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90829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出师表》 教案文档格式.docx

(小声嘀咕)怎么都有“出师一表”?

(笑着问)可不是吗?

都有“出师一表”,而且都是在赞诵“出师一表”。

这“出师一表”是什么呢?

我们的历史小博士能不能帮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啊?

〖点评〗以古代诗句对作品的评价引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添学生人文素养。

可能是说的诸葛亮的《出师表》吧。

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

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留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真不愧为我们的历史小博士。

难得你用这样整齐的句式向我们概括了诸葛亮辉煌而又多彩的一生。

谢谢,请坐下。

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而外,他忠诚报人的品格也令后人所称道。

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

〖点评〗由人所共知的“智慧”自然过渡到学生不太熟悉的“忠诚”,为全文的理解和阅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在朗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断句。

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请做好记号,一会儿我们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

(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疑难之处)

“开张”是什么意思?

“痛恨”是什么意思?

“感激”是什么意思?

“谨慎”是什么意思?

看来大家还真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帮大家解决一下呢?

(生紧皱眉头,若有所思)

老师,我知道,可当我将自己的理解放到原文中后,就讲不通了。

(其他同学表赞同的点点头)

这是因为大家提出的这些词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演变发生了变化。

“开张”:

今义是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

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痛恨”:

今义是深切地憎恨;

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

古义是感动、激动。

“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

古义是认真、慎重。

同时,这篇课文中还有许多单音词也是古今异义。

如:

先、崩、弊、诚、愚等,大家在学习时应加以分辨。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这句话该怎样断句呢?

应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断句吗?

根据课文注释,这句话是讲:

如果有违反法令的或者是品行良好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来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用这来表明帝王的治理是公平英明的,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让宫内和朝廷行赏之法不同。

讲得不错,看来,大家通过三年的学习积累已形成了良好的文言语感。

我为大家感到高兴和自豪。

下面,这样,大家还可以从文章中找找这样的长句,读读看。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点评〗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互质疑难,合作解答,体现自主和合作的学习精神。

在合作学习中把握本文长句较多的特点给予重点引导,体现教师在关键处参与的重要性。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大家都读得不错。

对句子的朗读节奏把握的很好。

下面,我把全文给大家朗读一遍,请大家在对照我和大家朗读异同的时候,请重点关注:

本文先后写了哪些内容?

试着把文章的思路整理出来。

(教师范读)

你了解到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写向刘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哦,“一系列”建议。

哪些建议呢?

在课文哪些段落写的呢?

在课文1-5段写了这些建议。

一共三条:

一是开张圣听;

二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三是亲贤臣,远小人。

你对这三条建议是如何理解,有何看法呢?

“开张圣听”,就是要广开言路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听到真话,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就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样人们遵规守法,国家才不至于一片混乱;

至于“亲贤臣,远小人”,就是保证国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被奸臣所害。

恩,解答得真不错,还使用了我们现在的惯用语。

看来,对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已经深有体会了啊。

大家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充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之后得出的结论。

因为,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只有蜀国是最弱小的,如果不发展,必遭灭亡。

而要发展壮大,就需要帝王是贤君、明君,而要想成为贤君、明君,就应按诸葛亮提的三条建议去做。

所以,诸葛亮提出了这些建议。

诸葛亮重点提出的建议是第三条:

亲贤臣远小人。

而且这一条建议十分具体,把自己举荐的人具体特点和优势都一一讲明了。

大家读到了吗?

有哪些人,又各有怎样的特点?

文官有郭攸之、费羿、董允等人,他们的特点是“良实”“忠纯”;

武将是向宠,他的特点是“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举贤荐能,可谓用心良苦;

坦诚进言,可谓竭尽忠诚。

除此提出建议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呢?

诸葛亮还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历史。

在课文的第6-7段。

我们一起朗读这两段,一边读,一边和诸葛亮一起回顾他过去的岁月,看看他在这里回顾了哪些事情?

(生齐读6-7两段)

老师,第7段并不都是在回顾过去。

哦。

很有发现的眼光。

不是在回顾过去,那是在写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们一会来探讨。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回顾了过去哪些事情。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对这些事情大致上都应该了解的,我们一起结合原文来明确一下。

有隐居隆中的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有三顾茅庐的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有襄阳兵败的事──“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有白帝城托孤的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有南征孟获的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人们回顾前尘往事,有人感叹时光匆匆、岁月易老,有人感叹平生多事、磨难万端,……21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诸葛亮心头翻涌,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怀呢?

