独立书写。

2.朗读指导

本课的朗读要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借助连环画独立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图画和形声字特点进行猜读,教师根据学情随机指导生字读音。

在学生能正确识读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

第1、6自然段的第二句是长句子,可结合插图,指导读好句子的停顿。

第2、3、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句式相似,都是感叹句。

教师的指导要由到放,以第2自然段描写兔子的话指导为例,引导学生可以抓住提示语“一边跑一边叫”、语气词“啦、哇、啊”和感叹号读出小物害怕的语气;还可以借助动作表演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第5自然段朗读,野牛说的“‘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

”是疑问句,要读出野牛冷静的语气。

指导时可与文本理解结合,抓住“拦住(谁)问”这一句式,分别追问小鹿、山羊、狐狸、小猴子、兔子,通过不断追问,让学生入角色,初步感悟到野很会思考,其他小动物没有思考,只是盲目跟从。

3.理解运用

连环画的形式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出现,本文四幅图对应故事的四个部分:

第一幅图对应第1、2自然段;第二幅图对应第3、4自然段;第三幅图对应第5自然段;第四幅图对应第6、7自然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逐一看图说图意,再读文找出相对应的段落;或者是根据学生已有读连环画的经验——“段落之间有空行”来判断,让学能逐步自主地梳理文本信息,发展思维。

借助连环画,图文对应学习,学生可以较快地读懂故事内容。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标注出来。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咕、咚”等生字,会写“吓、怕”等生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

上新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

一个木桶,装了满满一桶水,假如你们把一块石子扔进水中,这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呢?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并回答:

“咕咚”。

3.师:

没错,就是这个声音。

“咕咚”这个声音曾经吓到了不少动物王国里的动物,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动物王国里的动物们和“咕咚”发生的故事吧!

板块二 初读课文,趣味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将本课生字圈画出来。

2.检查字音,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会认的生字,学生检查是否有没有圈出来的生字。

咕 咚 熟 掉 吓 羊 鹿 逃 命 象 野 拦 领

(2)指名学生借助拼音读生字。

(3)多种形式练读生字,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等。

①同桌合作练读生字。

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相互正音。

②再次指名认读,教师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读准翘舌音“熟”,注意与口语(shóu)的区别;读好后鼻音“命”“领”。

3.交流识字方法,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字。

(1)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来识记生字“咕”“咚”“吓”“拦”“领”。

(2)通过与熟字作比较,识记生字“熟”“逃”“命”。

熟—热、逃—桃、命—伞

(3)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经验想象树叶掉下来、掉东西的情境,来识记生字“掉”。

(4)借组词语“野花”“原野”“野草”,来识记生字“野”。

(5)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或者课件出示有关“羊”“鹿”“象”的图片,帮助学生识记“羊”“鹿”“象”。

板块三 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过渡:

大家认识了那么多生字,相信接下来的写字也难不倒大家,我们一起去写一写吧。

2.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吓 怕 跟 家 羊 象 都

(1)指名学生读。

(2)开火车读。

3.学写独体字“羊”。

(1)引导学生观察“羊”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

(2)教师一边范写,一边提示书写要点。

点、撇分列竖中线两边,三横间距均匀,第二横最短,第三横最长,最后一笔竖写在竖中线上。

4.指导书写“吓”“怕”“跟”“都”四个左右结构的字。

(1)指导书写“吓”字。

①引导学生观察“吓”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

②教师一边范写,一边提示书写要点。

“口”小偏上;“下”起笔与“口”齐平,竖为垂露竖。

(2)指导书写“怕”字。

①通过组词“害怕”“可怕”,识记生字“怕”。

②引导学生观察“怕”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

③教师一边范写,一边提示书写要点。

左窄右宽;“白”字略短于竖心旁,第二笔位于竖中线上。

(3)指导书写“跟”字。

①借助课文插图,并提示学生观察“跟”的偏旁是“足”,说明跟脚有关,识记生字“跟”。

②引导学生观察“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

③教师一边范写,一边提示书写要点。

左窄右宽,宜紧凑;右部竖提长,最后一笔捺的收笔略高于竖提。

(4)指导书写“都”字。

①引导学生观察“都”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

③教师一边范写,一边提示书写要点。

左宽右窄,左高右低相错位;“日”稍小;“阝”竖为悬针竖,略长。

5.指导书写“丿”较多的“家”和“象”字。

(1)指导书写“家”。

①通过组词“大家”“家人”“家庭”识记生字“家”。

②引导学生观察“家”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各自起笔位置和行笔方向。

③教师一边范写,一边提示书写要点。

“宀”要扁些,下面部分几撇的间隔要均匀,最后两笔撇收捺放。

(2)指导书写“象”。

①引导学生观察“象”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各自起笔位置和行笔方向。

②教师一边范写,一边提示书写要点。

下部左边三撇上下排列,右边捺要顿笔;中心对正,形体扁长。

6.学生描红练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1)小组内展示,交流评议。

(2)全班交流,展示写得好的字。

板块四 图文对照,厘清脉络

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试着标出课文自然段序号。

(1)学生之间交流: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7个自然段)再指名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仔细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一共写了哪些动物。

