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3035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oc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doc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宗荣

【摘要】实施新课程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台阶的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对比中学物理新旧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初高中物理教材教法的差异,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提出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物理台阶教学衔接

一、厦门市中学实施新课程后物理学科存在的问题

1.2007年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质量检测反馈

做为一个沿海发达城市和首批国家级初中课改实验区,厦门市初中学生在理科(数学、科学)质量检测中明显弱于其他地市,结果令人难以置信。

2.首届初中课改毕业生(等级制考试)参加2007届高考理综情况

相对其它学科排名较后,引起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提出如何提高初中理化生教学质量的思考,具体包括中考方案改革,加强理化生实验会考,开展理化生教师实验技能竞赛等。

3.高一物理老师对课改后升学的高一新生的评价

实验素养(探究能力)明显提高,课堂讨论表达能力较强,活动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定量运算能力较差(不会解题、不会考试)。

4.高中实施新课程后的衔接问题

初高中物理学习本身就存在一个较大的台阶,即存在一个衔接问题。

两年前,人们以为由于高中新课改没有与初中同步进行,使得衔接问题更加突出。

没有料到的是实施新课程后高中物理课时数减少,且教师教学理念还没有转变,充满应试意识,课堂教学方法与新课程理念脱节,盲目拓展加深教学内容,淡化科学探究,忽视学生主体作用。

初中教学中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优点不能成为高中物理学习的有利因素,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我市初中物理课改已基本成熟,而高中物理则刚完成第一轮新课程实践。

由于教材、能力要求、课时、学习方式、考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初高中物理的台阶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

许多学生因无法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而影响高中学习的情绪,甚至无奈地放弃理科,选择文科。

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物理教学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初高中教材的难度差异较大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高中教材有别于初中教材的特点是:

1.知识量增大。

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相应章节高中比初中的每课时要完成的教学知识量大大增多。

2.理论性增强。

这是最主要的特点。

初中教材有些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

3.系统性增强。

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

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前后知识的关联是高中物理教材的一个表现。

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

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而初中物理教材在知识的严谨性与系统性上要求较低。

4.综合性增强。

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加深了学习难度。

如分析计算物理题要具备数学的函数解方程等知识技能。

5.能力要求提高。

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实验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培养。

初中物理一般只学习一些宏观世界中的简单物理现象及简单的物理学原理,而高中则主要研究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中的物理现象的一些本质的东西。

(二)因初高中能力要求差异较大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初中物理重在定性研究,所研究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

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学生只要能回答“是什么”即可。

而高中物理研究的对象就比较复杂且抽象,通常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

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由现象追溯物理规律,由物理过程寻求定量关系。

这就要求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概括和想象等思维能力,有较强的数学运算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有与之对应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这对于只有形象思维或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尚处于经验型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要求上一个高的“台阶”。

(三)因初高中物理课时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

因此课堂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

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堂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

进入新课程后学生所要学习的科目增加了,大部分学校的物理科的课时被减少为原来的一半,使得初高中物理因课时原因引起的衔接问题更为严重,这正是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主要原因。

(四)因初高中学习方法变化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常见题多,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

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

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

因此,这就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思路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

(五)因初中结业和升学考试的形式与高考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

由于物理学科在我市中考中采用等级制,成绩只作为升入不同达标学校的等级资格,不计入具体录取总分,所以在初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和质上都大打折扣。

而新高考方案出台前的高考中物理科虽然作为理科综合科中的一员,但因为区分度高,在理综乃至整个高考总分中的拉分作用为广大师生所认同,在高考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导致高中物理教学的难度一直居高不下。

(六)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教材新要求的比较。

对初中新课程标准和旧教学大纲进行了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初中新课程标准与初中旧教学大纲主干知识大致相同,主要表现在:

1.旧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基本按学科结构展示。

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分为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

科学内容则按主题的形式呈现,即:

