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569165 上传时间:2023-07-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docx

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

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

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

这些人既是专家,又超过专家;他们是通人。

假定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

这样的人,可被推崇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其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

再者,当今学术的专门化,细目化,各有专家。

而一个人除做专家外,也要做“人”,并且必须做“人”。

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

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

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

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谈不到,广泛的博通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确地应付复杂的人生。

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

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

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

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

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

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

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则难如登天。

当下各种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

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

二十一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机会也可可谓空前;生今之世,如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

我们何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1.下列对第二段的论证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文段先从反面进行阐述,认为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的科学家只是专家。

B.文段用了类比论证方法,指出专家不求旁通就如同一个人精神上有残废和足跛耳聋。

C.文段从现实角度出发,论证一个人除了做专家外,也要做“人”,并且必须做“人”。

D.文段分两个层次分析,强调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做眼光远大的“通人”。

2.银据原文的相关分析,下列推断不属于“通人”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在我们中国文坛、教育、乃至是革命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B.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

C.一考据专家,对政治经济社会情况不甚了解,对其研究的专业能详述原委。

D.牛顿或达尔文,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对当时学术也很感兴趣,有很强理解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

B.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凡是关注自己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都是划时代贡献的人。

C.要培养专而博的人才,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不能舍本逐未,要目光长远并改革现有高等教育制度。

D.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靑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卖书的老李

刘立勤

空闲的时候,我喜欢到县中门口邂遛。

那里有一个书摊,我喜欢看书摊上有没有我喜欢的书,也喜欢和卖书的老李拉呱几句闲话。

老李好像是陕北人,抑或是山东人,我记不清了,只记得老李是邮电局的职工,说着一口外地话。

几十年都没有改变他的乡音,几十年也没有改变他的行当。

几十年里,他都用那外地话卖着从外地进来的花花绿绿的书。

老李卖的书主要是文学书籍和期刊杂志,什么挣钱就卖什么。

从他书摊杂志的多寡,能够看出书籍的流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书籍一统天下,间杂一些娱乐杂志;世纪交替前后,文学屈居第二,《家庭》《读者》等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后来故事类的杂志书籍又占领了大部分的地方,娱乐类书籍又靠了边。

认识老李的时候,我刚刚在一个乡村小学当代课教师。

那时候穷呀,记得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一十三块五毛钱,可我却喜欢读书。

一年总有几个周末,我会骑着自行车专门到县城买书。

那时候县城不大,却有十多家卖书的,有的是书报亭,有的是店铺。

老李在县中门口摆了一个书摊,别人家的书大多高高地挂在墙上让人仰望,只有他的书摆在那里让人挑选阅读。

不过,老李很忙,在他那里买书的人很多。

老李进的图书很多,杂志也很全,我在翻阅那些图书时,忍不住圪蹴在他的书摊前看起来,忙碌的他也不催促,偶尔还会把自己的小凳子给我。

坐着看书的感觉真好,就像饥饿的汉子走进了免费的餐厅,大快朵颐而不知羞惭。

太阳终归要西下,我也终归要回家。

专程进城为了买书,而我又没有多少钱,每次只能买上三五本书。

常常是把书拿在手上,才发现钱不够。

正在尴尬之际,老李操着重重外地腔说你先拿走吧,下次来了再补上。

其实,老李并不认识我,我也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来,看看他信任的目光,我不敢辜负他的好意,还是把书拿走了。

路上,我听说老李卖书挣了不少钱,还买了单元楼。

我默默的期盼老李挣更多的钱,卖更多的书,我有读更多好书的机会。

然而好景不长。

不几年,我也来到县城工作,县城繁华了许多,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可城里的书摊已经所剩无几了。

书店萎缩了,原来的报刊亭全部拆除,原来卖书的门市部要么改行卖烟酒,要么卖时装,有的甚至改作了发廊,有的改卖教辅资料,专门卖杂志和文艺书籍的书摊只有老李一家。

老李的书摊算得上是县城里的一道风景了。

我以为老李的生意会好起来,可老李说生意越发的难了。

老李本来的书摊有两张钢丝床,现在只有一张床了,文学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娱乐杂志也江河日下,只有《读者》《故事会》还在勉力维持。