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2.借助标出的段落,引导学生将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

(1)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理解的故事内容,并把它讲给组内同学听。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评、补充。

长在湖边的木瓜成熟了,从树上掉进湖里发出了“咕咚”的声音,兔子听见了吓得一边跑一边大叫,小猴子、大象、狐狸等动物也跟着兔子跑起来。

这时候,野牛拦住大家问谁看见了“咕咚”,兔子带领大家来到湖边,正好遇上一个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由此大家明白了什么是“咕咚”,都笑了。

3.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找出插图对应的自然段。

第一幅图对应第1、2自然段;第二幅图对应第3、4自然段;第三幅图对应第5自然段;第四幅图对应第6、7自然段。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2.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3.理解课文,初步懂得遇事要学会思考,弄清事情的真相,不盲目跟从。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生字,还记得它们吗?

2.引导学生说一说上节课学过的生字,教师适时指导。

(1)自读、教师指名读。

(2)全班齐读。

3.过渡: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并且初步阅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因为一个木瓜掉进湖里的“咕咚”声引起动物们慌乱逃跑的乌龙事件。

这节课,我们就来仔细了解一下动物们为什么会什么都不问,就跟着一起逃跑。

板块二 研读课文,明白事理

1.默读第1自然段,了解事情的起因。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熟”,了解木瓜掉下来的原因。

①师:

小朋友们吃过木瓜吗?

木瓜甜甜的,你们看,木瓜的皮金黄金黄的,这样的木瓜是熟了的。

谁知道跟“熟”意思相反的词吗?

(生答:

生)

②引导学生思考:

木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还发出很响的声音?

因为木瓜熟透了,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撞击水面时发出了响声。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高高的”“咕咚”,感受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

“咕咚”说明木瓜成熟后掉进湖里的声音很响。

同时,这句话交代了“咕咚”的来历,说明木瓜是“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的。

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和发生地点。

(3)过渡:

木瓜掉下来的声音那么响,肯定有小动物听见了“咕咚”的声音,那小动物们都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2.学生默读第2~4自然段,了解动物们听见“咕咚”声之后的反应。

(1)师:

根据课文我们可以知道第一个听见“咕咚”声的是兔子,那兔子的反应是什么呢?

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吓”“跑”,感受兔子的害怕。

A.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直观了解兔子拔腿就跑的动作。

B.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模仿一下“拔腿就跑”的动作,感受兔子因为听见“咕咚”声的反应速度和奔跑速度。

C.引导学生抓住“拔腿就跑”,领悟兔子听见“咕咚”声之后,因为惊吓,所以他并没有仔细看,也没有冷静思考,直接就跑了。

②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兔子为什么拔腿就跑?

因为兔子正好从这儿经过,正好听到这声音,但他并没有看到木瓜从树上掉下来,加上他从没听过这种声音,听到后没有冷静思考,也没有去看到底是什么发出的声音,认为是一个可怕的怪兽,所以他吓得“拔腿就跑”。

③师:

兔子跑的时候,小猴子刚好看见了,问兔子为什么跑,兔子怎么回答的呢?

(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从这个“极”字可以看出,兔子特别害怕这个“咕咚”。

A.引导学生积累句式“一边……一边……”。

“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是并列关系。

B.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用“一边……一边……”造句。

示例:

爷爷一边喝茶一边听戏曲。

④师:

兔子就连回答小猴子的问题,也在逃跑,可以看出兔子是真的很害怕,那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兔子说的话,体会他的害怕。

A.学生自由朗读,读给同桌听一听。

B.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C.全班齐读。

⑤过渡:

从同学们的朗读声中,老师听出了这是一只慌张、胆小的兔子啊!

