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88127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 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地理 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地理 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地理 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地理 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初中地理 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初中地理 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初中地理 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初中地理 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初中地理 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初中地理 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 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地理 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 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 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地理第二节非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非洲》教学设计

一、非洲的位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新课导入:

放映关于非洲的多媒体图片(非洲大草原及野生动物),提问:

刚才展示的是哪个大洲的景观。

(观看图片,进入情境)

2、教师导入:

这个大洲有哪些著名的自然景观?

它有哪些世界之最?

有哪些有趣的风土人情?

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各学习小组要勇于回答问题。

(板书:

第二节非洲)

3、出示“非洲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非洲的经纬度位置。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找出非洲境内重要的经纬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20°W、

0°经线、20°E经线,并用彩笔在课本图上画出来。

结合知识回顾:

东西半球的划分,五带的范围,设疑:

非洲位于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

赤道穿过非洲的哪里?

在地球的五带中,非洲大陆主要属于哪个带?

总结:

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非洲的南部。

0°经线穿过非洲的西部,20°E经线纵贯非洲中部。

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4、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读图讨论说出非洲的海陆位置

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中读图填图:

在图中适当位置填注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总结:

非洲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隔红海与亚洲相邻,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

5、引导学生读图

请在地图中找出非洲的最大的半岛、最大的岛屿、最大的海湾。

设疑:

观察欧洲和非洲的海岸线,完成课本P17活动2:

:

欧洲、非洲海岸线对比表,通过读图分析:

与欧洲相比,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样的特点?

总结:

与欧洲相比,非洲的海岸线比较平直,这样的海陆轮廓特征往往缺少半岛、岛屿、海湾。

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填图:

在非洲轮廓图上填注:

最大半岛——索马里半岛,最大岛屿——马达加斯加岛,最大海湾——几内亚湾。

(板书:

一、非洲独特的地理位置

1、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东半球西部,跨南北半球热带

(2)海陆位置:

东、西、北、东北相邻的海、洋、海峡、运河)

6、多媒体展示“非洲的国家”,引导学生读图,在图中找出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三个国家。

总结:

二战前非洲只有三个独立的国家,其它国家和地区受到欧洲殖民主义的统治,长期处于被剥削压迫的地位,二战后,各个国家纷纷独立,目前有54个国家。

为后面学习“非洲是各大洲中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大洲”打下基础。

(设计思路:

1、面向全体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读图分析并总结结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2、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通过纬度位置大致推断气候特点,学会描述某区域海陆位置。

二、高原为主的地形

1、过渡:

由此看出,由于历史的原因,非洲经济落后,那么,非洲的自然条件是否有利于非洲经济的发展?

在学习了亚欧两州后我们已经了解了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和步骤,请同学们来分析非洲的地形特征。

(板书:

二、高原为主的地形)

2、展示“非洲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非洲地形以什么颜色为主,由此判断非洲以哪一种地形为主?

查阅第一节有关资料,说出非洲的平均海拔居世界第几位?

通过读图及查阅资料,学生会比较容易的得出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位。

(板书:

1、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较高)

对学生进一步“追问”,促使学生更进一步思考,说出非洲高原占全州面积的60﹪,被称为“高原大陆”。

3、教师引导学生读图:

请在地形图中找出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并观察它们位于非洲的什么位置?

指导学生填图:

在导学案“非洲轮廓图”上填注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

并得出结论:

海拔较高的高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海拔较低的高原和盆地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西北部。

由此总结出非洲的地势特点:

东南高、西北低。

(板书: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4、引导学生读“非洲地形图”,继续观察非洲有没有高大山脉?

主要有什么山脉?

分布在哪里?

非洲最高峰是什么?

指导学生在导学案图中填出:

阿特拉斯山脉、德拉肯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

进一步“追问”:

阿特拉斯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什么纬线附近的什么高原上?

海拔多少?

5、展示“东非裂谷带”图,放映关于东非裂谷带的著名景观图若干幅,编好号码,设计一次地图上探险活动:

非洲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许多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下面请同学们走进东非大裂谷,来一次探险。

让我们从裂谷的最南端——赞比西河口开始,一路北上,我们会依次看到什么景观?

