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4755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docx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概括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发心界说

一.普心分类

(一)心理过程(由个性心理抑制)

认知(基础)反映客观事物本身

情感、情绪(生理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关)反映客观事物与需要的关系

意志(目的)反映主观目的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

情感情绪和意志相互影响,共同反作用于认知。

(二)个性心理(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发展)

个性倾向性

需要(主要)反映个人与社会的客观需求

能力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

性格具有社会意义

自我意识

二.什么是发心?

认知——思维(最复杂)

各种心理现象的发展路线图

社会性——人格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2)生理发展(18岁以前);

3)动作与活动的发展;

4)语言的发展。

第二节心理的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一)种系心理

1.动物心理怎样变成人类心理?

1)原生动物心理——刺激感应→在一定范围内,动物针对外界环境作出趋利避害的反应

2)环节动物——感应阶段

3)知觉阶段——脊椎动物

4)思维萌芽阶段——哺乳动物标志:

学会手语,能模仿人的动作,利用工具。

劳动的特点:

制造并使用工具,集体劳动。

2.古人心理向现代人心理转变

文化(在劳动中产生):

人类创造出现的供人类享用的物质、精神。

(二)个体发展

人类:

0~18岁逐渐社会化社会化:

完全的自我→非我(环境的限制)→无我

(三)种系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1.区别:

本质不同,

2.联系:

霍尔复演说→个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复演种系发展

胎儿的发展复演动物的进化过程

儿童的发展复演人类的进化过程(心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改变)

↓↓

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第三节发心的研究内容P8

(一)心理发展理论

1.遗传和环境的作用

Which:

提出“遗传决定论”——霍尔

提出“环境决定论”——华生

Howmuch——“共同决定论”

How——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

2.发展的内因与外因

心需要(动力)

3.连续性和阶段性(量变和质变)

(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年龄阶段

0~1s:

乳儿期↘

1~3s:

婴儿期→婴儿期

知识、经验、生理

3~6、7s:

幼儿期

6、7~11、12s:

童年期

11、12~14、15s:

少年期

14、15~17、18s:

青年初期

知识、经验

18、19~35s:

成年初(早)期

35~60s:

成年中期

60~:

成年晚(后)期

2.个体年龄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内在一致性与不平衡性

↓↓

认知、情意都不发展情感、意志滞后

 

第二节发心的简史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一)诞生

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二)演变

1.准备期(——1882年)

2.形成期(1882年——一战开始前)

3.分化期(一战结束——二战开始)学派林立

4.增新期(二战结束——)

二.从儿心到发心

1.霍尔界定了儿心研究的年龄范围

1904年《青少年心理》

2.荣格(第一个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的毕生发展

集体无意识:

先祖留下的历史积淀

精力发泄在外部环境

人生分有前半生与后半生(25~40s的某年)

知识、经验、生理

知识、经验、生理

中间危机

前半生后半生

老年心理(临终体验:

灵魂脱壳、回忆出生经验)

3.发心问世

1930年何林沃斯《发心概论》

1935年古迪纳夫《发展心理学》标志着发心诞生

三.发心研究的中国化

(一)层次

1.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美:

公平、关怀中:

公平

2.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

3.修改或创立概念与理论

4.改变旧方法、设计新方法(中国梦)

(二)途径

摄取——选择——中国化

 

第三节发心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特点

1.变量特殊自变量:

年龄

2.对象的范围跨度大

二.原则

客观性

特殊性

教育性

生态化指导实践,在正常的环境下

三.研究规律

1.横断研究

2.纵向研究研究一段时间

3.系列交叉式研究(横向、纵向)

一.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1.系统科学原理——科学方法论

“老三论”:

系统论心理论控制论(人的发展并不是漫无目的的)

“新三论”:

突变论协同论(系统论的进化)瀚散结构论(低级——高级、不稳定)

2.研究思路的生态化

3.研究方式的跨学科(与其他心理学等学科相联系)和跨文化(处在不同文化条件下的儿童是不一样的)特点

4.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和现代化

综合化:

