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91580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5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0页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docx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一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分类,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顶点和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展开

1、拿出自己带来的实物.仔细观察长方体表面的特点,小组长做好记录.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的展开图(略).

3、课本练一练第2题.

三、练习应用

练一练第一题和第三题. 

四、课题评价并总结.

 

 

第二课时:

长方体特征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拼搭,知道长方体的棱、顶点和面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系统归纳能力,渗透集合思想.

教学过程:

一、认识棱、顶点

1、 学生自学.知道棱、顶点.

2、 你能具体指一指吗?

二、小组合作

教师出示小组的合作内容和要求:

1、 小圆球(代表顶点)和4种不同长度(分别用A、B、C、D表示)的小棒(代表棱)制作长方体、立方体模型,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1) 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立方体.

(2) 制作前小组先讨论好材料单(书上).

(3) 按材料单领取材料

(4) 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余,请说明为什么.

三、归纳小结(略)

四、应用提升

1、根据下图想象长方体的样子.

2、用一根长40厘米的铁丝,制作一个长、宽、高分别是4厘米,3厘米,2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度够吗?

为什么?

 

 

 

 

 

 

第三课时: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知道表面积的意义,能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3、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包装的需要,引入表面积.

二:

展开

1、你能指出长方体、立方体的表面积吗?

小结:

长方体或立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表面积.

2、你能算一算你所带的盒子的表面积吗?

3、交流

(1)小组汇报

(2)你是怎么想的?

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吗?

(3)任意长方体的表面积都可以怎样计算?

(4)有同学算的是立方体的表面积,你是怎么算的?

你们能总结一下如何求立方体的表面积吗?

三、应用提升

1、   基本练习(略)

2、   综合应用

四、小结.

 

第四课时:

练习一1至5题.

教学目标:

1、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动参与研究,培养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素养.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做一个不带盖的立方体纸盒,棱长9厘米,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

2、在一个长54厘米、宽40厘米、高32厘米的长方体文具盒表面涂漆,涂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粉刷客厅,客厅长6米,宽4.2米,高2米,客厅一侧(宽4.2米,高1.2米)与阳台相通.客厅要粉刷多少面积?

如果要准备涂料,每平方米用石灰200克,一共需要石灰多少千克?

4、一根铁丝长120厘米,围成的立方体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三、智力冲浪(略)

四、评价小结.

 

 

 

 

 

 

 第五课时:

练习一6-8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想象、分析、推理等途径,感知和体验二维与三维空间的相互转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在操作想象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在学习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纸箱平面设计图(略)

如果你是厂长,你会采纳吗?

二、展开

第一关:

1、 把立方体沿棱剪开,平面图是怎样的?

剪一剪,看看你们小组中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展开图.

2、 折一折,在每一个展开图的6个面写上1-6,使相对面的数字之和是7(如:

1和6,2和5),想一想,你会标吗?

3、 你能将展开图分类整理吗?

4、 归纳总结.

5、 游戏(略)

三、评价小结.

 

 

 

 

第六课时:

练习一9-14

教学目标:

1、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忆

二、应用提升

三、课本p11第12题

四、开发题

课本P11第14题.

五、小结.

反思:

1,《课堂练习》里的三视图有些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够,要补充有关方面的知识加以引导,指导学生怎么看,尤其是正面(主视图)。

否则有难度。

指导过要好的多。

2、计算表面积方面,这批学生比以往的学生要强,他们很清楚哪一个面该怎样算,这得意于第一节课时,比较注重概念的形成。

3、学生对于把一个立方体割成2个相同的长方体这一类的题目,空间想象能力还是比较好的,绝大部分同学可以想到。

如:

把一个表面积是54平方分米的立方体锯成两个相等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学生想出了5种方法解答。

方法一、54÷2+54÷6

方法二、54÷6×2+54÷6÷2×4

方法三、54÷6=9   3×3=9 3÷2=1.5  1.5×3×4+9×2

方法四、54÷6=9   9×2+9×2

还有一种------真的很不错。

 第七课时:

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在摆、算、想象、猜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2、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思考过程。

4、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前景引入

生活中,常把几个长方体物体包成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包装。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长方体的包装问题。

二、展开

1、两个相同长方体有几种不同的包法?

