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1344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docx

申论考试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2010年上半年人民日报社论集锦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伟大实践

2010年04月07日00:

00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这是一个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春天。

历时一年半的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拉上帷幕,370多万个党组织得到锤炼锻造,7500多万名党员经受精神洗礼,我们党焕发出更加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这是一个承载人民期望、担当历史使命的新起点。

这次马克思主义集中教育活动,较好地实现了让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为我们党更好团结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履行党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凝聚了强大智慧和力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组织基础。

  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

讲话全面总结了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丰硕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精辟概括了学习实践活动积累的丰富经验,进一步作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保证的重要部署。

全党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清醒而坚定地朝着我们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执政能力建设,关系执政基础稳固,关系执政使命完成。

我们党执政六十一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一年来,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根本建设,总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首先动员党自身的力量,切实提高执政能力,进而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懈奋斗。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更好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乃至世界各国执政党历史上罕见的伟大壮举,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表明我们党具备对全体党员的强大动员能力、教育能力和组织能力。

  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法宝。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紧扣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着力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加强分类指导,注重舆论宣传,基本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和加强基层组织的目标,切实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提高了党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实践充分表明,这次全党大规模集中教育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也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我们党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检验着全党同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迫切要求我们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考验,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贯彻落实到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各个环节,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推动我们伟大祖国相继实现历史性转变,迎来实现历史使命的光明前景。

面向未来,在我们的肩上,还将担负着相继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2049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梦想。

这是我们的光荣,也是我们的幸运。

  仰观使命之大,我们满怀豪情;俯察任务之重,我们充满自信。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坚强的意志、更加坚定的行动、更加坚实的步伐,更好担当起党的历史使命,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辉煌业绩。

 

鼓励民间投资,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05月15日00:

00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近日发布。

文件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投资在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三十六条政策措施,是鼓励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若干意见》与党中央、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一脉相承,是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针对民间投资发展而出台的又一综合性政策文件,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久之策。

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贯方针和长期政策。

《若干意见》强调,要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合理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对民间投资与其他投资一视同仁。

《若干意见》坚持和重申了党中央、国务院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一贯态度,有利于坚定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促进民间投资全面启动。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稳固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实际需要。

2010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关键之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非常复杂的一年。

民间投资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由刺激性政策推动向内生性活力带动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若干意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取向,努力打破阻碍民间投资进入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为民间资本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将有利于提振民间投资意愿,增强经济发展内在动力和活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

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已占半壁江山,但在产品结构、组织规模、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若干意见》强调,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要“多管齐下”,既要优化组织结构、鼓励做大做强,又要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更新换代;既要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又要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立足国内苦练内功,又要面向全球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这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要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

要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清理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法规政策,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推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

要强化为民间投资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民间投资公共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要切实加强监管,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让我们抓住新机遇,激发新活力,实现新发展,推动我国的民营经济在新的起点上再创新辉煌!

 

社会和谐需要更多“心理疏导”

2010年05月17日00:

00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只要社会各个方面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就会大大降低精神疾病和公共治安事件暴发的风险

  日前,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召开紧急视频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并特别提出要加强对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

  就在此前不久,江苏警方靠心理疏导成功遏制一起校园恶性事件。

被同学调侃、群殴的程某准备磨刀复仇,民警得知后配合社会力量,通过谈心、交朋友、让打人者向程某道歉等方式,最终将其从危机情绪中解救出来。

  心理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任何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一些人难免会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冲击,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纠葛和冲突。

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的疏导,心理问题就很容易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有些人会选择通过伤害他人、侵害弱势人群的方式,埋下公共危机的种子。

  对此,一方面个人需要学会科学调节,更重要的,社会和国家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应该看到,目前我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和了解还很不够,认识程度还停留在医院的心理门诊以及一些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后的心理干预。

人们有了心理问题主要是靠家人、邻居、朋友帮助排解,发展成明显精神疾患后才会被送往医院。

  此外,我国现阶段的心理干预所重点关注的,多是有自杀倾向、受过灾害的患病人群,或是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较少关注表面健康而实际上存在心理不适应的人群。

改变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思维模式,不只是关心患者的生理健康,而是要综合考虑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建立常态化的心理干预机制,改善这部分人群的生存状态,把可能造成公共危害的因素化解于萌芽。

  国际通行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相关组织机构,由专业人员到社区、农村、家庭,通过心理风险因素评估,对心理、精神上有隐患的人群进行排查并分级管理,进行个性心理干预,从而化解各种潜在的社会危机。

一般来说,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心理咨询、心理援助。

除了发挥政府的作用,心理健康的维护还有几个重要关口:

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单位、社区等社会组织的教育。

只要社会各个方面都让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就会大大降低精神疾病和公共治安事件暴发的风险。

心理健康是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在这方面,专业机构与社区、学校、家庭、个人等各方一起努力,加速建立心理干预机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相关服务模式,迫在眉睫。