请同学们将各景观出现的次序排好。

最后我们会到达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并让学生将讨论结果到讲台上配合放映多媒体图片,进行声情动貌的讲述,老师给予鼓励并总结。

沿途重要景观(地理事物):

坦噶尼喀湖——非洲最深的湖泊,非洲大草原、乞力马扎罗山、尼拉贡戈山——火山,阿萨勒湖——非洲陆地最低点,红海,不死的死海。

教师设疑:

东非裂谷带的成因?

沿线地区附近多什么自然灾害?

(板书:

3、东非裂谷带)

6、指导学生读图:

在图中找出非洲之最、世界之最:

最大的沙漠、最长的裂谷、最大的盆地、最长的河流、最大的半岛、最大的岛屿、最大的海湾、最高的山峰。

自学活动:

1、观察非洲地形图中的颜色,对照高度表,归纳非洲的主要地形类型。

 2、找出非洲三大高原、山脉、盆地及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撒哈拉沙漠。

3、 看看非洲地势有何特征。

总结:

非洲东南部分布有三大高原,西北部除大陆边缘的阿特拉斯山脉外,大多是海拔较低的高原和盆地,故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结论:

非洲地形特征2:

高原为主——“高原大陆”

非洲地形特征3: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承转:

非洲地形极具特色,有着许多在世界上很有特色的地形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图片展示一: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南侧,是非洲的最高峰,也是一座火山,山顶海拔5892米,山顶终年有冰雪。

有“赤道雪峰”之称。

师生补充:

酷热的日子里,从很远处望去,蓝色的山基赏心悦目,而白雪皑皑的山顶似乎在空中盘旋。

常伸展到雪线以下飘渺的云雾,增加了这种幻觉。

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峰顶的气温又常在零下34℃,故有“赤道雪峰”之称。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乞力马扎罗山一直是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山——没有人真的相信在赤道附近居然有这样一座覆盖着白雪的山。

然而,科学家预言,15年后它将名不符实,在过去短短20年时间里,乞力马扎罗山的冰雪已经消融了33%。

如果从更早的1912年算起的话,乞力马扎罗山已失去了82%的冰雪。

引起消融的原因之一就是全球气候变暖。

现在已经辟为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

 

拓展活动: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乞力马扎罗山冰雪的减少与什么现象有关?

说明了什么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呢?

    图片展示二:

埃塞俄比亚高原是一个平均海拔2500~3000米的波状高原。

高原上耸立着一座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火山山峰,为非洲地势最高处,有非洲“屋脊”之称。

图片展示三:

刚果盆地:

非洲最大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又称扎伊尔盆地。

位于非洲中西部,呈方形,赤道横贯中部,面积约337万平方千米,盆地内热带雨林广布。

图片展示四:

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大陆北部,是世界最大沙漠,面积达900多万平方千米。

年平均气温在25℃以上,年降水量大多不足100毫米。

地面主要是砾漠、岩漠和沙漠,绿洲也很多。

地下石油等矿产丰富。

图片展示五:

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纵贯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经红海延伸到死海和约旦河谷,全长约6500多千米。

裂谷带由板块张裂而成,多火山地震。

乞力马扎罗山就是此处地壳断裂,火山喷发形成的。

裂谷两侧多峭壁,谷底湖泊成串,是世界陆地上最大的裂谷带,被称为“地球的伤痕”。

拓展活动:

1、阅读课本P16页东非裂谷带找出东非大裂谷的起点和终点;并结合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其形成原因?

2、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贝贝讲:

“许多亿年之后,东非大裂谷将会成为世界的一个大洋。

”你相信吗?

