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88006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docx

遵循(道德)伦理原则文明的产生与超我密切相关

人格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人的本能,尤其是性本能。

性概念是广义的,不仅包括两性关系,也包括使身体产生快感的一切事情,比如吸吮、排泄、皮肤接触、和身体运动等。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被称为“力比多”(libido)。

在儿童时期,三个重要的性感带是口腔、肛门和生殖器。

这三个区域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成为儿童的兴奋中心,也形成了相应的5个人格发展阶段。

(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3~6)男孩会产生“恋母情结”(俄底普斯情结);

女孩则产生“恋父情结”(伊莱克拉情结)。

(4)潜伏期(6〜11岁)(5)青春期(11或13岁〜成年)

四、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受到生物因素与文化、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是克服危机的过程。

人生可以分为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危机

1.婴儿期(0~2岁):

信任对不信任。

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2.儿童早期(2~4岁):

自主对羞怯、疑虑。

主要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

主动对内疚。

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7~12岁):

勤奋对自卑。

主要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12~18岁):

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感。

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6.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

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7.成年中期(25~约5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

主要任务是形成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8.成年晚期或老年期(50岁~):

完善感对悲观失望。

主要任务是获得自我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五、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发展的实质:

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

1、最近发展区的思想,2、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最近发展区思想:

他认为要确定2种水平:

1、现有发展水哦,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2、指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提出内化学说:

基础是他的工具理论。

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推动学生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来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内部财富。

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2、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

一是同化,另一是顺应。

3、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

图式最先来源于先天遗传。

同化:

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4、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七、胎儿的生长阶段:

三个阶段:

胚种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40周)

八、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答:

横段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聚合交叉设计、微观发生学设计。

1、横段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优点:

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获得信息量大,经济费时短。

缺点:

可能与代群效应相混淆〔社会历史情境的原因〕,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资料。

2、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察的方法。

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样本流失。

影响被试发展。

耗时花费大。

3、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与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的方法。

选择不同年龄的被试并对其进行追踪。

第一,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它们各自的长

处;

第二该设计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

4、微观发生学设计通过在短时间内重复给初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的机会,观测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

第一,它关注研究对象一系列行为发生的细节,观测一段时间内的快速变化,使得研究者能够直接观测发展变化的过程,能够描述变化如何发生,以及变化的数量和性质。

第二,由于进行密集的观测,微观发生学设计使得研究者能够在一宿的年龄范围内追踪特定行为的个体发展轨迹,这有助于确定从一种行为模式到另一行为模式的转折点。

第三,微观发生学设计使得研究者能够观察到个体的内部差异,即能够找到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

这种设计还能观测到发展变化的速率和时间。

第四,微观发生学设计能够确定变化最有可能发生的条件。

缺点:

第一,该方法需要对初试进行逐个观察、逐点记录,耗时费力,因此初试的数量有限;

第二,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动机强的被试,因为整个研究的成败取决于被试能否全程认真参加多个实验,并且在每个实验中都能积极进行尝试。

第三,尽管观察密度高,数据很丰富,但在有些情况下,仍旧难以分清被试已具备的能力和变化后的能力。

九、发展心理学收集研究资料各种方法

观察法

优点:

常常可以描述自然、真实的行为,生态效度较高;

被观察对象处于自然状态时,可以在现场观察记录行为,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准确

缺点:

研究者想要观察的行为可能很少出现;

有观察者偏差或“观察者效应”,即由于儿童意

识到观察者的存在,而感到不自在,从而使行为发生变化;

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口头交谈,来收集访谈对象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面的数据资料,考察心理活动的规律。

特点:

1.访谈者可以就被试生活的某些方面访谈,与儿童互动;

2.提问可能是高度结构化或

灵活的,具有研究目的和设计、实施计划。

经典研究:

皮亚杰(J.Piaget)运用访谈法,考察了儿童思维的发展。

1.较灵活,谈话双方可以随时改变方式,有利于寻找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次的资料。

使用面广,对儿童、成人甚至文盲都可使用。

2.能有效地收集人们的态度、知觉、意见等心

理活动的资料,还可以观察访谈对象在访谈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了解访谈对象的动机和情绪。

1.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较复杂,不易量化,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

2.访谈者的观

点、素质容易影响访谈结果;

3.访谈工作效率低,费时费力;

4.对于敏感性、隐私性的问题,不易获得真实的信息。

十、胎儿期心理卫生的种类。

P127

音乐胎教、抚摸胎教、言语胎教、光照胎教

十一、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2、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游玩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里内化的过程中则起着关键的作用。

3、从个体发展的生理基础以

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动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婴儿的动作发展遵循的原则:

