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004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docx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总第3—6课时)

专题目标:

1、能够感悟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之——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总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的抒情风格。

3、通过揣摩具体词句着重体会诗人于沉静之中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

体会沉静之中的深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初唐诗“风神初震”的含义)

“风神初震”是引用的明代高叔嗣的评论诗歌的语言。

是说初唐诗逐渐摆脱了前朝绮靡婉媚宫廷诗体之风,随着以"四杰"为代表的中下层文士的崛起,给诗歌注人了情思浓郁、气势壮大的气息,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

内容上,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写景上注入了浑厚、壮丽;风格上也较清峻激昂,气势雄放。

这是一个诗歌发展缓慢但又孕育着高峰的时期。

二、介绍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

1、陈子昂(659—700),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时任侠使气,官终右拾遗,世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而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2、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子昂集》。

3、本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春。

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

三、朗读,整体感知。

1、范读,感受诗情。

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3、指名朗读。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四、讨论、鉴赏全诗。

1、这首离别之作,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

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不但语言富有对称美,而且使眼前的景物形象鲜明,在对比中显出色彩美。

⑴这一联用词比较华丽,目的是什么?

明确:

通过对宴会隆重热闹场面的由衷赞美,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⑵这两句中的“吐”字写出了分手在即的友人怎样的神情?

明确:

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青烟的神情。

⑶“对”字又有什么深意?

明确:

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2、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即景传情,承首联而引出离别的主题。

这一联出语自然,意境深远,确切的表达出此时此地惜别的情景。

3、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笔触从室内移向户外。

⑴描写了哪儿的景色?

这是泛泛写景吗?

这里的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

描写了夜空的景色。

借空间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别情。

⑵一个“隐”字、一个“没”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

表明宴会从夜晚已延续到拂晓,时间在悄悄逝去,月亮已隐没到高树之后,银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而主宾双方却还不愿分离散去。

⑶这样的描写暗示了什么?

这种写法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

这暗示了别情之深。

这种写法是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所写之景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这比正面抒写离情更加耐人寻味。

4、尾联“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是说,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这一分手,谁能预期到何年何月才能见面呢?

一个“何”字,强调了什么?

明确:

强调了再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5、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沉静之中的深挚情感。

五、总结。

这首诗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此诗写离情别绪,意态从容而颇合体度,有如琵琶上的淙淙清音,气象至为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六、布置作业。

思考:

本诗是一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参考答案:

本诗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七、赏析《从军行》

1、朗读

2、作者及背景简介

杨炯(650~693?

),唐代诗人。

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

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85)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武艺)。

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

世称杨盈川。

3、词句理解

看注解,查工具书。

4、班级交流

5、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出塞参战愿望的?

(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烽火”、“牙璋”、“铁骑”、“旗画”、“鼓声”叠加的一组实词,营造战争气氛;用“宁为”、“胜作”一组选择关系句,表明自己的强烈愿望,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总结: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6、说说这首诗跳跃式层面叠现的表现手法及好处。

(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

7、说说这首诗整体风格及对仗上的特点。

(杨炯此诗的风格,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形式上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来写,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

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

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之——滕王阁(总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的思考。

2、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劲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体会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教学重点:

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记得,在必修四中我们学习过王勃的《滕王阁序》,序末的“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是指什么?

对,是指王勃的七言律诗《滕王阁》。

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

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二、介绍作者、作品及背景。

1、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人。

初唐诗人,与扬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幼富才名,六岁能文,十八岁即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编撰,以事忤高宗被逐后任虢州参军,因杀官奴获罪被革职,其父也被牵连远谪交趾令。

二十七岁时,前往交趾渡海探父,溺水惊悸而死。

2、王勃的诗虽有时流于华艳,但风格清新,内容充实,对开创唐代诗风和促进五言律诗的形成,都有一定贡献。

原有文集已散佚,现在传世的是明人所辑的《王子安集》。

3、滕王阁,是唐高宗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

唐高宗上员二年(675)秋,王勃赴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为名流们在滕王阁上举行的盛会。

王勃即席作了此诗,并作《滕王阁序》。

这首诗描写了滕王阁高远的气势和赣江一带的景色,意境开阔,意气飞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范读。

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

3、指名试读。

4、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

示例:

高高的滕王阁紧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度过几个春秋。

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

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5、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齐读全诗。

四、讨论、鉴赏。

1、诗中3-6句中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等景观都是从哪一句中生发出来的?

为什么?

明确:

是从第一句中“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的。

滕王阁位于江门之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形势可谓好了,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

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舞会那种豪华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诗歌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写兴致勃勃,第二句写意兴阑珊。

这有何作用?