成人越来越少,主要客户是一些上学的孩子。

老李显得很清闲,常常是茫然地看着街上忙忙碌碌的行人。

我也很少掏钱买书了。

上班下班的时候,习惯性喜欢到老李的书摊看看,喜欢和老李说说闲话。

遇上喜欢的杂志也买一本两本,老李善解人意地说,看完了就放我这里寄卖,又给了我一个看白书的机会。

生意真的很清淡。

有时候一连几天还不见老李的书摊。

问及原因,老李说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城管让他把书摊收起来。

老李的书摊没有占道,他不明白领导为什么不准他摆书摊我也说不明白。

领导来了,他把书摊搬走了;领导走了,城管又默许他把书摊摆了出来。

他们互相理解着各自的不易。

老李日渐的老了,老李的老伴儿也去世了,老李的孩子去了很远的地方。

老李乌黑的头发变白了,挺直的腰板也佝偻了下来。

老李的书摊还在坚守,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买书看。

偶尔谈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书摊的兴盛,老李一边喘一边说,不知道人们为什么不读书了。

我也不知道,只知道老李进的书越来越少,有些很好的杂志干脆也不订了。

老李吃饭的时候,书摊放心地摆在那里,也没有人去拿他的书。

记不得多久没有读书了,也忘记了老李和他的书摊。

忽然想起去看看老李,老李的书摊也不见了。

问及熟悉的朋友,说是老李病了。

我期盼着老李的病能好起来,期盼着老李的书摊再摆起来。

期盼了一个冬天,期盼了一个春天,也不见老李好起来,心中就有了不安。

后来,听说老李死了。

听说老李死前把他的房子卖了一大笔钱,为县中捐献了一间图书室。

我不知道老李的图书室里有多少读者,却看见老李摆书摊的地方变成卖撸串的摊子了,小摊前等待吃撸串的客人站成长长的队伍。

(选自《百花园》2017年第1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围绕老李和他的书摊展开,娓娓道来,虽然没有提老李如何爱书,但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老李对书籍的浓浓的情怀

B.这篇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反映时代。

比如第三自然段,流行书籍的不断变化反映了人们不断变化着的阅读喜好。

C.“我”是一个知识分子,文章以“我”来见证老李的书摊由繁荣走向衰落,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又包含着“我”对时代的一些思考

D.摆书摊的地方变成了卖撸串的摊子,而且等待吃撸串的客人很多,对此“我”虽然感到有些失望,但这是时代发展使然,我们理应接受。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5分)

6.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荒漠化是由于干早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清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

荒漠化带来的危害是多重的,一方面影响生态气候,降雨量锐减,沙尘暴等恶劣天气频发;另一方面土地退化成沙地,无法发展农业,进而导致贫困,催生生态难民。

被称作地球癌症的荒漠化是个全球性的难题,它在发展中国家蔓延速度更快,危害也更为突出。

库布齐沙漠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曾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被称为北京头上的一盘沙。

而今,库布齐沙漠的荒漠化趋势得到遏制,荒漠化土地面积自1999年以来持续净减少,占总面积1/3的荒漠变成了绿洲,植被覆盖度则从16.2%加到了53%,当地天气状况也在逐步好转,总体上库布齐的沙尘暴是治住了。

在国内,企业参与治沙正成一种趋势。

在库布齐沙漠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亿利资源集团,25年投入30亿人民币,实施生态修复,“不用农药、不施化肥”,为沙漠农牧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形成了一条具有亿利特色的绿色供应链。

材料二

材料三

位于祁南园的塞罕坝林场是防治荒漠化的典型,从1962年开始种树治沙,经过55年的务力,林场职工让这里变成了112万亩茫茫林海。

如今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初期11.4%高到80%,筹建塞罕坝等林场是很长一段时间政府治沙的主要模式,除改变当地自然风貌,保持水土之外,主要目的还是减轻京津地带的风沙危害。

先治理容易的,再治理“远沙,大沙”,而容易治理的地方多与居民居住区相邻,植被容易被火灾或牲畜破坏。

笔者发现即便在沙漠腹地种下的灌木丛也时常会引来放牧者,护林员要劝说对方离开。

如果放任不管,多年辛苦种下的植物可能几天之内就被吃光。

毗邻四大沙地之一的毛鸟素沙漠,遮天蔽日的黄沙让这里寸草不生,农业和畜牧业完全荒废,人穷到没有出路。

32年前嫁到这里的般玉珍相信只有把树种活,人才能活下来。

她卖掉家里唯一的羊种了600棵乔树苗,然而第一年过去只有十几棵存活,由此般玉珍认识到造林不能单一种植乔木,必须先用沙柳等灌木树种固定流沙。

之后30多年里,她坚持造林7万亩,2011年这些树林被纳入国家公益林享受补贴。

改善后的水土条件,还为她搞种植园旅游业提供便利。

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占熺及其团队研发的被称为沙漠克星的茵草,被广泛应用于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屏障建设以及一些生态脆弱地区的防风固沙、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治理中。

