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62804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docx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教师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论语》

【课本】

 

【电子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预习】

一、请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上汉语拼音

喟()然舞雩()师旅()

鼓瑟()浴乎沂()莫()春

冠()者比()及曾皙()

千乘()率()尔摄()乎

饥馑()侍()坐铿()尔

小相()哂()笑俟()

答案:

喟(kuì)然舞雩(yú)师旅(lǚ)

鼓瑟(sè)浴乎沂(yí)莫(mù)春

冠(guàn)者比(bì)及曾皙(xī)

千乘(shèng)率(shuài)尔摄(shè)乎

饥馑(jǐn)侍(shì)坐铿(kēng)尔

小相(xiàng)哂(shě)笑俟(sì)

二、请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5.莫春者,春服既成()

6.舍瑟而作()

7.夫子何哂由也()

8.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9.非曰能之,愿学焉()

10.比及三年()

参考答案:

1.轻率;2.正道,这里指辨别是非的准则;3.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4.妨碍;5.通“暮”,莫春:

指天气已转暖的时节;6.放下;7.笑,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8.谦让;9.胜任;10.等到。

三、请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则何以哉()

(3)加之以师旅()

(4)以俟君子()

2.如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3.而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舍瑟而作()

(3)非诸侯而何()

参考答案:

1.

(1)介词,因为;

(2)动词,用、做;(3)介词,用;(4)连词,表顺承,就。

2.

(1)假如;

(2)或者;(3)至于;

3.

(1)连词,表修饰;

(2)连词,表顺接,(3)连词,表并列。

四、请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

1.不吾知也()

2.则何以哉()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4.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5.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参考答案:

1.宾语前置句,2.宾语前置句,3.介词结构后置句,4.省略句,5.定语后置句。

五、本文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一次谈话,条理清晰。

想一想,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叙述的?

答:

参考答案:

本文的叙述以“言志”为线索来展开。

第1段写孔子向学生的“问志”,第2-12自然段写四个学生的“言志”,13-16自然段写孔子的“评志”。

通过这“三部曲”,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态度。

【导学】

一、整体感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曾任鲁国大司寇,任职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状态。

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后人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在《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

《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

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侍坐》中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性格直率,他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可以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

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

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二、难句翻译

1.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解释以:

因为。

居:

平时。

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正常为“不知吾也”。

或:

有人。

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正常为“则以何哉”。

翻译孔子说:

“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

‘没有人了解我呀!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解释千乘之国:

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

摄:

迫近,作“夹”讲。

加:

加到……上。

因:

接着。

比及:

等到。

方:

正道,指辨明是非的准则。

翻译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解释前一个如:

或者。

后一个如:

至于。

翻译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4.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解释莫:

通“暮”,暮春指夏历三月,天气转暖的时节。

风:

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为动词。

翻译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解释让:

谦虚、谦让。

安见:

怎么见得。

如:

或者。

翻译治理国家要用礼,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

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

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 

三、课文与作文

1.治世之道以民为本

孔子主张仁。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

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

孔子主张对包括一般劳动者在内的众人给予尊重、同情和爱护。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有博施于民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恕乎章》)是“仁”的表现形式。

曾皙描绘的富于诗意的春游图正是人们亲密友善的人本体现,正是太平盛世的缩影,也正是孔子孜孜以求的。

2.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按照循循善诱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看法作出臧否和评价,这是孔门教育的重要方式。

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

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子路“率尔”讲自己能治“千乘之国”,是不谦虚的;“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讲这句话时的态度就更不谦虚谨慎了。

孔子对子路表示了否定,但并未直陈且心平气和,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点点不满而已。

3.谦虚乃立身之本、成事之基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

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

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衷樽俎。

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请贤明了,显得那样平易、谦和,态度谦逊,不是“率尔而对”,但所谈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这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似乎是不那么感兴趣了,但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因而我们没看到孔子对冉有、公西华直接地表示可否。

【检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居则曰:

“不吾知也!

”居:

平日,平时

B.异乎三子者之撰异:

 奇特,与众不同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如:

比如

D.居则曰:

“不吾知也。

”知:

 感觉

A。

(B.异 :

不同,C.如:

至于,D.知:

了解)

2.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唯求则非邦也与?

