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642539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docx

《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docx

民国海派三美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

民国海派三美:

周炼霞吴青霞陆小曼作品

导语:

“海派三美”周炼霞、陆小曼与吴青霞。

这三位美女画家,在当时上海画坛那是名门才女。

风姿绰约,艺压群芳。

周炼霞高贵优雅,陆小曼蕴藉风流,吴青霞娟秀清丽。

“金闺国士”周炼霞周炼霞1908年生于湖南湘潭,号螺川,室名螺川诗屋,忏红轩。

她自幼才情绝佳,姿容艳丽。

14岁随郑凝德学画,17岁师从晚清四大词家之一朱古微学词。

周炼霞是海派著名女画家,同时也是近代最优秀的女诗人和词人。

著有《嘤鸣诗集》《学诗浅说》《螺川韵语》等。

周炼霞是和陆小曼是同样性格的人,年轻漂亮,才艺双绝,且为人热情坦荡,不拘小节。

在豪门显贵,书画名流中交际往来游刃有余。

惹得各方名士,争先追捧。

周炼霞20岁便已风华绝代于上海滩。

并有“炼师娘”之艳称,每天媒体小报亦趋之若鹜,争相报道其交际中的艳闻轶事,面对这些流言蜚语,她均一笑置之。

以记录民国掌故著称的郑逸梅先生,就是一见到周炼霞便惊为天人,举措失当,乱了方寸。

称赞周炼霞体态清丽宛转,似流风回雪,真乃女画家中第一美人。

周炼霞诗词才情绝高,所作诗词清新脱俗,依韵宛转,诗词中既有闺中帘垂低幕之低唱,“几度声低语软,道是寒轻夜犹浅,早些归去早些眠,梦里和君相见。

”亦有“酒暖千秋岁,帘卷东风第一枝,花与人同醉。

”等须眉之气,其诗词中佳句如“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

”常为友人圈中交口传唱,众人皆慕其才。

诗坛名宿冒鹤亭,德高望重对周炼霞垂爱有加,对其诗词佳句更是在众人面前推崇备至,屡屡赞不绝口。

许效庳乃诗界狂人,常以白眼视人,不入眼者多之。

唯与周炼霞相见甚欢,诗词歌赋谈吐甚是投机。

并称:

“画苑中人,论诗词,周炼霞第一,愧杀须眉。

”更有人赞赏她的词:

“咳吐珠玉,可以乱漱玉之真言,所作之词,高妙绝哉,可以和李清照媲美。

故人送雅号'金闺国士’。

”周炼霞才思敏捷,与友人唱酬,佳句常随口而出,博得众人喝彩连连叹服不已。

一次裱画大师刘定之做寿,绘像征题。

众人皆推名宿冒鹤亭执笔题之,然他觉的装裱匠人所持技艺,难以用典,为此犹豫不决。

周炼霞见之,言道:

白描为之,何必拘泥于典故。

随口吟得七律一首:

“瘦骨长髯入画中,行人都道是刘翁。

银毫并列排琼雪,宝轴双埀压玉虹。

补得天衣无缝迹,装成云锦有神工。

只今艺苑留真谱,先策君家第一功。

”诗成,大家无不击案叫绝。

她还曾唱酬词友两首《卜算子》:

“已是丑奴儿,那复罗敷媚。

绿意红情得暮春,弄影全无谓。

香冷少年心,酒暖千秋岁。

帘卷东风第一枝,花与人同醉。

”“淡画满庭芳,遥唱春云愁。

不买胭脂点绛唇,本色何由褪。

玉笛一丝风,吹过声声慢。

似说无愁可解嘲,且斗樽前健。

”两词一连嵌入十三个词牌名,且依旧行云流水,畅快淋漓,令人叫绝。

难怪词学大家唐圭璋后偶读其词,深感词妙高绝,恨与之相见太晚。

周炼霞的小诗小令,写的清新别致。

尤其她能把一些不太入诗的咏物小诗,写的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如咏咸鸭蛋:

“春江水暖未成胎,盐海泥涂去已回。

剖出寸心颜色好,满山云为夕阳开。

”还有《消寒九咏》中的七律《手笼》:

