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47499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docx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管理控制方案

空分车间重大危险源、要害部位、重点岗位

管理控制方案(初定)

一、基本概念

1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我车间两个液氧储槽容积都为500立方米,最大储存量为350吨,且相隔间距小于30米,根据《GB20579-2006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氧化性气体》、《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和《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2005)》,液氧储存临界量超过200吨的,即为重大危险源。

2关键装置是指在易燃、易爆、易中毒、易腐蚀、高温、高压、真空、深冷等条件下进行工艺生产操作的装置。

我车间两套装置共4台液氧泵,工作压力在6-8Mpa,转速3440rpm,流速1044l/m。

3重点部位是指制造、储运易燃、易爆、易中毒危险化学品的场所,以及可能形成爆炸和火灾的罐区、装卸台等;对关键装置安全生产起关键作用的公用工程系统。

我车间液体储槽区域及氧防爆墙属重点监控部位。

二、空分车间危险源责任分工:

装置

车间安全管理责任人

班组安全管理责任人

1

液体储槽区域

谢建才、徐志强

各班长

2

4台液氧泵

张澎

各班长

3

氧气防爆墙

张传波

各班长

三、安全管理控制方案

车间管理人员:

1、车间主管直接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管理并对管理结果负责。

(生产装置)

2、具体管理措施应依照《工艺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重大危险检测、监控、管理规定》等公司规定执行实施。

3、严格对消防系统统进检查,定期维护保养。

4、根据公司要求和车间工作计划,对重大危险源紧急事故进行抢险救灾及日常演练。

5、车间每周进行一次安全、设备等综合性检查,对检查出项目督促整改。

6、车间管理人员对生产装置每天进行一次巡检。

7、对员工抓好安全、工艺操作培训工作。

班组:

1、严格按照车间和公司有关规定严格进行巡检,发现隐患应及时上报,做好记录,联系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2、班组每周进行一次班组安全学习,并做好记录,建立学习台账。

3、在重大危险源岗位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上岗培训,并考试合格才能进入工作岗位,外来人员必须有车间或公司员工陪同方可进入生产区域(并配备防护用品)。

4、设备维修和动火等项目施工,必须持检修安全作业票和动火证,经现场查看,工艺处理并验收分析合格,方可进行维修和动火,工艺做好监护工作。

5、班组应每天对生产区域内的消防、防护器材进行定期检查,车间每周抽查相结合,保障设施正常运转使用。

6、对生产区域内的固定报警装置,定期进行检查,出现有失灵和损坏应及时联系维修,保持其灵敏可靠。

四、危险目标及其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分析

1氧气

沸点(℃)

-183.1

相对密度(水=1)

1.14(-183℃)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1.43

饱和蒸气压(kPa)

506.62(-164℃)

临界温度(℃)

-118.95

临界压力(MPa)

5.08

危险特性:

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危险性类别:

第2.2类不燃气体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

肺型:

见于在氧分压100~200kPa条件下,时间超过6~12小时,开始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

脑型:

见于氧分压超过300kPa连续2~3小时时,先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眼型: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由于氧气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易燃物能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液氧产品储存和装卸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液氧储罐及其附属设备和管道泄漏,致使氧气与可燃物质接触,在有引火源存在的情况下会引起燃烧、爆炸。

2引起储罐及其附属设备和管道泄漏的主要原因

1.储罐及其附属管道长期受到腐蚀引起泄漏;

2.低温液体泵、阀门等密封不严引起的泄漏;

3.人为破坏造成的设备泄漏;

4.法兰连接处的垫片受损或螺栓松动引起的泄漏;

5.其它原因引起的产品泄漏。

3产生明火的原因

1.操作工吸烟、自带打火机等火种;

2.电器设备或线路发生故障引起电火花;

3.铁器撞击引起的火花;

4.配电线路老化、潮湿、超负荷运行引起短路、混电与泄漏的液氧接触造成火灾;

5.防爆等级不够,产生电火花而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6.由于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雷电等不可抗拒的因素引起储罐管道阀门损毁造成泄漏,以致火灾爆炸等。