明确:

两两对照,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

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3、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的“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谁与它为伴?

三、四句写出了滕王阁的什么特点?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

这是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4、简析五六句:

上半首偏重空间,第五句“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间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发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

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

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

5、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字,其中属于空间、时间的词分别有哪些?

这些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之感,这是为什么?

明确:

属于空间的词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

属于时间的词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

这些词都围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着其众星捧月的作用。

6、根据诗歌推知,第七句中的“帝子”应该是谁?

为什么?

明确:

帝子是滕王。

因为阁的名称是“滕王阁”,可知是以其封号来命名的。

7、齐读、分组朗读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思想?

(诗人面对永恒的存在,产生了盛衰无常、人世沧桑之感,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不我待、急切地想建立功业的心情。

五、总结。

全诗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其中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滕王阁的位置以及人们在滕王阁上宴乐的情景和滕王阁周围秀美的自然景象;后四句抒情,表达的是对物换星移、时光流逝、生命不能长存的感慨。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全诗。

七、指导阅读《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朗读

2、简介作者

杜审言(约645?

─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

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

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

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

他们同游唱和,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

3、字词句子理解

看注解,查工具书,问同学,弄懂文中加线的字词

4、指名回答

(和(hè):

和诗,即在别人诗读后,自己也依韵附和一首。

晋陵,即陆某为官之地。

陆丞:

姓陆的县丞。

县丞是县令的辅佐官。

《早春原望》是陆丞原诗的题目。

宦(huàn)游人:

离家到各地作官的人。

这里指作者自己。

惊:

意动用法,感到心惊。

物候新:

景物气候转新,这里指春天来临。

曙:

黎明。

渡:

意思是江南的梅柳先开,然后渡过长江,开向江北。

淑(shū)气:

温暖的好气候。

催:

催动(黄莺鸣叫)。

转:

使动用法,使萍草转变绿色。

歌古调:

歌行,古调。

这里指陆丞的诗。

5、请找出诗歌中流露情感的关键字词,并说说这些词语中包含的情感信息。

(“独”、“惊”、“归思”。

“独”——孤独、寂寞;“惊”——惊而怪、触景生情,惊中思乡。

“归思”——直接点明思乡情感。

6、中间4句的写景和思乡情感有怎样的关系?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的具体内容,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季节迟暮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7、这首诗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别有情致。

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好像有满腹牢骚寄于言外。

8、背诵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之——春江花月夜(总第5、6课时)

教学目标:

鉴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体会诗歌中所传达出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诗歌中所传达出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作家作品及解题。

2、学习1-4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是闻一多先生对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赞誉。

的确,一千多年来,无数读者为这首诗而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妙境。

二、介绍作家、作品并解题。

1、张若虚,生卒年代不详,扬州人。

曾任衮州兵曹。

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辞俊秀名扬京都。

又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并称“吴中四士”。

现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二首。

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2、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

全诗便扣紧5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

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

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

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三、朗读,整体感知。

1、范读。

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四、鉴赏。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朦胧。

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感情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地展开着,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

1、鉴赏第一段(1-4句):

月潮同生、春江月明。

⑴开头两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点出题目中的哪几个字?

(春、江、月。

)但诗人的视野仅局限于此吗?

(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

⑵第二句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

诗人在这里不用“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有怎样一番意味呢?

(用“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用“生”就渗入了诗人主观的想像,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

他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

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

⑶第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是说:

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就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⑷齐读第一段。

2、鉴赏第二段(5-8句):

月色如霜。

⑴这一段的写景有什么变化?

用了什么手法?

(由江写到花,由花有回到月;用其他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

⑵第七句“空里流霜不觉飞”写天上,第八句“汀上白沙看不见”写地上,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

从这样的境界,很自然地会联想到什么?

(想到深邃的人生哲理,所以引出第三段。

⑶齐读第二段。

3、鉴赏第三段(9-12句):

月人之初。

⑴这一段前两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在前诗描写月色的基础上继续描写了江天一色、孤月更加明亮的景象,然后提出了什么疑问?

(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的呢?

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的呢?

)这个问题有答案吗?

(这是一个天真而雅气的问题,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

⑵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还有谁发出过类似的疑问?

(李白《把酒问月》:

“青天明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⑶这些疑问还仅仅是写景吗?

有什么深层含义?

(不仅仅是写景,而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

⑷齐读第三段。

4、鉴赏第四段(13-16句):

月待何人。

⑴这一段由疑问转为怎样的感慨和想像?