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

2、六个相同的长方体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

3、课本P13实际活动

(2)现在我们来猜猜,哪些样式的表面积较大或较小?

说理由并计算。

哪个表面积最小呢?

三、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包装

教师取一种物品(火柴),先请大家猜可能的包装式样,并说说理由。

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要考虑怎样省材料呢?

四、小结(略)

 

 

 

第八课时:

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观察,掌握体积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建立1立方厘米、1立法分米、1立方米的大小概念。

2、通过学生自主体验,掌握新知。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

1、桌上摆两个苹果(一大一小)。

你从数学角度观察,观察到了什么?

2、将石块放入盛水的容器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二、展开

1、体积的概念

2、体积单位

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需要体积单位。

(1)在提供的物品中,小石子、球体、积木、尺子、绳子、小正方体等,你认为比较适合度量物体体积的工具是什么?

(2)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你能从桌上找出1立方厘米、1立法分米、1立方米吗?

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3)观察、想象、联系身边的事物,想想1立方厘米、1立法分米、1立方米到底有多大。

三、解释应用

1、P15第1题

2、P16第2题

3、估算下例物体的体积。

(1)一块橡皮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2)砖块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五、小结(略)

 

课后反思:

 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是这节课的重点。

我在教学体积概念时,让学生说说两个苹果哪个打大,是长度大呢还是空间大?

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

大的这个苹果大多少,需要一个什么单位表示呢?

从而引出体积单位。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知道哪些体积单位?

猜猜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中的“立方”是什么意思?

(学生猜是一个立方体或正方体)。

那么,你能猜猜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各表示什么意思吗?

这样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非常自然,效果很好。

学生情绪很高,也很轻松。

这一方法也是我课堂上的突发的灵感,不是课前安排的。

有时候,在课堂上,事先安排好的程序反而显得不和谐。

 

 

第九课时:

长方体、立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立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分类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他们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研究的团队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长方形:

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与什么有关?

2、出示长方体:

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你是怎么想的?

二、合作探究

1、同桌合作,用棱长1厘米的立方体搭几个不同的长方体,完成记录。

要求:

(1)、填表分析。

(2)、得出结论。

(3)、举例验证。

2、举例说明。

三、解释应用

1、出示各种物品,哪些物品的体积能直接用公式计算?

哪些物品不能直接计算?

2、继续研究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汇报交流。

四、小结提高

我们今天学会了什么?

你是怎么学会的?

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头到尾采用的都是操作实验,学生的兴趣极高。

通过操作归纳得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尤其是能在一节课中,解决不规则的物体体积的计算,像芋乃,石块,苹果等的体积。

这节课,比以往任何一届的学生都掌握的好。

这部分的教材确实编排的很好,教案也很精彩。

 

 

第十课时:

利用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在长方体、立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推导出柱体体积的一般计算方法,并能联系实际加以应用。

3、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计算下例立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你能猜猜吗?

二、展开

1、进率

(1)能说说你猜测的根据吗?

(2)说明:

出示棱长1米的立方体图,让学生算出它的体积。

用分米作单位怎样算?

得到:

1立方米=1000立方米

你能推导出另外几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吗?

你刚才的猜测准确吗?

2、体积单位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区别。

(四人小组进行整理)

3、应用。

课本p20页例1

三、解释应用

完成课本p21页的“练一练”。

四、小结。

课后反思:

以往体积单位的教学和拦河坝的土石方计算都是分2课时的。

这个六年制的教材把两个内容合并为一节课,教学容量很大,尤其是中下生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1、在复习体积计算公式式,就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统一到柱体体积计算V=SH(横、竖方位不同)。

随后出示三个图形,其中一个是长方体,一个三角形的柱体,一个立方体。

让学生选择会计算的图形计算体积并展开讨论。

为计算拦河坝的体积伏笔。

由此引出拦河坝的体积计算。

再由立方体改变单位进行计算,引出体积单位及其进率的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紧凑。

教学效果也很好。

 

 

 

第十一课时:

练习二1-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概括底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的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灵活的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忆

求体积(题目略)。

二、练习应用一个

1、基本练习

2、发展性练习

课本第22页第3题,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综合应用

学校在操场边的空地上挖了一个长6米、宽3米、深0.4米的沙坑,旁边有一堆6.82立方米的砂土,够用吗?