7.各种原因造成的静电积聚、放电引起静电火花等。

根据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厂内产品储存区内液氧的储量已超过临界量构成重大危险源。

针对上述情况,本预案确定2台储罐为危险目标,鉴于可能发生的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在厂区平面布置上按照《氧气站设计规范》的要求采用了足够的安全距离,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五、应急救援指挥小组,组成人员和职责分工

1、应急救援指挥小组成员

组长:

周永忠

副组长:

谢建才

组员:

张传波、张澎、徐志强及各班长

2、职责分工

组长:

组织制订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为预案启动总指挥,负责预案实施的全面指挥,预协调上报工作,组织指挥本公司的应急救援工作。

副组长:

协助指挥、负责事故报警,向上级汇报与外界联络救援。

组员:

在组长的领导下负责灭火、警戒、保卫、疏散、道路管制、断电、冷却、关闭阀门、伤员救护等项工作。

六、事故的预防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安全法规、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岗位操作规程。

(2)实行24小时值班巡查,遇有隐患及时处理。

(3)重点部位、危险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储罐区:

定期检修通气管、阻火器、避雷针、接地、阀门、管线、电器设备等,确保完好无损,罐区严禁明火。

  操作员:

雷雨天不装卸、不付货,严禁穿铁钉鞋作业,并严禁使用可产生电火花的工具作业。

装卸车作业:

应确保雷雨天时不装卸产品,定期检查静电接地装置,操作时严禁产生火花,不准携带火种进入场所。

(4)发生事故时,立即通知邻近工厂(或单位)和居民做好事故的防范和疏散工作。

七事故处理

1、请求外部救援响应条件

液氧储罐泄漏量大,依靠本厂应急救援力量不足以消除危险时,必须向外部请求救援。

2、厂级救援响应条件

液氧产品小量泄漏,依靠本厂应急救援力量可以消除危险,不对周围产生影响。

3、班组级救援响应条件

危险化学品小量泄漏在5分钟内可以处理控制。

4、应急响应

1)进入启动准备状态时,根据事故发展态势和现场救援进展情况,执行如下应急响应程序:

①立即向指挥小组报告事故情况;收集事故有关信息,从公司安全部搜集事故相关化学品基本数据与信息;

②密切关注、及时掌握事态发展和现场救援情况,及时向指挥小组报告;

③通知有关专家、队伍、有关成员、有关单位做好应急准备;

④向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提出事故救援指导意见;

⑤派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事故现场指导救援;

⑥提供相关的预案、专家、队伍、装备、物资等信息,组织专家咨询。

2)进入启动状态时,根据事故发展态势和现场救援进展情况,执行如下应急响应程序:

①通知指挥小组,收集事故有关信息,从安全部采集事故相关化学品基本数据与信息;

②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事故情况;

③组织专家咨询,提出事故救援协调指挥方案,提供相关的预案、专家、队伍、装备、物资等信息;

④派有关领导赶赴现场进行指导协调、协助指挥;

⑤通知各部门做好交通、通信、气象、物资、财政、环保等支援工作;

⑥调动有关队伍、专家组参加现场救援工作,调动有关装备、物资支援现场救援;

 ⑦及时向公众及媒体发布事故应急救援信息,掌握公众反映及舆论动态,回复有关质询;

⑧必要时,当地政府可按照《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进行协调指挥。

5、事故处理原则

1)消除事故原因;

2)阻断泄漏;

3)把受伤人员抢救转移到安全区域;

4)危险范围内无关人员迅速疏散、撤离现场;

5)事故抢险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和必要的防范措施后,迅速投入排险工作。

6、事故处理措施

1)处理措施

本厂液氧液氮产品在储存和装卸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储罐及其附属设备和管道泄漏事故,其泄漏量视其介质及设备的腐蚀程度、压力等级等条件而不同,泄漏又可因季节、介质性质和距周边危险源距离等不同,事故起因主要由操作失误、设备失修及巡视不到位造成。