(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

长江水不停地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期待的人送来呢?

⑵诗人这番想像是从哪里生发出来的?

(是从前一段中“孤月轮”的“孤”字生发出来的,由月的孤单联想到月的期待;再由月的期待一跳跳到下一段思妇的期待上来。

⑶“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的“只”字,有些版本作“望”字,你觉得作“只”好还是作“望”好?

(“只”字写出了月圆而缺,月缺而圆,年年相望,只是如此,从来没有两样的明月,人哪里比得上明月之长久永恒的情景,而且与“无”字相对。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但丰富多彩的人生却是“代代无穷已”的,这样也就与“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一样获得永恒。

“望”字写出了望月的动作神态,也包孕了望月之人的怅惘之情。

⑷“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待”好还是作“照”好?

(“待”字表现了明月徘徊,像是在等待什么人似的,但又永远不能如愿的情境;而“照”字只表现出了月光照人的情景,缺乏“待”字悠远和怅惘的意境。

⑸齐读第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5-9段

2、总结全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所讲内容。

(重在背诵)

二、学习5-9段。

5、鉴赏第五段(17-20句):

月下离愁。

⑴“浦”,水口,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

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分手的浦口?

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什么情感?

(许多愁绪)

⑵后两句,“谁家今夜扁舟子”一句写游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写思妇,同一种离愁别绪,从两方面落笔,颇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⑶齐读第五段。

6、鉴赏第六-八段(21-32句)。

⑴从第六段(21-24):

不胜离愁。

往下专就谁来写?

(思妇)化用了谁的诗句?

对月光作了怎样更细致的描绘?

(化用了曹植《七哀》诗中的诗句: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对月光作细致描写的是第六段: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总在她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她的梳妆台了。

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

⑵月光是那样的依人,却又那样的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之下的远方的亲人,转入第七段。

第七段(25-28句):

望月不聚。

诗有何含义?

(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

有明月像镜子似的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

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

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

⑶第八段(29-32句):

春半未还。

思妇回想了昨夜怎样的梦境?

(闲潭落花,春已过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

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乡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

⑷这四句有什么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⑸齐读六-八段。

7、鉴赏第九段(33-36句):

落月摇情。

⑴最后一段,写天已快亮,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

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

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归来!

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

⑵齐读第九段。

五、归纳艺术特点。

1、采用的乐府旧题,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

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

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月,都围绕着月作陪衬。

2、全诗以浩瀚悠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但并不颓废。

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深长的意味。

3、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4、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六、朗读全诗,体会诗中所传达出的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

七、总结。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制的,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但那都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

张若虚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张若虚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是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

而张若虚也就以这一首诗确立了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地位。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改写这首诗。

学生习作:

孤月·红颜·殇

孤月

一江春水追逐着奔向无边的大海,岸边静寂无声,只有一轮孤月当空而挂。

也许是明月不胜寂寞之情,才将影儿融入滚滚江流,可明月岂知“何处春江无月明”,只怪那江水太过多情了,接受了月影,却铁石心肠地任百般凝望终不肯为她停留片刻,径自痴迷于岸边的芳菲。

明月也心痛地跟着江流还在奔向远方,似乎要与天地融为一体,只留下痴情的月。

也许它们都没有错,只是彼此的执着注定了结局的叹惋,就好似在错误的时间遇上错误的人,只留下一声叹息。

红颜

她始终不明白为何爱人会像浮云一样飘离,怎么忍心留她一个在这不胜忧愁的青枫浦上。

都说“前世的千次回眸才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

可她觉得他们是前生历尽千重磨难,换来今生片刻相伴。

忽见一缕月光在楼阶上徘徊不前,朦胧中好似爱人归来,激起她无限爱怜。

可当一层月光铺洒镜台时,她霎时清醒:

他怎会归来?

可此时不论是卷帘,还是拂衣都赶不上这令人心碎的月光。

她想此时的他与她一样对月而思吗、若有可能,她愿化作一缕月魂缠绕在心上人周围,而冰冷的现实却是种离情,两处相思。

落霞孤鹜长空坠,相思离愁无路归。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花开花谢无数,却铺不满归家之路。

江水流逝带走了乍暖还寒时候,转眼就到了水寒荷破人憔悴的季节,仍无离人踪影,也许他们从此天各一方,音信断绝;也许这一切早就成了一段被遗忘的牵挂和两张在破碎的脸。

一切都该终结了,葬下月光,消散愁情,再抬眼也许就是一派花红草翠的景象。

滨海县五汛中学高二(七)陈岩2007.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