头尾。

远近、大小

十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各理论的基本观点、阶段(3)

1.强化说代表人物:

斯金纳

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对言语的强化(强化依随)具有决定性作用

2.转换生成说代表人物:

乔姆斯基

语言是利用规则理解和创造的;

语法规则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某种语言获得装置(LAD),它可以将普遍语法转化为个别语法;

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语义)和表层结构(语音等),前者通过转换规则转为后者

3.模仿说代表人物:

班杜拉

婴儿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言语模式而获得言语的

4.认知说代表人物:

皮亚杰言语发展,认知发展是基础和前提儿童言语起源于智力,并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起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言语是逻辑和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5、相互作用论

语法发展的3个阶段

单词句阶段(1~1.5岁)电报句(1.5~2岁)完整句(2岁后)19~21个月时“词语爆炸”现象,20~30个月是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

十三、托马斯、切斯气质三类型学说

容易型:

约占40%,生理活动规律,有节奏;

情绪愉快;

容易适应新环境,讨人喜欢困难型:

约占10%,难于抚养,烦躁不安,大声哭闹,爱发脾气,不容易安抚;

生理活动没规律,不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环境;

迟缓型:

约占15%,反应缓慢,强度小;

情绪低落、安静,愉快情绪少;

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适应较慢,慢慢活跃起来。

另外的35%属于中间型,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

十四、拟合优度模式

描述气质和环境因素是怎样共同作用,对儿童发展产生良好结果的,即气质类型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气质特点相符合。

气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拟合优度模型启示:

每一个婴儿都是带着独一无二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气质无好坏之分。

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成长环境,给他们成长的力量,帮助他们迎接成长的挑战。

十五、依恋的概念及其阶段(4)及基本类型依恋:

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建立的相对稳定而强烈的情感联系,是儿童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对所有的人作出相同的反应,无区分、无差别,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性,对母亲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亲近反应,对陌生人反应较少,不怯生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对母亲更为偏爱,母亲在身边时高兴,离开时哭闹;

怯生,对陌生人感到紧张、恐惧甚至哭泣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根据特定的目的,与依恋对象形成协调的伙伴关系。

(二)依恋的类型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可以把依恋分为三种类型:

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回避

型与反抗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约占65~70%)

母亲在场时,以母亲为安全基地,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积极;

母亲离开时,感到焦虑、不安;

当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亲近,容易抚慰

2.回避型依恋(约占20%)对母亲在场与否不关注,母亲离开时不反抗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理会

3.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母亲离开时,警惕、极度苦恼和反抗,短暂的分离会引起极度的反抗。

当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也称为矛盾型依恋不同类型的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通常更为健康,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对消极

十六、幼儿记忆发展的基本特点

1、记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2、记忆,尤其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不断增加(短时记忆约持续30秒,在这个时间内,一个人能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信息越多,他同时可利用的新旧信息的量也越大)3、无意识记忆占优势,有意识记忆逐渐发展

4、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5、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策略逐渐发展(记忆策略和元记忆)

10~11岁的儿童基本上是自发应用归类策略以提高记忆效果的十七、幼儿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

2.具有初步的抽象概括性;

3.言语的作用日益增强。

十八、幼儿游戏的分类

1、皮亚杰根据认知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

(1)练习游戏阶段(0-2岁)

(2)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3)规则游戏阶段(7-11、12岁)

2、帕腾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

(1)无所用心的行为;

(2)旁观者行为

(3)独自游戏;

(4)平行游戏

(5)结伴游戏;

(6)合作游戏

十九、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

心品质的评价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4、从带有极大

情绪的自我评价到初步客观地评价5、开始以道德行为的准则进行评

价。

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控制能力在3~4岁儿童中还不明显。

从缺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转折年龄是4~5岁。

5~6岁儿童

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二十、韩进之等人的研究表明,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发展

的总趋势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1、自我意识的各种因素的发展速度与程度是不同的:

2、自我评价能力高于自我情绪体验、自我控制能力;

3、我评价能力与自我情绪体验发展速度比较平稳,而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则表现出明显的跳跃,在5岁左右变化最大。

二十一、麦科比的四种自我调控活动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延缓满足二十二、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个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0~5岁)、他律道德或到的实在论阶段(5~8岁)、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9岁以后)二十三、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下:

前习俗水平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天真的利己主义

2.习俗水平

(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十四、影响幼儿侵犯行为的因素

1、生物因素:

两半球均衡性,情绪唤醒,性激素水平

2、社会因素:

父母与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遗传;

教养态度与抚养方式、管理监控;

教师;

儿童个体:

道德发展与自我控制、人格、社交技能、固有经验;