B。

(希通“稀”,稀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A.风乎舞雩,咏而归

B.鼓瑟希,铿尔

C.三子者出,曾晳后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D。

(小,形容词做名词,小事;其他三项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风:

吹风,鼓:

弹奏,后:

落在后面。

4.对下列句中的“乎”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摄乎大国之间

③异乎三子者之撰④何伤乎

⑤风乎舞雩

A.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④

A。

(①比,②⑤在,③和,④句末疑问语气词。

5.下列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省略句)

B.夫子何哂由也(宾语前置句)

C.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定语后置)

D.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句)

B。

(该句无特殊情况,为正常语序。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子路率尔而对曰尔: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舍瑟而作作:

C.夫子喟然叹曰喟然:

长叹的样子。

喟,叹息声

D.吾与点也与:

(和)

D。

(与,赞成。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三子者出,曾晳后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异乎三子者之撰

A.

B.

C.

D.

B。

的“大”和“勇”都是形容词作名词,大事,勇气;

的“后”是名作动,落后

的“撰”是动作名,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全都能表现孔子及其弟子“为国以礼”治国思想的一项是()

千乘之国,由也为之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愿学焉

⑥愿为小相焉

A.

B.

C.

⑥D.

D。

只是强调了是一个中等的诸侯国,

只是强调了是一个小国,

表明了公西华谦虚的态度。

9.下列选项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直爽,敢作敢为,其理想侧重于强国(有勇知方)。

B.冉有其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富民(可使足民)。

C.公西华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D.曾皙描绘的是一幅远离政治的和乐景象图,反映出他对自己的理想得不到实现而避世隐逸的人生态度。

D。

(曾皙描绘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

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晚年的孔子在乱世中不能推行正道而洁身自好的心态。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答:

参考答案:

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翻译注意关键词:

如:

或者,端章甫:

端指礼服,章甫指礼帽,在这里都活用为动词。

(2)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答:

参考答案: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翻译注意关键词:

希:

通“稀”,稀疏;作:

起;撰:

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二、课外练习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14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路从而后后:

用作动词,落在后边。

B.植其杖而芸 芸:

通“耘”,耘田

C.子路拱而立  拱:

通“恭”,恭敬

D.不仕无义  义:

本义是“宜”,指正当的、恰当的,这里指合乎道理的。

C。

(拱:

拱手。

2.下列能够表明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入世人生态度的一项是( )

①子路从而后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③子路拱而立④使子路反见之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⑥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④

D.④

D。

(①写子路掉队,实属偶然,与入世无关。

②丈人讥讽孔子轻视劳动。

③写子路恭敬的态度,可视为孔子思想中“礼”的贯彻体现。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主张清静无为,主张避世,主张“小国寡民”。

在他看来,孔子到处奔波,试图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B.荷蓧丈人始终对子路很热情,杀鸡做饭招待他们。

其用意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C.荷蓧丈人并非完全因为孔子轻视劳动而批评他,归根结底是其出世与孔子入世截然相反的思想冲突。

D.孔子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是想告之以君臣之义,同时也是为表达了孔子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处世的态度。

B。

(“荷蓧丈人始终对子路很热情”有误,开始时丈人态度倨傲,借孔子轻视劳动而发挥,予以嘲讽。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答:

参考答案:

(老人)留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

(翻译注意关键词:

止:

使动用法,使……止,可译为“留下”,宿:

过夜,食:

使动用法,给……吃,可译为“款待、招待”,见:

使动用法,使(让)……拜见。

(2)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答:

参考答案:

有才德的人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

(至于)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推行,(那是)早就知道了。

(翻译注意关键词:

之:

用于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义:

指应该做的事,道:

指政治主张。

行:

实行。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上一个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器具。

子路问他道:

“您看见我的老师吗?

”老人说:

“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

谁是(你的)老师?

”(说着)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就去锄地。

子路拱着手站在那里。

老人留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

  第二天,子路走了,(赶上孔子,)把上面的情况告诉孔子。

孔子说:

“(这)是个隐士呀!

”(便)叫子路转回去看他。

子路到达他家时,他已经出门去了。

子路(对他的两个儿子)说:

“不做官,是不合道理的。

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又怎么可以废弃呢?

想要保持自身的清洁(而隐居不仕),却破坏了君臣关系的准则。

有才德的人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

(至于)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推行,(那是)早就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