常共貂裘觅醉吟,相携不畏雪霜侵。

浅深恰护柔荑玉,开合频牵細练金。

密密囊中藏粉镜,依依袖底拥芳襟。

旗亭酒冷人将别,一握难禁暖到心。

(手笼是和女式貂皮大衣配套的服饰,流行于民国时期的富家太太)这首七律周炼霞写的细腻体贴,真可谓别有诗裁,令友人传颂一时。

周炼霞曾与吴湖帆交往甚密,吴湖帆所著《佞宋词痕》中的词句也是由周炼霞帮其润色或为其代笔之后,韵味才越发有隽永之感。

周炼霞也因与吴湖帆交好而画艺精进。

笔墨点染间,书画线条功力犹若画辈前贤。

冒鹤亭也为吴湖帆《佞宋词痕》作序,虽赞赏连连,但在背后却对他人夸赞周炼霞,笑说吴湖帆作词,连给周炼霞做徒孙都不够资格,亦可见周炼霞诗词才艺斐然。

她的一些词,我们现今读起来,仍觉清新婉转,雅致工丽,组词立意,实得诗词个中三味。

欣赏有若;秀士临江,飘然自我。

或若云游明山,寻幽谷而探翠微。

情趣实是令人有直入文人淡雅婉约之境。

周炼霞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任上海锡珍女校国画教师,并为王星记扇庄画扇面出售。

1936年她的画被选送加拿大第一届国际艺术展,并荣获金奖。

随后被英国,意大利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辞典》将其画传载入,真可谓蜚声海外。

在国内与张爱玲、苏青、潘柳黛被众人誉为江南才女。

张爱玲、苏青、潘柳黛是文坛作家才女,周炼霞则是属于古典式的才女。

四十年代她与冯文凤、李秋君、顾青瑶、吴青霞、陆小曼、陈小翠、庞左玉发起组织“中国女子书画会”为现代美术史留下了靓丽的一页。

抗日战争爆发,周炼霞丈夫徐晚蘋奉调重庆,原以为是小别,谁知时局动荡,无奈她独居上海。

喜爱社交的她不甘寂寞,时常参加各种诗坛,画坛的聚会。

她年轻貌美,聪慧且多才多艺,所到之处,如众星捧月一般。

她所交往,皆是文坛画坛顶级大家名宿。

如冒鹤亭、许效庳、吴湖帆、翟兑之、张大千、郑昌午、江寒汀、唐云、谢稚柳。

毋须讳言,他们与其交往,自然喜其貌美,更慕其才华。

周炼霞擅长画侍女,画风清新淡雅,设色明艳,神采跃于纸上。

郑逸梅曾对画赞曰:

她本身就是一幅仕女画。

晚年,她虽已美人迟暮,仍不乏仰慕者,著名诗人苏渊雷就有“七十有倾城”的诗句来赞美她。

周炼霞的丈夫徐晚蘋,抗战胜利后被调往台湾供职。

夫妻原本以为是小别,谁知她们从此天各一方。

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她是首批被聘的高级画师。

文革期间,周炼霞有这层台湾亲属关系,是难逃被批斗的厄运。

面对批斗与羞辱,她总是一言不发,也从不揭发检举别人。

这样的态度,是肯定过不了关,定遭皮肉之苦。

文革给她身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她的一只眼睛,被打几近失明。

罪名竟是她早年所作那首,曾被友人传唱的著名小词《西江月》中两句:

“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这就是造反派诬为,不要光明,只要黑暗的罪证,真是荒唐至极。

周炼霞虽身遭不幸,但性情坚韧宁静,并没有消极怨恨,而是请人刻了两方印章,一方是屈原《楚辞》中一句“目眇眇兮愁予”一方,则是成语“一目了然”其意,真令人慨叹,心性超然若水。