我们能否从这些往事的字里行间觉察到诸葛亮心头的情感波澜?

他内心充满着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报答之情。

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是出于“感激”,也就是被刘备不因为他身份低微,礼贤下士,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而感动才出山相助;

后来刘备又在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再次托付给他,他感到莫大的信任和感动,当然想要报答这种知遇之恩。

诸葛亮对刘备的情感真的有这么深厚吗?

有一句古语描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这类问题的人格特点,它是最好的注解。

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吗?

(很多同学齐声回答)“士为知己者死!

是啊。

因为刘备就是诸葛亮毕生才干的欣赏者,诸葛亮甘愿受他“驱驰”,唯恐自己不力,不能报答恩遇。

这种竭心尽力的忠诚在刘备离开人世后就转移到他的后代身上。

现在我们来看刚才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第7段究竟还写了些什么呢?

(师朗读“今南方已定……之任也。

这是写诸葛亮出师伐魏的有利条件和迫切愿望。

诸葛亮伐魏兴汉的愿望有多迫切?

你能结合第7段的原文来体会吗?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一连串的语句写出了诸葛亮规划伐魏计划的兴奋心情。

可见愿望之强烈。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把伐魏兴汉视为自己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后面的文章中还有。

“臣不胜受恩感激。

”诸葛亮“感激”的原因,其中也有刘禅委托他以讨贼兴复大任的原因。

我们共同来读一读,最后两段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师发起,全班齐读)

这里诸葛亮在表明自己的讨贼兴复愿望和决心的同时,也明确了治国职责,同时对刘禅委婉地提出了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谏言,为自己离朝远征做好了妥善安排。

这两段文章同时还表达了报答刘备,尽忠刘禅的情感。

你从哪些体会到的?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就是报答刘备;

立下这样的“军令状”来表明自己的全力以赴,就是尽忠于刘禅。

全文从提出建议到回顾历史再到表达伐魏兴汉的决心,应该说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样的情感。

所以,后人说《出师表》中有6个字是文脉所在。

大家看,是哪6个字呢?

“亲贤臣,远小人”。

不对,应该是“报先帝,忠陛下”。

为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是诸葛亮向刘禅建议的关键所在;

而文章中所说的一切,诸葛亮在实际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王朝。

〖点评〗阅读和理解紧密结合,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使文言解读轻松自然。

4、综合学习,自主探究

阅读了《出师表》,你对文章有怎样的感受,你对诸葛亮做何评价?

下面请大家利用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也可以就学习本文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自由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围绕作品开放课堂,为学生的自由思索和学习创设空间与平台。

我谈谈对《出师表》的一些看法。

《出师表》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种例行公文,其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它文中的报国的至诚,情意的真切,对后世影响的深远。

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对其作出了高度评价。

陆游在《书愤》中写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到“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等。

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帮我解答:

本文是诸葛亮向帝王刘禅的上书,可在文中多次提到“先帝”,这是为何?

我觉得这是为了让刘禅牢记父亲的遗志。

我认为这是为了让刘禅学习父亲的用人之术。

我觉得这是诸葛亮为了表明自己对蜀国的忠心。

同学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

从此,我们能进一步了解这篇“表”文“声情并茂”的特点。

大家还可以再去读课文,仔细品一品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蕴涵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我根据本文对刘备的死的称“崩”,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古代对“死”的一些表达。

一般帝王之死称“崩”,诸侯之死称“薨”,大夫之死称“卒”,士死称“不禄”,庶人之死称“死”。

学习本文中我学会了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条理清晰,思路清晰。

我们觉得还应注意加进自己的情感,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言之有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有说服力。

我谈谈对诸葛亮的看法。

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

政治上赏罚严明,恩威并重。

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

同时,他的散文独具特色:

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他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这位同学结合自己课外了解到的历史资料来评价人物,值得肯定。

有没有同学能够谈谈阅读《出师表》后对诸葛亮的感受?

