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84702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陈小虎)Word文件下载.doc

这里的领导能力是指各级领导班子的能力,尤其是校级领导班子的能力。

考察领导能力,一是看战略思维能力,能否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思考和看待学校的发展,立足长远,使政策和决策具有前瞻性,从而掌握主动。

二是看谋划发展的能力,看能否紧紧抓住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契机,促进规模、结构、效益、质量协调发展;

看能否把主要精力真正放在教学工作上,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三是看凝聚人心的能力。

要看各级领导能否不断推动学校事业取得新的发展,用事业发展鼓舞人心;

要看是否能“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广大教职工;

要看是否实行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和民主决策,使广大教职工切实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调动教师研究教学投身教改的积极性。

教学中心地位:

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是否经常研究教学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是否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其它工作的关系;

教学经费投入是否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来源;

职能部门是否都能主动为教学服务;

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是否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

在对教师考核中,是否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

育人工作是否已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

师生对教学中心地位的感受等。

主要考察:

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统计;

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估结果统计;

教学工作会议主报告或文件描述。

1.3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观测点:

人才培养思路;

产学研合作教育。

人才培养思路:

人才培养思路主要是回答高校办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二是如何培养这样的人?

要形成正确的人才培养思路,首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所谓教育思想观念就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

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总的看法,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如:

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等。

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要充分认识多层次、多类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要充分认识新建本科高校已经成为现阶段本科教育的重要方面军,更是现阶段本科教育发展的有生力量。

作为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以业界和劳动力市场阶段性实际需求为导向,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新建本科高校要依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形成清晰的培养思路并切实付之实施。

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的有效措施。

新建本科高校要充分认识密切与业界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具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并与之建立长期、稳定、紧密、互动的合作关系,通过开展合作教育,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合作教育既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也有利于资源充分利用。

合作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等。

要将合作教育逐步深化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如:

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培养大纲、实习内容、评价方式等,共建教学资源与实践环境,探索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

2.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

数量与结构;

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培养培训。

教师是办学的第一核心资源,对确保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合格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合格的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生师比;

队伍结构。

生师比:

生师比是指折合学生数与教师总数之比。

教师总数是专任教师与外聘教师一半之和。

其中专任教师是指具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并承担教学工作的人员。

专业教师数量:

在分析生师比时,专家将分专业考察各专业教师数量,尤其是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是否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以避免用总师生比掩盖个别专业师资不足问题。

师资结构:

队伍结构要合理,要符合学校的定位,要适应教学需要。

重点考察以下几方面:

一是整体结构:

数量、学科、学缘、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各院(系)分布状况、师生比状况、师资队伍的总体结构是否符合学校目标定位的要求,教师队伍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是否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二是专业发展状况:

如:

专业带头人数量与水平;

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状况,尤其是“科班出身”人员数量等。

三是要考察三类教师,即:

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主干课教师和实践教学队伍(含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指导人员)的结构。

师资队伍发展趋势良好是指大部分专业有带头人且有足够的胜任力,已初步形成教学团队,并有数量满足要求的骨干教师。

2.2教育教学水平。

师德水平;

教学水平。

师德水平:

“履行岗位职责”是指教师爱岗敬业,严格执行教学工作规范。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是指学校领导和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科学的考核制度,全身心投入的教学态度。

“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是指教师坚守严谨和诚信原则,充分尊重他人研究成果,无学术道德不端行为。

教学水平:

教学水平高低是以实施培养方案的效果能否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来衡量的。

主要考察学校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政策、措施以及效果。

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学习成绩分布,学生满意度等;

教师教学成果统计;

专家组现场听课评估结果;

实验课、毕业设计(论文)、考试的试卷质量及分析等教学环节所反映的教师教学整体水平。

2.3.教师培养培训。

教师培养培训

一般来说,新建本科高校师资力量相对偏弱,因此教师培养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考察教师培养培训,一是看学校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视程度;

二是看制订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以及成效;

三是看是否采取“导师制”、“助教制”、行业实践等有效措施,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

四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在编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根据行业发展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胜任力。

教师队伍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执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一般就可认为具备专业(行业)执业资格和任职经历: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