周炼霞从上海中国画院退休后,她便深居简出,独居巷弄深处。

被迫害过的眼疾,虽越来越重,但她达观自然。

爱美的她,依然淡雅超然。

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孤居的她也常常思念丈夫徐晚蘋。

一弯海峡,却将二人分割数十年。

晚年的她,常倚门而望,她期望着丈夫的归来。

这一天她终于等来了,海峡那边来信了,信封的右上角,依旧用钢笔画着两只飞舞的蝴蝶。

她两手颤抖抚摸着这两只飞跃千山万水,飞跃三十五年寒暑的蝴蝶。

泪水从她患疾多年的眼角,一串串滑落。

她轻轻拆开信,“炼霞吾妻”四字映入眼帘。

她一下子被触动了整个心弦,这四个字,她已封存了多少个黑夜和黎明。

她哭了,痛快的哭泣……终于等到丈夫的归来,她跟随他去了美国,他给她治好了眼疾。

夫妻二人在晚年之际,幸福地团聚,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她和他依旧春光明媚……周炼霞的书画作品,这几年在国内拍卖会上日渐走高,她和吴湖帆合作的《荷花鸳鸯图》已拍到1035万元人民币。

她的一方猫纹端砚也被拍得41万元人民币。

她的诗好画好,画面多有和大家名宿的合作题跋,是收藏者们的收藏亮点。

相信她和她的诗书画会给我们留下永不失去的美好。

(作者:

徐春龙)“篆香阁主”吴青霞著名海派民国女画家吴青霞,号篆香阁主,龙城女史。

1910年2月生于江苏常州,绘画世家出身。

其父为江南著名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及画家吴仲熙先生。

吴青霞自幼聪慧无比,尤为喜欢观画,常常流连于裱画店看画。

其父吴仲熙先生观其爱好,十分高兴,便亲自为小青霞制定学习绘画的规划并认真督导。

自此,吴青霞秉承庭训,随父刻苦学画,先通谢赫六法,再仔细临摹,宋元明清前朝各家各派所绘工笔名画,并深得其精髓。

1927年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1934年与李秋君、周炼霞、陆小曼等组成中国女子书画会并担任理事。

1956年受聘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吴青霞绘画涉及多种题材,山水、花鸟、走兽侍女人物均能如意挥洒,皆成佳作。

绘画大师刘海粟先生曾评价她说:

“像吴青霞这样的全能女画家,古代少有,近代也不多,她的画是真正具有中国画的传统”。

还夸她:

“常州出了个女将军”。

刘海粟先生所言“女将军”是赞其绘画技法,能为唐代大小李将军之后也,可见赞誉极高。

她的作品,笔墨酣畅淋漓,古法用笔,线条挺拔,个人功力修为极高。

设色明快,兼工代写。

令绘画神采跃然于纸上。

吴青霞所绘众多作品中,尤以侍女、芦雁、鲤鱼最为精彩,亦最具代表性。

她所画鲤鱼尤为出色,不同凡响,鲜活异常;生机勃勃,情趣无限。

她被人称为“鲤鱼吴”,在书画界有着极高的声誉。

早在十二岁时,她就曾在一次赈灾义卖中,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绘画天赋。

她精心绘制的两幅画作,一幅花鸟,一幅侍女扇面,都画得工整细致,活色生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和赞赏。

众人都夸其“女神童”。

清末名士钱明山赋诗赞曰:

“才慧天生信有之,闺中下笔虎头痴。

常州星象苍凉甚,数到青霞女画师”。

吴青霞十四岁时,一张《芦雁》图就被一名商人看中,执意要花四块大洋,买下这张画。

通过这件事,已然足见,少时的吴青霞画技就已非同一般,她的画作有了欣赏的市场,同时也让她增进建立自己画室的信心。

吴青霞十七岁,就已充满信心地在上海建立了自己的画室。

从此她也鬻画定润为业。

二十四岁就和冯文凤、顾青瑶、李秋君、周炼霞、陆小曼、师妹汪德祖组成“中国女子画会”担任理事,成为海上画派的中坚力量,并聘请国民党元老何香凝为会长。

同年六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女子书画展览”展品五百余件,可谓“盛况空前”吴青霞也名满上海。

吴青霞在鬻画之时还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文化交流活动,并多次参加国际画展,获得很高评价。

