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文散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336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雅文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张雅文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张雅文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张雅文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张雅文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张雅文散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张雅文散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张雅文散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张雅文散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张雅文散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张雅文散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张雅文散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雅文散文.docx

《张雅文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雅文散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张雅文散文.docx

张雅文散文

张雅文散文

【篇一:

张雅文散文】

2017年度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发展工作于近日结束。

经学会秘书处认真评议,并报主席团审议批准,2017年度发展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28人,现予公布。

南京:

方华敏、丁...

【篇二:

张雅文散文】

北戴河作家协会文学创作成就引人瞩目

北戴河作家协会主席孙振彦(右二)带领秘书长陈秋菊(左二)、副秘书长张作旺(左三)等在会场后方正中央布展

北戴河作家协会主席孙振彦与秘书长陈秋菊、副秘书长张作旺,理事采蓉梅、李初涵等研究如何加强网站建设

北京军区北戴河疗养院医务部主任、北戴河桥牌协会副主席买文军大校(右一)在北戴河作家协会主席孙振彦(右二)陪同下参观作家协会展台

北戴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于红艳(右四)在北戴河作家协会主席孙振彦(右五)陪同下参观作家协会展台

北戴河作家协会主席孙振彦(右三)、副主席田春来(右二)与市文学创作院院长张辉利(右一)在作协展台前谈论文学创作

市文联主席王新庄(右一)与北戴河作家协会主席孙振彦(右二)、北戴河区科协主席张新志在作协展台前谈笑风生_

市文联副主席黄振军(右一)与北戴河作家协会主席孙振彦(右二)在作协展台前亲切交谈

区人大主任王玉海(左一),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单慧英(左二),副区长付红(左三)在北戴河作家协会展台前谈论文学

区政协主席严彬(左二),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赵启伟(左一),区文广新局局长李春光(左三)在北戴河作家协会主席孙振彦陪同下参观展台

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李学民(右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姚飞(右二)在作家协会主席孙振彦(右三)陪同下观看北戴河作家协会创作成果展

李学民、姚飞等领导认真听取北戴河作家协会主席孙振彦的汇报,了解作家创作及获奖情况

在2014年5月6日召开的北戴河区第二届文代会上,北戴河作家协会展台格外引人瞩目。

作家协会主席孙振彦陪同市、区领导及来自全市三区四县的兄弟协会同仁参观展览,受到普遍好评。

多年来,北戴河作家协会按照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的统一部署,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牢记宗旨,勇于实践,弘扬时代精神,讴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我区的文化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加强领导,壮大队伍,把作协办成文学爱好者之家

作协全体会员奋发努力,紧紧围绕区委中心工作,推动我区文学事业的发展,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北戴河作家协会会员已达140多人。

其中市级会员25名,省级会员13名,国家级会员14名,形成了较强的创作阵容。

一些外省市乃至国家级的文学大家也慕名造访,进行研讨、交流,有的申请加入我会,有的受聘为文学顾问。

2008年9月,根据作协工作计划,由孙振彦同志牵头组织,成立了作协散文研究会。

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北戴河区散文学会”、“浪淘沙文学沙龙”,目前成员已发展到30余人。

2010年,散文研究会被授予唯一的县区级“创新组织奖”,孙振彦代表北戴河在省散文学会年会上作了题为《四条理念五用并举十项推进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世界一流名区注入文化活力》的典型发言,分十个方面介绍了“打造精英团队、建设温馨之家、营造文化氛围、真诚回报社会”经验、体会。