多变量设计、系列交叉设计、定量研究与定性相结合

现代化体现(计算机的作用):

控制研究过程、处理数据、模拟心理过程、作为训练工具

5.研究结果的数量化

课后习题:

1.个体心理的年龄特征、概念

2.种系心理的进化过程

3.心理的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4.普莱尔、霍尔、荣格、柯林沃斯、古迪纳夫的贡献

5.发心研究中国化的层次和途径

6.发心研究的特点

7.发心的研究原则

8.发心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第二章发心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学说

一.弗洛伊德

认为: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

1.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

意识:

自己能感知到的内容。

无意识的内容是压抑的,

含义:

①个体意识不到行为的真正含义和动机;②清醒的意识下面潜在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

暂时有可能进入意识,或进入无意识的内容。

无意识=潜意识(不太重要的部分)

三者保持动态平衡

压抑:

把主体的经历、欲望保存和隐藏起来,不让它们在意识中出现,但这些东西并未消失,而是一直潜伏着、活动着,存在于无意识之中。

2.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所组成,包含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属于无意识,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为人的所有心理和行为提供能量。

自我(核心):

现实化的本我,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育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

道德化的自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主要作用是监控自我。

↙↘

幼时父母罚的转化幼时父母表扬的转化

一仆三主一仆:

自我三主:

本我、超我、现实环境

兽性、人性、神性、佛性

↓↓↓↓

本我、自我、超我、无我

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对外适应环境,对内发展平衡。

先有本我,再有自我,最后出现超我。

2.性心理的发展阶段理论

人:

生本能(自我保存——食,种族生存——色)、死本能

(1)口唇期0~1s

(2)肛门期1~3s

(3)生殖器期(前生殖器)3~6s出现恋父、母情节

(4)潜伏期6~12s能量由学习等发出

(5)青春期(生殖期)12~18s恋师→同龄异性

4.评析

(一)优点:

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推动了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

推动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建立;

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心理治疗方法。

研究方法和心理治疗方法:

释梦、自由联想、暗示(他人暗示、自我暗示)、移情

(二)缺点:

泛性论倾向(的缺点——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仅看到生物属性)

过浓的主观色彩

歧视女性、反对男女平等阉割情结

二.埃里克森

同一性渐段说P38

同一性:

将人格发展的不同水平存在着的间隔性加以沟通和整合。

1.婴儿期(0~1s)

获得对周围环境的信任感,摆脱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儿童早期(1~3s)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意志:

想做就做。

3.学前期(3~6s)

(游戏期)主动感——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目的:

想做到就能做到。

游戏:

角色游戏、共同游戏(侵入行为)

4.学龄期(6~12s)

勤奋感——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12~18s)

建立同一感——同一感混乱(极致:

精神分裂)体验着忠诚的实现忠诚:

忠于自己,“我就是想要成为的我”

(18岁末)把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合二为一,进行统一

合法延缓期:

青年期末个体理应建立同一感,但是,他或者感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不能统一;或者尚未形成成熟的理想自我,所以他希望延缓同一感的建立,寻求各种合法途径,以避免马上做出决策。

这个延缓决策的合法时间段就称为合法延缓期,主要表现为接受高等教育、服兵役等形式。

6.成年初期(18~25s)

亲密感——孤独感(表现:

自我专注)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爱情:

共享的统一

7.成年中期(25~50s)

繁殖感(哺育孩子)——停滞感(表现:

假亲密、沉溺自身)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8.成年晚期(50~)

完善感——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评价:

区别

埃里克森

弗洛伊德

①研究中心

自我

本我、超我

②人格

终生发展

18s后不发展

③人格

双向发展

一个方向发展

更乐观

更悲观

 

第二节行为主义

一.华生

(一)环境决定论(最重要)

1.遗传无用论

①行为发生的公式S-R

②器官的机能不遗传

2.教育万能论

①行为的差异源于构造差异和经验(训练、教育)差异;

②学习即建立条件反射。

(二)儿童情绪发展

非习得的情绪反应:

