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28446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8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林则徐等人新思想的萌发是受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直接刺激,故C项错误;

维新变法运动是在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兴起的,故D项错误。

3.(2017·

河南南阳部分示范高中模拟)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

“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

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这一首歌谣(  )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

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起义史实的理解能力。

从题干可以看出这首民谣反映的是对当时清政府统治的不满,金田起义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重立新君,故选B项。

4.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

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D.兴办学校教育

产品上交国库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但是超越了农民小私有者的本性,成为一种空想,故B项错误;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建立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

兴办学校教育在《资政新篇》中有提到,但是超越了农民阶级的认识,只能说明洪仁玕等农民领袖愿意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

当时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广大农民的最迫切愿望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故A项正确。

5.(2017·

山东青岛校际联合检测)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

“(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作者评价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国民大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以建立平等的人间天国为口号发动贫民起义,但最终无法抵制封建特权思想的影响,实际上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符合题意中对比的反差,故A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与“平等的许诺”无关,故B项错误;

辛亥革命没有广泛发动民众,与“贫民失望”无关,故C项错误;

国民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与“行为的凶暴”“特权的森严”无关,故D项错误。

6.(2017·

山东省实验高中质检)史学家认为:

“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

”据这种观点判断,太平天国运动“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  )

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B.提出《资政新篇》

C.创立拜上帝教D.永安封王建制

洪仁玕根据其居留香港期间的观察写成了《资政新篇》,其成为最早在中国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的体现,故B项正确。

7.(2017·

山西联考)利用漫画来描述课程知识显得更直观、生动。

下面民国初期的相关漫画说明(  )

A.当时人们不关心自身利益

B.近代中国无土地革命纲领

C.近代中国民主建设的艰难

D.民主与农民阶级没有关系

选C。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题干主要涉及民主和共和的宣传,不能说明当时人们不关心自身利益,且该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

题干未涉及近代中国无土地革命纲领,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据“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关我们啥事”可知近代中国民主建设的艰难,故C项正确;

民主和农民阶级有关系,故D项错误。

8.(2017·

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

A.强烈的反清色彩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明显的限袁倾向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本题考查《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颁布时,清帝已经退位,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临时约法》中反帝评价,故B项错误;

从材料“‘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临时约法》直接目的是为限制袁世凯独裁,故C项正确;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临时约法》的结果,故D项错误。

9.(2017·

河南漯河一中期中)“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

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

……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

材料中“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可以分析出材料强调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故选C项。

10.(2017·

吉林五校联考)历史学家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

材料主要表明民国时期革命并未带来和平与秩序,而是失序与混乱,这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旧制度,但建立预期的和平与秩序的新制度更难,故A项正确;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的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

革命比建国更重要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

“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中的“任何”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

11.(2017·

重庆名校联盟联考)学者马勇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

以下对于辛亥革命历史作用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弘扬了民主意识

B.实现了民族独立

C.结束了专制独裁

D.确立了民主宪政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

辛亥革命没有明确反帝,列强在华势力依然存在,故B项错误;

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此后北洋军阀统治依然是专制独裁,故C项错误;

袁世凯破坏民主宪政,造成有共和之名而无共和之实的现状,故D项错误。

12.“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题干的关键词“生死竞争”“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意思是太平天国运动唤醒了有识之士的危机感,出于为清政府的生死存亡考虑,他们开始探寻中国近代化的方向,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7·

广西桂林高三质量调查)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

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材料二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

文录》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

“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材料四 “文革”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

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

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剧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

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

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文革”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体现了哪些史观。

并说明影响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第一小问“关系”,依据材料一中“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可知,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知识清末新政的具体措施及其影响可知。

(2)根据材料二中“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以及所学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可以总结如下: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3)第一小问“看待”,可以有两种选择,即“同意”或者“不同意”,第二小问“理由”需要结合《清帝逊位诏书》的影响去分析,同意即可回答其积极作用。

不同意即可回答其局限性。

(4)第一小问“史观”,依据材料四中“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体现了近代化史观或者是现代化史观;

“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

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剧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体现了社会史观;

“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体现了革命史观;

“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体现了整体史观。

第二小问“影响因素”从研究者所处时代角度分析。

答案:

(1)关系:

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说明:

政治上,新政倡导君主立宪冲击封建君主专制;

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社会条件上,新政的某些举措导致了地方群体不满,如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答出三点即可)

(2)区别:

(3)答案1:

同意。

清帝和平逊位,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

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

答案2:

不同意。

《清帝逊位诏书》虽然是不流血的政变,但是是情势所迫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

(答出一种答案即可,只作出判断而未分析理由不得分)

(4)史观:

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作为研究范式。

(答出三点即可)因素:

研究者所处时代对研究者的影响。

14.(2017·

甘宁青三省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

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目录A

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节 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第三节 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第二章 太平天国运动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

第二节 (略)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1994年第四版

目录B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略)

第二编 外患内乱(1800-1864)

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

单口贸易的缘起广州贸易

外国人在广州的生活

英国改变广州体系的企图

第八章 鸦片战争

第三编 外国帝国主义加剧时期的自强运动(1861-1895)

第十一章 清朝中兴与自强运动

第四编 改革与革命(1898-1912)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卷2002年第六版

解答此题首先要观察目录A、目录B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称谓差异,然后从史观角度分析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也可以史实和观点角度论述其不同的原因,只要观点正确,论证合理即可。

示例一:

目录A强调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侵略性。

目录B强调鸦片战争的动因源于贸易体系的矛盾。

原因分析:

二者对近代英国侵略中国认识的出发点不同。

目录A的编写以革命史观和民族主义为主导;

目录B则以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的扩张为背景来看待这场战争,带有文明史观的倾向。

示例二:

目录A将太平天国运动称为革命和起义。

目录B将太平天国运动称为内乱。

二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角度不同。

目录A的编写体现明显的革命史观和阶级斗争观念;

目录B则以清政府为叙事主体,把太平天国运动看成是封建国家的内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