为北戴河争得了荣誉。

2005年9月由苗德生、王成贤牵头组织,成立了作协诗词研究会。

坚持每周活动,风雨无阻,队伍逐步壮大,40余名同志学习热情高涨。

采取师教授课、笔会研讨、板书点评、集体润色、学员上讲台等多种形式,活跃学习氛围,提高创作水平。

学员教熟练地掌握古今诗词写作技巧,在《中华诗词》、《诗词世界》、《中国诗》等国家级期刊发表作品数十篇。

原玉兰、申洁、李红等同志获得国家级征文大赛金、银奖。

2009年和2011年荣获《诗词月刊》秦皇岛工作站“先进单位”和“师教优秀组织奖”。

在我区召开了经验交流会。

作协在集发观光园、首钢长白机械厂、鑫文彩印厂、奇石学校、艺茗轩茶庄创建了五个“文学创作基地”,在碣石园办公楼有了固定办公场所。

二、充分发挥各研究会作用,组织开展各项文学活动,开创了北戴河文学事业的新局面

作家协会充分发挥散文研究会、诗词研究会作用,组织北戴河及周边地区作家开展了一系列文学活动。

一是对会员作品或文学现象进行了专题研讨。

先后组织了于红艳散文作品研讨会、孙振彦散文作品研讨会、《悲情呼伦》出版座谈会、纪念曹操创作《观沧海》1800周年座谈会、吴卫诗文集《大海情缘》研讨会、当前散文现象及创作研讨会、《七色海》获奖座谈会、红学专题讲座等活动。

二是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展现作家社会责任。

在北戴河第二中学开展了作家进校园活动,请作家李文斌为孩子们讲小说创作经历。

此后,又相继开展了作家进社区、作家进乡村、作家捐书助学等活动。

三是积极加强阵地建设。

协助区文联编辑《北戴河文艺》、《浪淘沙》专刊的文学部分;作协出版《雪浪花》文学刊物两期,《雪浪花》报11期;散文研究会编辑出版了《浪淘沙》报6期;诗词研究会以“浪淘沙诗社”署名编辑出版了《潮汐诗刊》11期,组织30余位诗词作者,汇集900余首诗词作品,编辑出版诗词集《北戴河诗词选》。

在《民俗报》等报刊开专版、专页,积极向省、市报刊推荐作品。

发稿总数约60余万字,荟萃了百余名作者的小说、散文、诗歌、民间传说、文学评论等。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积极性,扩大了北戴河的影响力。

四是组织讲座,推动文学普及。

先后邀请红学专家雷广平来诗词研究会,讲解《红楼梦》诗词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请抚宁诗词学会王应民、王泽生二位老师到我区诗词研究会讲解诗词格律的基本规律、韵脚要求等创作经验。

五是开展多种形式的采风、联谊、征文活动,开阔视野,激发创作灵感。

先后组织了春季观花、中秋赏月、莲蓬山登高、桃花节采风、中华荷园赏荷、六峪山庄畅游、国庆节联欢、迎新年座谈、碧螺塔杯全国散文大赛等一系列活动。

积极响应《大力发展中国海洋文学》的倡议,与中国散文学会联合,在全国率先发起北戴河杯中国海洋文学奖征文活动。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

三、努力创作精品力作,积极推进我区文学创新和繁荣

多年来,作协确立精品意识,引导会员创作出一批思想先进、艺术精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为繁荣北戴河的文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六年来我会会员在全国发表、获奖作品18篇,在省、市级发表、获奖、作品300余篇。

涌现出一批优秀作者和作品。

2006年3月,作家协会组织力量编辑出版了我区作者诗文合集《情系大海》。

多名会员出版了自己的专著,其中有:

张雅文的《生命的呐喊》,刘冷月的文集《意惹情牵》,于红艳的散文集《以荷的方式》,孙振彦的散文集《碧螺情思》,史白(吕政廉)的文集《海煤》,赵桂馨的诗文集《心药》,陶新初的诗集《如烟集》,滕运林的散文集《心语直诉》,王学尧的散文集《远去的背影》,孟繁荣的诗集《诗花》,冯树合的文史集《北戴河史迹》,冯树合、姚占来主编的《北戴河传说》,张振余的诗文集《狂吻忧伤》,刘润林的诗集《红叶集》,吴卫的诗文集《大海情缘》,王艳玲的诗集《山上有朵冰莲花》等。

还协助区委组织部、宣传部、老干部局、中央军委北戴河休养所等单位编辑了《名人留迹北戴河》、《魅力联峰山》、《魅力金山嘴》、《根在北戴河》等多部文献资料。

孙振彦的散文《七色海》获2010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论坛最佳散文奖,《碧螺情思》获得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散文奖,其作品还获得“岱山杯”中国海洋文学奖二等奖以及“建党九十周年和谐杯全国创作大赛”、“散文世界杯全国征文”、“河北散文名作奖”等十余个奖项,作品先后收入《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散文精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等专集;戴红梅的散文《小城风韵自悠然》获首届“星光杯”中华征文大赛一等奖,《桃花若梦》获“孙犁散文奖”,《一样花开为笔迟》获老舍散文奖提名;申洁四篇作品获2010年中国当代诗词格言博览征文一等奖;王万汇的散文《清明节的思绪》获2010中国文学研究会主办的东方美诗词书画大赛一等奖;在2011年全国首届“碧螺塔杯”征文大赛中,毛蕊的散文《行板如歌北戴河》获特等奖;苗德生和富浒的散文《碧螺塔赋》、《碧螺情丝》同获二等奖;王承贤的散文《领悟七色海》获三等奖,刘云的《碧螺塔下邓小平足迹》、田春来的《碧螺秋夜》、滕运林的《碧螺忆往》、李晓茹的《碧螺之恋》、王湘毅的《情系碧螺塔》等散文同获优秀奖。