一般事故可能因设备的微量泄漏由安全报警系统和岗位操作人员巡视等方式及早发现,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处理,从而避免事故范围扩大,减小危害程度。

重大事故可能因设备失修和操作失误造成大量泄漏和火灾事故。

安全报警系统或操作人员虽能及时发现,但难以控制,物料泄漏及火灾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并波及厂区周边及危险区域。

2)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听到某个区域需要疏散人员的警报时,区域内的人员迅速、有序地撤离危险区域,并到指定地点结合,从而避免人员伤亡。

装置负责人在撤离前,利用最短的时间,关闭该领域内可能会引起更大事故的电源和管道阀门等。

事故现场人员的撤离

人员自行撤离到上风口处,由当班班组长负责清点本班人数。

当班班长应组织本班人员有秩序地疏散,疏散顺序从最危险地段人员先开始,相互兼顾照应,并根据风向指明集合地点。

公司人员南门集合后,由班组长清点人数,向总经理或者值班人员报告人员情况。

发现缺员,应报告所缺员工的姓名和事故前所处位置等。

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

由事故部门负责报警,发出撤离命令,接命令后,当班负责人组织疏散,人员接通知后,自行撤离到上风口处。

疏散顺序从最危险地段人员先开始,相互兼顾照应,并根据风向指明集合地点。

人员在安全地点集合后,由负责人清点人数,向安全部长或者值班人员报告人员情况。

发现缺员,应报告所缺人员的姓名和事故前所处位置等。

抢救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负责抢险和救护的人员在接到指挥部通知后,立即带上救护和防护装备赶赴现场,等候调令,听从指挥。

由组长分工,分批进入事发点进行抢险或救护。

在进入事故点前,组长必须向指挥部报告每批参加抢修(或救护)人员数量和名单并登记。

抢修(或救护)组完成任务后,组长向指挥部报告任务执行情况以及抢险(或救护)人员安全状况,申请下达撤离命令,指挥部根据事故控制情况,必须做出撤离或继续抢险(或救护)的决定,向抢险(或救护)组下达命令。

组长接到撤离命令后,带领抢险(或救护人员)撤离事故点至安全地带,清点人员,向指挥部报告。

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

当事故危急周边单位、社区时,由指挥部人员向政府以及周边单位书面发送警报。

事态严重紧急时,通过指挥部直接联系政府以及周边单位负责人,由总指挥部亲自向政府或负责人发布消息,提出要求组织撤离疏散或者请求援助。

在发布消息时,必须发布事态的缓急程度,提出撤离的具体方法和方式。

撤离方式有步行和车辆运输两种。

撤离方法中应明确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注意事项、撤离方向和撤离距离。

撤离必须是有组织性的。

3)危险区的隔离

公司发生液氧产品泄漏事故时,按危险程度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事故中心区、事故波及区和受影响区。

①事故中心区:

即距离事故现场0~500m区域。

此区域内氧气浓度高,并有可能伴有火灾或爆炸事故的发生、建筑物设施和设备的损坏、人员伤亡的危险。

②事故波及区:

指距离事故现场500~2000m区域。

该区域空气中氧气浓度较高,造成作用时间长,有可能发生人员伤害或物品损坏的危险。

③受影响区:

指事故波及区外可能受影响的区域。

该区域可能有从事故中心区和波及区扩散的小剂量氧气,一般不会造成危害。

4)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

为防止无关人员误入现场造成伤害,按危险区的设定,划定事故现场隔离区范围。

①事故中心区以距事故中心约500m道路口上设置红白色相间警戒色带标识,写上“事故处理,禁止通行”字样,在圆周每50m距离上设置一个警戒人员。

专业警戒人员(安全部)必须着正规服装,并佩戴印有“警戒”标识字样的袖套。

义务警戒人员必须佩戴印有“警戒”标识字样的袖套。

若政府其他部门的人员参与警戒,必须着正规服装。

②事故波及区以距事故中心约2000m道路口上设置红白相间警示色带标识,写上“危险化学品处理,禁止通行”字样,在路口设身着制服带“警戒”标识字样袖套一人。

5)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方法

①事故中心区外的道路疏导由安全部负责,在警戒区的道路口上设置“事故处理,禁止通行”字样的标识,并指定人员负责指明道路绕行方向。

②事故波及区外道路由政府交通管理部门负责,禁止任何车辆和人员进入,并负责指明道路绕行方向。

6)检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①检测的方式、方法

化验检测人员到达场后,查明泄漏气体浓度和扩散情况,根据当时风向、风速、判断扩散的方向、速度,并对泄漏气体下风向扩散区域进行监测,监测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报告。

