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12178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1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B项错误;

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

严复“煞费苦心”的目的是,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依据材料“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可知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

材料只是提及广告的宣传,并不代表改良社会风俗已经成为国民共识,故C项错误;

材料只是广告宣传而已,谈不上推进文明,况且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文明的推进有待于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广告的作用十分有限,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7年天津卷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

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

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

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解析】依据材料“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可知变化主要反映清代史籍著述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故A正确。

B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只是一个方面,故排除C。

D材料不能体现,而且说法绝对,故排除。

【答案】A

5.(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

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解析】材料中“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直隶”等地开放较早、经济文化较发达,“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大多属于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较少,经济相对落后,因而留学跟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有关,故A项正确;

20世纪初的反清革命运动大多是由留日归国的学生宣传和发动,因而是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导致革命运动存在区域差异,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属于因果倒置,故B项错误;

清政府作为全国性的中央政府,其鼓励留学的政策不会厚此薄彼,出现区域性的差别,故C项错误;

材料涉及的是留日学生,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仅限于福建,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与留日则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

6.(2016·

上海单科·

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

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解析】“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的“器物”。

“造成新文化”,强调的文化层面变革,“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A项错误;

“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故B项正确;

“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与“中体西用”思想维护孔教地位不符合,故C项错误;

“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体现学习西方涉及思想文化层面,“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D项错误。

7.(2016·

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

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1898年维新变法已经失败,1903年不会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故A项错误;

《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只是“团体”等部分新名词,并非全部新名词,与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无关,故B项错误;

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向西方学习技术,故C项错误;

“‘团体’……‘观念’”等新名词涉及到意识形态,而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思想,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传统意识形态,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

8.(2016·

江苏单科·

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解析】在1897年之前,中国有《昭文新报》、《申报》,严复没有选择中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不能说明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在1897年之前,中国有《昭文新报》、《申报》等,故A项错误,材料“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表明维新派既关注国内大事,也关注国外大事,故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主要提及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没有提及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故C项错误;

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国内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从创办的地点到稿件的来源来看,是在北方,但维新思想的传播,通过报刊对南方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湖南以谭嗣同为首的,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D项错误。

9.(2016·

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

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不符,故B项错误;

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

改良思潮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而不是甲午战后,故D项错误。

10.(2015·

海南单科·

13)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

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因此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不属于洋务派,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外洋的主张,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故C项错误;

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故D项正确。

11.(2015·

四川文综·

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

“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

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

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解析】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可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外之间的交涉事务应该是呈增多的趋势,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总理衙门大臣……交涉事务”等信息,可知其主要描述的对外交涉事务,而不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立宪思想,故C项错误;

根据题干中“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尚有色然以惊者”可知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对西方事务完全不通,从而说明了当时洋务人才的缺乏,故D项正确。

12.(2015·

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

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解析】“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

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

“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B项错误;

当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郭嵩焘“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的确超越了“1876年”的主流思想,故C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

13.(2015·

山东文综·

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

试举例明之。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材料“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可知此时期洋务派关注的是西方的技术,故A项正确;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而题干强调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洋务派正在关注西方技术,故B项错误;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的主张时“中体西用”,而并不学习英、美、法等国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此时期主张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并没有强调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

14.(2015·

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

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是为了考据历史,而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

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

《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

《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

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而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

15.(2015·

24)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

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该分别出自(  )

A.《民报》、《时务报》B.《民报》、《天演论》

C.《天演论》、《时务报》D.《海国图志》、《天演论》

【解析】前则材料介绍三民主义,出自革命派创办的《民报》,后则材料主张创办学校,培养变法人才,出自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故A项正确;

《天演论》宣传西方进化论,与后则材料培养变法人才无关,故B项错误;

前则材料借西方进化论思想,宣传三民主义的合理性,因此不是出自《天演论》,故C项错误;

《海国图志》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与前则材料宣传三民主义无关,故D项错误。

16.(2014·

北京文综·

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A项错误;

“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

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故C项错误;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

17.(2014·

天津文综·

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

【解析】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等开始开眼看世界,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

“中体西用”认为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材料没有体现“中体”,故B项错误;

从李鸿章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可见,他对西方科技的关注,但无法推测整个社会对西式教育的态度,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8.(2014·

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

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

“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

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

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

19.(2014·

1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解析】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A项错误;

依据所学,上海是最早开放城市,该说法明显错误,故B项错误;

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

“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

20.(2013·

安徽文综·

1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

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说变法寄希望于朝廷,是很困难的事,各国的变法都是从民众发起,所以变法要从民众倡导,唤起国民精神,故选A。

因为借鉴各国经验所以才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所以排除B。

戊戌变法是依靠光绪皇帝发起的,排除C。

D史实错误,排除。

21.(2013·

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解题关键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条件“吸收外来文化”。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将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不是外来文化;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

《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

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著作。

故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即排除ACD,答案选B。

22.(2013·

福建文综·

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

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

评论认为《劝学篇》(  )

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解析】本题材料说的是英国媒体对张之洞的《劝学篇》英译本的评价,张之洞属于洋务派,其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所以排除B(是新文化运动)、C(不代表先进生产力)和D(抛弃孔夫子等于抛弃儒家思想)

23.(2013·

4)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理解、运用能力。

从材料的时间看出,考查近代史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特征。

近代中国发展是“冲击—嬗变”即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冲击中国天朝大国观念,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故答案D符合题意。

24.(2013·

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解析】题干中“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这句话表明了此派的观点是认为对方只知道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知道西方强大的根本在于政治制度,这说明了此派已经认识到西方制度的先进,要学习西方,这应出自维新派的主张,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25.(2013·

重庆文综·

7)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

“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

该书最有可能是(  )

A.《四洲志》B.《海国图志》

C.《天演论》D.《资政新篇》

【解析】从题干信息“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排除C、D,C与戊戌变法有关,D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

“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

”可知要求学习西方科技抵御西方侵略,在洋务运动前提出学习科技,以抵御西方侵略是《海国图志》可知B符合题意;

《四洲志》是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但是并没有提出学习西方科技抵御西方侵略,排除A。

26.(2013·

12)魏源说: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

”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D.托古改制

【解析】考查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魏源强调圣王复作,也不舍明代税制,而回到唐代税制,强调历史发展的进步,不学习古人,四个选项都强调变法,但A、B都强调变法和材料意思一致;

D强调借助古人来进行变法,与题干材料思想差异最大,故选D。

27.(2013·

13)1875年,郭嵩焘奏称:

“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这一认识(  )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解析】注意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是对洋务运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