刘金厚的诗词《寅虎年》获2010年全国诗书画大赛优秀奖等。

四、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展示北戴河文学创作队伍的风貌和整体实力

几年来先后组织会员参加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中国散文创作高峰论坛、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岱山杯”中国海洋文学颁奖典礼、省散文学会年会以及采风、研讨等对外交流活动,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能力,结交了朋友,传递了北戴河的声音,展示了北戴河文学创作的风采。

参加了“名刊大刊荐稿会”、全国作家北戴河创作营、全国散文作家在北戴河、南戴河举行的活动,接待了韩国作家访问团。

并先后接待了北京、上海、天津、石家庄、内蒙古、四川等地文学界领导、专家、文友百余人次,扩大了北戴河的影响。

图为文代会会场

北戴河作家协会主席孙振彦(右二)与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李学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杰等市、区领导一起在主席台就座

【篇三:

张雅文散文】

亦豪亦婉亦真亦美的深情书写——《龙江当代文学大系(1946—2005)散文卷》导言崔修建置身于2l世纪现代历史文化语境之中,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和日益繁荣的文学创作,尤其是浪潮迭起的散文创作。

我们不禁要追问:

黑龙江散文创作曾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涌现了哪些杰出的作家和优秀文本,体现了怎样的审美特色,具有怎样的价值与意义,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等等。

要很好地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就需要我们认真地检视黑龙江当代散文(1946一一2005)发展的历程,需要对一代代作家和作者们的创作情况进行历史回溯,需要重返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细心地凝视与谛听,在对那些回荡着时代潮音和心灵回声的浩瀚的文本仔细阅读和品鉴中.在一次次愉悦的审美体验和艺术享受中,努力地勾勒出黑龙江当代散文的运行轨迹、特殊的审美取向、独特的风格以及可能的前景,无疑是编辑这一选本的出发点和主要依据。

沿着历史纵深延展的脉络,我们惊喜地看蓟60年来一批批黑龙江散文作家和作者辛勤的耕耘和丰硕的收获.看到黑龙江散文创作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美学色彩、意味、风格和价值……独特地域风貌、历史文化和时代潮音的真诚书写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居于高纬度的寒土地带,幅员辽阔的龙江大地上有连绵的群山、浩瀚的森林、广袤的平原、纵横的江河、美丽的湖泊、大片的湿地……蕴藏丰富的石油、煤炭、水电、矿产等,是著名的“北大仓”,是森林之乡、煤炭之乡、石油之乡、冰雪之乡、旅游之乡……四通八达的航空、铁路、公路、水运交通网络与世界广泛地联系着。

从清代起,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就接纳了许多来自中国内地的文化流民.接纳了来自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国的大量移民。

建国前后大批“闯关东”的人不断地涌入这里,从20世纪50年代起的数万转业官兵的赴疆垦荒。

到20世纪60年代大批被错划为“右派”和带着所谓政治问题的知识分子陆续地到来,再加上后来数以十万计的北京、上海、天津等她的知识青年遍布到省内的山山乡乡.黑龙江汇聚了无数祖国各地的文化精英和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江南文化、俄罗斯文化和犹太文化等异域文化与关东黑土文化相互浸润、融合,造就出了豪放、敦厚、包容而又不失精致、壮美的龙江文化。

20世纪50年代的北大荒开发和20世纪60年代起的大庆油田建设,则又书写了荒原上具有史诗性的开拓篇章.造就了铭刻历史、影响深远的“北大荒精神”和。

大庆精神”;伴随着老工业基地的再度崛起和资源大省、边贸大省等建设的全面铺开.龙江历史文化在新时期呈现a蝣ci啪龙江当代文学大曩I57万方数据出更加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黑龙江散文创作.充满了热烈、昂扬、豪迈的时代潮音.来自四面八方的豪情满怀、热情奔涌、激情荡漾的时代建设者们.怀着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憧憬,向辽阔的荒原进军,向莽莽林海进发,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开荒探矿。

