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docx
《山东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专升本大学语文文言文翻译Word格式.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颍考叔回答说:
“您何须为这件情形忧虑呢?
若是挖地见到了泉水,再打一条地道在里面见面,谁会说您违抗了誓言呢?
”庄公照他的话去办。
庄公走进地道时朗诵着两句诗:
“走进地道里,欢乐真非常!
”姜氏走出地道时也朗诵两句诗:
“走出地道口,再快乐也没有!
”从此母子两个就和好了。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左传》是一部纪年体历史高作,相传为左丘明所著。
这部高作记叙了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二百五十连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着重记叙那时诸侯各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内容相当丰硕。
记叙线索分明,详略适当,尤其擅长描述战争,作者将许多重大战役的起因、进程、两边的谋划、战场内外的斗争和战役的结果叙写得异样清楚,笔法又多变幻。
在叙事进程中,作者对人物的言行及内心活动,往往有比较生动的描述。
这些对后来的《史记》等书的写作有专门大阻碍。
本文记载了春秋初年郑国最高统治者集团内部,即郑庄公的对手是他的亲兄弟共叔段,而共叔段的背后又有他们的亲生母亲姜氏的鼓动暗助。
面对这棘手的局面,郑庄公先是假设无其事,静观局势进展,而那机会成熟,他果断出击,一举粉碎弟弟的政变阴谋,最后,同母亲的关系也取得了缓和。
请大伙儿注意看,本文是这两个成语的出处:
1.多行不义必自毙。
2.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本人还以为,这也是一篇“以德埋怨”的案例,尽管里面充满了统治阶级内部腐朽、贪婪、虚假奸滑、彼此兼并和残杀的丑恶本质。
作者本意在挖苦两边的同时,揭露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而且宣扬了孝道。
本文刻画人物极为成功,作者围绕着庄公和共叔段的王位之争,将各类人物置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人物的各自言行来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固然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评判,如经济学家站在“礼”的角度对“郑伯克段于鄢”评判说:
“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称郑伯,讥失教也。
”人们评判郑庄公,一样都以为他是个阴险狡诈、老谋深算、胸有城府、工于心计、伪孝伪悌、擅长应变的政治家;
若是站在郑庄公的角度,评判可就不同了。
共叔段贪婪狂妄、得寸进尺、愚昧无知;
姜氏偏狭昏聩,以私情干政。
为了突出要紧人物郑庄公,作者还注意以其他人物为反衬,在彼此的对照映衬中来突出其性格特点。
祭仲的老成稳重、公子吕的率直急躁、颍考叔的聪慧机敏,都表现的鲜明生动。
另外,作者还选择一些细节描述,如“庄公寤生”、颍考叔“食舍肉”、庄公和姜氏“隧中相见”等等,不仅令人物形象血肉饱满,而且对深化主题也起了重要作用。
本篇记载一那么为了争夺王位而不吝骨血相残的历史事件。
事件发生于公元前722年,是《左传》卷首便记叙的相当完整而又生动的闻名历史故事,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统治者内部矛盾斗争的猛烈和尖锐。
结构完整,情节曲折,首尾呼应,是本篇叙述史事的一大特色。
庄公寤生,惊姜氏;
姜氏因而厌恶庄公而偏爱其弟共叔段,是事件的发端,也是情节的起因。
共叔段逐步扩张势力,积聚力量,直至武装谋夺君位,是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而庄公则在欲擒故纵的策略下坐以观变,以售其奸,更使矛盾冲突复杂化、尖锐化。
一旦时机成熟,庄公毫不手软发兵讨伐共叔段,直至把共叔段赶出郑国为止;
还把母亲姜氏放逐至城颍,誓不相见。
这使矛盾冲突达到高潮。
最后,在颍考叔的建议和调教下,庄公掘隧道和母亲相见,使母子和好如初,这是故事的结局。
整个历史事件,从开端、发展直至高潮、结局,似一个完整的短篇小说那样,具形自足,魅力无穷。