为什么?

三、小结。

 

 

 

第十二课时:

练习二第6-11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二、展开

1、这座游泳池占地多少?

2、从平地起要挖土多少吨?

3、四周和池底用砖块砌成,再用水泥粉刷,要粉刷多少面积?

分析:

理解问题,需要求什么。

三、提高性练习

课本第22页第6-10题,先独立思考,后可以讨论。

四、智力冲浪

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制成一个长方体,要求长是宽的3倍,高是宽的2倍,制成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五、课本第23页第11题。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解决。

六、小结。

 

 

第十三课时:

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容积的概念,理请容积和体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3、在探讨研究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出示实物容器给学生观察,请说出各自的用途。

二、展开

像罐、盒子等能容纳物体的器具叫容器。

他们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或容量。

你能举例,说说哪些容器的容积。

1、容积的教学

(1)、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容器的容积,小组交流意见。

(2)、计算容积和计算体积有什么异同点?

2、认识容积单位。

(1)、计量液体时,常用什么单位?

(2)、升、毫升与立法分米、立方厘米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小结: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三、应用提升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立方分米=()升=()毫升

1.5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750立方厘米=()毫升=()升

2、课本第26页第2-4题

3、猜一猜容器的容量(牛奶瓶、墨水瓶等)

 

 

第十四课时:

容量、容积知识的应用例1,例2

教学目标:

1、能计算物体的容量,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2、能体会问题的现实意义。

3、培养学生的灵活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略)

二、展开

1、汽车上的长方体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装汽油多少升?

2、改编例1,

一种汽车上的长方体油箱,可装汽油160升,从里面量得油箱长8分米,宽5分米。

这个油箱的高是多少?

3、独立解决例2

4、归纳解题的思想方法。

三、应用提升

1、课本第27页第1-4题。

2、发展题

用一张纸长8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体铁皮,焊接成一个深10厘米的长方体无盖铁皮盒。

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是多少?

四、小结(略)

 

第十五课时:

练习三1-7

教学目标:

1、灵活应用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

2.4升=()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500毫升=()升0.345升=()毫升

2、有一个长方体的水槽,槽内长1米,宽70厘米,深50厘米。

水槽的容积是多少升?

3、课本的28页的3-5题。

二、提高性练习

1、课本的28页的6题

2、课本第29页第7题

3、课本第29页第8题

三、综合应用

一个无盖水箱,从外面量,长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木板厚1厘米,这个木盒的容积是多少?

四、小结。

 

第十六课时:

练习三8-13题

教学目标:

1、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

3、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综合应用

买鱼缸

店里摆放的三种型号的鱼缸如下表。

型号尺寸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1号鱼缸

6

6

6

2号鱼缸

9

6

4.2

3号鱼缸

5

5

7.75

 

1、想象一下,老师看到的三种鱼缸大致形状怎样?

2、玻璃该怎样割?

3、哪个鱼缸用料最少?

哪个容积最大?

四人小组合作解决以上问题。

4、你建议老师买几号鱼缸?

想一想,课本第29页第13题

三、练习

课本第29页11、12

 

 

第十七课时:

练习三第14-15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索,能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2、在学习中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各自家里每天会产生的生活垃圾大约是多少。

二、合作探究

1、课本第30页第14题。

要求: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比一比哪组的解题思路广、巧妙。

2、交流课本第30页第15题。

汇报调查情况,并根据汇报的情况信息,你还想知道什么?

出示第15题。

三、小结。

(略)

第十八课时:

第一单元测验。

目标:

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及时查漏补缺。

第十九课时:

试卷分析

针对测验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单元测验情况还好,只是有部分同学对于粉刷墙面的问题往往漏减门窗部分,或者计算出现错误,有待今后解决,

 

第二单元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得出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 能对计算结果进行处理。

3、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题目:

课堂作业第一题

要求:

直接写出得数,并想一想计算方法。

       2  3

补充:

1、用分数表示各图的阴影部分。

2、画图表示-、-等。

二、展开                                      5  4

1、 尝试练习

出示:

5/8+3/8+3/87/8—3/8

2、 分组操作验证。

(1) 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提供圆形、正方形、迟子等物品)