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

除电磁学现代通讯为新增加内容外,主干知识基本一致,只是结构和呈现方式的变化。

新教材中的《从水之旅谈起》编排顺序按吸放热进行,而不是按传统的物理现象进行编排,主编的意图是为了突出物理的本质。

2.旧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都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强调物理学在应用上及教育上的重要性。

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仍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

3.旧教学大纲与新课程标准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1.新课程标准从理念上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育有了基本定位,即:

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养。

在学习方式上有了观念上的转变,强调了学科间的渗透。

在目标上,确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总目标,重视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了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强调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2.新课程标准在内容上,将科学探究与科学内容放在并列的位置,充分强调了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淡化了学科中心,为教材多样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条件。

3.新课程标准具体内容产生几种类型变化:

(1)删减了部分内容,如:

液体压强公式;浮力产生的原因;抽水机和水泵;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总电阻)、串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并联电路中电流关系;并联电路中的电功率的关系电功的公式;电荷量、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流的定义式;判断通电螺线管极性的“右手定则”;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用尺和钟测平均速度;“合力”、“合成的概念”和“非平衡力的概念”等。

新旧教材教学内容的调整:

删除的内容

降低要求的内容

力学

(1)合力的概念,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非平衡力的概念;

(2)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3)浮力产生的原因;

(4)抽水机和水泵。

(1)力的概念;

(2)力的图示;

(3)滚动摩擦;

(4)大气压强规律。

电学

(1)电量的概念;

(2)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总电阻);

(3)电功的公式;

(4)保险丝的规格及选择;

(5)装配直流电动机模型。

(1)电荷的相互作用;

(2)电流的概念;

(3)超导;

(4)磁铁的吸性和指向性。

热学

(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2)热力学温标。

光学

凸透镜成像的条件。

其它

(1)火箭;

(2)放射性现象。

新修订的课标将对电路部分的要求有所提高。

(2)降低了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

(3)对科学探究、物理学的应用、兴趣培养的要求提高了,但对抽象思维、计算能力的要求降低了。

综上所述,新旧课程无论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初中新课程过来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思维的活跃都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这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解题能力、计算能力较薄弱,掌握的知识欠扎实,在知识上也有一定的欠缺,尤其是电学部分,许多公式没学过。

高中相应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表中用数字Ⅰ、Ⅱ标出。

其具体含义是:

Ⅰ.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与课程标准中“了解”和“认识”相当。

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标准中“理解”和“应用”相当。

知识内容

要求

力的合成和分解

功和功率

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物质的电结构、电荷守恒

静电现象的解释

库仑定律

欧姆定律

电阻定律

电阻的串联、并联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电功率、焦耳定律

初中删去和降低的知识对应的高中知识点: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初中删去的很多内容到了高中成了知识点的最高要求即II级要求,有些成了一般要求,以电学中部分内容为例:

初中删去了电学中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总电阻);不要求计算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混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而高中考点电阻的串、并联,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等都属于高考的最高要求II。

原来初中讲了串、并联电路及总电阻公式的计算方法,这是重点知识也是难点知识,在初中要学习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到了高中就可直接学习电阻串、并联知识,只需六课时左右。

而现在高中则要先补初中删去的知识再讲高中知识,合起来要一个月左右。

若仍按原来的课时去讲将会使大多学生感到吃力,并逐渐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这部分知识不学好,会影响后面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运用,大多电学实验原理难于完全理解,相关电磁部分也会受到影响,造成初高中电学学习难于衔接。

三、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实施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1.了解高中物理教材与初中物理教材之间的衔接,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高一物理教材的内容是力学部分,力学部分也是初中物理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在初中学习时涉及到的力学知识点有:

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的快慢(速度、匀速直线运动)、长度、时间及测量(国际单位制、误差)、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重力、摩擦力、杠杆、压强、液体的压强(连通器)、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浮力、浮力的应用、功、机械效率、功率、动能和势能、机械能及其转化。

在高一物理教学时教师在了解学生初中学习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了解相应知识的学习层次,在此基础上决定高中物理的教学起点。