1.惧

US(无条件刺激):

巨响、失持UR:

哭叫、惊跳

CS(条件刺激):

2.怒

US:

身体运动受阻UR:

身体乱扭、哭叫

CS:

3.爱

US:

抚摸、挠痒、轻轻摇晃、轻轻拍打UR:

安静。

→笑

CR:

(三)反对体罚

1.坏行为已经做出;禁于未发谓之预。

——《学记》

2.体罚是一种发泄途径,不是教育措施;

3.体罚不好掌握轻重。

(四)评价

1.优点:

行为主义的提出强化了心理学的科学基础;

特别重视应用;

对儿童的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2.缺点:

反对研究意识,否认意识,实质上取消了心理学;

研究方法单一科学经验方法:

看得见、摸得着,能进行重复研究。

环境决定论是片面的,忽视了遗传、主观能动性。

二.斯金纳(新行为主义)R-S

操作性条件反射:

由动物本身操作行为动作,根据动作效果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

(一)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1.强化:

即增加某种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措施。

目标一致←奖励—→正强化:

+好刺激(++)正惩罚+坏刺激(+-)

\负惩罚-坏刺激(-+)

↘负强化:

-坏刺激(--)

2.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连续强化→间歇强化

3.强化缺失会导致行为消失

4.及时强化

强化时间错误→迷信行为

(二)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1.育婴箱:

斯金纳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制作的照顾婴儿的机械装置,使用目的是尽可能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创造良好环境,以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

2.行为矫正

代币法系统脱敏法

3.理论教学

教学机器

程序教学:

把复杂问题分解成一系列问题,依次呈现给学生,学生循序渐进,直到完全掌握。

使用原则:

小步子前进,主动参加,及时反馈。

评价:

优点为行为主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缺点斯金纳是立场坚定的行为主义者

意识也是行为、行为的组成部分把意识与行为混为一谈

三.班杜拉(新的新行为主义者)

(一)观察学习(榜样、范型)

1.定义:

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和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2.过程:

(S-O-R)

①注意: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导和集中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个体的内部状态

影响注意的因素、榜样的特点、观察者的特点、人物关系的结构特征

注意的功能:

选择、保持(形象、抽象)、调节和监督

↗△②保持

(意识)—③运动复现有体力掌握完成这个动作的技巧

↘△④动机

3.强化系统

直接强化:

观察者在模仿榜样行为后所亲身体验到的奖惩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

替代强化:

观察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成败及其所受奖惩从而相应减弱/增强自己的行为倾向

自我强化P45

(二)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模仿)

1.攻击行为

起因:

当个体有攻击倾向时,任何一种情绪唤醒都可以触发攻击行为;

情绪唤醒水平的减弱,有助于降低攻击行为的可能;

接触或观察到攻击行为,能增加观察者的攻击倾向。

攻击行为=f(情绪唤醒、攻击倾向)

2.性别化行为

3.亲社会行为

(三)评价

优点:

①观察学习更接近儿童的真实学习过程;

②研究内容更具社会针对性;

③承认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缺点:

未研究行为对认知的影响。

第三节维果茨基

一.人生心理的社会起源说

1.心理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生、发展。

(精神工具→语言符号)

2.人类的心理发展主要受社会文化所制约。

3.精神工具影响心理结构。

二.心理的个体发展

1.定义:

心理的发展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

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消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

例:

无意注意、形象记忆、直观动作思维、情绪(指向生理需要)、冲动型意志

特点:

1)无意;2)就反映水平而言,是具体的,影响的;3)就实现过程而言,是直接的;4)就起源而言,是自然发展的产物,受生物学规律制约;5)身体结构伴随生物自身结构,特别神经系统的发展而发展。

高级心理技能:

人所特有的积极适应自然的心理形式。

例:

有一注意、观察、抽象记忆、抽象逻辑思维、情感(指向社会需要)、预见性意志

特点:

1)有意;2)就反映水平而言,是概括的,抽象的;3)就实现过程而言,是间接的;