采煤炼油,一场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会战搅热了龙江大地。

面对荒原、森林、平原上那些奇异的自然景象和热火朝天的繁忙建设场面。

散文家们和许多普通作者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拿起笔来,写下了闪耀着时代风采的拓荒之歌、林区之歌、油田赞歌和垦区新曲。

一大批题材和内容明显迥异于其他省份的散文作品。

绘成了反映龙江大地生机勃勃的时代建设的宏伟画卷。

如钟涛的《荒野里响起号角声》、逯斐的《草原春暖》、平青的《刻满诗篇的土地》、吴越的《沸腾的小兴安岭》、屈兴歧的《森林短歌》、秦贵林的《在木材生产的黄金季节里》、苗风的《和战士们在一起》等。

不仅朴实、生动地描述了一个个普通劳动者在那个火红年代里忘我劳动的场景和充满新气象的生活图景.记录下了一个个富有神奇色彩的人生遭遇.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站在时代前列的劳动者们豪情壮志和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将极具特色的关东风情风貌的描述、特定时代艰苦的拓荒生活和无悔的奋斗、奉献精神等。

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将龙江冰雪、荒原、林海等具有鲜明特征的龙江风景与时代精神的状写进行了较为完美的融合,将真情实感自然地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人物刻画和事件叙述当中,突破了那种概念化、公式化、脸谱化的简单颂歌模式.创作出大量颇具地域化风格的、有着很强的时代印记的优秀文本。

在这些充满着浓烈的生活气息的文本中.充满了开荒者和建设者在艰苦岁月中的乐观主义、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激荡着时代的主旋律,如钟涛写于1957年的《百花山上》生动地描写了一位下放干部自觉地走进群众当中.带领群众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感人事迹;逯斐的《新的起点》通过书写一群开拓者怀着满腔热情地乘着航船一路向北前行。

去唤醒沉寂的大兴安岭,去开发和建设边疆,表达了去祖国边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李赤的《永远前进——跑》则形象地再现了一位翻身妇女怀着对党的事业无限热爱之情,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将朴素的心声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这类情感饱满、文笔质朴的叙事散文,像一部部宝贵的纪录片珍存了那段火热岁月中难忘的场景和感人的情怀。

而在那些内容主要是描绘美丽、新奇的景物、物产、风貌、风情的散文中,则往往流露出作家们对黑龙江的山林、湖泊、草原等真纯的喜爱、欣赏之情.流露出58I文艺评论292对新奇事物的迷恋和沉浸之情,这类似乎有些远离了时代生活摹写的“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长篇或短制.往往因作家选取的写作对象的新鲜、视角的独特、描绘的生动形象等,摆脱了那一时期某些“主题先行”的浮泛描写、虚假抒情和牵强提升的窠臼.冈自由心灵与自然风情风貌的亲密融会,使朴素的文本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审美价值。

如丁超的《九月的山林》、李赤的《镜泊行》、吕其恩的《天鹅项下的一颗珍珠》、高瑞林的《雁窝岛》等,都选取了适宜的角度,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龙江大地上那些散发着天然气息的优美景物.透过那一幅幅奇异、简洁的风景素描和速写.浮雕般地勾勒出黑土地上洋溢着浓郁北方情趣的自然景观.而王野甚至饶有兴致地描摹起了童年的《火柴花》。

这些激情拥抱时代生活的作家们.在时代大潮惊天动地的拍岸声中,却依然葆有心灵一隅的静谧与从容。

坚持对周遭自然美的欣然赏阅和细细品味。

在那一时期文坛大量流行程式化的时代生活记录与浮夸中,另辟出一方别有情致的美景翩翩的小天地。

这样独特的审美取向,无疑丰富了黑龙江散文创作的题材和主题.拓展了散文的表现疆域,为散文多元化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革”十年间,黑龙江的散文创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潮。

在那个处处突出政治、虚假描述和抒情泛滥的年代,图解政策、附和形势的简单的“赞歌式”和“颂歌式”散文充斥着报刊,很多优秀的散文家被迫放下了手中的笔.暗哑了歌唱的喉咙。