﹡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

﹡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累计达三年及以上;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良好;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建设,在省(市)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3.教学条件与利用

教学条件与利用

教学基本设施;

经费投入。

教学条件与利用主要考察办学的基本条件,但要充分理解对办学条件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是说要考察学校的经营思想,考察投入产出比,考察现有条件的利用程度。

3.1.教学基本设施。

校舍;

实验室、实习场所;

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

运动场所及设施。

教学基本设施按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标准考察。

所谓“基本达到”或“基本”是指数据适当低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教育部教发【2004】2号)规定的合格标准,但必须高于“黄牌警告”的标准,一般指二者间的中间值(以下“基本”的含义同此)。

3.2.经费投入。

生均拨款;

教学经费投入。

生均拨款:

要求“上一年生均预算内事业费须达到5000元并达到或超过上一年本省生均预算内事业费”。

其中两种含义,一是经费要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二是要逐年增加。

教学经费投入:

足够的教学经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学校要注重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并实施优先政策,尤其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投入。

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例是考察学校投入维持教学运行最基本经费的数量有多少。

学费收入是指学校实收本、专科生的学费总数。

四项教学经费不低于学费收入的22%是合格的最低标准。

这里沿用了原水平评估时C级标准的要求。

4.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与课程建设

专业;

课程与教学;

实践教学。

专业与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内涵建设的主要方面,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一指标重点是看学校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建设、改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

4.1.专业。

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新办专业;

培养方案。

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主要从四个方面考察,一是要符合学校定位,二是要符合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要符合教育规律,四是要有专业设置条件要求。

结构调整主要考察学校根据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发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注重特色专业培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能否遴选优势专业开展特色专业建设。

新办专业:

新办专业指评估时毕业生未满三届的专业。

新办专业是考察的重点,主要内容为:

新办专业的开设是否符合服务面向,开设依据和论证是否充分,专业口径、布局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教学条件(如实验室、设备、实习见习、教学资料、师资队伍等)是否基本满足培养要求,教学质量是否有保证,学生是否满意等。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规格与质量的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

培养方案要反映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培养方案的执行,执行情况要良好。

考察新建高校的培养方案,一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二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

三是要考察是否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四要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稳定性。

在培养方案中,对不同类型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学分或学时有明确的规定。

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的要求,人文社科类的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或学时)不低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的不低于20%。

而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这是目前师范类本科院校的平均水平。

4.2.课程与教学。

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学校应该根据服务面向以及行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目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为依据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选择适用教材,提升师资水平,改革教学方法等措施,建设一批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并通过它们的示范作用,带动课程质量的全面提升。

评估指标体系没有规定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比例要求,旨在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和教学效果。

提出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要求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教学方法与学习效果评价方法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

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政策;

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与参与面;

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课堂讲授是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合作式等新型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是否方法科学、体现能力培养导向;

学生是否有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是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得到了充分调动。

4.3实践教学。

实验教学;

实习实训与产学研合作;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实践教学是教学系统中与理论教学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个子系统,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地位和学时,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在教学计划中应和相关的课程设置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观测点所强调的实验开出率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是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考察实验开出率时,既要看全校平均实验开出率,也要抽查新办专业实验开出率;

要考察实验教学运行的规范性,提倡实验教学安排课表化,确保实验时间,避免走过场;

本指标体系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做硬性规定,但要注意演示性、综合性、设计性各类实验的合理融合;

实验室要开放,实验室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实验室开放考察的内容包括开放的范围、开放的时间、开放的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

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实验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调阅实验报告、现场测试等方法考察。

实习实训与产学研合作:

主要考察学校能否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

采取什么有效措施保障实习和实训的时间,是否收到好的效果。

这里强调要保证实习实训时间和效果,要科学制订实习与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要紧跟行业发展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考察方法为:

查阅相关管理制度、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训教学大纲、实习指导书、实习记录和评语、实习总结等相关材料,考察合作教育实习、实训现场。

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技能所进行的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

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是学生本科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

毕业论文的质量,既能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也能反映一个学校师资的水平和学校教学管理的水平,因此非常重要。