4)就起源而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受社会学规律制约;5)在人际交往中形成和发展

2.发展的标志

(1)随意性增强;

(2)抽象概念性增强;

(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冲突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发展的原因

(1)种系发展的原因:

社会文化发展;

(2)个体发展的原因:

人际交往发展;

(3)发展的机制:

内化

三.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特殊人际交往,让自己获得快乐

自发型教学:

想学就教,不想学不教;

自发反应型教学:

从儿童出发,向社会要求方向发展;

反应型教学:

完全从向社会要求方向教学。

1.基本理念:

最近发展区(Ⅰ、Ⅱ)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①儿童现有水平;②儿童借他人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

2.教学原则

1)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Ⅰ’=Ⅱ,Ⅱ’)(Ⅰ”=Ⅱ’,Ⅱ”)

2)最佳学习期限:

在某一学龄阶段,儿童会表现出对某种事物或活动特别敏感或者产生一种特殊的情绪爱好,学习特别容易和迅速,是学习该事物的最好时期,这一时期经过一段时间就消失。

第二种水平:

儿童正在开始但未形成。

▲四智力的内涵学说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智力的最初表现是利用身体的直接动作或借助于工具对外界进行有效的适应和改造,后来岁年龄增长,儿童逐渐掌握了语言,他就能够利用语言对外部动作进行概括、简化,最终浓缩到他的心理结构当中。

语言的使用,使儿童的心理结构出现了本质的变化,智力获得质的飞跃。

借助于语言,不仅使儿童能够概括、记忆、总结自己的适应动作,还能够在头脑中对假想的环境提出各种适应和改造的方式。

这样,智力就由表现于外的动作逐渐发展成存在于因的思维,即智力的内化。

五.评析

(一)优点

1.对意识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3.开创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二)缺点

1.对两种技能的划分不严谨;

2.过于强调自然和社会的对立;

3.过于强调教学对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节皮亚杰

一.皮亚杰的理论

(一)发展的实质

认知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转换。

1.结构与认知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

整体系统假想

认知结构的特点:

①整体性;②转换性;③自调性。

结构的任何转换总是朝着有利于继续保持结构自身的存在而使结构不断地丰富和复杂化。

2.建构

主体客体

↓作用↓

能力知识

无结构→有结构

3.转换

旧结构→新结构

(二)发展的动力和形式

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适应

形式同化:

把环境因素构入机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量变)

顺应:

改变内部认知结构以适应现实。

(质变)

(三)影响认知和发展的因素

1.成熟

2.物理因素个体与外界环境相接触而获得的知识作用:

使认知结构发生同化变化。

来源简单练习:

知觉、动作重复。

物理经验:

(概念)个体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并经过简单抽象而获得的关于客体的

物理属性的知识。

逻辑数理经验:

(概念)在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协调活动中,通过反省抽象获得的关于活动本身特征的知识。

反省抽象:

个体将动作中的协调抽取出来,并把这种协调投射到更高的层面上进行重组。

3.社会环境教育教学作用:

使认知结构发生顺应变化。

▲4.平衡(最重要)概念:

主体对外界干扰所进行的一系列积极反应的集合。

类型同化和顺应的平衡

各子系统之间的平衡作用:

协调

分化和整合的平衡

(四)儿童认知中存在的自我中心

1.自我中心:

儿童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只能从主观的自我的立场来认知事物,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来认知事物。

2.产生原因:

儿童的认知不可逆。

3.去中心化:

(条件)①区分主客体;②协调他人与自我的观点。

(五)认知发展阶段

1.皮亚杰的发展观,突出地表现在他的阶段理论的要点上: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交叉。

④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⑤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⑥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2.划分依据:

运算水平(认知结构)高低。

运算水平特点:

内化、可逆、守恒、非孤立。

3.划分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s)

特点:

①以被动的、无意的反应到主动的、有意的反应;

②以不见即无物到物体长存;

③发现达到目的的新手段。

2)前运算阶段(幼儿阶段)