散文创作一度呈现出可怕的萧条状态。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有一些散文家冈为题材、视角选择较为新颖。

加上良好的文学修养,依然写出了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如林青的《泉水》、王钊、潘青的散文合集《多彩的世界》中的《铁姑娘》、《夜林纪行》、《风景这边独好》等、门瑞瑜的《奔腾吧,洪流》、庞壮国的《老司机的歌》及吴宝三等人的一些文章,娓娓道来,清新、质朴,即使今天捧读。

仍令人备感亲切。

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黑龙江的散文创作再次高潮迭起.进入了创作的黄金岁月。

许多老作家又焕发了青春。

纷纷提笔追忆往事,追怀故人,书写“归来者的歌”。

企望在对美好往昔的追溯中挽住那逝去的美好时光.通过对那些掩埋在岁月深处的悲欢离合的打捞.再次深情地抚摸历史、阅读生活、感喟人生;而相对年轻的作家们则以更加敏锐的艺术感觉和创作自觉,积极投身于新的时代洪流中,在时代的风潮浪尖上自由、洒脱地开辟新的航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涌现了大量以伤痕、反思、寻万方数据根、改革、探索等为主题的散文,散文家们通过对曾经工作、学习、生活乃至献身于此地的来自祖国各地的拓荒者和建设者的回忆和描述。

通过对有着特殊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大江大河、城市建筑、风土人情的审美观照和艺术关怀.借助对富有传奇色彩的往事钩沉和今朝巨大变革的生动传神的描绘,将龙江浓郁的地理风情和人文景观进行了新时代视野下的历史、文化、审美解读.一大批融入了深邃的文化思索、带有黑土地特质、展示关东风貌的历史文化散文涌现出来。

譬如,擅于从自然、社会、历史融通中开掘丰富文化意蕴的作家张抗抗,透过《金上京镜像》努力破解“历史的真相和岁月掩藏的密码”,在《西拉木伦河漂流》中道出了人生亦如漂流、需要把握好方向并慧心地借助流水的力量等散发着古典文化韵味的深刻哲思;老作家徐景璋在《风刮卜奎》中追索着历史沧桑的足迹;刘邦厚则在《被遗忘的古馒》中.发出了打破隔阂、接通历史、友好往来的时代心声:

被余秋雨称道的肖广森在其较有影响的作品集《文化随笔》中,秉持人文关怀,用大量的篇幅对牡丹江的地理、历史、文化、风俗等做了细致入微的探幽和发掘.求索自己生活的那块热土深厚的文化蕴藏。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域文化散文创作风格。

王鸿达、门瑞瑜、徐景辉、林柏松等人则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身边那些滋养生命的江河湖泊,他们在《与黑龙江同行》、《呼玛河上的秋思》、《静静的小北湖》、《I临湖而叹》等作品中.将各自或深或浅、或隐或显的思考,投向深情凝眸的荡漾水波中,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山水游记和风光掠影。

虽然每位作家这类作品不是很多、侧重点各异、风格旨趣也大相径庭。

但他们在一段时间内自发的“集体性书写”.却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北方江河文化的倾情寻觅与打量。

另外。

对龙江特殊的林海文化、冰雪文化、边疆文化的追踪和探掘,也使得许多散文具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如作家阿成对哈尔滨这座中国颇有特色的城市情有独钟,他一遍遍地穿街走巷,一次次地驻足凝望.并让深邃的目光穿越历史风云。

在历史和现实的映照中.书写着自己心中热爱的城市、想像的城市、历史的城市。

他的《风流倜傥哈尔滨》一书,通过对城市的历史、街道、建筑、饮食和周围景象的认真雕琢,揭开了哈尔滨古老与现代浑然交融的美丽面纱,不仅给省外、国外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扇认识哈尔滨以及黑龙江的窗口.而且引导世代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熟悉而陌生的家园,感受其魅力独具的城市文化底蕴。

阿成的长篇散文《穿越城市的河流》则将焦点对准了举世闻名的流淌了千百万年的松花江.选取松花江颜色多样变换这一崭新视角.不仅呈现出哈尔滨不断流变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还不动声色地凸显了龙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风貌。