评价一个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

一是选题,选题性质、难度、分量等情况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按指标要求,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要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二是过程管理,看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是不是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

三是学生成果,看成果是否规范,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表达交际的能力。

关于“一人一题”的问题。

“一人一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避免相互抄袭的有效前提。

对于几位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个较大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大题目的总体设计每个同学都要参加,其余部分应做到分工明确,以保证每个同学都能独立完成相应部分工作。

5.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

管理队伍;

质量控制。

5.1管理队伍。

结构与素质

教学管理队伍是指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人员,包括学校的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专指本专科教学管理人员,不包括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

结构和素质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在年龄、学历、学位、学缘、职称等方面构成合理的结构,同时要考虑到管理队伍的稳定性,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的,其教学管理秩序也是不稳定的,所以在考察教学管理队伍时要考察任职时间。

要考察教学管理队伍个人的德、智、才和从事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业务水平,既要有与岗位相适应的能力、理论和知识水平,又要明确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要将教学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当中。

对于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成果。

一是要考察教学管理工作,考察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的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严格,管理工作流程是否顺畅;

二是要看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

三是要看教学管理研究状况以及实施改革状况。

5.2质量控制。

管理制度;

质量标准;

管理制度:

学校重视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教学调度、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教学档案建设与管理、学生守则、课堂(实验室)守则等基本管理制度,并采取措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

教学基本文件(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学期教学总结等)文件完善;

采用了现代化教学管理技术,教学管理流程清晰,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质量标准:

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评判质量的高低。

学校要制定好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相应的考核办法,这些质量标准应结合学校的实际,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所谓主要教学环节是指:

理论教学(课堂教学、考核等),实践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

有了标准和考核办法,就应严格执行。

考核时除要求提供系列质量标准文件外,还要考核贯彻质量标准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执行情况。

最重要的是通过审查学生的试题、试卷、报告、论文、设计等,判断是否严格执行和达到了相关质量标准的要求。

质量控制:

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含实践教学)监控与保障体系是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保证。

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包括六个环节,一是目标要确定,二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要建立,三是信息与收集(包括统计、检测),四是评估(建立学校评估机制),五是信息的反馈(收集的信息要反馈),六是调控,几个环节构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6.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学风建设;

课外活动;

服务与指导

6.1学风建设。

政策与措施;

学习氛围。

学风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它是学生在学校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是学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风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政策与措施:

学校有加强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规章制度与具体措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

成效明显是指通过审阅材料和实地考察,证明多数学生主动学习,勤奋进取。

学习氛围:

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完善和发展。

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让人在一种自我、自主激励中,不断地发现并努力获取自己所需求的知识与技能。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措施,提供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6.2课外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文体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

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组织的各项科技活动。

学校要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活动平台和具体措施,学生科技活动要有组织机构、有计划、有场地和经费保障;

分析学生参与面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其中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多半,即可视为学生参与面较广。

课外文体活动:

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

专家除考察学校或教学单位组织的大型文体活动外,还要了解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活跃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6.3指导与服务。

组织保障;

学生服务。

组织保障:

主要考察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情况、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是否制定了调动教师参与管理、指导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积极性的措施,效果如何。

学生服务:

学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注重满足人才成长需求。

主要考察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特困生资助等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

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7.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教育;

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体育美育;

声誉;

就业。

7.1.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号”文件的各项规定,并将其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效果,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参与面广、学生收获大。

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效果;

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

7.2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本指标主要看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现状、实际水平。

基本理论是指学生对基础、专业的基本理论的掌握与应用的能力,基本技能是指基本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

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培养方案),了解选修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1)学生的入学水平与学生进校后的学习情况、校内外专家调查情况的比较;

(2)学校进行考试改革、对学生评价改革的情况和效果;

(3)对主要课程的考试试题水平及学生考试结果的分析;

(4)学生在省、市、全国性的考试与竞赛中的成绩;

(5)学生参与职业资质认证培训及获取证书情况;

(6)专家直接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7.3体育美育。

体育;

美育。

体育:

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85%及以上。

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身心健康。

美育:

学校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

学生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受到了艺术熏陶,养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7.4校内外评价。

校内评价;

校外评价。

校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