妙在共叔段积聚力量以图谋反是在明里,而庄公姑息养奸,坐以观变则在暗里。
共叔段筑城超越先王之制,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并占为已有,最后积聚粮食、兵器,无一不在世人眼皮底下进行,绝无半点遮拦;
而庄公的胸怀杀机,则连他身边的大臣仲、公子吕都蒙在鼓里,浑然不知。
所以看起来共叔段张牙舞爪,不可一世,实际上是庄公自始至终掌握矛盾冲突的主动权、生死予夺:
决不含糊。
全篇只六七百文字,能写得如此曲折生动,波澜起伏,实在令人叫绝。
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具有代表意义,是本篇叙述史事的第二大特色。
郑庄公城府森严,深藏不露,老谋深算,虽然手段狠毒,虚伪欺人,但不失为春秋时期有作为的国君代表。
共叔段野心毕露,贪婪愚蠢,是当时贵族公子纨祷子弟一类人物。
母亲姜氏率性偏爱,感情用事,是偏执狭隘一类女性之代表。
庄公从小得不到母爱,养成了冷酷狠毒的心理。
即位初期,姜氏请求封共叔段于制地,庄公说那个地方太险要,不宜作为其弟封地,看似好心,实是别有用心。
姜氏改请封京地。
京地是大邑,足以滋养共叔段骄傲自大之志,也正符合庄公欲养其骄气而灭除之心。
共叔段筑城墙超过先王之制时,祭仲谏庄公说:
“无使滋蔓。
“多行不义,必自毙。
”当共叔段使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又谏“除之”,庄公说:
“无庸,将自及。
”太叔使西鄙、北鄙归为己有,公子吕又谏“除之”,庄公说:
“不义不眶,厚将崩。
”祭仲、公子吕一谏再谏,庄公则一忍再忍。
祭仲、公子吕把复杂的矛盾看得过于简单,操之过急,欲速不达。
只有庄公明白,他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骨肉兄弟,不让矛盾彻底暴露,不让事件发展成熟,是不可能下手的。
这正是庄公的高明之处。
也可说是庄公处心积虑,设下一个个圈套,让其生母和胞弟逐渐入其彀中,表现出庄公宽松外表下的忌刻用心。
直到姜氏、共叔段武装反叛,里应外合,庄公才毫不留情攻打京地,直至把太叔赶出国门,把生母放逐城颍,不留一点情面。
但最后还是听从了颍考叔的劝谏,掘隧道和姜氏见面,一个唱: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一个唱:
“大隧之外。
其乐也泄泄!
”其实都是言不由衷,用以掩饰各自难堪的境地罢了。
“遂为母子和好如初”一句,也不妨看作是庄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作的一种姿态。
共叔段是一个既贪婪又肤浅的人物。
请制不成,又请京,是其贪婪表现之一;
筑城超过先王之制,是其贪婪表现之二;
先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接着又收为已有,是其贪婪表现之三。
起兵谋反,意欲夺取王位,就不仅是贪婪,而是不自量力,自取其祸;
终于不堪一击,出奔到共,落得个彻底失败的下场。
武姜因难产受惊而厌恶庄公,一味偏爱小儿子太叔段,先是请求武公立叔段为太子,再是请求庄公给叔段划封地;
暗中支持其扩张势力,直至同意打开城门,里应外舍。
结果也被庄公放逐。
最后在隧道中与庄公相见,实在也是无可奈何,尴尬难堪的。
后发制人的庄公是胜利者,是全篇的中心人物,写得生动传神。
他所说的“多行不义,必自毙”;
已经成为流传至今的名句,使用频率相当高。
共叔段和武姜是失败者,虽然着墨不多,但也都写得生动传神
燕昭王求士
【译文】
燕昭王将残缺的燕国收复后即位为王,于是卑躬屈节,用重金招揽人材,想利用这些人为燕国报仇。
因此,他找到郭隗说:
“齐国乘着我国内哄攻击打败了咱们,我很清楚燕国势单力薄,找齐国报仇不是对手,但是若是有能人和我一起治国,以雪先王之耻,这才是我的愿望。
请问如何才能报国仇呢?
郭隗回答说:
“成帝业的君主以人材为师并与之相处;
成王业的君主以人材为友并与之相处;
成霸业的君主以人材为臣并与之相处;
亡国之君把人材当奴才使唤。
你若是能卑躬屈节善待人材,真诚同意他们的教诲,那么胜过你百倍的人材就会来投奔你;
若是你能操劳在前,休息在后,踊跃耐心地向他人请教,那么能力胜过自己十倍的人材就会来到你的身旁;
若是你事事紧跟他人后面,那么和你一样的人就会来投奔你;
若是你靠着桌子,拄着拐杖,用眼睛和手指指令人,那么投奔你的只有供人差谴的差役;
若是你野蛮粗鲁,随意打杀,或是大发雷霆地高声训斥手下的人,那么前来投奔你的只能是些惟命是从的奴才。
这确实是古代实行王道、罗致人材的方式。
燕王假设能真诚普遍地选拔国内的人材,登门造访他们,天下人听说燕王拜见自己的人材,所有人材必然都会奔向燕国来了。
昭王说:
“我将拜见谁适合呢?