必要时根据指挥部决定通知气体扩散区域内的员工撤离或指导采取简易有效的保护措施。

②抢险救援方式、方法

a、设备抢修组到达现场后,根据指挥部下达的抢修指令,迅速进行抢修设备、控制事故,以防止事故扩大。

b、医疗救护组到达现场后,与消防队配合,应立即救护伤员,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对伤员进行医疗处置和急救,重伤员应及时转送医院抢救。

c、警卫人员到达现场后,迅速组织救护伤员撤离,组织纠察,在事故现场周围设岗划分禁区或加强警戒和巡逻检查,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禁区。

d、抢险救援组接报警后,应迅速赶往事故现场,根据当时风向,消防车应停留上风方向,或停留在禁区外,救援人员佩带好防护器具,进入禁区,查明有无受伤人员,以最快速度将伤员脱离现场,迅速查明和切断事故源,安全移除现场的易燃易爆物品。

③检测、抢险、救援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a、检测、抢险、救援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必须事先了解事故现场的地形、建筑物分布,有无燃烧爆炸的危险,泄漏大致浓度,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必要时穿好防护服。

b、应至少2-3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以便互相监护照应。

每组人员中必须明确一位负责人作为监护人,各负责人应用通讯工具随时与现场指挥部联系。

c、现场救援人员应实行分工合作,做到任务到人,职责明确,团结协作。

④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a、现场实时监测、人员抢救、事故泄漏、燃爆抢险任务结束后,各专业组现场负责人向指挥部报告后,经同意后方可撤离。

b、本单位抢险抢修力量不足或有可能危及社会安全时,各专业组应立即撤离事故现场。

c、撤离现场时,各专业组的负责人应核对本组撤离人员。

⑤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a、在液氧产品储存和装卸过程中,液氧储罐及其附属设备和管道发生泄漏,由岗位操作人员以巡检方式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理。

当大量泄漏或发生燃爆事故,岗位操作人员一时难以控制时,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伤害而发生重大事故,岗位操作人员应立即向公司调度、安全部或消防队报警,并采取一切办法切断事故源。

b、安全部人员在接到报警后,应立即通知事故有关部门,要求尽快查明外泄部位和原因,下达按应急预案处置的指令,同时发出报警,通知指挥部人员以及各专业抢险、抢救队伍迅速赶往事故现场。

⑥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a、一旦事故发生,领导不在场时由值班人员或当班班长行使指挥权,争取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并及时向领导报告。

指挥小组成员要及时赶到现场,组长(或总指挥)不在时由副组长(或副总指挥)代理指挥职责。

b、及时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及现状,根据事故情况立即决定是否全部紧急停车停产。

重要岗位必须有人监守。

c、组织现有人员和器材装备及时进行扑救。

d、组织对伤员进行及时救护,必要时送医院抢救。

e、组织疏散无关人员撤离现场。

f、若事故重大无力抢救时要及时报警,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求救。

g、组织人员对受伤害者进行善后处理。

h、组织事故后的恢复生产工作。

⑦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如发生重大事故,指挥部成员通知自己所在处室,按专业对口迅速向主管部门和公安、安监、消防、环保、卫生等上级领导机关报告事故情况。

本单位抢险抢修力量不足或有可能危及社会安全时,由指挥部立即向上级和邻近工厂(或单位)及居民通报,必要时请求社会力量帮助。

社会援助队伍进入厂区时,由安环部人员联络,引导并告知注意事项。

 

空分车间

2012-2-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