如;有的知识在高中不再讲授,如杠杆、液体压强、浮力等在初中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并且这些内容将来也不属于高考考核范围。

但是作为知识基础若在教学时有所涉及可举例加以说明。

有的内容高中不再讨论可以直接运用,如: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二力平衡、机械效率、功率等。

另外还有一些基本仪器的使用(弹簧秤、天平、秒表、温度计、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

其它的内容在高中将继续学习并进一步扩大和加深。

高中物理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教学起点,才能收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重视解决初中教学不到位的知识点产生的负迁移问题

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有些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和不严密的,然而这些知识却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例如初中阶段学到的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的情形,结果使不少学生有“压力等于重力”的片面认识,这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了负迁移。

另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的感性认识往往顽固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尽管他们经过了初中物理的学习,但并没有真正地排除这些错误的认识,随着时间的迁移,正确的东西遗忘了,错误的认识又会浮出水面。

如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初中教材的叙述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而对于力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关系,并没有确切表述,所以学生对“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理解不到位。

很多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跟亚里士多德犯了同样的错误,认为“有力才有运动”。

到了高中,学生在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再次产生了困惑,教学中需要反复强化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生长点”,教材的呈现除难易适当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取螺旋式的方法,降低知识的梯度和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

也就是让教学内容在新授、章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和期终复习等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知识逐步扩展和加深,最终达到或超过《课程标准》要求的水平,决不可急于求成。

3.高中物理教学中建议补充以下三方面知识内容

(1)物理知识方面(以力学为例):

要根据衔接教材中的内容与高一教材的结合程度分散到各章节中去。

在高一原课时计划的基础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受力分析包括整体法和隔离法各增加1课时。

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的应用利用习题课进行解题思路和解题规范的示范讲解。

对初中物理中有关的章节进行重点复习。

如八年级物理第六章力与运动、第九章机械与人及其中的机械能。

高中物理以定量计算居多,初中物理则以定性了解居多,因此在复习时尤其要关注相关的计算题。

“间断点”一定要及时补上,同时要注意缺多少补多少,否则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甚至会影响学生学物理的积极性。

“连结点”知识要着重研究新旧知识在层次上的差异,把握好延伸范围和深度。

例如从“路程”到“位移”;从单一的“摩擦力”到“哪个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及其大小和方向的确定”;从标量的加减运算到矢量的加减运算等等,都必须明确讲解,并逐步打破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缺乏科学依据的思维定势。

(2)实验素养的衔接与培养:

学生来自不同初中校,行为规范及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必须及时进行实验素养的衔接与培养,包括实验规范教育、实验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理想化模型、减少误差的一般方法、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表格法、图像法等),有效数字等。

(3)适当补充一些必备的数学知识为学生解题扫除一些障碍:

例如斜率的概念、三角函数、数列求和、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求极值、弧度概念、极限思想等等,其中有些是高中数学要学但还未学到的知识点。

在高一运动学的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图象,应讲清图像的斜率、面积、截距等物理意义,详加分析,细加讨论,让学生揣摩、体会几何图象在物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体现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要求。

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计算合力、分力的大小及方向,这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无疑也是一大台阶。

至于要应用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的培养,应选择典型例题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

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数学能力如运动学中图象的运用能力,更是一种较高能力的要求,需要具备较高的物理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对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需要运用数学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综合运用数学进行推理和运算。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1.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关注知识和能力形成的过程。

司南版教材在编写上非常注重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每个章节都有大量的生活实践为背景作铺垫,引入新知识或者重现学生已有的知识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感悟物理就在身边,物理就在生活中。

帮助学生领会到所有的物理知识的由来都不是生硬的,而且是有用的。

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同样要注意初高中学习的衔接。

学生在两年的初中物理学习过程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高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要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学生“自由探究”。

教师要在引导和小结方面多下功夫,引领学生在学科思想,科学研究方法上有所提升。

2.在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上,要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过程能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