特点:

①从记忆过去经验到想像未来;

②万物有灵论;

③认知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2s)

特点:

①思考有相当的弹性,可逆转、矫正;

②对同一问题可以接受不同的观点;

③机械刻板的应用原则。

4)形式运算阶段(12~15s)

特点:

①能将可能性化为假设并予以论证;

②能以句子代表命题,发现命题间的关系;

③能对多个因素进行个别分析然后综合起来解决问题。

二.新皮亚杰主义

(一)修订

(二)信息加工理论和皮亚杰理论相结合

(三)日内瓦学派本身的变革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

认为,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体人格完满发展的需要。

因此,在他们的研究中,特别强调社会关系、交往、社会文化、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在他们关于“智力的社会性发展”研究中,虽然使用了皮亚杰的概念,但他们是更多从社会认知或发生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加以阐释的。

即同化、顺应、平衡等过程发展的线索是由社会环境(包括教育)来提供的。

2.不仅仅追求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科学价值,而更重要的是重视应用的研究。

在这一点上,新皮亚杰学派与皮亚杰后期纯理论的研究方向是相对立的。

他们不赞成在心理学中只是抽象地研究心和物、心和身、感觉和思维等这些对立命题的关系,而是主张综合地、全面地研究这些对立命题之间在实际上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3.不赞成只研究认知的发展,而是要求把儿童心理发展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除了认知之外,还有情绪、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等等。

4.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给儿童提供分析、抽取、鉴别客体属性的机会,从而强调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新皮亚杰学派还注意采用现代技术(电子计算机、微电脑等)来对皮亚杰研究中未包括的方向进行新的探索。

例如,他们关于婴儿视觉系统的感觉运动的本质的研究,大大扩展和丰富了皮亚杰的研究。

三.评价

(一)优点

1.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质变;

2.树立了用结构主义方法进行发心研究的成功典范;

3.丰富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4.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供了证据。

认识:

人对世界的反应(同化、顺应)。

(二)缺点

1.轻视人的社会属性;

2.理论过于抽象。

无法解释“同步现象”和“水平滞差”

第五节朱智贤

一.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内因:

新需要与现有水平的矛盾。

外因:

除了内因外,全是外因。

3.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主体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决定的。

发展

领会、掌握知识和经验

教育

反复实施不断内化

4.年龄特征和个别特征的关系

共性是个性的基础,是个性的立足点;个性是共性的演绎者。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1.心理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

2.综合运用各种研究类型——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3.系统的运用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研究

三.坚持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中国化的研究

四.评价

(一)优点:

1.率先提出了发心研究的系统论观点和中国化问题(中国大陆);

2.在教育实践方面重视应用;

3.阐明了先天、后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二)缺点:

1.内因一言论;第二个内因:

模版

2.过于强调教学对知识的传授力;

3.外因决定论。

P57配合适当教育条件的心理内因决定心理发展

▲评述个发展理论

 

第三章幼儿的心理发展

第一节基础

一.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二.幼儿的游戏

1.特点:

现实性,虚拟性,主动性。

2.种类(按目的性分类):

教学游戏,创造性游戏,活动性游戏。

3.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协调身体动作;

促进认知的发展;

促进情绪健康;

促进社交能力;

培养良好个性(意志)。

三.语言的发展

词汇最早的:

有关吃的

积极词汇:

儿童既能理解又能积极使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

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第二节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一般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逐步增加;

2)有意记忆的萌芽;

3)语词(抽象、逻辑)记忆的萌芽;

4)出现了意义记忆(理解了再记忆)。

(二)记忆策略

重复、组织。

二.幼儿思维

(一)一般特点:

1)具体形象性占优势;

2)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3)语言的作用日益增加。

(二)皮亚杰的研究:

1.三座山测验(考察幼儿的思维有无自我中心)

2.守恒实验

守恒:

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

皮亚杰认为8岁的儿童开始出现守恒,他们用同一性、可逆性或补偿性证明自己理解了其中的逻辑关系。

 

第三节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

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