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661275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docx

文言文重点词句翻译归纳22

中考课标文言文知识归纳——重点词句翻译

1《出师表》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重点词:

崩殂:

指帝王之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

疲弊:

困苦穷乏。

诚:

实在。

秋:

时候。

先帝开创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成三国,我们蜀汉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重点词:

陟:

提升,提拔。

臧否:

评论人物的好坏。

臧:

好。

否:

恶。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重点词:

小人:

人格卑鄙的人。

倾颓:

衰亡、衰败。

亲近贤良的忠臣,疏远奸佞的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重点词:

贞良:

忠良,忠正诚信。

死节:

为保全节操而死。

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重点词:

布衣:

平民。

躬:

亲自。

苟全:

苟且保全。

卑鄙:

低微鄙陋。

枉屈:

指屈尊就卑。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重点词:

受任:

接受任务。

奉命:

奉命出使。

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重点词:

不效:

没有效果。

治:

惩治。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请惩治我的罪过,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重点词:

菲薄:

轻视。

引喻:

称引比喻。

忠谏:

忠心规劝。

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向您竭诚进谏的道路。

一、文学常识

1、诸葛亮(188—234),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大臣,杰出的政治家,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南)人。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他撰写的《出师表》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后钦抑,陆游称赞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2、《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

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

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二、基础知识

1、古今异义

开张:

古义:

扩大,不闭塞            今义:

店铺开业菲薄:

古义:

轻视,小看         今义:

微薄,数量少卑鄙:

古义: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义:

言行极为恶劣感激:

古义:

感动奋发             今义:

深刻的感谢

痛恨:

古义:

痛心遗憾                 今义:

深切的憎恨涕:

 古义:

眼泪                       今义:

鼻涕

所以:

古义:

表原因                     今义:

表结果布衣:

古义:

平民                     今义:

布做的衣服

2、一词多义

遗①以遗陛下:

给予      ②以光先帝遗憾:

遗留道①中道崩殂:

路             ②咨诹善道:

方法

效①恐付托不效:

奏效    ②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无①若无兴德之言:

没有   ②事无大小:

无论

为①俱为一体:

是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做,行

行①然后施行:

实行          ②性行淑均:

行为             ③行阵和睦:

行列

任: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

任用         ②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责任

论:

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评判  ②每与臣论此事:

议论益:

①有所广益:

益处 ②至于斟酌损益:

增加

附虚词:

以:

⑴以光先帝遗德(来) ⑵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⑶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来)   ⑷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来)⑸愚以为宫中之事(认为)  ⑹悉以咨之(拿)⑺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⑻咨臣以当世之事(拿)⑼遂许先帝以驱驰(替、为)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⑾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⑿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⒀以先帝之灵(来)     ⒁以彰其咎(来)⒂以咨诹善道(来)

于:

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⑵欲报之于陛下也(在)⑶试用于昔日(在)   ⑷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⑸躬耕于南阳(在)   ⑹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在)

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到)⑻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⑼还于旧都(到)

之:

⑴危急存亡之秋也(的)   ⑵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⑶欲报之于陛下也(代先帝的殊遇)

⑷以塞忠谏之路也(的)⑸悉以咨之(代他们即郭攸之费袆允等)⑹先帝称之曰能(代他,将军向宠)

⑺愿陛下亲之信之(代他们,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而: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却      ②可计日而待也:

连接状语与谓语

3、词类活用深入不毛:

名词动用,长庄稼

以光先帝遗德:

名动用,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

形容词动用,发扬光大

此皆良实:

形容词名用,善良诚实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

形容词动用,亲疏远

深入不毛:

名词动用,长庄稼

4、通假字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

5、《出师表》中的成语:

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

二、问答题。

1、诸葛亮向刘禅举荐的人才具有怎样的特点?

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特点:

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

2、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①为了解除出师的后顾之忧;②为了汉室之隆。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什么建议?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4、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察治国家兴衰之理。

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什么意图?

