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28186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x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陋室铭》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陋室铭》教学设计.docx

《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是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81个字,内容不难理解,课文的重点在于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下面给大家分享《陋室铭》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陋室铭》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系列文言文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等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

  预习任务:

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

  “四步朗读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又小又简陋,但是因为房子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短文《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出示课题。

  

(二)整体把握,解读探究。

  1.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2.解题。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

  “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教师补充:

墓志铭、座右铭。

  3.读准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

  调等)。

  3.听读录音,要求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4.老师带读。

  5.大声地朗读:

齐读,男女生读。

  6.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

  “铭”是一种用韵的文体,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

那你

  知道“铭”文为什么读起来琅琅上口吗?

(明确:

一是因为押韵,请用空心圈圈出韵脚字;二是因为文章

  多用对偶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

)7.齐读课文。

  (要求将韵脚字读得清晰、响亮,把握好节奏,体

  会音乐美。

)4.读懂课文。

  1.学生先自个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把重点字词和不

  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然后集体解决。

  2.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齐读课文,读懂课文。

  5.读出感情。

  要想把文章读得有感情,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还得从作

  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写起。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

  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1.从故事中,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住房称为“陋室”了吗?

  陋室,陋室,真的陋吗?

请将文中描写陋室的句子用括号括起来。

  朗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像:

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点拨:

注意要把握好“上”和“入”的重音,“有”和“无”的轻重对比。

  小结:

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陋室的有关情况?

  2.在这位被人尊称为“诗豪”的作者心中,这样的“陋室”还“陋”吗?

作者在文中用哪句话说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

明确: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你觉得该怎样读才能表现出刘禹锡的自信乐观、高雅脱俗呢?

(大声地读,自豪地读,两句语调一低一高,形成对比,强调“德馨”二字)3.过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本文最富感情,最能

  体现作者理想追求的一句,这句话是怎样引出?

又是怎样作结的?

文章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引出“斯

  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其中的“山”和“水”比喻“陋室”,“仙”和“龙”比喻“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像这种用相关的比喻来引出写作对象的手法,叫做“比兴”。

  朗读指导:

要读得抑扬顿挫大气磅礴。

  文章结尾再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表明作者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远大抱负,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接着引用了孔子的名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的后半句,包含着“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何陋之有?

”反问,读响亮,读出一种豪气。

  4.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

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点拨:

作者借助对陋室的描写,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感情、抱负和志趣,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从“铭”这种文体的特点以及文章意思,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的是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5.走进作者的内心,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6.背诵课文。

  试着当堂背诵课文。

  (三)课堂总结,作业提升。

  1.背诵课文。

  2.试着写一两个对偶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关于学习、处世、立身的)。

  《陋室铭》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阅读主题是“修身正己”。

  《陋室铭》通过对“陋室”不陋的描写,表现了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本课体现了人教社统编版教材本单元的编写意图,即: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学情分析】本文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生上初中后已经学习了先秦、魏晋南北朝、宋代、清代等不同时期的文言文或文言语段,拥有了一定程度的文言语感,掌握了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和文言文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类比的写作手法,领会文章的意蕴。

  3.联系现实生活,对文章内容和表达形成自己的心得。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类比的写作手法,领会文章的意蕴。

  【教学难点】联系现实生活,对文章内容和表达形成自己的心得。

  【教学过程】

  一、由刘禹锡的经典诗句导入本课学习

  二、知人论世,把握文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完善课前搜集的作者生平、作品背景和文体介绍,然后分别展示交流结果,教师明确要点。

  三、依韵诵文,疏通文意

  

(一)找一找学生活动:

听课文的范读录音,把表示韵脚的字,在书上圈画出来。

  

(二)挑一挑把构成骈句的短句挑选出来,自己出声读一读,然后尝试背诵它们。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三)划一划在书上用“/”,划出前面所找的四个骈句的断句,然后再读读它们。

  (四)译一译活动一:

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交流并尝试解决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

  活动二:

全班交流本文的翻译,明确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意思。

  四、细读文本,品味旨趣本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设置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揣摩课文文字背后的内涵,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精神追求。

  1.陋室中有什么?

没有什么?

  2.文章题目为“陋室”,为什么文中不写陋室如何陋,而是极力表现陋室“不陋”呢?

  3.纵观全文,陋室的“陋”体现在物质的简单素朴,“不陋”体现在“惟吾德馨”,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惟吾德馨”?

学习本课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

  五、设置作业1.用硬笔或毛笔抄写《陋室铭》2.阅读《子刘子自传》,再结合《陋室铭》一文,给刘禹锡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

  六、板书设计陋室铭刘禹锡陋室不陋清雅之境没有平民百姓文雅之人没有世俗乐曲高雅之事没有官府公文惟吾德馨《陋室铭》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陋室铭》是编排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学习课文,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三、学法指导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四、教学设想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五、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领会文章内容,并力求当堂成诵。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4.正确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课时计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的诗句导入,吸引学生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曾一度遭受被贬官的命运,但他却能够坦然面对,并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的名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面对着令许多文人墨客都感伤的秋,依然能乐观地写下“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千古名句。

那么,这位诗人到底是谁呢?

(二)学生介绍作者刘禹锡(772~843),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曾被白居易誉为“诗豪”。

  (三)解释题目“铭”的含义由甲骨文演变到金文谈起,解释什么是“铭”?

(四)出示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韵味。

  2.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4.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五)读“铭”1.出示划分好节奏的原文,学生自由朗读。

  2.去掉节奏,指生读。

  3.去掉标点,指生读。

  4.按照古人的方式竖版文字,从右往左,学生齐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六)译“铭”结合书下注释译此文,将不理解的内容标注下来。

  1.出示重点字词,指生译。

  2.指生通篇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七)品“铭”1.“斯是陋室”和“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

(找主旨句)2.“德馨”体现在哪些语句中?

  3.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出示背景资料)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些问题按序抛出,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带着学生深入课文。

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八)撰“铭”请你模仿文中的句式,为自己撰写一句座右铭,鼓励一下自己。

  (九)齐背《陋室铭》

  (十)教师寄语:

心清气自华,德厚品自高。

  (十一)布置作业:

搜集并欣赏刘禹锡的诗。

  板书设计:

德馨陋-----------------------不陋景、人、事、心境教学反思: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辅相成。

过去文言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老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翻译,继而繁琐分析,使文言文教学耗时多而成效少。

在这堂《陋室铭》的教学中,我摒弃了过去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的教法,注重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以及相关材料自引疏通课文的文意,并尝试解决文章整体大意。

为此,在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字、词等知识过程中,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朗读作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在这堂《陋室铭》的教学中,我尤其注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见解,只要能答出道道,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个体思维的发展。

  但是,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

学生在读和译的环节上占用的时间校多,在时间的安排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