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90289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docx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

陋室铭刘禹锡教案

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是怎样的呢?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呢?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陋室铭》,欢迎大家阅读。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

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

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

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

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

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

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

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

(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

(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

(不多。

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

(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

(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

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

(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

(惟吾德馨)

  小结:

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点拨:

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

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

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

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四)作业布置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

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景:

优美的自然环境

  “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友:

学问渊博的来客

  主人:

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不陋”

  趣:

恬然自适的生活

  主人:

安贫乐道的情趣、

  的原因

  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篇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

  2.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托物言志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诵读法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曾经有一位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房三厢的屋子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三室三厅;可是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文人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

知县强迫这位文人在半年的时间内搬了三次家,这住房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

如果同学们是这位文人,你们会怎么办呢?

  我们的文人用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他选择写了一篇文章,立于房门前。

那今天呢,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立于房门前的文章《陋室铭》,一起了解这位文人是怎么想的,请大家翻到书本第173页。

  (板书:

陋室铭)

  

(二)教师活动:

作者及文体介绍

  同学们知道这位文人是谁了吗?

  是的,就是刘禹锡。

  (板书:

刘禹锡)

  那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他所了解的刘禹锡呢?

  明确:

刘禹锡,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陋室,是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这在书上注释一中有解释,同学们注意勾画。

  (三)教师活动:

范读

  现在呢,老师先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

①听清字音。

不熟悉的字音要标注。

②听清断句,停顿的地方也要进行标注。

  好了,现在该同学们来展示了。

(起读)

  同学们读的很好,请注意以下几个字。

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rú)吾(wú)德馨(xīn)西蜀(shǔ)(或:

连这几个比较难的字也读得很准确,我们再来着重看看

  苔(tái)痕案牍(dú)鸿儒(rú)吾(wú)德馨(xīn)西蜀(shǔ))

  (四)教师活动:

翻译课文

  根据同学们课前的预习,老师在这想先考考大家。

谁能为老师解释一下“惟吾德馨的‘馨’,谈笑有鸿儒的‘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白丁’,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

  明确:

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

博学的人。

白丁:

平民。

案牍:

官府的公文。

  同学们都解释的非常准确,看来有很认真的预习。

这些字词,在我们第174页课文下方,都是有解释的。

学习文言文,就要学会将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我们来回忆一下原来老师所说过翻译文言文的方法,首先,要干什么呀?

(生:

字字译)然后呢?

(生:

补差漏)最后呢?

(生:

变双变序),大家都记得非常清楚,那现在老师就想先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方法将课文翻译一遍。

  明确: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能天下有名。

水不在于深,有龙就能成为灵异的水。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这位同学把长翻译为长到,入翻译为映入,非常好)和我谈笑的有博学的人,和我往来的没有平民。

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这里呢,老师要稍微说一下,“乱耳”和“劳形”这里我们翻译为使两耳扰乱,和使身体劳累,那这里我们就可以翻译为)没有奏乐的声音使我的两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这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这地方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把“有”字翻译在最前面,翻译为:

有何陋之。

稍微给同学们说一下这里是宾语前置的句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后我们只要看到“何……有”我们就要知道这是宾语前置。

  同学们都翻译的很好,在我们对文章有了一定理解之后呢,老师现在想请同学们再一次的朗读课文,这次要带上你们的理解。

(起读)

  (五)教师活动:

分析课文

  这一次读课文后你们是不是觉得文章朗朗上口呢,这个就是老师刚刚所说铭文的特征了,是用韵的,现在你们快速的找找文中哪些字是用韵的。

  明确: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同学们都找的非常准确。

  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明确:

山和水

  那哪一句描写的是山呢?

  明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那哪一句是描写的水呢?

  明确: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

作者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先写山和水,以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来比喻陋室,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比兴。

  (板书:

比兴山和水)

  我们了解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我们的陋室,陋与不陋在于什么呢,哪位同学用文中的话回答一下老师。

  明确: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那也就是说明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这里“馨”字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它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说陋室陋,可到底是怎样的陋呢,我们就一起继续看一看文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台阶上已经长满了青苔,可见房子是怎么样的。

  明确:

常年失修,极为简陋。

  房子已经常年失修,窗前门旁都长满青草,这居住的环境也是荒凉冷落。

这一句呢,我们可以看出是在描写陋室的环境。

  作者写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明确:

对偶。

  (板书:

对偶描环境)

  对偶是指用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苔痕”相对?