郭隗先生回答说:
“我听说古代的国君,有效千金去购买千里马的,三年没买到,他的一个侍从就跟他说‘请您让我去买吧。
’国君就派那个人去了,他用三个月找到了千里马,但马已死了,便用五百金买回了马的骨头,回来向国君交差。
国君大发脾气:
‘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途?
白白浪费了我五百金。
’侍从回答说:
‘死马都花五百金,何况活马?
天下人必然会感觉您会出高价买好马,千里马专门快就会来了。
’于是不到一年,能跑千里的马送来了三匹。
现在您若是真想取得人材,那就先从我郭隗开始。
连我郭隗如此的人都能取得重用,何况那些比我更优秀的人呢?
(那些人材)莫非还会嫌燕国远在千里之外而不来吗?
”
于是,燕昭王为郭隗建了住宅并尊他为师。
乐毅从魏国去,邹衍从齐国去,剧辛从赵国去,(天下的)人材都奔向了燕国。
燕昭王吊唁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28年后,燕国强盛起来,战士精神愉快振奋,把打仗看得很轻松。
于是就让乐毅担任上将军,和秦、楚、韩、赵、魏等国一块商量讨伐齐国。
结果齐国取胜,齐闵王离开都城逃到了外地。
燕国的军队独自追赶溃败的齐军,一直攻入齐国的都城临淄,将齐国的财宝全数拿走,烧毁了齐国的宫殿和宗庙。
齐国城池没被燕军攻破的,只有莒和即墨两地。
【作家作品汇评】
《战国策》不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文笔恣肆激越,语言犀利流畅,论事透辟周详,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讲明抽象的道理,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富有浓厚的文学乐趣,对后代史传文和政论文的进展有专门大的阻碍。
(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战国策》一书阻碍于苏洵、苏轼父子的议论文尤其显著。
苏洵的《权书》、《衡论》及其他史论,苏轼的《策略》、《策别》、《策断》、《志林》诸论及其他策论,上书,论人论事,都在学习《战国策》中取得丰硕的有利的体会。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作品背景介绍】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历史散文汇编,到西汉末刘向整理编辑成集后才定名为《战国策》。
至于其作者汉代的司马迁、刘向、班固等人在谈到该书时均未提到,此刻人多以为是秦、汉年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战国时期,社会风云变幻,诸侯各国彼其间展开了猛烈的实力及领土扩张。
《战国策》记载了那时各诸侯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重大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及其奇谋异策,确信了他们在诸侯各国之间政治外交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塑造出很多政治开明、发愤图强的君主、卿相、士人形象,本文中的燕昭王确实是那时闻名的开明君主之一。
那时的燕国是各国中的弱国,常常受到近邻齐国的欺负。
燕昭王即位前,其父哙禅位于子,齐宣王乘隙入侵燕国,攻克燕国国都,杀死了哙及燕王。
在这种情形下,燕昭王从头聚集军力收复燕国,自己做了燕国国君。
但这时的燕国国势已十分艰巨,为了报仇雪恨,让燕国壮大起来,燕昭王一方面设下重金,广招天下有智之士,一方面与国内百姓同甘共苦,同仇敌忾。
通过28年的内强外联尽力,公元前284年(燕昭王28年),来自魏国的乐毅为燕昭王组织了由赵、楚、韩、魏、燕五国军力组成的联军,乐毅亲率大军击齐,前后攻下了70余座城池,将齐国的金银财宝全数运回了燕国,齐国几近衰亡。
但燕昭王现在不幸去逝,新即位的燕惠王专门快就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让骑劫取代了乐毅的大将位置,乐毅被迫逃到赵国。
接着齐国大将田单又用火牛阵击败了燕军,一举收复70余城,燕国又陷入危机当中。
【思想内容归纳】
本文就燕国的重大政治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要紧记叙了燕昭王造访并采纳谋士郭隗“礼贤下士”的建议,最终报了杀父破国之仇的故事,表现了郭隗纵横捭阖的游说才能和燕昭王礼贤下士的美德。
文章围绕燕昭王的求士展开,重点写郭隗的分析与观点,最后交待燕昭王求士的结果,说明了郭隗谋略的正确性。
【艺术特色举要】
课文以燕昭王求士的前因后果为线索,有问题,有回答,有结果,首尾呼应,事件、人物明确,情节结构十分完整。
文章围绕燕昭王的求士,着重描述郭隗的策略:
他先用整齐对称的排例如式,对各类致士之法进行铺陈描述,从中进行比较,诱导燕昭王礼贤下士循序渐进,侃侃而谈,内容精致而流畅;
接着又用千金市马的故事启发燕昭王,既将道理论述得深刻透彻,又使文章生动而富于文学色彩。
全数说辞纵横捭阖,辩丽恣肆。
而在对话中,郭隗的老谋深算,燕昭王的礼贤下士都表现得活灵活现,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管晏列传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齐国的医生)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靠近并占廉价)鲍叔,鲍
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小白、纠都是齐襄公的儿子[纠是庶子,即妾所生的儿子]。
齐
襄公被人杀身后,小白立为桓公,派人杀死了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
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
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
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召忽(人名,和管仲一路辅佐公子纠)死之,吾幽囚受辱,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末节,而耻功名不显於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
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医生。