请根据板块构造理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师生补充:

东非大裂谷是纵贯东部非洲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陷落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

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有地球的伤疤之称。

据说由于约三千万年前的地壳板块运动,非洲东部地层断裂而形成。

有关地理学家预言,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设计思路:

先通过两个活动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分析非洲地形及海陆轮廓特征,再通过五个图片详细介绍非洲特色地形,加深学生认识,期间穿插展示学生课下查找的资料,教师做适度补充与评价,使学生能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非洲》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亚洲和欧洲,初步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因此本节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在面对新知识、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来自主学习、分析归纳,从而提升学生认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多种能力 。

教学中主要通过五个自主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读图分析非洲的地理位置、主要国家、地形和气候;通过两个拓展活动提升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非洲特色地形的补充介绍,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知道了学习区域地理要从三大块去学,即:

某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等)特征;人文地理(人口,城市、经济等)特征。

通过师生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一些第一次接触的地名、河流名称、地形名称等掌握起来有些困难,也有一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学习地理有一定的难度,只知道死记硬背,而背过即忘。

本节课有一些新名称,如埃塞俄比亚高原、乞力马扎罗山、赞比西河、尼日尔河、坦噶尼喀湖等学生读起来、写起来都有一定障碍。

《非洲》效果分析

1、研究课标,根据课标制定教学目标。

 这应该作为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的必备功课来做,做好了这个功课,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把握好学生要学什么,要达到什么深度。

师生是否明确学习的任务,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

2、研究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和技能方法在整个教材以及本章中的地位及影响,与其它内容之间的联系。

如本节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亚洲与欧洲》等知识技能的巩固,同时也要为后面学习其它大洲和地区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注意层层递进,难易适度、清晰明了、面向全体。

要使学生看到活动就知道如何下手,通过活动要得出什么结论,使活动要求真正起到指导的作用。

4、要注重一些地理素养的长期培养与渗透,如读图分析、阅读材料、记笔记、逻辑推理等,如本节中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从经纬度位置推断某地所属温度带、气候特征等;地理事物的分布;地形地势与河流的关系;气候与河流的关系;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影响气候的因素;地形气候水文与人口居住农业发展的关系等。

这些素养对初中学生来说,不可能一节课或几节课达到,需要教师长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些“线索”串在其中,逐步提高慢慢达成。

教师备课时,就要研究教材,明确这些“线索”,并考虑如何串在其中。

5、每节课应该努力创造出亮点。

①、备课时可以结合时政要闻、最新发现、科学之谜、重大事件、历史知识等来创造亮点。

如我在教学中讲东南亚联系2005年海啸灾难;讲宁夏联系西藏打砸抢事件;讲非洲国家联系索马里海盗、乞力马扎罗山的神奇等。

这些资源的利用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本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

②、课堂预设生成或偶发情境所引发的资源,教师要尽可能考虑到,并借此发挥,制造亮点。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学习与积累,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6、要注重地理现象与乡土地理、身边现象的结合。

如学习气候、地形联系当地地形;学习人口分布联系灵武东西差异分析原因。

这些身边的地理知识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但却往往认识层次较浅、不全面。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性的合理结合乡土地理知识,既能潜移默化的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也更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7、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能脱离课本,不能是只注重了浏览课件这种形式,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使课件与课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比如对课本重点内容的阅读分析,养成在课本上随时做笔记、批注的习惯,这样便于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复习查找,也能更好的提高提高学习效率。

 

《非洲》教材分析

《非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一章第二节。

它是学生学过《亚洲与欧洲》后的又一个大洲,这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亚洲与欧洲》等知识技能的巩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美洲》等知识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地理位置与国家、高原为主的地形、炎热的气候、丰饶的物产和人口与经济。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为地理位置与国家、高原为主的地形和炎热的气候。

“非洲”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与国家、以高原为主的地形和炎热的气候,并通过阅读材料补充了本区极具特色的地形——东非大裂谷和撒哈拉沙漠。

学生活动部分主要针对非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非洲主要的地理事物,非洲的地形设计问题,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尤其有助于学生学会读图、析图、记图。

《非洲》测评练习

一、选出正确答案

1.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是

    A.非洲    B.亚洲    C.欧洲     D.大洋洲

2.非洲大陆的地形主要是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丘陵

3.苏伊士运河沟通了   

 A.地中海和大西洋  B.地中海和黑海  

 C.大西洋和太平洋D.地中海和红海

4.有“非洲屋脊”之称的是   

   A.东非高原 B.南非高原   C.撒哈拉沙漠 D.埃塞俄比亚高原

二、说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①__________洋 ②__________洋 ③__________海 ④________运河