“草色”。

“阶绿”相对?

“帘青”。

“上”相对?

“入”。

  陋室的环境是古朴,而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

哪位同学能用文中的话告诉老师一下呢?

  明确: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我们可以知道来他这做客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学问平平的人。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明白了。

这两句用了衬托,衬托我们屋主是怎样的人?

  明确:

德才兼备

  是呀,衬托出屋主是一个德才兼备,具有高雅脱俗情怀的文人。

时有鸿儒来往,常同高朋谈笑。

  (板书:

衬托夸朋友)

  知道了主人的朋友,我们再一起看看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他们在陋室里很随性,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我们可以看出这句在话生活。

这里呢,老师发现作者又用了一种写作手法,同学们告诉老师是什么手法啊?

  明确:

对比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呢?

  明确:

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

对比话生活)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

作者所写的这一切呼应开头表明了我们的文章主旨,我们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啊?

  明确: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一主旨已经很突出了,感觉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呢?

  明确: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但因为主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作者也想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者这个陋室将与诸葛亮的草庐、扬子云的亭子一样被后人所称道,作者也要像诸葛亮和扬子云一样被后人所敬仰。

似乎到这我们感觉文章要结束了,可作者又引用了孔子的话。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大家肯定有疑问了,为什么又要引用孔子的这句话呢?

其实呢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

“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

”孔子回答说: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刘禹锡只引用的最后一句呢?

  明确:

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

  哦,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作者前面所写的那么多,就是把自己比作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和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这呢,就是用了类比的手法来立志向了。

  (板书:

类比立志向)

  到这我们可以再一次的感受到: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刘禹锡的陋室一点也不陋。

  (板书:

陋室不陋)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刚才所看到的景色,体会到的那些志趣,感受到的那些情感,用心地再一次读一遍课文,也尝试这将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同学们真是让老师感受到诗人饱满的情感啊。

现在我们回想老师在课前说的那个故事,我们的这位文人刘禹锡,经历三次的搬家,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他没有和我们一样气愤找知县理论,而是写了《陋室铭》立于自己房门前,这表达了刘禹锡的什么情操呢?

  明确:

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他用他的陋室这一“物”来表达他高洁傲岸,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志向”。

  (板书:

物→志)

  这个就是“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板书:

托物言志)

  (六)教师活动:

总结

  同学们,身居陋室,心忧天下,自古以来就是多少仁人志士推崇的高风亮节。

刘禹锡凭借《陋室铭》这篇传世之作,发表了他响亮的人生宣言。

在这篇只有81个字的短文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解读出这样达观而充满哲理的人生态度:

生活的清贫绝不妨碍精神的富有,只要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襟,就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广场。

清贫的物质世界顿时会向我们展开异样的色彩:

一片青苔,一抹草色,一缕清风,一阵蛙鸣,都有了几分圣洁的意味。

达到了这层境界,我们就可以坦然反问:

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何陋之有?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的深深敬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爱莲说》

  刘禹锡陋室铭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在:

在于。

名:

著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

就。

灵:

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

这。

是:

判断动词。

惟:

只,只是。

吾:

陋室主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

长到。

入:

映入。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正常语序应为:

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谈笑有鸿儒。

鸿:

大。

鸿儒:

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

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

弹奏。

素:

不加修饰的。

  阅金经:

这里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

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官府的公文。

劳形:

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云:

说。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

正常语序应为:

有何陋?

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课文朗读:

  四、课文导语:

  五、常识(分发)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如:

墓志铭、座右铭等。

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介绍:

表现文体的字有说、记、序、铭……。

  本文选自《全唐文》。

刘禹锡:

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有研究者指出:

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陋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六、课内问题--串讲:

(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

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

——景。

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对偶还用了什么方法呢?

回答: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

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

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

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

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

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

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

“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

”孔子回答说: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

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

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

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

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

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

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

可以睡大觉,作鼾声。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

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

心里云:

“混张文凭。

  七、中心思想: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八、课文引申:

——名言等

  九、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

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

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

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十、习题讲解:

  十一、作业设计:

  1、抄写解释字词及摘句(造句)

  2、背诵《陋室铭》。

  3、文意理解:

  A、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