天下不多(赞美)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翻译:
管夷吾字仲,是颖上人。
年少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明白他很能干。
管仲(家)贫困,常占鲍叔的廉价,
鲍叔始终善待他,不因此而说什么(微词)。
后来鲍叔为齐国的公子小白做事,管仲为(齐国的)公子纠做事。
等到小白立为桓
公,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
鲍叔便推荐管仲。
管仲就被任用,在齐国从政,齐桓公因此成为(诸侯国的)霸主,多次整合诸
侯,一举匡扶(周朝的)天下,(这些都是有赖于)管仲的谋略啊。
管仲说:
“我当初困窘的时候,曾和鲍叔一路做生意,分钱财
时利润多是给自己,鲍叔不以为我贪,明白我贫困啊。
我曾为鲍叔办事,却使(他)加倍亏损,鲍叔不以为我蠢,明白时运有有
利和不利(的情形)。
我曾经三次当官三次被君主免除,鲍叔不以为我没有效,明白我没有遇上机会。
我曾三次参战三次逃跑,
鲍叔不以为我怯弱,明白我有老母啊。
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受辱,鲍叔不以为我是无耻,明白我不为末节而耻
辱,而是为功名不能在天下张显而耻辱。
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把自己的官位放在他之下。
(管
仲的)子孙世代吃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十几代,常常是出名的医生。
天下人不赞美管仲的能干,却赞美鲍叔能够识人材。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边,通货积财,富国彊(同‘强’)兵,与俗(世俗百姓)同好恶。
故其称曰:
“仓
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遵循)度那么六亲(父、母、兄、弟、妻、子)固。
四维(礼、仪、廉、耻)不张,国乃
衰亡。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此予之,俗之所否,因此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
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衡量。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少姬是桓公从蔡国娶来的妾。
一次玩耍她惹怒桓公,桓公让她回国,但
并未明确断绝关系。
后来,蔡国人将她嫁给他人,桓公怒而伐蔡),管仲因此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
桓公实
北征山戎(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而管仲因此令燕(燕国)修召公(姓姬,名奭[读音shi四声],周武王的臣子,因封地在召,
故称召公。
武王灭纣后,封召公于北燕)之政。
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之约(齐桓公伐鲁庄公,三次打败鲁国的曹沫[读音mei四
声]的军队。
两国在柯那个地址会盟,其时,曹沫执匕首劫桓公,慷慨陈词,强迫桓公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鲁国,桓公不能不许诺。
事后桓公又想不归还侵占的土地,还想杀曹沫。
管仲以为如此做是背约,劝桓公履行盟约。
于是侵占的土地归还给了鲁国),管
仲因此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故曰: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在齐国担任了宰相的政务,以小小的齐国,在海边,通商积攒钱财,富国强兵,和百姓一样的好恶(以百姓的
好恶为治国的方针)。
因此他说:
“(国家的)仓库充实了(民众)才明白(讲)礼节,衣食足够了(民众)才明白荣辱。
国王
遵循法度那么六亲关系才巩固。
礼仪廉耻不被重视,国家就要衰亡。
下达的命令就犹如流水的源头,命令要顺应民心,因此(条
令)说的要通俗容易实行。
百姓所希望的,就要给他们,百姓所否定的,就要祛除它。
”他行使政权,擅长将祸转化为福,将失
败转变成成功。
注重(把握情形的)轻重缓急,警惕衡量(利弊得失)。
(例如)桓公实际是愤怒少姬(改嫁),向南方(出兵)
攻打蔡国,管仲因此就讨伐楚国,指责(楚国)不进贡茅草给周朝王室。
桓工实际是向北方(出兵)征讨山戎,而
管仲就此命令燕国从头恢复(昔时)召公的治国方略。
在柯的会盟,(后来)桓公想不履行(许诺)曹沫的条约,管仲因此使桓
公讲信誉,诸侯(各国)因为(桓公有信誉)这事都归顺了齐国。
因此说:
“知道给予是为了取得,是政治的宝贝啊。
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三归,一说,是台名;
一说,归指妇女出嫁,三归指管仲娶了三姓的女儿做妻妾。
反坫[
读音dian四声],反爵[前人的酒杯]之坫。
坫是放置酒杯的土台,在两楹[厅堂的前柱]之间。
相互敬酒后,把空爵反置在坫上,
这是周朝诸侯宴会的礼仪),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
後百馀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姓晏,名婴,字平仲)者,莱(地名,本为莱国,被齐所灭)之夷维(莱的属邑)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
公,以俭仆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读音chong二声)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直言);
语不及之,
即危行(正直的行为)。
国有道,即顺命;
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
越石父(人名)贤,在缧绁(读音lei二声,xie四声,捆绑犯人的绳索)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读音can一声,
古代马车,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赎之,载归。
弗谢(逊让,告辞,辞别),入闺(内室)久之。
越石父请绝。
晏子戄然(读音
jue二声,震惊的样子),摄衣冠谢曰:
“婴虽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绝之速也?