现在,通过网络更多的人正在参与治沙,比如人们通过支付宝虚拟积分换取在阿拉善种下一棵梭梭树,至今植树量已超过76万棵。

塞罕坝林场,库布齐、毛乌素沙漠是中国治理荒漠化的缩影,受到世界关注。

2017年9月6日,联合国荒漠化大会在鄂尔多斯召开,大会认为中国经验值得推广到全世界。

事实证明沙漠能够充分利用起来,沙漠这种给人类带来负面的东西,能够让它产生正能量。

(据央视网《新闻周刊》栏目整理)

7.下列对材料二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我国截止2014年已经实现了荒漠化零增长,甚至出现了荒漠化面积负增长的现象。

B.第五次监测与第四次监测结果相比,荒漠化土地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在减少,荒漠化和沙化程度也在减轻。

C.2005-2014年间,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整体上呈下降态势,实际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增加。

D.尽管整体上经历了近十年的缩减,但到2014年荒漠化土地仍有261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容易在发展中国家蔓延,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解决起来比较容易。

B.离北京最近的库布齐沙漠,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可以说库布齐沙漠已经治好了。

C.治沙种下的植物不仅要有存活率,还要求不被火灾或牲畜破坏,这些都是荒漠化治理中的首要难题。

D.到2017年,我国荒漠化地区植被状况进一步好转,区域风沙天气明显减少,林沙产业也不断发展。

E.从“谈沙色变”到“点沙成金”,中国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治沙道路,环保领域出现了中国样板。

9.联合国荒漠化大会认为中国治理荒漠化的经验值得被推广到全世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有哪些治沙的措施。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体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淑,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豹少子也。

少有风气,伯父湛谓家人曰:

“此非凡儿。

”至十余岁,为姑夫王弘所赏。

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

本州命主簿,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并不就。

刘湛,淑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淑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

出为宣城太守,以母忧去职。

服阕,为太子中庶子。

元嘉二十六年,其秋,大举北伐,淑侍坐从容曰:

“今当鸣銮中岳,席卷赵、魏,检玉岱宗,今其时也。

臣逢千载之会,愿上《封禅书》一篇。

”太祖笑曰:

“盛德之事,我何足以当之。

”淑憙为夸诞,每为时人所嘲。

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

淑与濬书曰:

“闻之前志曰,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义士犹或非之。

迁太子左卫率。

元凶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流涕谓曰:

“主上信谗,将见罪废。

内省无过,不能受枉。

明旦便当行大事,望相与戮力。

”淑及斌并曰:

“自古无此,愿加善思。

”劭怒变色,左右皆动。

斌惧,乃曰:

“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

”淑叱之曰:

“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

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

”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劭左右引淑衣曰:

“此是何事,而可言罢。

”淑出还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

劭将出,已与萧斌同载,呼淑甚急,淑眠终不起。

劭停车奉化门,催之相续。

徐起至车后,劭使登车,又辞不上。

劭因命左右:

“与手刃。

”见杀于奉化门外,时年四十六。

劭即位,追赠太常。

世祖即位,谥曰忠宪公。

(选自《宋书·袁淑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簿,官名。

职责为掌管文书、办理事务。

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

B.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封建时代如果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就必须离职守孝。

C.岱宗,即泰山。

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名。

因地处东部,又称东岳。

D.追赠,加封官职、勋位等,一般用于表扬对朝廷有重大贡献的生者或死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淑少时有风度。

少年时,他的伯父袁湛对家里人说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得到姑父王弘的赏识。

B.袁淑孤傲耿直。

州里任命他为主簿等官职,他都不就任;姨表兄想让他归附自己,他也不以为意,为此两人关系失和。

C.袁淑敢于进谏。

劝太祖攻打赵、魏,并劝太祖北伐成功之后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但太祖认为自己不能担此大任。