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我觉得太压抑。

以诸葛亮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禅实在是亏了。

(众笑)大家都知道一句俗语:

“扶不起的阿斗”。

这个阿斗就是刘禅。

他后来听信宦官,朝政荒废,无所作为,蜀国终于被人家灭亡。

实在是让诸葛亮一世英名和心血付之东流了。

坚持对这样无用的人尽忠,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可见诸葛亮有先见之明。

在本文中,他不是力陈“亲贤臣远小人”吗?

这位同学的感受很值得探讨,很多史学家也在这样的问题上争论不休。

有人摇头感叹诸葛亮的尽忠是“愚忠”,有人又对他的忠诚品格推崇备至。

我想,准确评价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具体所处的时代,而用现代的观点来思考又能使我们得到很好的经验和教训。

对这个问题同学,请课下查阅相关资料,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文章,我们再做专题交流,好吗?

(生赞同)

〖点评〗表面上虽然对课堂上产生的观点不置褒贬,但却从多个角度引导思考方向,并激发学生将学习由课堂发展到课外,推动学习成为“不终止于课堂”的自主历程。

5、选背课文,文化积累

大家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很出色,相信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前面提到的三副对联对本文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想,但凡好的文章,看到了是一种幸福,若能诵记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了。

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下来,看谁选得好,背得快。

(学生读背,学生竞背,师生共评。

〖点评〗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古典文化积累,帮助学生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

四、板书设计

出师表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广开言路

一 

赏罚分明 

寓情于议

345 

亲贤远佞

叙述经历:

三顾茅庐

二 

效忠心愿:

托孤之事 

寓情于叙

三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抒发感情

五、课堂教学反思

1、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的。

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解读的合力。

2、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提倡多角度、有个性的阅读。

让学生在多种见解中产生思想的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

这样在解读中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场面。

师生都能从此环节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3、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六、点评

何苑萍老师评语: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流程完整,注意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真正培养的自主合作探究,并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徐成敏老师评语:

1、重难点突出。

2、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

3、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22 出师表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

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

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

“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

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目标导学二:

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3.教师点拨特殊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

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

〈语言、行为〉恶劣;

不道德)

②由是感激(古义:

感奋激发;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

③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

感到痛心、遗憾;

极端憎恨或悔恨)

④开张圣听(古义:

扩大;

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一词多义】

①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②效:

恐托付不效(奏效,成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功效)

③所以: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原因)

④以: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

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

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

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

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目标导学三:

把握重点,理清脉络

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

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

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

而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目标导学四:

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文章主要向后主进谏,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

既然“益州疲弊”,又为何要出师伐魏?

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在这种情况下,“侍卫之臣,忠志之士”,他们不忘先帝遗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是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治国主张。

“益州疲弊”是指蜀国在“三分”中处于不利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做准备,主要措施有:

①跟吴国通好;

②加强内政建设;

③平定南方的叛乱。

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

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

这样的表白合情合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

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3.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

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

意在提醒后主认清形势,希望他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大业。

他反复提及先帝遗诏,也是希望能勉励后主。

目标导学五:

赏析表文,学习写法

本文是如何把议论、抒情和叙事融为一体的?

全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

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

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

叙事,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

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目标导学六:

拓展延伸,展示个性

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

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知恩图报、忠心为国。

他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是后代胸有抱负、腹有诗书,有良知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武侯祠前的杜甫、61岁的陆游不就是例子吗?

当我们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时,不也深深地体味出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吗?

当我们解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时,不也深深地被陆游满腔豪情所感染吗?

另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的“忠”是一种愚忠,是报知遇之恩。

他只忠于刘备,忠于自己的才能,是一种狭隘的爱国行为。

如果他爱国爱民,又何必辅佐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呢?

北伐之所以功亏一篑,不就是因为刘禅的昏聩无能吗?

小结:

《出师表》以“形势”使对方震动,以“情感”使对方感动,以“措施”教导对方,以“事业”激励对方,肝胆相照,情深意厚,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封建统治者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

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之恩,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

今天,人们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对于“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意。

作为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做时代的骄子,做人民的公仆。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文言文的教学是以文言字词积累为主还是以理解内容为主。

我认为,这并不是矛盾的问题。

从学生的长远学习来看,字词的掌握和文本内容的理解是融合在一起的。

因而,我在讲述本文时,首先重在讲解文言字词,然后再分析本文内容,这样一来,学生既掌握了文言字词,也能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