老作家平青面对曾经的“北大荒”、如今的“北大仓”,追昔抚今,不禁感慨万千,笔下有深情的缅怀,更有奋斗、收获的欣然。

这一时期,作家追索的目光和足迹,还延伸到了省外和国外,涌现了大量展示异乡异国风情的文化散文,如张抗抗的《感悟珍珠港》、阿成的《巴黎圣母院》和《西伯利哑的风>、张爱华的《圣殿前的场地》、肖广森的《胡杨林的震撼》、王立纯的《无言的长城砖》、周树山的《走近列维坦》等等,都不是简单的游历之作。

而是通过对游览圣地进行历史追溯与现实的打探,融进了关于社会、历史、人生、生命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其中闪烁着很多具有启迪意义的真知灼见。

需要读者细细地咀嚼和反复地品味。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作家还将笔触伸向了快速变革中的现实生活.艺术地反映了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和评判体系下的人们物质与精神诉求。

及时、准确、形象地反映了龙江人民在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时代变迁及其意义。

如程仁韶通过《房子的故事》讲述了居住条件的改善,折射出生活由清贫到富足的变化;秦贵林借助《醉人的都柿》写出山乡甜美的变化;姜孟之透过《一双手》向读者传神地展示了新时代的造林劳动模范形象.这一典型人物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拓荒者相映成趣.耐人寻味;流岚的《面对荒原》既直面现实困境又写本色英雄,既不回避问题又有热情赞赏。

热切的关心中还夹有委婉的批评.绝非简单地讴歌或激愤地宣泄情感;庞壮国则在《孤胆英雄》中流露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和人们漠视英雄的批评之意.同时引发人们思考“在现实生活中。

为什么有许多不该忘记的却常常被忘记?

”这类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问题;著名的杂文家陈凤晕则充分发挥杂文的“投枪匕首”作用,以泼辣犀利的笔锋。

痛快淋漓地直接针砭时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丁继松、张雅文、贾宏图、周树山、赵国春等作家也在新时期写出了大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佳作。

往昔岁月的深情追忆与人生境遇的深入思考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龙江散文.主要基调是昂扬向上的。

主要内容是对火热的建设生活的热情讴歌和对时代精神的倾心赞美.同时也有不少作品对曾经苦难的战争岁月的回顾。

尤其是一些曾在黑暗年代生活、战斗过的老作家们,通过对历史旧事的回忆,自觉地将从前的斗争热情和献身精神引入到当时热火朝天的建设事业当中。

进入到新时期以来.曾经在黑龙江工作、学习、生活、写作过的许多知识分子、转业官兵、知识青年等。

无论是后来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还是很多扎根了黑龙江,an口蛐ci暑巾龙江当代文学大曩I59万方数据许多人都纷纷拿起笔来,追忆起往昔峥嵘岁月.在深情的回忆中,表达对恩情、友情、亲情、爱情等人间真情的赞美与讴歌,抒发青春无悔、奉献无悔、人生无悔的心声。

很多饱古着浓郁的情感的回忆散文。

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悠悠往事,还在追昔抚今中传递出许多美好的祝福与憧憬。

如平青的《风雪送我回故乡>等。

通过重温当年在北大荒劳动、生活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第二故乡的思念、依恋之情;屈兴岐的《歌号子》追忆了当年林区生活中印象最深的歌、酒、号子,表达了对昔日劳动生活的怀念和赞美之情;刘柏生的《恩师很美丽》,追忆了作者在当年很年轻的编辑鲁秀珍的热情帮助下。

如何从一个农民作者成为国内有名气的作家的经历。

质朴的话语里充满了感激之情。

几个看似信手拈来的美好的细节,却足以让读者唏嘘不已;有着多年杂志主编经历的吴宝三.则写了大量的回忆师长、作家和朋友的文章,如《初识毕淑敏》、《燕园严师最真情》等文章,常常只是简单的速写般的寥寥几笔。

便勾勒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吕中山则出版了作品集《与名人握手>,系列地叙述了那些在黑龙江工作和生活过的名作家们的故事、轶事和趣事等,诸如《关沐南是一本书>《韦君宜二三事》这样的短章.往往只写几件普通、琐屑的小事.便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人物形象、揭示了其内心世界、反映了时代风云中个人命运和人生价值等;庞壮国在《夕阳下狐狸为什么悲伤>中,看似主要在介绍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其实是要借此番回顾抒发内心深怀的感恩之情;代英夫的《送师友远行>,则在泪雨纷飞中.深情地怀念了对自己一生影响至深的两位恩师——梁南和刘亚舟;老作家鲁秀珍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