大众传媒二十五、3-6岁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3岁左右,幼儿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

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真正的社会性交往)

5岁以后,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

二十六、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1、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或认知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或认知知活动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4、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或认知活动的动力

5、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水平的过程。

二十七、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以外部动机为主

2、小学儿童学习动机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比较短近的学习动机——远大的学习动机

具体的学习动机——富有原则性的、比较抽象的学习动机发展不稳定的学习动机——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

总强度随年级升高而降低

启示:

在培养与激发小学生学习动机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十八、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基本特征:

差异性;

缺陷性;

集中性;

排除性;

可逆性;

贯穿性差异性,实际与期望行为之间有显著差异;

缺陷性,在学习的某些特殊方面有困难;

集中性,缺陷常集中在语言空间数学方面;

排除性,非智力落后、感官损伤所致;

可逆性,依靠教育训练可以改变;

贯穿性,贯穿毕生。

分类:

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学习障碍;

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

算数方面的学习障碍症状:

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

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注意力缺陷、行动笨拙、冲动、社交技能差、固执);

其他方面,发育迟缓、品行问题。

二十九、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逐步过度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四年级,10-11岁,思维发展的加速期)

3、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

4、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偏科现象)

5、思维形式的发展

6、思维品质的发展三十、小学儿童数学概括能力五个等级直观概括水平;

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三十一、小学儿童概括水平三个阶段:

直观形象水平;

形象抽象水平;

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三十二、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理解)

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提高。

儿童逐步减轻对他人评价的依赖性,独立地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在不断发展。

2、从比较笼

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3、小学儿童开始出现对

内心品质进行这个人的初步倾向。

4、在整人小学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到抽象、由外显行为到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小学生的抽象招手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5、小学儿童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三十三、塞尔曼儿童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

阶段0:

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

阶段1:

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

阶段2:

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岁)

阶段3:

相互角色采择(10~12岁)

阶段4:

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岁)

三十四、小学儿童亲子关系的变化

1、父母与儿童的交往时间发生变化2、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

变化3、儿童与父母的冲突数量减少了4、在纪律约束技术和控制方面,父母通常认为学龄儿童比学前儿童好控制一些。

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在变化。

三十五、小学儿童的同伴交往基本特点

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见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2、儿童的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4、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5、儿童开始形成群体

三十六、教师期望教师的期望、态度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个性、社会性的发展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教师期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成就。

三十七、小学儿童的道德是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

三十八、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希望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社会角色,获得一种全新的社会评价,重新体会人生的意义;

性的成熟,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表现这种愿望和情绪,使他们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

2、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过渡性

(1)青春期少年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

(2)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来自身体的快速发育及

性的成熟。

(3)其幼稚性主要表现为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

(4)独立性(反抗性)与依赖性;

闭锁性与开放性;

勇敢与怯懦;

高傲与自卑;

否定童年又眷念童年(否定的是幼稚,眷恋的是童真)

三十九、青少年思维的发展

基本模式:

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和辩证思维,主要特点是思维逐步符号化。

概括能力增强;

能使用假设检验和更加一般的逻辑规则进行思考;

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成分增多,思维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明显提高;

辩证思维能力增强;

思维的创造性也迅速发展。

四十、创造性思维

五个阶段:

定向阶段、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验证阶段

12岁到13岁、14岁到17岁是青少年创造性想象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17岁以后有发展非常缓慢,,呈现一种稳定状态。

四十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当自我意识高涨时,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常常很多心智用于内省,另一个表现是主观性偏执。

四十二、青少年期自我概念与之前相比的差异:

更加抽象:

更加具有整合性和组织性;

结构更加分化。

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认识水平、父母自我概念倾向的影响、成功及失败经验的积累。

四十三、青少年情绪表现两极性

1.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共存

2.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3.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四十四、青少年的反抗心理原因:

1、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2、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3、独立意识

表现:

1、态度强硬,举止粗暴2、漠不关心,冷淡相对3、反抗的迁移性四十五、青春期的道德判断主要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主,即天真的利己主义和“好孩子”定向。

四十六、青春期的同伴关系

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2、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日益重要

3、与异性朋友之间开始融洽相处

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①情感上的脱离②行为上的脱离③观点上的脱离④父母的榜样作用削

5、青少年不在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

四十七、成年早期的思维形式

成年早期的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

在成年早期的开始阶段,个体的形式逻辑思维仍处于发展状态;

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思维状态。

1、佩里认为进入成年早期以后,个体思维中形式思维的绝对成分逐渐减少,辩证逻辑思维的成分逐渐增多,并指出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个体逐渐意识到围绕同一个问题多种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