如司南版必修2第1章第2节机械功的原理,教材的编写意图既是要重现初中知识,又能使初高中衔接更为顺畅。

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

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3.钻研课程标准把握教学难度。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应书增的解读,新课标高考大纲在新课标的范围内只做减法不做加法。

新大纲被规定在新课标的范围之内,而各省市的考试说明以及考生选考的科目又在新大纲范围之内。

打比方说如果新课标是一个大圆的话,那么新大纲就是一个中圆,各省市的考试说明则是一个小圆,考生答题的范围要比小圆还小。

基于上述精神我们要认真研究逐步“达标”的具体策略。

认真对照课标、基于学情研究教学目标和要求,并将这个要求在课堂教学、作业、考试中统一起来,严格控制拓宽和加深的知识内容。

对于教材中删去的基本原理,要根据课标的知识技能要求和学情谨慎适当补充。

同时要坚决地将那些课标未作要求而教材却有呈现的知识技能从课堂教学内容中删去。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与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新审视,看其是否符合课标、符合学情。

组织教师在新教材配套的练习中精心筛选符合课标要求和本校学生学情的练习作为学生的作业,大胆删去过难偏深的题目。

在高一年的各种考试中难度值的设置应尽量在0.7左右,使尽量多的学生能考及格,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4.在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上加强直观性教学。

司南版新教材对直观性教学的重视程度随处可见,给我们的教学提供许多有益的启发。

如教材中配有大量源于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的图片,知识的呈现都有许多实际的物理现象为背景,帮助学生从类比中形成形象思维能力。

教材对物理实验的编排也大大加强,不仅增加了实验与探究栏目,还有学生喜闻乐见的迷你实验室。

在实验的设计上也重视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老师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实验素材,努力挖掘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体现物理这门实验学科的特点。

除了以实验方式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外,还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

挂图、模型、幻灯、视频、多媒体、DIS实验等。

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使物理课上得生动活泼,从而降低初中与高中衔接中的台阶。

5.加强基本功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字母、符号、公式的规范化书写

物理量符号的规范书写很重要,一些易混的字母从学生接触开始就要求能正确书写。

一些字母的大小写分别表示不同的物理量,如V与v,P与p,S与s,M与m等。

表达式中符号乱写,物理意义也就混乱不清了。

受力分析图中要让学生养成特定的字母符号表示特定的力的习惯,如G、F、N、T、f分别表示不同性质的力,用F与F′来表示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Fx、Fy分别表示F正交分解时的两个分力,v0、vt分别表示初、末速度等等。

解题时物理公式的书写一定要强调原始公式,一个原始公式是某物理规律在具体情景中的数学表达,而其变形式则不具备这一功能,乱用变形式往往导致物理学习数学化,以简单的数量关系掩盖物理规律,对物理学科思想的培养十分不利。

(2)力学中要求画完整的受力分析图,运动学中要有画运动图景的习惯

受力分析贯穿力学的始终,而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对于画受力分析图往往不重视,表现为简单题不画受力分析图,难题作图时又往往丢三落四。

这是在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结果导致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常常是简单的问题容易马虎,而遇到较复杂的问题时又束手无策。

学生如果养成了画完整的受力分析图的习惯,对于解决物理问题来说就相当于开了一个好头,这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问题呈现方式有了新的特点,重视在真实情景下呈现物理问题。

在与一定社会的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促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是:

提示学生:

我是否看清了物理情景?

我获得哪些信息?

还有哪些问题急需进一步弄清?

我是否能建立起了一幅关于情景中的物理图景?

研究对象的物理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各物理量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等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未知和获取新知的强烈求知欲。

解决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要研究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物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明确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初高中物理台阶,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和培养,重视学习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保护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努力增强学习自信心,帮助学生顺利跨越初高中物理台阶。

【参考文献】

钟启泉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胡海飞对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学物理2005

(2)

吴兆雄注重思维调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人教网

魏鹏涛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中国知网

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

武淑清关于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的一点思考理科教学探索2007.11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