1935年由何香凝署题的“中国女子书画会特辑”第2辑刊登了吴青霞的山水画《烟柳扁舟》、《赤壁》。

她笔墨秀致,气韵生动,格调自成一家。

第二年,她的《侍女》参加加拿大温哥华中国文化艺术展,获得“荣誉”奖。

此后,她也为一些刊物画过各类题材的封面,她还代表“中国女子书画会”的女书画家们和各大笺扇庄合作,当时报纸也为她们刊登绘画作品润格广告,并代附各大扇庄地址。

吴青霞的绘画润格很高,三尺绘画,大洋二十四元,这润格足以和男性名画家媲美。

1942年8月《女生》杂志刊登了,记者题为“吴青霞女士之画房”的釆访记录。

采访中记者问:

女性适应画什么画;吴青霞论述了自己对绘画理论及绘画技法的看法和领悟。

她说:

“纵古到今,女画家多画花卉,山水画少之,皆因花卉秀丽,山水须有气魄。

女画家也有画人物的,但出名者少”。

吴青霞在这一时期,作画非常勤奋努力,并刻苦钻研,两宋画法,认真实践画坛前辈的高妙技法。

她绘画技艺不断提高,在“海派”画坛上有着一席之地。

且能与郑午昌、张大千、张善孖、冯超然、吴湖帆等画界名流交往,令她眼界开阔,画路多样而且驾驭笔墨及色彩,使之心手双畅。

她画的鲤鱼,芦雁都令人拍案叫绝,无不喝彩。

吴青霞自幼喜欢水中自在游弋的鲤鱼,并对父亲说要学画鲤鱼。

深通画理的父亲对她说:

画无常工,以似为工。

画无常师,以真为师。

你要师古人,也要师造化,造化者,自然也。

于是父亲在家里鱼池放入几尾鲤鱼,让她近前仔细观察鲤鱼在水中的各种动态,了然于胸后,再认真临摹写生。

结合前人画鲤鱼的技法,首创了自己在生净皮单宣上,绘画“吴氏”鲤鱼的画法。

从此海派画坛有了“鱼王”之称的女画家吴青霞。

新中国成立后,她不满足自己的绘画成就,依然努力探索提高鲤鱼,芦雁的绘画技法。

到了八十年代,她所绘的鲤鱼,芦雁都栩栩如生,功力与技法已臻化境。

画鲤鱼时,利用水墨在生宣上的特殊效果,先用大笔点垛,以求水墨鲜活效果。

然后,细笔慢画鳞片,在徐徐逐步渲染四五遍以求鱼身麟部光线下变化。

鱼肚处轻施薄粉,使之有鱼肚色,同时把尾巴适当放大,显得活波有力。

她的鲤鱼虽不饰金粉,但,亦有金光闪烁的质感。

吴青霞自幼喜欢画芦雁。

在父亲的指导下,认真临摹宋人芦雁范本和参悟画法。

后来,尤喜清代边寿民画法,作品渐成一宗。

但作为女性画家,她画的芦雁,情趣细腻;芦苇线条即见挺拔刚劲,又有风中摇曳婀娜多姿之势。

芦雁纷落平沙,千姿百态,真可谓“气韵生动”。

吴青霞的花卉小品,也画得情趣盎然,线条流畅,墨韵相生,色彩明洁秀丽。

所绘侍女,衣带飘飘,眉目传情,颇见李公麟,唐伯虎,仇十洲之遗韵。

她山水画创作极见传统功底,即呈南北二宗之象,又有元明风骨,儒雅清健,笔墨多宗唐寅,文征明。

画山水,她强调师古人,更要师造化。

她曾六上黄山,晚年仍不顾年迈,不辞辛苦,肩负画夹到全国各地名山大川写生作画,以达外法心源之境。

吴青霞有着达观开朗,奋斗进取的性格。

她为人谦和善念,名利淡泊,热爱国家,常怀报效之情。

五十年代后期,她和丈夫把家中珍藏的徐悲鸿巨幅杰作《田横五百壮士》、《愚公移山》、《负伤之狮》等无偿捐给国家。

1961年吴青霞与丈夫向上海博物馆捐献,宋哥窑粉青笔洗,康熙五彩吉罐等珍贵文物。

在上海一次画展上,她画的'九鲤图’被一位日本收藏家看中,愿意高价收藏,吴青霞婉言谢绝,她说这是我中年绘画精品,我要捐给我的国家。

最终这幅精品杰作捐给了家乡,现收藏常州吴青霞艺术馆乃镇馆之宝。

1998年耄耋老人的吴青霞,又向家乡常州捐献了自己毕生所画精品以及和丈夫吴蕰瑞共同收藏的名家书画120余幅全部捐献国家。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她闻此消息,十分悲痛,表示要将一月工资捐给受灾地区,以表心意。