借先帝之意,告诫刘禅要吸取后汉衰亡的历史教训,亲贤远佞。

只有亲贤臣,才有利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5、第⑦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和(临崩寄大事)。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砥砺志行,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7、这几段文字饱含作者的深情,请用6个字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报先帝,忠陛下)

8、先帝将重任委于诸葛亮的原因有哪些?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诸葛亮处事谨慎、才智过人、忠心耿耿

9\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

请举出一例?

诸葛亮是一位忠心耿耿,知恩图报、智慧过人,淡泊名利、尽心尽职,为蜀汉统一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贤臣。

评价: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

10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

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的忠心耿耿表现在:

①积极献言,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

②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

③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④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

11、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哪些建议?

哪一条是建议的核心?

为什么?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条建议:

①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

“亲贤远佞”是建议的核心。

因为惟此,才能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杜绝为谗邪开方便之门;才能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12、文章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请就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见解。

示例:

广开言路这一建议,在当今仍然有现实意义。

当政者只有广开言路,听取各方意见,才能兴利除弊,使国家兴旺发达。

齐威王听从邹忌的谏言,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使齐国位列战国“七强”之首。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体现了广开言路这一点,人民代表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方面人士,他们都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出谋献策。

13、你最欣赏诸葛亮的那个特点?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理由。

示例:

我最欣赏他知恩图报,对刘备父子忠心耿耿,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作者陈述建议;追述先帝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陈述出师的理由,字字句句蕴含作者感恩先帝,效忠后主的心愿,其心至诚,其情可掬,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1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准备出师北伐,夺取中原,出师前深感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为稳定后方,保证能顺利出师,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希望后主能够继承先帝的遗志,听信忠言,任用贤良,严明赏罚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15.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恐/托付不效B.深追先帝/遗诏C.臣/不胜受恩感激D.进尽/忠言

2.《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重点词:

修,身高,昳丽,光彩美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彩美丽。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重点词:

孰与,与……比谁更……,孰,谁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漂亮?

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重点词:

甚,极,及,比得上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重点词:

复,又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侍妾。

5、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重点词:

孰,仔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

6、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重点词:

窥镜,照镜子,弗,不再照镜子看看自己,觉得远不如徐公漂亮。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重点词:

美,认为……美,私,偏爱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

8、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重点词:

诚,确实,实在。

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9、皆以美于徐公。

重点词:

以,认为,于,比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

10、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重点词:

地方,土地方圆,如今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1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重点词:

蔽,受蒙蔽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1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重点词:

左右,侍从,莫,没有谁,宫中的嫔妃、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

1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重点词:

面刺,当面指责,受,授予,

全体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授予上等奖赏;

14、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书面劝谏我的,授予中等奖赏;

15、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重点词:

谤讥,指责,讽刺,谤,指责,讥,讽刺,市朝,公共场合,闻,使……听到

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被我听到的,授予下等奖赏。

16、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重点词:

若,像

命令刚下达那段时间,百姓、群臣都来进谏,皇宫内部像集市一样;

17、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重点词:

时时,有时候,间,偶尔,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18、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重点词:

期年,满一年,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1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重点词:

谓,说这就是所谓不必用兵,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的国家。

邹忌讽秦王纳谏问答题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纳,接受。

2、《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出师表》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3、“王”下令是受了谁的启发?

他颁布了什么命令?

他为什么要颁布这一道命令?

 受了邹忌的启发;“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让人们敢于说真话,实现剤国治国安民、繁荣富强。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

“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

“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6、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

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

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那句俗语没有错。

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

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

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7、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

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察纳雅言(开张圣听咨诹善道)

8、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9、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答:

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10、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答:

A邹忌:

能在一片赞扬声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索,寻找原因,求得真理;同时作为齐国大夫,他有在政治上帮助威王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威王;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B、齐威王:

在本文他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

他能从谏如流,付诸行动,除了与邹忌善讽有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11、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

本文记叙了战国时齐国政治家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一味喜欢听奉承话。

做国君的更要虚心纳谏,才能使政治修明,国家得到治理。

12、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比喻、类比来说理的。

答:

课文先写比美的事情,以比美为后面的进谏除蔽作铺垫,小中确实可以包含着大。

比美这件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在“受蔽”这一点上,有相似之处,可供类比。

作者把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能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

13、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

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答:

相同的是都赞扬了邹忌比徐公美;妻子“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这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的“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所以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这比妻的赞美差多了;客的回答是: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这是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

14、“朝服衣冠,窥镜,问妻”这三个行动表现出邹忌什么样的心态?