⑤________沙漠  ⑥________盆地  ⑦________高原 ⑧________湾

 ⑨__________岛 ⑩________半岛

《非洲》课后反思

本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非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极具特色的地形区,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走进非洲,更好的了解非洲、认识非洲,去发现非洲的美丽和存在的隐患。

教学中利用课件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成功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课后,认真的进行了反思。

一、注重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结合非洲地图创设问题,问题层层加深,步步紧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让学生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性强。

二、地理知识衔接性强,联系密切,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猛不丁的提出一个他有疑惑的问题,问题的针对性强,虽然有时会打乱你的教学过程,但我会肯定他,并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契机,把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过程中启发学生查找地图自己寻找结果,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以人文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除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外,更加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体现。

三、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

让学生读图时,发现一些学生对地图非常生疏,虽然学地理已经有一个学期,有的学生却还是地理盲,仍然还有部分学生连方向都分不清(无论是地图上,还是现实中,都分不清),或者需要思考一下才能弄清楚。

让他在地图上找一个地方,就是找不到,一个劲的问:

在哪里?

在哪里?

好容易找到了也记不住;还有,有一些地名,学生第一次接触,读起来很拗口,如坦噶尼喀湖、埃塞俄比亚高原、乞力马扎罗山索马里半岛、马达加斯加岛等,所以比较难记,且很容易写错。

这就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指导学生经常说、写、画,尤其要培养学生在地图上学地理的习惯,离开了地图学地理,就犹如纸上谈兵,空谈,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学地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特别强调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指导学生读图、填图、记图、析图。

学生只要学会了读图、填图、记图、析图,区域地理的学习也就应刃而解了。

四、教学的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在回顾本节所学知识时,先让学生分组互相提问:

看地图说一说,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

学生在互相提问、互相纠正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学会了知识,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

然后让学生到讲台来做小老师,指着地图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

更能体现地图是学习地理不可或缺的工具,更好的培养学生读图,识图、析图的能力。

《非洲》课标分析

《非洲》导言部分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正文结合图6-16,重点介绍了非洲的地理位置,同时扼要介绍了非洲洲名的由来、历史文化和政治地图的演变。

活动部分则突出了非洲纬度位置的描述,为学习非洲的气候做出铺垫。

“高原为主的地形”和“炎热的气候”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在“高原为主的地形”的正文和活动部分,教材结合图6-17引导学生归纳非洲的地形特征。

此外,活动部分还以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欧洲、非洲的大陆海岸线进行比较,以利于学生把握非洲海陆轮廓的特征。

为引导学生了解非洲极具特色的地形区,教材通过正文或阅读介绍了刚果盆地、东非大裂谷和撒哈拉沙漠

在“炎热的气候”部分,教材安排了非洲1月平均气温分布、7月平均气温分布、年降水量分布和气候类型分布等地图,为引导学生掌握好阅读这些地图的方法,能够从图中准确提取有用信息,教材穿插安排了“学看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材料。

学生结合上述4幅地图,可以归纳出非洲气候具有“气候普遍炎热”、“干旱区面积大”、“气候类型呈南北对称分布”三个方面的特征。

具体来说,由非洲的纬度位置,可分析出非洲气候以热带类型为主,通过读图6-21、6-22,可进一步分析出非洲气候具有普遍炎热的显著特征。

读图6-24可知,非洲气候类型以赤道为轴,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

非洲气温高,蒸发量大,年降水量小于500毫米的地区便极为干旱,结合图6-23、6-24,可归纳出非洲干旱地区分布广的特征。

在本部分正文中,教材还从气候的角度,简要介绍了非洲农业生产的情况。

此外,为达成课程标准的目关要求,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安排了乞力马扎罗山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布以及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比较两个活动题,以引导学生分析非洲地形、气候、水系等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巩固相关技能。

在本节内容的最后,教材安排了“物产丰饶的非洲”的阅读材料,从矿产、动植物资源两个方面,扼要介绍了非洲是“富饶大陆”,以利于学生对非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