而加快此方面的立法,推动精神卫生法尽快出台,确保精神健康维护的相关投入,也应尽早提上议事日程。

 

严格执行四项监督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2010年05月11日00:

00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等四项监督制度的发布,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

四项监督制度的出台,为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提供了制度化武器,为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此,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期盼在贯彻落实上动真格、下功夫、见实效。

  四项监督制度,是针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总结基层探索和创新基础上制定的,形成了事前报告、事后评议、离任检查、违规失责追究的监督链条。

《责任追究办法》细化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责任主体,界定了责任追究的主要情形,明确了责任追究的具体方式,是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杀手锏”;《有关事项报告办法》明确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应当报告的有关事项和审核程序,前移了监督关口,为选人用人安装了“过滤器”;《“一报告两评议”办法》规定地方党委常委会要向全委会专题报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强化了全委会在用人监督上的作用,为评估选人用人效果提供了“度量衡”;《离任检查办法》规定市县党委书记即将离任时,要对其选人用人情况进行检查,并把检查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市县党委书记的重要依据,可以说是一种“用人审计”。

四项制度全面加以实施,将有力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健康进行。

  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制度的执行力。

不抓制度执行,制度就没有效果;不抓制度落实,就等于没有制度。

贯彻落实四项制度,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部门要增强原则性、体现战斗性,敢于负责、敢于较真、敢于碰硬、敢于得罪人。

对报告的事项要认真审核,严格入口监督;对民主评议的结果要充分运用,做到奖优惩劣;对离任的市县党委书记要切实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对查实的用人问题要纠正问责,不搞下不为例。

要做好四项监督制度的宣传,将有关执行情况在党内和向社会公开,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监督、参与监督、支持监督。

要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检查工作和巡视工作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有章必依、执行必严、违规必究。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是硬任务,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要有硬措施。

各地各部门要以落实四项监督制度为契机,加大对违规违纪用人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整饬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的干部人事纪律松懈现象,始终保持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的高压态势。

在继续整治拉票贿选问题的同时,要严肃查处买官卖官行为,让卖官者身败名裂,让买官者“赔了夫人又折兵”。

要密切关注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新变化新动向,不管刮的是什么风,不管风从什么地方来,都要坚决抵制。

要建立健全自查自纠机制,坚持有案必查、鼓励自查、上级督查。

坚持实报必查、查实必究、失职追责。

既要发挥查处的惩戒功能,更要发挥查处的教育功能,做到查处一起、通报一起、教育一片。

贯彻实施四项监督制度,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担负重大职责,必须严格执行制度规定,带头落实制度要求,坚决纠正违反制度行为,用党性原则、刚性制度和铁的纪律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

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要带头遵守四项监督制度,自觉履行用人职责、规范用人行为、接受用人监督。

 

让人民满意

2010年05月12日00:

00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2008年5月12日到2010年5月12日,整整两年,汶川地震灾区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着一场重整河山、再塑民生的伟大壮举。

  这是一次全方位的恢复,这更是一场高水平的重建。

如今的灾区,不仅居民住房条件极大改善,而且城乡整体布局得到全面优化;不仅公共服务设施整体跨越,而且群众生活方式发生历史性变迁;不仅城乡环境风貌焕然一新,而且群众精神状态实现深刻转变……这份恢复重建的壮丽答卷,人民满意,世界惊叹。

  让人民满意,是把民生作为重建的根本。

把灾区群众的利益当做根本利益,把保障人民的生活当做头等大事,灾后重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震后一百天,完成1200万人的过渡性安置;震后一年内,350多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多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不到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四川全省51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震前水平。

  让人民满意,是把民生作为重建的重点。

两年间,民生成为重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满意与否成为检验工作成效的第一标准。

中央财政和18个对口支援省市,在安排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时,都把保障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优先安排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

如今,3000多所需重建的学校,已有2600多所竣工;在建的医疗卫生项目近六成已竣工……走进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优美的是社区,最坚固的是学校,最满意的是群众。

  让人民满意,体现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与根本宗旨。

“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基本实现“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这一切,宣示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举全国之力”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4万亿元投资中,1/4将用于灾后重建;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下,支援灾区“决心不变、力度不变、目标不变”,这一切,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汉旺镇老厂大钟,时间仍然定格在14时28分;旁边,3.5平方公里的花园式新型场镇已然崛起。

两年过去,震区灾后重建将逐步转向以提升发展能力为重点的新阶段。

挑战仍存,艰辛仍在,但是,“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灾区干部群众的奋发自强,有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灾区重建定将书写出一份又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体面劳动离不开合理报酬

2010年04月29日03:

50来源:

人民网

 “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引起强烈反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也就在不久前,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等地,纷纷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从总书记的讲话、政府工作报告到各地的实践,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劳动者的尊重和关怀。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重要体现。