谁知,这是吴青霞老人最后一次善举。

2008年6月8日吴青霞走完她平淡而又辉煌一生。

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奋斗一生,捐献一生的艺术老人。

(作者:

徐春龙)陆小曼(1903-1965年),亦称陆眉,是民国时期海上画坛的著名美女画家,一代名媛,也是翻译家和作家。

郁达夫盛赞陆小曼是曾“震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

画坛大师刘海粟曾高度欣赏自己的学生陆小曼,赞曰:

“一代才女,旷世佳人。

她的古文基础好,写旧诗绝句,清新俏丽,颇有明清诗的特色。

写文章很美,蕴藉委婉,又无雕琢之气。

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颇见宋人院本传统。

而她写新体小说。

则诙谐,直率。

”徐志摩赞陆小曼,“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荡起心泉的秘密。

”画坛大师傅抱石也曾赞赏晚年的陆小曼,他说;“陆小曼真是名不虚传,堪称东方才女,虽已年过半百,风采依旧。

”陆小曼自幼家境优越,父亲陆定是曾留学日本的政府外交官,母亲吴曼华更是江南名门闺秀,多才多艺,擅长笔墨丹青,古文功底好。

陆小曼幼承家学,学生时期就能诗善画,写的一手好字。

15岁入北京圣心学堂,父亲还专门为她请了英语家庭教师。

陆小曼生性聪慧,学习又肯下功,十六七岁已通英、法两国语言。

会弹钢琴,能歌善舞喜唱京剧,爱好皮黄。

陆小曼擅长油画,据说她一幅油画作业,就被来校参观的法国人看中并出200法郎以资办学。

她的美貌多才引得学校以及社会的多方关注。

她身上有江南女人的雅致,又有北京人的端庄大气。

学校里外国人称她“东方美人”,同学们也称她“校花”、“皇后”。

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要圣心学堂推荐一名精通英语、法语的年轻美丽姑娘,到外交部参加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陆小曼理当被选。

陆定夫妇也觉得是锻炼女儿才华的机会,便欣然同意。

自此,陆小曼经常被外交部请去接待外宾,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舞会。

她热情大方,能歌善舞,待人彬彬有礼。

她笑容明媚,体态轻盈,声音柔美。

她不仅外语流利,并能在外交翻译中随机应变,以国家利益为重。

陆小曼18岁就已闻名北京社交界,她所到之处,皆有前呼后拥之象。

故大文豪胡适感慨而言:

在北京,陆小曼是一道不得不看的风景。

陆小曼绘画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诸名家,她自幼随母学画,有家学又承三大名家执教师鞭,绘画技法自然不俗。

陆小曼曾系统临摹宋代院体画,掌握了线条工整、细密、挺拔的宋人画法。

临摹仇英人物画,沈铨的花鸟画都颇得神韵。

她又曾在圣心学堂学习西方油画,主攻静物和风景临摹。

陆小曼虽然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但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热爱是深至心骨。

亦如同她本人,外表是交际名媛,奢华曼舞于灯红酒绿之间。

但心底,依然具有中国大家闺秀的魂魄和气质。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婚姻爱情,在当时可谓是轰轰烈烈。

但在二、三十年代,在封建的旧礼制之下,自由恋爱那是伤风败俗,所以有了梁启超婚礼上,著名的“斥责书”。

但也必须承认陆小曼和徐志摩是冲破世俗牢笼的战士,也是名噪大江南北的新文化名人。

可是这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未能结成硕果。

1931年10月19日诗人徐志摩飞机失事,悲剧终结了婚姻,但续写了陆小曼半生素服,闭户云烟出高致的简约生活。

陆小曼从此告别了奢华,不再结欢于灯红酒绿之间。

深居简出,不施粉黛,鲜与他人来往。

陆小曼从此判若两人,这是一种什么力量?