这时候,小猴子看到兔子在跑,他听了兔子的话会有怎么样的反应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

(2)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了解小猴子的反应。

①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跟着”,体会小猴子的盲从。

“跟着”说明小猴子他没有弄清楚“咕咚”的来历,只是听兔子说“咕咚”可怕就不分辨是真是假就盲目跟着跑。

②引导学生抓住小猴子连说的两个“不好啦”,感受事情的严重性,体会小猴子的害怕。

(3)师:

小猴子跟着兔子跑,也在边跑边叫,这一下可热闹了,很多动物听见了,也跟着一起跑。

大家快速浏览第4自然段,了解都有哪些动物跟着他们一起跑。

①引导学生明确都有狐狸、山羊、小鹿一起跑,并抓住“一个跟着一个”,领悟有许多动物跟着兔子和小猴子跑。

②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想象动物们慌乱逃窜的场面。

③引导学生抓住动物们边跑边叫的话“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体会动物们害怕的心理。

A.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逃命”,领悟动物们认为“咕咚”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会要他们的命。

B.引导学生比较兔子、小猴子、其他动物说的话,说说它们的不同点。

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他们来了;其他动物以为“咕咚”害他们来了。

可以看出“咕咚”越传越可怕。

④引导学生结合上文小猴子不弄清事情就跟着兔子跑,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跟着兔子和小猴子一起跑的动物也不认真思考,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只是盲目跟从。

(4)学生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子、大伙说的话。

(5)过渡:

就这样,很平常的“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就成了可怕的动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这么庞大的动物也跟着跑起来。

3.学习第5~7自然段,了解故事的结局。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了解第5自然段的内容:

野牛拦住大伙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①引导学生抓住野牛的动作“拦”,想象野牛的动作。

A.结合课文插图,请学生演示“拦”的动作,体会提手旁的字的表义作用,想象野牛不慌不忙询问大伙的场景。

B.引导学生抓住野牛的“拦”与其他动物的“跑”,对比感受野牛遇事能冷静思考,寻求真相的品质。

②引导学生抓住“问”“又问”“最后问”,体会野牛坚持寻找真相、追根溯源的性格。

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都说”“没看见”,领悟动物们没有亲眼所见“咕咚”,却跟着一起跑的盲从性格。

④引导学生抓住兔子的话,领悟木瓜掉进湖里的时候,兔子并没有亲眼看见,只是“听见”了。

(2)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了解第6、7自然段的内容。

兔子领着大伙来到湖边,弄清了“咕咚”是什么,大伙都笑了。

(3)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第6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前后照应,揭示了事情的真相:

“咕咚”只是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

(4)师:

大伙都知道了“咕咚”的真相之后,他们的反应是什么呢?

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5)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都笑了”,思考:

为什么大伙明白真相之后都笑了?

因为大伙明白“咕咚”的真相之后,发现并没有兔子和小猴子说的那样可怕,而且也不是什么怪兽,只是一个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而已。

大伙为自己之前的行为感到好笑。

4.教师小结:

原来“咕咚”只是一个很正常的声音而已,大家之前闹了一个天大的乌龙。

看来,遇到什么事情,还是先问清楚,想明白的好。

板块三 课文总结,巩固提升

1.课件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咕 咚

2.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小动物们知道真相之后会想些什么呢?

(1)学生自主发挥想象,之后和同学分享自己觉得动物们会说些什么话。

(2)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当鼓励。

示例:

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偏听偏信,人云亦云,遇事要多动脑筋,弄清事情的真相。

3.引导学生再次看图,回顾整篇文章,分小组试讲故事,小组推选代表上台讲故事。

讲得好的,教师适当鼓励、表扬。

4.教师总结:

兔子听见“咕咚”拔腿就跑,猴子和其他动物的盲目跟从才造成了这场误会,幸好有野牛及时拦住他们,问清真相。

这也启示我们遇事要学会思考,寻找真相,不盲目跟从。

练习设计

完成《·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咕咚》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显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点,形象有趣、富有悬念的东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

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启学习之旅,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同时,让学生参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图想象、动作模仿等活动,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深入理解课文。

2.图文结合,培养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借助图画复述课文,讲故事,进行角色表演,训练层层递进,要求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借助图画阅读”的方法。

同时,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通过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素材积累】

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

预测未来的醉好方法,旧是创造未来。

坚志而勇为,谓之刚。

刚,生人之德也。

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人生的胜者决不会摘挫折面前失去勇气。

2、我一直知道,漫长人生中总有一段泥泞不得不走,总有一个寒冬不得不过。

感谢摘这样的时候,我遇见的世界上最美的心灵,我接受的最温暖的帮助。

经历过这些,我将带着一颗感恩和勇敢的心继续走上梦想的道路,无论是风雨还是荆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