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58520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1.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1.docx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1

课题

克和千克的认识

课时

班级

编写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第3~6题。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曾经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并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所以要让学生建立起较准确表象,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教学中,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台秤、苹果、棉花。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

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感觉。

3、从刚才实践得出结论:

物体有轻有重。

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轻重计量。

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是什么?

(2、)这幅图中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同时,

老师拿出有准备东西展示。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熟悉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老师拿出有准备东西展示。

2、克认识。

(1、)提问:

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

要知道物品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

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

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

板书:

(4、)“1克有多重?

”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认识。

(1、)出示盘称。

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使用方法。

现在要称1千克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书包有多重?

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书包有多重?

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

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

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灵活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赠送初中数学几何模型

【模型二】半角型:

图形特征:

正方形ABCD中,∠EAF=45°∠1=

∠BAD

推导说明:

1.1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且∠FAE=45°,求证:

EF=BE+DF

 

1.2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且EF=BE+DF,求证:

∠FAE=45°

挖掘图形特征:

 

运用举例:

1.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E、F分别是AB、BC边上的点,且∠EDF=45°.将△DAE绕点D逆时针旋转90°,得到△DCM.

(1)求证:

EF=FM

(2)当AE=1时,求EF的长.

 

2.如图,△ABC是边长为3的等边三角形,△BDC是等腰三角形,且∠BDC=120°.以D为顶点作一个60°角,使其两边分别交AB于点M,交AC于点N,连接MN,求△AMN的周长.

 

3.如图,梯形ABCD中,AD∥BC,∠C=90°,BC=CD=2AD=4,E为线段CD上一点,∠ABE=45°.

(1)求线段AB的长;

(2)动点P从B出发,沿射线BE运动,速度为1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t,则t为何值时,△ABP为等腰三角形;

(3)求AE-CE的值.

 

变式及结论:

4.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BC,CD上,且∠EAF=∠CEF=45°.

(1)将△ADF绕着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G(如图1),求证:

△AEG≌△AEF;

(2)若直线EF与AB,AD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M,N(如图2),求证:

EF2=ME2+NF2;

(3)将正方形改为长与宽不相等的矩形,若其余条件不变(如图3),请你直接写出线段EF,BE,DF之间的数量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