D.袁淑临危不惧。

太子刘劭将要弑父篡位时威胁他,但他坚决拒绝,后来刘劭下令,趁他熟睡之际把他杀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不为章句之学,而博涉多通,好属文,辞采遒艳,纵横有才辩。

(5分)

译文:

(2)始兴王濬尝送钱三万饷淑,一宿复遣追取,谓使人谬误,欲以戏淑。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

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

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

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

②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14.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

“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

“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诗人用“风尘”比喻战乱,与戴叔伦诗句“山中旧宅无人往,来往风尘共白头”中“风尘”之意相同。

D.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E.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3)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而无车马喧”的原因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带一路”的提出虽然到现在只有短短的4年时光,但它将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史上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②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倘若心为物役,斤斤计较,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也注定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

③古往今来,写乡愁离愁的诗句罄竹难书,为什么余光中的诗句写进课本,写进人们心中,历久弥新,引起两岸中国人广泛的共鸣呢?

④魏其侯窦婴和太仆灌夫,失权赋闲之后互援互助,虽然夹杂着意气用事的成分,但更多的是相濡以沫的精神。

⑤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挑衅行为,导致朝鲜采取了更为激烈的对抗性手段,使得本就不平静的朝鲜半岛的局势更是不绝如缕。

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文言文阅读图书销售表现抢眼,但图书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言不及义,令人震惊。

A.②③⑥B.①④⑥C.①④⑤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期末考试前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B.人口生态失衡会破坏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因此,我国人口发展方式需要实现由数量控制型到生态优化型的转化。

C.课文太简单,内容“没有味道”,文化含量低,特别是中华优秀文化含量严重不足,是当前语文教材的一大问题,不应再不被忽视。

D.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共享单车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推进城市慢行交通工具基础设施建设,消费者的人身安全、资金安全等得到保障。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他妈妈生气地对他说:

“我没有雅兴听你这不切实际的空想!

B.在学习成果交流会上,他谦虚地说:

“我是来学习的,就不发表高论了。

C.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D.他在征稿启事中写道,“恳请同学们多投稿,为办好《校园之声》尽一点绵薄之力”。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中国上古时代,①_____。

称氏是为了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②___。

至少在秦汉时代,姓和氏已经成了一回事,所以司马迁称孔子“姓孔氏”,就是很正常的了。

而一般老百姓,原先只有名,是不配有氏的,有的干脆连正式名也没有。

日本也有类似的情况,在明治维新以前,除了贵族,一般老百姓也是没有姓氏的。

看来姓氏的发展轨迹,③____。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小说要刻画人物,离不开一定的手法,不是语言描写,就是行动描写。

俗话说;“言为心声。

”只有语言描写,才能准确表现人物的心理。

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的生动表现,同榉,不能忽视。

所以,抓住了小说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就准确把握了小说的人物思想。

①刻画人物的手法,除了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还有其他描写。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张栩爱玩滑板。

他挑战不同的场地,揣摩每一个技术动作,琢磨滑板构造,精选适合的鞋。

于是,他成了著名的滑板运动员。

李逸喜欢动漫,中、日动漫史如数家珍,学画画、找材料,为了做好道具甚至去研究力学。

于是,他成了动漫公司争抢的人才。

周欣欣喜欢布娃娃,自学缝纫、配色,还学会了服装设计。

于是,她开的手工布娃娃店门庭若市。

童轩是个吃货,从八大菜系到地方小吃,从配料选材到工艺流程,从营养健康到各地风俗,全部成了他要研究的内容。

……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B(错在“如同一个人精神上有残废和足跛耳聋。

”原文是“其精神上之残废就与其身体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

”是类比关系非等同关系。

2.C通过对原文“通人”概念理解的表述可推知。

3.B“凡是关注自己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都是划时代贡献的人。

”错误,原文“凡有划时代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

范围扩大。

4.D(“我们理应接受”表述不够准确。

虽然时代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但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

5.①在商品经济的冲击杜会背景下,老李坚持卖文艺书籍的书摊的确是一道风景;②对比中体现了老李性格中的执着和坚守;③折射出这种时代变迁中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忽视。

(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6.①富有生活气息,“忍不住圪蹴在他的书摊前粉起来”中的“圪蹴”是地道的方言,这样的词语让人会心一笑。

②简洁、质朴,在对老李书摊的叙述中,很少有浓墨重彩的渲染。

再比如,“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