能把人一夜之间,变换殊途。

这是心中无言的惨痛和默默的觉醒。

她不理会旁人的闲言,不辩解社会的中伤。

她卧室里,悬挂着徐志摩的大幅遗像。

一束鲜花始终摆放在遗像前,她对好友王映霞说:

“鲜花是志摩的,他永远不也会凋谢的,所以我不会让鲜花有枯萎的一天。

”她还在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她用正楷书写的白居易的诗句:

“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抒发了自己无限的哀痛。

陆小曼在“哭摩”一文里写的真是情真意切,泪水淫漫于纸,心痛执笔夜阑达旦。

言语悲若凄风,惨惨淡淡。

情痛似肝肠寸断,苦雨绵绵,令人不忍视听。

“哭摩”是陆小曼对徐志摩痛到心底的表露,是用一生的痛去哀伤,亲人的死别。

徐志摩的失事,令陆小曼心痛哀死,她在送徐志摩的挽联上,向丈夫表明心志: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

”她发誓要以未亡之身,替徐志摩整理编辑文集。

努力完成徐志摩让她潜心作画的愿望。

陆小曼痛定思痛,不再慵懒,谢绝一切娱乐交际,全力编撰徐志摩文集,并潜心作画。

陆小曼早年曾拜刘海粟为师,1936年她就是中国女子书画会早期会员。

后拜贺天健为师学习山水,拜陈半丁为师学习花鸟。

老师贺天健为促她早日学成,特约法三章:

1、老师上门授课,杂事丢开。

2、专心学画,学要所成。

3、每月50大洋,中途不得辍学。

我们今日纵观陆小曼的传世画作,绘画功力确实令人赞叹有加。

用笔清健挺拔,格调淡远雅致。

画风有似贺天健风格,也有似清四王、王鉴一路。

晚年则入气韵苍茫之境。

陆小曼十年苦修画业,于1941年在上海大新公司(现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楼上,举办了个人画展。

展会上展出陆小曼精心绘制的一百多幅画作,受到了当时画界一致好评。

陆小曼素有爱国之心,尤其厌恶反感军阀、政客。

抗战时期虽未离开上海,但不与敌伪人员来往,坚持了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操。

新中国成立后,陆小曼看到上海新气象,新风貌。

国家的新生,让她感到了国家的希望。

陆小曼虽已半百,她抖擞精神,离开病榻,走出家门。

力所能及做些为家国做些有益的事情,还积极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画展,陆小曼的两幅画作被入选。

她的觉悟,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1956年上海美协举办画展,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元帅在画展上看见了陆小曼的画作,称赞画非常好,并说徐志摩曾是自己的老师,他是有名的诗人,陆小曼也是才女,我们政府要关心照顾这样的文化老人。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1956年陆小曼成为上海文史馆官员。

同年加入农工民主党,并成为徐汇区文艺支部委员,后来又被聘为上海画院专业画师,1959年她又当上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还被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

1964年秋她又投入精力,为成都杜甫草堂创作四幅山水,受到诸家一致好评。

陆小曼1965年4月3日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

陆小曼画作存世不多,据估有百幅左右,大部分收藏在上海中国画院、上海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海宁博物馆和一些私人藏家手中。

近年来,陆小曼画作频频亮相各大拍卖会场,拍卖价位逐年上涨。

2010年一幅《富贵双栖》拍得31.36万元。

同年一幅《秋江晚渡》成扇在北京传是拍得61.6万元。

2012年一幅《仕女四屏》在嘉德以46万元成交。

由于陆小曼画作稀少,市场价位仍有上扬潜值。

收藏家董桥曾言陆小曼绘画极富文人古典情怀,见一幅要一幅,我信所言不虚。

陆小曼的一生,年轻时,奢华浪漫;中年,怀痛励志;晚年勉力为家国做事,这些已可告慰在天夫君徐志摩。

(作者:

徐春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