”石父曰:
“不然,吾闻君子诎(读音qu一
声,委屈)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者。
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
绁当中。
”晏子於是延入为上客。
管仲富可比王室,娶有三家的妻妾,齐国人不以为(他)奢侈。
管仲死(后),齐国依照他的方略治理,一直比(
其他)诸侯国壮大。
一百连年后才有晏子。
晏婴字平仲,是莱地的夷维人。
为齐灵公、庄公、景公效(过)劳,以俭仆和躯体力行(的操守)在齐国被(国人所)看
重。
做了齐国的宰相,(一餐)不吃两种(几以上的)肉,妾不穿丝织的衣服。
他在朝中,君主有话交代他(的话),(他)就
直言(回答);
没有话交代他(的话),他就(依照)正直的行为(行事)。
国君有道理(的话),(他)就依照命令(行事);
国君没有道理(的话),(他)就衡量利弊(以后再行事)。
凭着这些(他)在三朝(的国王时期)扬名(各)诸侯(国)。
越石父是个贤达的人,(被官吏捆绑着)在押解中,晏子出行,在路途中遇上,解下左侧(驾车)的马赎下他,让到车上
一路回家。
没有礼让(一下),(自己就)进入内室好久。
越石父(于是)请求断绝(彼此的)交情。
晏子很惊讶,整理衣服帽
子赔礼道:
“我(晏婴)尽管(有)不仁义(的地址),(但也总算)让您免去恶运,什么缘故这么快就要求断绝(彼此的)交
情呢?
”石父说:
“不是这么说,我听说君子在不知道自己的人那受到委屈,而在知己那里取得信任。
适才我被押解,(是)他
们(官吏)不明白我(的品行)。
您既然已经明白(我的品行)而赎下我,这(说明你)是知己。
是知己却(对我)无礼,还不
如被捆绑着。
”晏子于是请(他)进入作为上宾。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闚(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
请去,夫问其故,妻曰: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
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後,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
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医生。
太史公曰:
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
既见其著书,
欲观其行事,故次(顺序叙事)其传。
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岂以为周道衰
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及称霸哉?
语曰: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
哭之成礼然後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
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
假
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同‘欣’,欣喜)慕焉。
晏子是齐国的宰相,出门(时),他的驾车人的妻子从门缝中窥视到她的丈夫。
她的丈夫给宰相驾车,顶着大的(气
派)车盖,赶着四匹马,意气飞扬,很是自得(的样子)。
后来回家,他的妻子请求离开他(离婚),丈夫问她缘故,妻子说:
“晏子身高不满六尺(古代的尺),(却)身为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诸侯国(都超级)显赫。
今天我看他出行,神色深沉,总
是(那种)自居卑下的样子。
您身高八尺,还在做为他人赶车的仆人,可是您的样子,(却)自觉知足,我如此才要求离开。
从那以后,(那)丈夫便收敛谦卑,晏子感觉奇怪就问他。
驾车人将实情告知,晏子推荐他做了医生。
司马迁说:
我读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他们的语言都很详尽(地
记载了)。
已经看了他们著的书,就想看他们的行为,因此依照顺序叙事做他们的传。
他们的书,世间有很多,如此就不说了,
说说他们的逸事。
(关于)管仲世人都说他是贤臣,但是孔子看不起他。
那是以为周王朝衰微,桓公既然贤达,(管仲)却不劝
勉他致力于兴隆周王朝,而是帮忙称霸呢?
古语说:
“顺应他们(君主)的美德,遏制更正他们的缺点,因此君臣能相互靠近。
这说的不确实是管仲吗?
当晏子趴在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