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05961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

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

荊轲刺秦王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

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不必赘言。

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韩娥。

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5.骆宾王诗: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文助读:

.燕丹: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发冲冠:

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2.妙题诱思:

请你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

赏析点拨:

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

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

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二、【文言基础过关】

1、初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至燕(

)南界

愿得谒(

)之

督亢(

)地图

皆为戮(

)没

痛于骨髓(

揕(

)其胸

偏袒扼腕(

切齿拊(

)心

收盛(

)樊首

匕()首

血濡(

)缕

为()装遣荆轲

不敢忤(

)视

变徵(

)之声

厚遗(

)蒙嘉

图穷匕见(

卒(

)起不意

以药囊提(

)轲

被八创()

箕踞(

)以骂

目眩(

)良久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含义。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回来。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故振慑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秦武阳奉地图匣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通猝,仓促,突然。

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惶急不知所为

9.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

10.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

11.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朝廷

3、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并解释其古义与今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

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终已不顾

不回头。

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可以用它来……。

表可能、能够、许可。

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袒露一只臂膀;

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6.愿大王少假借之

宽容,原谅;

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

7.诸郎中执兵

宫廷侍卫

今义:

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周围侍从。

表方向或大约。

9.将军岂有意乎

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

今义还有故意之意。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在这时,今义;

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

11.仰天太息流涕

眼泪。

鼻涕。

12.持千金之币物

礼物今义:

钱币。

13.秦王方还柱走

跑今义:

步行。

1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

古义:

对待。

遇到,碰到。

深:

刻毒,今义:

有深度,与浅相对。

15.秦王购之金千斤

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

指银,文中指铜。

特指黄金。

16.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物;

书信

4、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其含义。

1.进兵北略地

(北:

名词作状语,向北)

2.秦兵旦暮渡易水

(旦暮:

名词作状语,早晚)

3.发尽上指冠

(上:

名词作状语,向上)

4.箕踞以骂曰

(箕:

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

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6.樊於期乃前曰

(前: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7.又前而为歌曰

8.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

9.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

名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

戴着白色的帽子)

10.(秦王)乃朝服

(朝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11.其人居远未来

(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12.丹不忍以己之私

(私:

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14.臣怪之

(怪: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15.断其左股

(断: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

16.使使以闻大王

(闻:

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17.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绝:

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5、请解释下列实词的含义。

(1)顾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动词,回头看)

荆轲顾笑武阳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副词,表折,不过,只是)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动词,探望、拜访)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反而,却)

(2)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被)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介词,为了)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

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动词,做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动词,发出)

为之奈何

(动词,对付,处理)

(3)信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名词,凭据,信物)

听其言而信其行

(动词,相信)

言必信,行必果

(动词,讲信用)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形容词,诚恳,不欺骗)

(4)引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动词,举起)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动词,指身子向上起)

(5)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登上,动词)

轲自知事不就

(动词,成功)

(6)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动词,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动词,出发)

发尽上指冠

(名词,头发)

(7)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

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

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8)购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9)解

读音一:

ji

动词

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例: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庖丁解牛》)

解开,脱去例:

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病梅馆记》)

——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埋到地里,解掉那些绑缚的棕绳。

分开例: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促织》)

——那小伙子非常惊骇,急忙把它们分开,使它们停了下来。

解释,解答

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老师,是靠他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理解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

解救,消除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荆轲刺秦王》)

——如果有这样一句话,既可以解除燕国的灾祸,又可以报您的仇,(您将)怎么样?

读音二:

xi动词,缓和,消减例:

太后之色少解。

(《触龙说赵太后》)

(10)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名词,费用,物资。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如姬资之三年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准备)。

(11)遗,读音一:

y

(1)名词,遗失的东西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晚上不用关门睡觉,路上掉了东西也不会有人捡走(别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2)动词遗失,丢失。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乐羊子妻》)

——乐羊子曾经在走路时捡到了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

遗留

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这三件事,是我至死留下来的遗憾事。

舍弃,放弃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的方面从事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看不出他的聪明在什么地方。

wi

动词,送给,给与

是时曹操遗权书。

(《赤壁之战》)

——这时曹操给孙权送来书信。

(13)被

被,读音一:

bi

(1)名词,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

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遭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p,通披

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披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

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

(14)顾,g

(1)动词回头,回头看

相如顾召赵御史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回头召来赵国的御史说。

看,视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成名看到盛蟋蟀的笼子空了,就(觉得)出不来气说不出话。

看望,拜访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三次到我的草房之中看望我。

关心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子布、元表众人各自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

照顾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

——多年来我供养你,你却一点也不肯把我照顾。

顾虑,考虑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

——只想要求得一死,不再考虑利害。

(2)连词表折,只,只是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

——我每当想到这些,常常痛彻骨髓,只是想不出好的办法来。

表反问,反而,难道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

——人如果要立下志向,难道不如蜀地边远偏僻地方的和尚吗?

(15)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连词,果真,如果)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副词,的确,确实)

6、归纳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连词,表递进【并列】)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并且,连词,表递进)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连词,表折)

(却,连词,表折/一说为表假设,如果)

(就,或不译,连词,表承接)

图穷而匕首见

(因而,连词,表因果)

伏尸而哭

(相当于地或不译,连词,表修饰)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同上)

自引而起

倚柱而笑

(2)岂

将军岂有意乎

(副词,是否,是不是)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岂可得哉

(疑问代词,怎么)

(3)以

以刀试人/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介词,用,拿)

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

以故荆轲逐秦王

(介词,因为)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以次进

(介词,按照)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连词,表目的,来)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遂拔以击荆轲

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箕踞以骂曰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4)乃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你的)

乃欲以生劫之

(判断动词,是)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副词,于是,就)

乃今得闻教

(副词,才)

而今乃以手共搏之

(副词,只,仅仅)

(5)之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代词,您)

秦王购之金千斤

(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

(代词,这件事)

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结构助词,的)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顷之未发

(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7、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请补足省略部分。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者,……也)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也表判断)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者表判断)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给贡职如郡县

(即如郡县给贡职)

常痛于骨髓

(应于骨髓常痛)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

(应于秦王先言)

燕王拜送于庭

(应于庭拜送)

(2)定语后置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应知其事宾客)

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应侍(于)殿上臣)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应诸执兵(之)郎中)

(3)宾语前置

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应如何)

3、被动句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见表被动)

(为表被动)

4、省略句

(1)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省略介词)

(2)皆陈(于)殿下

(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4)人不敢与(之)忤视

(省略宾语)

(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

(6)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

(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

(7)取之(以)百金

(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

(介词宾语和谓语)

(9)待吾客与(之)俱(往)

(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10)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12)而(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省略主语)

5、固定句式(凝固结构)

(1)将奈何

(奈何:

可译为怎么办)

(2)岂可得哉

(岂……哉:

表反问,怎么……呢)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

有用来……的办法)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5)然则将军之仇报

(然则:

既然这样(的话),那么)

(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可谓:

可以说(是))

(7)荆轲有所待

(有所:

有……的人(东西)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

……的原因。

(9)既已无可奈何

(既已:

已经,同义复用)

(10)乃遂私见樊於期

(乃遂:

于是,同义复用)

8、根据注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1、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

形容愤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

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唐崔颢《黄鹤楼》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

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本文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

4、图穷匕见

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5、无可奈何

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6、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

典出本文。

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7、变徵之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