(2) 验证方法汇报

(3) 得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发现

(1) 计算结果还可以进行处理。

(2) 得出结论。

计算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能约分要约分。

4、 深化

出示:

12/13—5/13—7/13

(1) 学生独立完成。

(2) 讨论结果处理的方法。

5、 总结

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概括成计算法则。

6、 看课本。

三、巩固和发展

1、“练一练”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互改,指出错误之处,注意计算结果要进行处理。

把错的地方进行板书,集体讨论,找出原因。

2、完成“课堂作业”第一题,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处理。

3、练一练第三题

(1) 独立完成计算结果。

(2) 讨论寻找规律。

 

第二课时: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

2、 能正确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每人用两张圆形纸片,分别表示出1/2和1/4;用两张正方形纸片,分别表示出1/3和1/9。

2、 交流表示方法。

3、 1/2和1/4,1/3和1/9能直接相加吗?

为什么?

讨论。

二、展开

1、 分组讨论,用实验说明计算方法。

2、 汇报说明计算方法,得出:

1/2+1/4=2/4+1/41/3+1/9=3/9+1/9

3、 出示三包图。

黄色部分和绿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

黄色部分和绿色部分共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想的?

4、 1/2+1/3计算时可以怎么想?

(板书:

通分—同分母分数)。

5、 深化。

出示3/8,让学生在各自的卡片上写一个与3/8是异分母的分数,教师选择其中的几个板书。

6、 总结:

说说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

三、巩固和练习

1、 计算(课堂作业第一题)这些算式中出现了分母互质的、有公因数的、成倍数关系的各种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完成课堂作业第三题。

 

 

 

 

第三课时: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三个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知道分子相同的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规律,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出示3/4+1/54/5-2/3独立完成,并想一想计算方法。

2、说出下面几道算式的计算方法

8/9-3/85/6+9/53/4-2/33/5-1/3

3、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拓展练习

1、 分组活动。

出示:

1/5+1/71/4+1/81/7+1/81/3+1/4

(1)      计算这些算式的得数

(2)      寻找这些算式的计算规律

(3)      举例验证

2、 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得出分子为1的异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规律,并能发现分母之间的特点与计算结果的关系。

3、 讨论

(1)      分子为1的异分母分数相减是不是也符合这一规律。

(2)      分子不为1,但分子相同的算式怎么计算?

4、 比赛

5、 比赛中学生通分有快有慢,要想通分快,有什么方法?

6、 出示算式,寻找这些算式中分数通分的规律。

三、作业

 

第四课时:

“练习四”第1-4

教学目标:

1、 能熟练地计算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 会运用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3、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基本练习

1、出示:

3/10+4/15+7/205/9+1/2+2/51-1/4-1/61/2-1/3-1/6

观察算式中各分数分母的特征,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2、汇报自己的方法。

4、 分组交流。

5/9+1/2+2/513/14-5/7+2/31-5/18-9/207/10-1/5-1/2

先观察算式中各分数分母的特征,四人一组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5、 计算

1/2+3/4-5/69/10+13/15-5/38/9-5/6+1/31-(2/15+1/3)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批改,反馈错误的原因。

二、深化练习

想一想,怎么样计算更快。

三、完成课堂作业第1-3题。

 

 

第五课时:

练习四第5-10

教学目标:

1、 灵活地运用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进行解题。

2、 知道有些题目的答案不是惟一的,能寻找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解题。

3、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分数、小数互化练习。

1、

(1)把分数化成小数。

7/109/1001/103/100156/1000

(2)把小数化成分数。

0.090.20.75

2、第9题

在方框里填上正确的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并想一想小数加、减与分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二、综合练习

1、 第10题

分组讨论,说说各自的思考方法。

2、 第11题,在1/21/31/41/67/81/12中,哪些数相加的和为11?

3、 第12题。

填出方框中的数,再说出思考方法。

4、 第13题

(1)      独立完成。

(2)      分组交流,寻找填写的规律。

三、智力游戏

 

 课后反思:

本节课只能上到第8题,复习分数加减法及简便计算。

分四个层次练习,采用数学竞赛的形式,学生非常喜欢,并且学习的效果很好。

9-13题再增加一课时。

这样比较合适。

 

第六课时:

分数、小数互化(3月21日)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生讨论,寻找分数化小数、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2、 知道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

3、 培养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