答:

自觉其美,颇有炫耀之意,

15、“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动表现了邹忌什么样的心理?

答:

其妻的过分赞美之词和徐公是齐国著称的美男子这一客观事实,使他反而不敢自信,说明他尚有自知之明;于是有“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为.这正是他很想胜过徐公,又怀疑不如徐公的心理.

16.当徐公来时,邹忌当面孰视之,发现不如徐公美,还不甘心,又窥镜自照来比较,更觉得弗如远甚,这表现了邹忌什么样的精神?

答:

不肯盲目自信,事必躬亲考察的求实精神.

17、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取了哪些方法?

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

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18、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

答:

一.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二。

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较,指出”宫妇左右……有求于王” 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王接受纳谏.)

19、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

国君必须广泛听取人们的意见,这样才能革除弊端,振兴国家。

20、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

答: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要经常听取他人的批评,及时改正缺点错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21、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是,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从中我们应受到这样的启示:

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

22、你从这篇文章中受到怎样的启迪和教育?

答:

在他人的赞美面前,不要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要审慎对待他人的赞美面前,不要被他人所利用。

要广开言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

3《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重点词:

缘:

沿,沿着。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重点词:

夹岸,两岸,鲜美,鲜艳美丽,落英:

落花,缤纷,繁多而杂乱的样子。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

花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重点词:

异,认为……奇怪,穷,穷尽,走到林子的尽头,

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又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4、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重点词:

才,仅仅,通,通过,豁然,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重点词:

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重点词: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互相通达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重点词:

其中,这里面的人,悉,都

这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重点词:

黄发:

指老人。

垂髫(tiáo):

指儿童。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显出自得其乐的样子。

9、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重点词:

乃,竟然,具,都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重点词:

乃:

竟然。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重点词:

具言,陈说,述说,叹惋,叹息,

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

1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重点词:

既,已经,扶,沿着,向,先前,志,做标记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

1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重点词:

及,到了,诣,拜访,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14、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重点词:

未果,没有实现,寻,不久,问津,问路

没有实现,不久因病而终。

后来就再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记》问答题:

1、作者借对桃花村环境,人们生活情境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现实不满,对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对和平安居乐业的生活的热烈向往。

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

2、第一自然段描写桃花村之美有何作用?

答: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氛围,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了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句话中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

作者为什么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答:

①桃花源人时代的变迁,战乱的频繁和百姓的苦难叹惋;②因为本文主要是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上的战乱,另外桃花源外面的事世人皆知,所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4、《桃花源记》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就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怎样的生活?

答:

作者追求的生活是;环境美丽和谐,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安全,社会风气淳朴自然。

5、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桃花源?

答:

①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这就是景色优美的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

民风淳朴。

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战争,社会平等,生活安定,却与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理想境界②然而这样的理想社会与当时无法实现的,因为只是幻想。

6、本文第二自然段描写桃花源的美丽景色,请从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

答:

①自然环境;优美富饶②社会环境:

安定平和③人民生活:

自由快乐

7、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写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的道理和启示?

答:

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有所用,必须要经历一些艰苦磨难。

8、第三段主要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答:

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社会风尚。

写桃花源人介绍秦朝时避乱来此的经过。

9、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

因为桃源人是躲避战乱才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足。

想永远保留住这个绝境,不想外面的人打搅现在的生活。

10、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环境?

答:

作者通过这品文章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

11、你认为桃花源成为人们心中生生的人间仙境的原因有哪些?

答:

环境优美安宁和平,民风淳朴,百姓生活安定快乐,热情好客。

12、与当今社会相比,你是喜欢桃花源还是喜欢当今社会,为什么?

答:

喜欢当今社会。

因为桃花源带有明显的原始社会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实现的空想,而当今社会是高度文明极度繁荣的社会,是桃花源无法比拟的。

13、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