较之其他再分配方式,初次分配无疑是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关键。

尤其在当前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都来自劳动收入的情况下,增加劳动报酬就显得更为重要。

  在一定程度上,工资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普通劳动者的幸福指数,关系到他们的生活尊严。

据统计,2008年全国城镇私营企业职工月均工资仅为1423元。

在包括房价在内的各种消费品价格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倘若工资水平没有合理上涨,将让劳动者背负更多压力。

尤其对于许多一线劳动者而言,如果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拿的是最低最少的钱,这不仅会消解“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价值,也会迫使许多劳动者“用脚投票”来维护权益。

今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的“用工荒”,某种程度上就与此有关。

  不断提高一线劳动者报酬,是促进公平和谐的基础性工作。

全国总工会的调查表明,75.2%的职工认为当前收入分配不太公平,61%的职工认为普通劳动者收入过低是当前社会收入分配中最大、最突出的问题。

如果一边是农民工等一线劳动者的工资长期在低位徘徊,一边却是国企高管等的收入远高于一线劳动者,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势必会挑战人们的公平观念,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对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尤为关键。

改变劳动报酬过低的局面,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

从这个角度来看,提高劳动报酬,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

  也许有人会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就会增加生产成本,在招商引资中丧失“比较优势”。

这种说法似是而非。

低工资可能是比较优势,但绝对不是核心竞争力。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尤其是经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考验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迫在眉睫。

在这个时候,如果依然想依靠低工资的优势,在产业链的低端“拼血汗”,建设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国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总之,不断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肯定劳动价值,实现分配正义,让广大劳动者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这不仅是执政为民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平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保障。

 

从“发言门”看基层民主的推进

2010年04月28日05:

33来源:

人民网

媒体热议的湖南双牌县县委书记“发言门”事件,近日有了新进展。

事件主角之一县委书记郑柏顺接受北京媒体专访,澄清自己并非独断专行,而是一个“搞了很多规章制度”、“充分发扬民主”的基层干部。

  所谓“发言门”事件并不曲折复杂。

有媒体报道说,在今年3月的双牌县政协七届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县委办副主任胡佐军发言引发县委书记不满,被指发言违反政治纪律,个人主义膨胀,随后被安排下乡工作。

此后,又有人反映,印有郑柏顺头像的台历在乡镇和各单位销售,引爆“台历门”。

  让一个偏僻山区县的县委书记突破“低调做人”的原则,越过千山万水,与北京媒体对话,公开自证其民主,可见“发言门”事件的舆论威力。

  但是,一个县的民主氛围如何,仅靠县委书记在媒体上公开一席谈,恐怕难以证明。

从媒体报道来看,双牌县的情况似乎并不如县委书记本人所说的那样完美。

政协委员将“县委已经安排部署调研的改革措施”变身为政协会议的个人发言,而非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提出自己独家见解,这本身已有违参政议政精神;而以行政问责的方式追究政协委员的责任,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追责,同样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初衷有所出入。

  双牌县“发言门”事件发生后,舆论哗然。

然而,舆论风波的背后,我们是不是该平心静气想一想,这样的事是否只是偶然发生?

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变为一种“民主秀”的情况,在类似的基层县乡还有多少?

这对基层社会经济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正步入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时代。

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推动,随之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是基层政府对经济的超强干预,干部招商、指标经济等等现象比比皆是。

权力过度集中,且不受约束和限制,加之县乡远离媒体观察中心,舆论难以及时监督,久而久之,就容易导致“一把手”说了算。

  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要特别注意防止民主集中制流于形式、成为摆设。

民主氛围受影响,经济发展同样也会遭遇瓶颈。

县域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它是特色经济,更是民主经济,不同于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和区域经济,它更需要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支撑。

行政权力对经济的超强干预,往往容易压制民营经济的发展,弄出许多好大喜功的政绩项目、面子工程。

  “发言门”事件孰是孰非暂且不论,基层民主的探讨或许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这不仅关系到一方百姓的利益,更影响着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坚决打赢节能减排攻坚战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降低20%和10%左右。

  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各地区、各部门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

四年来,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就目前的进度看,要实现“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特别是从去年三季度以来,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快速增长,一些淘汰的落后产能死灰复燃,能源需求大幅增长,能耗强度、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速度放缓甚至由降转升,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趋势明显减缓,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人口众多、资源紧张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如果我们不彻底转变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我们的资源就难以支撑、环境就难以容纳、社会就难以承受、发展就难以持续。

因此,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

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政府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必须兑现的庄严承诺,是一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也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

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事关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最后一年,也是攻坚之年,因此,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我们的承诺不能改变,决心不能动摇,工作不能减弱。

  目前,距离目标的最后期限已经不足8个月,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正是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国务院及时召开了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确保如期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又进行了全面部署。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做更大的努力,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决战的进军号已经吹响。

我们相信,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